• 沒有找到結果。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小實施班親會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小實施班親會為例"

Copied!
2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春文博士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

~以一所國小實施班親會為例

研究生:蔡良油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2)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 ~以一所國小實施班親會為例~ 論文摘要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以一所學校實施班親會為個案研究對象,探 討學校實施班親會之現況、影響實施的因素、策略及其對學校的影響等,本研 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實施班親會現況 一、全校各班成立班親會,但各班成效不一;有的班級積極運作,有的班級則 否。 二、班親會討論的內容多元、班親會的方式多樣性。 三、參與家長對班親會肯定、滿意,惟家長參與率有待提昇。 貳、影響班親會實施的因素 一、影響教師推動的因素 在行政方面有行政支援的主動性、行政的重視程度、環境的規劃等因素; 在教師方面有教師的人格特質、教師對班親會的認同感、教師的時間; 在家長方面有家長參與的頻率、家長參與的心態、親師互動的情形。 二、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教師的觀念與態度;家長工作忙碌時間無法配合;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 有心參與卻不知如何做;不清楚班親會的組織及班親會家長互動的關係等 都是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參、實施班親會產生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對學校而言,班親會提供學校人力、物力資源協助、扮演溝通橋樑、協助 學校處理紛爭、增進學校與社區關係;對教師而言,教師可獲得家長資源 的協助、增加親師溝通管道、減輕教師工作負擔、並在親師合作下提高學 生學習效果;對家長而言,班親會協助家長建立對子女合理的教育期望與 管教態度、增加對教師的支持促進親師關係的和諧、提昇家長的教育知能 及自我成長、增加瞭解孩子教育與學習的情形。對學生而言,班親會提供 了多元學習豐富上課內容、擴大了學習領域、拉近與家長的生活距離、提 供良好的學習榜樣。 二、負面影響 實施班親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因教師與學校行政之間角色立場認知不 同,造成彼此的誤解與衝突、來自家長不當訊息的傳遞與要求,造成教師 的壓力、家長過度的參與產生干預,妨礙到教師上課、親師發生溝通不良, 造成親師之間的對立與不安、親師步調不一、認知不同,影響到學生的學 習。

(3)

肆、本研究之建議 綜合本研究分別對學校行政、教師與家長提出建議: 一、學校行政方面 協助家長建立參與學校教育的理念、配合教師提供家長組織班親會的 方法、舉辦親職教育成長課程提昇家長參與能力、規劃適當的環境空間、 主動的支援教師與家長。 二、教師方面 敞開心胸接納家長參與、定期召開班親會、適切安排家長參與活動、 加強與家長聯繫、建立家長人力資料。 三、家長方面 積極參與踴躍出席班親會、調整參與學校教育心態、與教師建立伙伴 關係。 關鍵字: 班親會 親師合作 家長參與

(4)

A Case study of the Parental Involvement at School Education

-Sampling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Liang-yu Tsai Abstract

This study, illustrating the case of 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in one elementary school, adopts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es, probes into current situation, the factors influence the practice, strategies, and influence on school, and thus draws conclusions as followed: O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operation 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PTA) 1. Every class in the school organizes its own of PTA, but the effect varies with different

classes; some classes operate their PTA actively, while others do not.

2. The issues discussed in the PTA are full of variety and the types are diverse.

3. Parents involved in the PTA are virtually satisfied with the effects, except that parents’ presence leaves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Two: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TA 1. The factors influence teachers’ impetus to the PTA

On the aspect of administration, the factors involve how much emphasis the school authority lays on the PTA, the activen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aspect of teachers, the factors are teachers’ personal traits, whether teachers identify with the role played by the PTA or not, and how much time teachers can spend on it. The factors influence parents are the

frequency of parents’ attendance, parents’ attitude towar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PTA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2. The factors influenc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TA

Not only do teachers’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fluence parents’ participation, but some parents are too busy to take part in the PTA as well. Besides, some parents fear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join in the PTA for not knowing the first thing about the PTA or not familiar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TA. Furtherm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in the PTA is an influential factors in parents’ participation.

Three: Influence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TA 1. Positive effects

As far as the school is concerned, the PTA can both provide school with manpower and resources, and form an access to communication. This way, the PTA assists the school in resolving disputes, and enhanc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communities. For teachers, the PTA lets teachers receive assistance from parents, and offers opportunities to hav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addition, the PTA alleviates the workload of teachers, and thus helps students to have finer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For parents, the PTA assists parents in setting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and forming correct disciplinary attitudes. The PTA also strengthens the support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relation, enhances parents’ educ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confidence,

(5)

and enables parent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their children are learning at school. For students, The PTA contributes to diverse activities that enrich the lessons and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Furthermore, the PTA shortens the distance between parent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sets good examples for children.

2. Negative effect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racticing the PTA come from different concepts of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leading to mutual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s. With the spreading of false messages or making improper requests, some parents contribute more pressure to teachers. Besides, parents’ excessiv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ference may hinder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lso gives rise to confrontation and mutual distrust, and even different concepts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have an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Four: Suggestions stemmed from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s are the suggestions, deriving form this study,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and parents:

1. On the aspect of administration

The school should help parents get involved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assist

teachers in offering support for parents to organize the PTA. Besides, holding parental education to promote parents’ ability to join the PTA, designing proper environment and aiding teachers and parents actively are all possible means.

2. On the aspect of teachers

Teachers may well be more open-minded to have parental participation. What’s more, teachers should hold regular meetings, arrange parents to take part in activities properly and strengthen the contact among parents. Above all, teachers had better build a databank for parental manpower.

3. On the aspect of parents

Parents should attend the PTA more actively, adjust their attitude toward getting involved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form a partnership with teachers.

Key words: 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parent home-school cooperation, parental involvement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11 第二節 班親會之實施---22 第三節 班親會之影響---34 第四節 影響班親會實施之因素與改進策略---45 第五節 班親會的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61 第二節 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65 第四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70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73 第六節 研究之信度與效度---78 第七節 研究倫理---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3 第一節 個案學校概況---83 第二節 人文國小實施班親會之現況---96

(7)

第三節 影響人文國小實施班親會之因素---123 第四節 人文國小推動班親會之策略---134 第五節 實施班親會對人文國小的影響---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1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建議---177 參考文獻---184 附錄---194 附錄一 訪談說明---194 附錄二 觀察活動一覽表---195 附錄三 學校行政人員訪談大綱---196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197 附錄五 家長訪談大綱---198 附錄六 家長問卷---199 附錄七 訪談一覽表---202 附錄八 人文國小班親會處室工作分配表---203 附錄九 人文國小班親會家長建議事項匯辦表---204 文件一 班親會邀請函範例---205 文件二 班親會會議記錄範例---206 文件三 晨光時間實施計畫---207 文件四 人文國小家長專長資源調查表---208 文件五 班親會通訊---209 文件六 人文國小歷年學生數一覽表---210 文件七 人文國小籃球隊歷年成績表---210

(8)

文件八 人文國小手球隊歷年成績表---210 文件九 人文國小打字成績表---211

(9)

表 次

表2-1 班親會之運作 ---28 表3-1 協助問卷專家學者名單---64 表3-2 各種原案資料編碼的意義---77 表4-1 人文國小教職員額編製---85 表4-2 人文國小教師性別統計---86 表4-3 人文國小家長職業統計---95 表4-4 家長知道孩子班級班親會次數統計---104 表4-5 家長出席班親會次數分配---104 表4-6 家長出席班親會次數分配表-年段---105 表4-7 家長出席班親會次數分配表-出席者身分---105 表4-8 家長對實施班親會滿意度---106 表4-9 家長參與班親會原因次數分配---107 表4-10 人文國小實施班親會之現況---122 表4-11 影響家長參與班親會的因素---132 表4-12 影響班親會實施的因素---134 表4-13 人文國小推動班親會之策略---146 表4-14 家長參與班親會之影響結果---170

(10)

圖 次

圖 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67 圖 3-2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69 圖 4-1 班親會召開之流程---109

(11)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民小學班親會實施現況之相關問題。本章緒論,第一節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根據研究動機提出待答問題;第三節就本研究重 要名詞加以釋義;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世界多數國家莫不期待培養足以領導國家社會跨 越世紀的人才,以提升國家的競爭能力,於是無不積極的推動教育改革。而國 民小學階段的教育乃是教育的扎根工作,對於學生未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健全人格的發展,以及奠定日後追求新知的基礎,都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攸關 國家將來人力素質的良窳,更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 在過去教育的場景中,家長與學校或教師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一 般說來,家長對於學校教育的參與度並不高,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交給了老 師便算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其主要原因在於家長沒有能力,也沒有閒暇來 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於是,家長會或班親會的功能往往僅限於與教學活動無關 的資助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僅帶動整個社會經濟蓬勃起飛,相對地 家長教育程度也隨之提高,對子女教育關心的程度與日俱增,許多家長開始付 出更多的心力,關心自己子女的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 務的呼聲與企求,正是這一波教育改革中不可抗拒也不容忽視的力量(柯貴美, 2004)。 許多學者指出,家庭對於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林明

(12)

地,1998;Kruum,1996),且當兒童進入學校後,家長參與便成為教育成功的基 礎;另外,Ramirez(2001)的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對孩子情緒與社會發展有正 面助益;而 Fan(2001)也認為家長參與對於孩子的學習有正面的效果。的確, 家長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老師(王朝明,1998; 林惠真等,2000;Wolfendale,1992),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長和教師是教育 事業的合夥人,如能結合家長力量,讓家長走入教室,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與 協助教師,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徐慶勳,2000),將有助於教育目標的達 成。因此,「親師合作」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透過親 師合作所產生的互動,結合社區家長的力量,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的 環境,使教師、家長、學生能夠結合在一起,共同開創教育的春天。 Cline 和 Reichelderfer (2001)研究指出,假如教育想成功,家長必 須成為真正的教育夥伴,對於一個教育者如何去營造一個家長參與的環境,便 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面對多元文化、多元社會的世界,學校教育無法 自絕於社區或家長,也無法獨自承擔學生的學習績效 。「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生的受教權」,同時影響學校的教學績效(秦秀蘭, 2002),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學活動是一種順應潮流的前瞻性教育理念,而建立 「親師友伴關係」的呼聲與行動,更是近年來全世界中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 吳迅榮(2000)的研究指出:由於教師和家長彼此角色與認知的差異,家長和 教師之間不易形成互動的伙伴關係。因此,為了解除傳統上的桎梏,有效推行 家長和教師合作達成伙伴關係,應先讓家長瞭解參與子女各個層次的教育,是 現代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應讓教師瞭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助於教師 班級的經營,並可以增進學校的效能。Burns(1996)和Chrispeel(1996)的研究 也指出:家長是學校的資源,他們從事不同的專業,可以補充學校不足的專長, 協助學校的運作。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家長利用專長來協助老師教育學生;

(13)

也從教師方面學習有關教育學生的方法與知識,所以彼此間是相互的教育者 (co-educator)和相互的學習者(co-learner)。而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 透過班級家長會的推動與落實,正可以有效取得家長和社區資源,提供學校適 切的教學輔助,以充實學生的學習內容,然而要將家長的資源整合起來,發揮 家長的專長,必須透過有組織的經營,才能促使家長各展所長。而面對越來越 多的家長組織,學校、教師、家長如何來看待?能否善加運用,遂成了學校及 班級經營成敗的一大關鍵因素。因此,瞭解班親會在目前國民小學實施的現況, 為本研究研究動機之一。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與擴展,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洪麗 玲(1999)、林惠真(2000)指出:家長們自己認為家長最適合參與學校教育的 途徑是經由「班級家長會」的參與,藉由親師合作,邀請家長走進教室,則是 班級經營、提升教學品質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此,班親會的組成,使得家長 參與學校教育不再是一條遙不可及的道路,而且藉由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也使 得「親」「師」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張永欽(2000)從實質的角度來看,家長 到學校參加座談會,讓家長瞭解學校新學期的教學計畫、教材內容、評量方式、 班級經營的預期目標、家長配合的方式等,以達到親師溝通,共同為孩子創造 更優質的學習環境,而其主要目的在使家長成為教育的合夥人,將家長納入學 校經營的重要關鍵人。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時勢之所趨,而教師要如何 面對這趨勢?如何引導家長協助教學,不喪失其教學的專業自主與尊嚴?家長 要如何參與學校活動,化熱心為真正的協助?親師之間要如何和諧運作,才能 使學生在「親」「師」合作的環境下發揮潛能,成為一個新世紀的新人才?因此, 探討班親會運作的策略與途徑為何?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此為本研究之研 究動機之二。 教育的主體是人,親師生一體共同成長,讓家長與教師同步關心孩子的學

(14)

習是相當重要的,成功的兒童教育必須與親職教育緊密的結合,親師伴隨著孩 童一起成長、學習,讓孩童備受尊重與肯定,快樂而充實的成長(鍾嘉明,1996)。 「親職教育」的推動,是學校重要的工作之一,唯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 會教育相互結合,方能落實教化學子的目標(彭梅玲,2001)。因此,以教育職 場中的現況而言,一位有效能的教師,不是樣樣都自己來。很多教學活動都需 要家長的共同參與,家長成為教師經營班級的「合夥人」,才能讓學生收到良好 的學習效果(吳清山,2001)。故教師不僅要能以自身的專業智能來經營班級, 更重要的是要能組織班級的力量,增進班級任務的達成,進而達成教育的目標。 所以,教師如果能將班級家長組織起來,讓班級家長會能夠健全運作,對於班 務的推動將是一股莫大的助力,然而教師在推動及建立班親會的過程中,教師 所面臨的困難,將是影響親師推動班親會的重要因素;因此,進一步探究影響 班親會實施之因素及教師所面臨的困難,是本研究研究動機之三。 再者,研究者自從師專畢業之後,一直任教於個案學校迄今已逾十八年, 在擔任教師、主任其間,行政工作兼任家長會幹事,前後共有十二年之久。深 知現今家長會的環境改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不僅多元化,而且比往昔更為重 要,基此因素,即建議學校家長會之型態,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不該侷限於舊 有家長會之型態,而應以發展各班班親會為要。惟前任之校長對於此體認,持 不同之看法,認為只要維持舊有學校家長會之體制,毋須再另外成立班級親師 會;且因個案學校為一郊外鄉村型學校,可用之資源本就有限,故未規劃班親 會之成立與運作;之後研究者學校李校長(化名)到任之後,頗為贊成家長參 與學校教育之必要性與重要性,積極推動各班班親會之成立,於是從九十二學 年度開始,在個案學校內鼓勵成立各班班親會。由於個案學校對班親會之推展 正處於起步階段,可以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推展班親會工作之依 據,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15)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擬藉由文獻探討瞭解班親會之相關研究,並 進一步藉由文件分析、參與觀察、訪談,以瞭解個案學校班親會實施之現況與 相關問題,期望能經由研究後,提供學校行政及家長參考,並作為研究者本身 推展相關行政業務之依據,希冀能有效提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成效。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人文國民小學實施班親會之現況。 二、探究影響人文國民小學實施班親會之因素。 三、探討人文國民小學推動班親會之策略。 四、瞭解人文國小實施班親會對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影響。 五、綜合研究發現,提出改進之道,做為學校行政、教師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人文國民小學實施班親會之現況為何? 二、影響人文國民小學實施班親會之因素有哪些? 三、人文國民小學推動班親會之策略為何? 四、人文國民小學實施班親會對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影響為何?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對本研究所探討之問題,能有一個明確的範圍與概念,針對本研究的重 要名詞,分別說明如下: 壹、家長參與(parental involement) 在本研究中家長參與係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意即家長在子女受教育 的歷程或學習活動中,學生家長多方的參與和關懷其子女的學習情形,以人力、 物力協助與支援班級、教師的教學需要。

貳、班親會(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本研究所指「班親會」即是班級家長會,是以學校內各班級為單位,班級 家長為當然委員,結合學校教師與熱心家長所組成的團體;其主要目的在於聯 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讓家長與教師共同來協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參與內 容包含親師合作、親師溝通以及教學資源的提供。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樣本 由於研究者本身為國民小學現職之教師並兼任行政人員,基於時間、人力、

(17)

經費等因素,以及考量進入現場研究之難易程度,乃選擇研究者所任職的學校 作為個案研究之樣本。 二、研究對象 研究者在找尋研究對象時,因為考慮到時間、往返交通及方便觀察等因 素,並配合研究者的研究主題,所以首先考慮研究者本身服務之學校,對象包 括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及學生。 三、資料蒐集 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現場觀察及蒐集相關文件來蒐集資料。同時將這些 資料作三角檢證。在訪談方面,視時間許可及受訪者之意願,與訪談對象分別 進行一至多次的訪談;現場觀察則實際以參與相關活動做觀察記錄;在相關文 件方面則蒐集與本研究有關之相關會議為主。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進行的起迄時間,在文獻及相關文件蒐集方面,自 2004 年 5 月至 2005 年 5 月止,在訪談方面自 2005 年 2 月至 2005 年 4 月止。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方面 由於研究者為在職進修狀態,除了本身職務所負責的工作之外,僅能利用 空堂或課餘時間進行研究,基於時間與心力的限制,故只以研究者本身任教之 學校為個案研究之對象,無法同時選擇兩所以上之學校,因此無法進行不同學 校之間的比較。 二、研究對象方面

(18)

研究者在有限的時間之內,依研究者在現場所觀察到現況及對本研究相關 人員,進行訪談;惟訪談的過程中必須兼顧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的意願,可能 無法從事大量的訪談,因此在選擇研究對象時,以時間較能配合且願意提供資 料者做為優先之考量。 三、資料蒐集方面 有關資料蒐集方面的的限制,分成訪談與現場觀察兩部分加以說明。在訪 談方面,由於受訪者可能因訪談的內容,可能因事涉個人私密或相關敏感問題, 未能明確說明,以致於可能影響研究資料的真實性;在現場觀察部分,由於研 究者時間上或許未能完全配合,無法全部參與,可能較無法瞭解到過程中的互 動情形,可能亦會產生相關資料蒐集的不完整性。 四、研究方法方面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的工具,因此研究者在蒐集資料、分 析資料及詮釋資料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將會摻雜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與觀點,而 影響到研究的結果;本研究主要是以文獻分析、觀察、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僅就研究學校實施班親會的一般現況作瞭解及探討,可能無法顧及全部真實完 整的過程;另質性研究需要長期的進入現場瞭解,本研究由於時間的限制,在 蒐集資料與全市支過程中,對於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情境脈絡的瞭解,可能有 所不足。 五、研究結果方面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僅在於描述與詮釋一所國民小學班親會實施之現況、 班親會之功能、並試著探討對學校帶來的影響、影響學校班親會實施的因素、

(19)

推動班親會之策略,以及改進之道等,至於其他不同地區、背景、規模的學校 之間是否有所差異及差異之大小,就留待後續研究者的研究;本研究屬於個案 研究,研究者將盡可能把事實呈現,但不作通則上的推論,因此對於本研究結 論或建議的引用,要考量其適用性。 六、研究者本身 本研究僅以研究者本身為研究工具,無法聯合其他研究者一起進行研究, 且研究者為此學校之人員,在熟悉的環境中,可能無法做到質性研究者對人、 事、物的敏感,而忽略了關鍵之人、事、物,為了避免在分析資料時,因研究 者本身之限制造成研究結果之偏頗、誤差,除了與指導教授討論、閱讀理論檢 視自己的想法外,在整理與分析的過程中也時常反思,並避免過度的推論,以 澄清可能存在的偏見。

(2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個國民小學班親會實施的情況及所帶來的影響,並探究 影響班親會實施之因素、解決策略,本章首先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希望 透過文獻的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依據。因此,本章共分為五個部分加以論述: 第一節探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涵;第二節探討班親會之實施;第三節探究 班親會之影響:第四節探究影響班親會實施之因素與改進策略;第五節探討班 親會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在教育普及、全民知識提升的現代社會裡,教育已非學校可以閉門造車的 事業,在全民參與的型態下,學校教育開放家長參與是時代之趨勢,家長與學 校負有共同教育的責任,家長因關心教育而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因此家長參與 學校教育是其權利也是責任。本節就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涵、法源基礎、重 要性、原因分述如下: 壹、家長參與的意涵 家長參與的意義,不同人的觀點就有不同的定義,以下茲就國內外相關學 者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國外學者 Comer 和Haynes(1991)將家長參與界定為家長專注於如何改善學校教育

(22)

環境,以創造一個積極、正向關係,來支持孩子的全面性發展。 Crim(1992)認為家長參與是家長與子女教育過程中的所有互動行為。 Thorne(1993)認為家長參與意指一個親密家庭的教育環境,學校與家庭 的雙向溝通,家長、教師與行政人員相互合作。 Alejandro(2000)進一步的指出:所謂家長參與是指在公立學校用正式及 非正式的的方法,以提高孩子的學業成就,他認為家庭、學校、社區互相合作, 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高度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另外在參與的成員方面,也不只 是家長或教師而已,其至是家庭、社區及學校的每一個份子都是參與的主體, 而家長參與也不一定要拘泥於固定的形式,甚至,也不一定要有嚴謹的組織或 方案課程;而參與的目的則是為了提高學業的成就。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1) 將家長參與定義為 家長在學年間參與學校的活動,包括參與一般學校會議、參與孩子的老師所安 排的會議、參與學校活動,或自願擔任學校義工或為學校家長會服務。 二、國內學者 林天祐(1997)認為,家長參與是指學生家長與學校良性互動的過程,包 括家長到學校參與教育活動,以及在家配合子女就讀學校學習活動的過程。以 此定義而言,家長參與的主體是在家長和學校,而參與的地點可能是在家庭, 也可能是在學校中,強調的也是一種過程,但是並未在成員方面,特別強調家 長及學校之外的參與者。 張明侃(1998)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基於為促進學童的學習發展與學 習成效,在學習的各個歷程中,主動而樂意貢獻自己的心力,並運用不同的方 式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進行合作,以達成上述目的,此種作為我們稱之為家 長參與。 洪麗玲(1999)將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定義為:基於對教育事項的關心,家

(23)

長於校內或校外(不包括在家中)參與的所有教育活動。其目的主要希望透過 同為兒童學習過程中重要他人的教師與家長,彼此密切合作,使學校教育與家 庭教育互相配合,促使兒童人格、學業等各方面的學習效果能更為優秀。 吳壁如(1999)主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概念,包含的對象不能指示家長 和學校的關係而已,因為單以學校和家長的關係,是不足以說明家長在實際參 與學校教育的現況,應以家庭-學校-社區合夥關係取而代之;在此定義下, 所謂家長參與的參與者,並不是只有單指學生家長而已。 楊惠琴(2000)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為提升學校效能,促進兒童的學 習與發展,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所從事與子女教育有關的一切活動。 吳洲烈(2001)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學生的父母、祖父母、養父母或法定 監護人對學校提供意見、貢獻心力、分擔責任之態度與行動(不包括在家參與), 其目的在使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成果。 盧琨煌(2003)家長參與是指家長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孩子的 學習成效、充實孩子的學習領域、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論是在校內或是 校外,不管是在上學中或是放學後,以各種方法參與學校事務的推動,以協助 孩子學習。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家長參與的意義在教育本質上,因不同背景、不同的 研究目的,對家長參與定義及範圍的認定也不一樣,而有不同的意義,本研究 為了在研究的範圍上作一明確的界定,期能導引研究的方向,將家長參與定義 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意即家長在子女受教育的歷程或學習活動中,學生 家長多方的參與和關懷其子女的學習情形,或另一方面以人力、物力的協助與 支援班級、教師的教學需要。 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法源基礎

(24)

自從 1994 年「四一 O」教育改革大遊行後,倡導實施開放教育,「班親會、 親師協會」的出現,宣告家長不只走入校園,更走進教室,2001 年實施九年一 貫課程改革後,亦將親師合作、成立班親會列為重要的教育工作內容(吳秋珍, 2003),故家長走進校園成為教育事業合夥人,是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台灣自 從社會民主化以來,家長期待參與學校教育的聲浪日高,經過多方的努力,家 長組織終於有了法源,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部分也法制化,例如教師遴聘、學 生與教師申訴、校長遴選、校務參與等。當前我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相關法 源,載於民法、國民教育法、教師法、教育基本法等相關法令,為說明家長參 與學校教育乃是依法行使其權利,茲將相關條文分述如下: 一、民法 我國民法第一○八四條:「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之權利與義」。 二、國民教育法:該法於 1999 年修正通過 第九條: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委員會,應有家長會代表參與,其比例不得 少於五分之一。 國民教育法第十條: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 項,由校長召集主持。校務會議以校長、全體專任教師或教師代表、家長 會代表、職工代表組成之。 三、教師法:該法於 1995 年公佈實施 第十一條第二款:教師評議委員會之組成應含教師代表、學校行人員代表 及家長會代表一人。 四、教育基本法:該法於 1999 年公佈實施 第二條: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強健體 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 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了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

(25)

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 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第八條第二款: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 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 利。 第十條: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應設立教育審議委員會,成員應包含教育 學者專家、家長會、教師會、教師、社區弱勢族群、教育及學校行政人員 等代表。 五、台北市中小學校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自治條例:2002 年公布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明確揭示家長教育參與權之行使乃共謀良好教育之發 展。第二章組織第七條第一款;第八條第一款、五款;第十一條第一款、 第六款、第七款;第十二條等,皆有明訂家長參與之方向與做法。 六、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草案:2005 年公布 教育部首度明文規定家長有「責任」參與班級、學校家長會,各校每學期 都要舉辦「家長日」,供家長與教師溝通課程、教學方式 。 第四條 為維護子女之學習權益及協助其正常成長,家長負下列責任: (一)積極參與班級學生家長會、學校學生家長會。 (二)積極參與學生家長之教育講習及活動。 (三)配合學校教學活動,督導並協助子女學習。 (四)和學校及教師保持良好的互動,達成親師合作。 第六條 學校應依法設學生家長會,每位家長應依據相關法令參與學生家長會。 學校學生家長會得分為班級家長會、家長代表大會及家長委員會。

(26)

第十二條 家長得以個別身分,參與班級、學校或其他教育事務。 從上述相關法令得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不僅是時代潮流的趨勢,在我 國更是已正式立法推動,這也是家長基於對孩子的受教權,對其子女所應受的 教育有參與權。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是教育進步的開始,也是家長共 同承擔教育成敗應有的體認。 參、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會教育又是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延伸。特別 在子女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是父母親 權的延伸,以利父母為子女權益之請求與維護,履行家長保護子女最佳福祉之 天職,「參與」成為「家長參與教育權」的重要基本內涵,「參與」層次較高於 「協助」與「支援」的層次,「參與」的權利理應受到絕對的尊重,「參與」的 範圍與管道最好也能受到法令制度相當的保障,將有助於家長與教師、學校、 教育主管機關、政府共同合作,以利整體教育效能之提昇(詹智慧,2001)。 父母關心子女的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更是子女教育過程中成敗的關鍵人 物,其重要性自是不可言喻。以下茲就不同角色、不同層面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其重要性: 一、從不同角色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教育改革中家長參與的層面,包括:在人事上參與校長遴選、教師甄 選;在財務上扮演監督及支援的角色;協助學校與家長溝通意見;在親師合作 上扮演協同教學、愛心服務團隊;在校際聯繫上,包括家長會經驗交流、學校 教育政策及法令宣導等(柯貴美,2004)。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角色,和

(27)

以往傳統扮演單純經濟支持者的角色,已大不相同。以下茲就相關學者之研究 說明如下: 胡文兆(1999)認為新制家長參與教育辦法,已使家長有更多自主的空間, 他認為家長在學校教育情境中適當的角色扮演如下: (一)被服務者:學校服務的直接對象是學生,為擴及家長的教育權,家長應該 是被服務的對象。 (二)服務者:學校是大家所共有,家長與教師皆關心學生的學習成效,理應共 同合作促進學校發展,以嘉惠學子。 (三)資源家:家長、社區是學校的最大人力、物力資源,學校推展的各項活動, 唯有家長、社區全力投入,才能辦得出色、精采。 (四)溝通者:社區是學校所在,學校是社區的精神堡壘,家長應充分發揮溝通 者的角色,兩者結合共創雙贏。 (五)學校共同經營者:教師法、教育基本法公佈後,已保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的權利,家長已成為學校共同經營者。 (六)改革推動者:家長會應是學校層面改革的最直接推動者,此種推動將促使 學校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吳烈洲(2000)家長參與學校事物的角色,可以歸納為下列數項: (一)決策的角色:決定或提供意見供決定參考。 (二)監督的角色:監督教育活動是否正常。 (三)倡議者的角色:表達家長或社區意見供學校作參考時。 (四)倡導者的角色:向家長或社區宣導學校意圖計畫。 (五)義工的角色:家長擔任學校義工或班級義工。 (六)支援者的角色:支持學校教育目標及各項計畫,提供財物支援。 (七)學習者的角色:例如接受學校親職教育,以學習如何教養子女。

(28)

(八)支持者的角色:參與與支持學校所辦的活動。 (九)旁觀者的角色:以消極的態度參與,觀看學校的決定或活動。 (十)溝通者的角色:教師及行政人員交換意見。 (十一)承辦人的角色:辦理各項活動。 (十二)訊息提供的角色:提供兒童相關訊息給教師參考。 張茂源(2001)認為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角色與功能可列述如下: (一)學校教育的合夥人:為保障學生之受教權、增進學習效果,家長與教師應 協同合作,以創造親、師、生三贏的局面。 (二)支援班級教學與課程規劃:以教師為主,配合家長的專長與期望,並考量 學生的立場、興趣與未來發展,共同協商、勾勒出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藍 圖,同時藉由專長家長的協助教學,更可減輕教師負擔,提昇教學效果。 (三)共同決定學校事務:經由家長會的校務代表直接出席學校各項重要會議, 如校務會議、課程發展會議,共同決定出最佳的校務運作模式。 (四)參與校園規劃與建置:家長代表除可提供個人的專業意見,反應家長心聲 外,在經費上更可提供一定比率的協助。 (五)參與校長評鑑與遴選:家長代表參與校長辦學績效之評鑑,以遴選出最能 提昇教師專業、維護學生受教權及提高教學品質的好校長。 (六)參與教師評鑑與甄選:家長代表參與教評會,藉以反映家長的心聲,新聘 教師時,協助校方甄選出具有專業熱誠的教師,以造福學生。 柯貴美(2004)認為家長在子女教育過程中扮演著支持者、學習者、資源 提供者、教導者及政策決定者等多元角色。 (一)支持者:家庭與學校維持基本的聯繫,參與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 (二)學習者:家長經由學校安排研習活動,學習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 (三)資源提供者:家長依自己的專業,提供資源來幫助學校教育發展。

(29)

(四)教導者:分擔教師教導學生的工作與責任。 (五)政策決定者:家長參與學校各項教育事務政策的決定。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研究,得知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扮演著多元的 角色,兒童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需經過養護、照顧、提攜、教導等歷程,茲將 家長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角色之重要性分析如下: (一)扮演孩子啟蒙教師的角色 家長無疑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位啟蒙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兒童第一個模 仿的對象,舉凡兒童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行為表現、價值觀、人格的培養 等,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皆受到家長之影響。 (二)負起子女教育成敗的責任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參與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是一種權 利,更是一份責任。兒童最初的教育始於家庭,學校教育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 延伸,家長若能參與其中,才能創造家庭、學校雙贏的教育。 (三)增進孩子學習的角色 家長主動參與學校教育,以身作則不僅可以激發兒童的榮譽感,更因為家 長與教師良好的互動,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四)與孩子同步學習自我成長的角色 家長如要能扮演好良好的教育參與角色,發揮正向的校務參與功能,那麼 家長應藉由學習活動以提升個人的教育素養,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家長參與 各項親職教育活動,或班級親師合作,不僅可以學習如何教養子女,亦藉由家 長間相互提攜、經驗交流等,啟發父母的自我成長。 二、從不同層面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重要性 (一)從家庭層面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場所,每個人自出生起,即在家庭中接受一系列

(30)

的教育,在未有學校之前,家長負起了教育孩子的角色,雖然現在學校負起了 教育學童的絕大部分責任,但父母永遠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個老師,更是生 活行為中第一線的輔導人員。Wagonseller(1992)認為對學校與教師抱持過高 的期望,只會加重教師的負擔;學校教育若缺乏家長的支持與輔助,教師往往 會感覺力不從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家長是不能缺席的。 家長扮演著孩子行為的指導者、管理者;亦是與孩子相互意見的傾聽者、 溝通者,更是孩子理想的期望者、關懷者;行事計畫的安排者、示範者;處事、 擇事的協助者、支援者等角色。有父母溫暖的愛與關懷,協助孩子的成長,孩 子才能茁壯成長,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其子女之重要性自是不可言喻。 (二)從學校層面 Manning(2000)老師和家長是學生生活中最主要的影響者,兩者之間密切 的聯繫與彼此的溝通是很重要的。每個小孩在經過父母無微不至呵護的襁褓時 期,稍長即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但此時的學校教育亦需家長的配合指導,孩子 進了學校,從學習讀書識字、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明辨是非的觀念與能力、 態度行為的矯治與養成等等,除了教師的循循善誘之外,家長亦扮演從旁指導 學習的角色,一方面督促其子女學習,一方面也提供了輔助的資源,協助其子 女解決問題,以協助學校教育之推展。 我國家長走進校園係自解嚴之後,早期封閉的校園亦受民主化訴求之影 響,於是向來被視為保守平靜的校園教育生態丕變(洪福財,1996),不能只是 要求家長對學校教育要付出關心,同時期望在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呼聲日益高漲 之際,從事於學校教育的教師與家長能逐漸建立起共識,使「親師合作」的理 念能獲得認同,並發揮其最大的功能,共同致力於學校教育,為培育未來的下 一代而努力。 (三)從社會層面

(31)

J .Dewey 曾言:學校社區化,教育生活化。學校可說是社區的學習中心, 社區更是學校教育場所的延伸,家長的參與及關懷學校教育,不但能得知教育 現況,協助孩子成長,更可藉此拉近親師間及親子間的距離。現在是親師合作 的時代,家長不但能藉此來自我成長,同時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也是世界潮流的 趨勢(邱花妹,1998)。因此,學校教育內容必須配合社區的需要,跟上社會 發展的腳步,方維有價值的教育,否則教育將脫離現實社會生活層面,孩子走 出學校將會無所適從,而「學校社區化、社區化學校」是推行教育的主流,也 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賴國忠,1998)。在民主國家,各國皆重視 社會、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期望在親師合作下,營造更好的教育願 景,給孩子多元的學習環境,一起帶領孩子適性發展。 綜合上述,教育不只是在學校進行,必須超越學校,將家庭、學校、社區 三者結合。因此,教育需要親師共同關懷、協助,學校教育需要社會、家庭、 學校來分擔教育的責任,如此,孩子的學習、成長才能有全方位的發展。 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原因 家長是孩子第一位導師,負責孩子早期社會化的教育責任,對孩子將來學 習適應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柯貴美,2004);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將有助於 學生的學業成就,也可改善學習不利的學生,提升學習的水平,幫助孩子順利 的通過青少年時期,協助規畫未來的計畫(Pape,1999)。而在現今教育內容日 益複雜且富爭議性的環境裡,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更是時代的趨勢,究其原因, 國內外學者(丁金松,2001;林明地,1999;張明侃,1998;張彥婷,1999; Thone,1993)有詳細的研究與探討,茲綜合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為了孩子學業 通常家長透過對學校教育的參與,乃出自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希望透過

(32)

參與學校教育,可以增進孩子的學業進步。 二、與學校方面保持聯繫交流 家長關心自己的孩子,必須透過管道瞭解更多孩子在學校的動態,而與學 校採取良性的互動,正可以提供家長這樣的訴求。 三、協助學校 有些家長體認到學校教育資源之不足、經費短缺、教師級務負擔過重,進 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最後會影響到自己孩子教育的品質,基於這樣的認識, 而願意提供、尋找資源以協助學校校務的發展。 四、家長自我的成長 為了幫助自己孩子的學習,家長藉參與學校所辦的各項成長活動、親職教 育活動,學習育子新知,進而扮演好自己父母的角色。 五、得到學校的幫助 當家長面臨孩子學習的危機,家長也需要得到學校方面的指導與協助,同 時藉由參與學校教育的活動,如親職講座,尋求一些面臨問題的解決辦法,獲 得改變孩子行為的技巧,以幫助自己教育孩子。 綜合上述原因,可以知道,學校教育的發展雖然承續許多昔日家庭教育的 教養責任,但基於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心與興趣,許多家長願意參與學校教育。 而這樣的意願是以關心自己孩子為出發點,其主要目的即在於增進孩子在學校 的學習,冀望對自己孩子未來的發展有更好的助益,使得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活 動的理由更形充分。

第二節 班親會之實施

有關班親會的實施,本節將探究班親會的意義、組織、目的、運作及家長

(33)

與教師所扮演之角色,分述如下: 壹、班親會之意義 「班親會」在美日等國家已推行多年,是結合教師及班級熱心家長所組成 的一種自主團體,茲就國內學者對班親會之定義說明如下: 陳明勇(2002)班親會即班級家長會, 班級家長、教師、熱心家長所組成 的自主團體,在親師合作的前提下,以開放教育的觀念,讓家長對學校的參與 由對『校』深入至「班級」及『自己的孩子』;由「物質上」的贊助擴展為「精 神上」的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得以更密切的結合。 陳靜音(2002)班親會乃以班級為單位,舉凡級任老師與自己班級的學生 家長,邀集於共同的時間、地點所做的交流、溝通活動,包括會議座談、班務 討論、班級親師與親子活動(例如郊遊、同樂會、包水餃、烤)等都是。以往, 學校家長會多著重在學校經費、設備上的提供,對於孩子受教的內容及教師教 學的運作並沒有太多的參與和協助,而班親會則直接由站在第一線的老師與家 長面對面接觸,讓家長參與的層面,務實的走進自己孩子的班級。它是一種親 師溝通,也是家長實際參與孩子班級事務的方式,更是親師合作的表現。 為了釐清本研究所指班親會之意義,茲將「班親會」定義如下:班親會即 是班級家長會,是以學校內各班級為單位,班級家長為當然委員,結合學校教 師與熱心家長所組成的團體;其主要目的在於聯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讓家 長與教師共同來協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其內涵包括了家長參與、親師溝通、 親師合作及教學資源。 貳、班親會的組織與目的 透過班親會的實行,由於家長的加入,教師可以更加瞭解班上的學生,也

(34)

可以明白家長的需求,作為課程教學與行為輔導的參考,更可從中徵求家長的 各項協助,豐富教學活動,提昇教學品質(陳靜音,2002),而欲達到這樣的 目標,必須對班親會之組織與目的加以澄清,茲分述如下: 一、班親會組織 一般而言,家長、教師透過「班親會組織」來共同經營、帶領整個班級學 生的學習,而目前我國班親會之組織,多以班級為單位,由校學校的輔導室、 總務處或學務處等行政單位加以配合,以下就班親會之組織說明如下: (一)組織性質 目前我國班親會之組織性質可概分為:自發性、義務性與參與性(吳秋 珍,2003;陳良益,1996;鄧運林,1995): 1.自發性:我國班親會之設置,在學校教育體制中並不屬於強制性質,各校 可以自行依各校狀況辦理,成員也以自願參加為原則。 2.義務性:家參與子女的教育,大多以義工性質參與班親會之組織,並協 助教師的教學。 3.參與性:以班親會落實家長參與學校辦學之理念。 (二)組織成員 我國班親會之組織成員並不限於學生家長,還包括了教師、社區民眾及 有心人士(曾俊凱,2002;秦秀蘭,2002),而其組織大致分為: 1.召集人:是班親會的靈魂人物,負責召開主持班務會議,協調班親會各 組並作為家長與教師之間溝通、聯繫的橋樑。 2.副召集人:輔助召集人。 3.文書組:負責班親會聯絡、辦理活動時各項活動通知、開會及各項活動 書面記錄等。 4.活動組:負責班親會各項活動之規劃與人力支援等。

(35)

5.財務組:負責協助收取班級經費,班親會各項活動的物品採購及經費支 出等。 6.教學支援:協助教師輔導學生、協助家長輔導學生、提供相關教學輔導 資訊。 二、班親會目的 家長進入校園,與學校、教師彼此互動、交流與合作、相互提供資源,以 學生為教育主體,以增進教育效益,共同擔負教育學生的責任,和孩子一起成 長,如此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改善親師關係,並使父母成稱職的父母,達 到親師生三贏的目的(洪麗玲,1999;郭耀隆,1999)。因此成立班親會之目的 即在於引導家長與教師共同討論子女的教學方式、內容及適度參與教學過程。 對於班親會實施之目的,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下: (一)Swick(1997)認為教師、家長和孩子間分享彼此學習過程,是親師關係 一個重要的部分,而親師會最主要的目的在增進學校成功,是為孩童實現學 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結合的一種方式,藉以提昇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增進教 育的機會。 (二)Gallagher,Bagin和Kindred(1997)指出,班親會主要目的在促進孩 子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教育與學習過程,當親師彼此認識且互相談論想為 孩子做事時,好的親師關係就建立了,家長很快學會去瞭解學校、瞭解老師 為孩子所做的事,並體會教學情境和問題,同時老師和行政人員也瞭解家長 的需求興趣和態度,並調整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責任,這是一種雙向的歷程。 (三)Hornby(2000)指出教師與家長對班親會也各有不同的目的: 1.老師的目的包括: (1)提供孩子成長的訊息給家長。 (2)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

(36)

(3)告訴家長孩子在學校所有的困難。 (4)和家長檢驗孩子如何處理學校事務。 (5)家長的觀察中更瞭解孩子。 (6)解家長對學校計劃的意見。 (7)認家長能在家協助孩子的方法。 (8)確認親師之間可能的衝突。 (9)共同為孩子的教育一起作決定等。 2.家長的目的包括: (1)與所有教導孩子的老師會面。 (2)發現孩子的成長。 (3)提出他們的困難。 (4)獲得有關孩子的重要訊息。 (5)向老師提出他們所關切的問題。 (6)比較孩子和班上同儕的成就。 (7)討論在家教導所發生的困難。 (8)學習更多學校事務和教學法的運用等。 (四)陳靜音(2002)成立班親會的目的,即在透過班親會的機制,引導家長 與老師共同討論子女的生活狀況,以瞭解子女,進而對子女的教導方式、教育 內容達成共識,其意涵即包括 1.親師溝通。2.親師合作。3.家長參與。 (五)吳秋珍(2003)的研究將班親會之目的歸納為: 1.促進親師合作。 2.建立親子關係。 3.增進師生關係。 綜合上述,班親會的目的主要乃以加強親師合作,促進親師間良性的互動 與溝通,我們知道教育的最終目的,乃在於幫助孩童不斷的成長與學習,而教

(37)

育的主體是人,家長與教師同步關心孩子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成功的兒童教 育是必須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緊密的結合的,班親會正提供了一個親師生一體 共同成長的機會,而在親師的合作下,不但教師有收穫,家長也會有所得,孩 童則會是最後的贏家,也才能達成孩童多元學習、快樂成長的目標。 參、班親會的運作 一、班親會成功的條件 班親會成功的條件,依研究者根據有關論著(李雅菁,2000;徐淑榕,1999; 陳靜音,2002;Hornby,2000)歸納如下: (一)要有一位熱心而且主動的帶領者-班親會會長。 (二)教師已經做好準備的工作。 (三)親師能維持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模式。 (四)家長應具備積極且適當參與學校教育的理念 (五)家長肯定教師的專業作為,因之更願意付出。 (六)家長有積極正向的意圖-家長想讓孩子有更多不同的學習。 換言之,班親會要成功,除了擁有一位熱心主動的帶領者外,在教師方面 則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且親師能維持相當良好的溝通模式,在家長方面要 具有參與學校教育的理念,對孩子的教育有積極正向的意圖,對老師有所肯定。 如此,親師雙方配合無間,才能確保班親會的成功。 二、班親會組織運作 在班親會實際運作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們的角色都必須是主動、積極的。 以下就相關實務研究者,將班親會之運作劃分為規劃準備、形成執行、發展推

(38)

廣三個階段,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班親會之運作 作法 學者 規劃準備階段 形成執行階段 發展推廣階段 崔宇華 (2000) *邀請班親會召集人。 *發開會通知。 *親師茶敘交流。 *正式召開班親會。 *定期召開班親會。 *辦理戶外教學。 *善用班親會幹部。 詹悸燕 (2000) *尋找熱心家長。 *理念的傳達。 *選出班親會幹部。 *擬定活動計畫。 *成立家長聯絡網。 曾俊凱 (2002) *給家長的一封信。 *製作親師參與問卷。 *召開親師座談會。 *定期發行班級通訊。 陳靜音 (2002) *發開會通知。 * 規 劃 班 親 會 議 程 內 容 *會議座談。 *運用策略提高出席。 *聯誼活動。 秦秀蘭 (2002) *電話聯絡 *召開會議選出幹部 *設計活動工作分配 *製作學習單 * 配 合 多 元 教 學 與 評 量 陳明勇 (2002) * 召 開 班 親 會 宣 導 說 明會。 * 家 長 專 長 及 參 與 意 見調查表。 *研擬組織的型態。 *規章的建立。 *會務的推廣。 *印製班親會會訓。 *獎勵與回饋。 *資料的保存。 王全興 (2003) *班級親師座談會。 *成立班親會。 *專長調查。 *會員分組分工。 *支援教學工作。 *各項才藝活動支援。 * 成 果 發 表 暨 資 料 整 理。 *建立班級聯絡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班親會的運作在規劃準備階段的運作,首先要考慮的是訊息的

(39)

傳達、觀念的宣導和家長溝通;在執行階段,將家長組織起來,並將班親會成 員適度的分組、分工,擬定班親會的活動內容;最後,在發展階段,則可以妥 善的運用家長資源,以更靈活、更多元的方式舉辦其他活動,發揮每一位家長 的專長,配合學校教育,進而引領學生進行多樣化學習。總言之,有計畫的組 織班親會,才能發揮班親會的功能。 三、班親會實施程序 良好的親師合作關係,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在一個新的班 級中,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不一定是互相瞭解的,因此召開班親會是教師讓 家長認識自己的最佳時機,也是家長彼此之間互相熟悉的良好時機,而如何開好班親 會,引導家長走入教師的教學,讓家長成為教師的最佳助手,是教師在班親會實施過 程中第一個課題,以下歸納學者(曾俊凱,2002;黃靖媛,2000;蕭玉屏,2002) 之研究,說明班親會實施之程序如下: (一)班親會召開流程 1 先和召集人研擬召開會議的時間、地點及討論議題內容。 2 以班親會名義發開會通知。 3 由召集人及聯絡股確定參加人數。 4 確定班親會會議主角為家長。 5 發送班親會會議書面資料。 6 影印會議記錄通知家長。 (二)班親會會議程序 1 推舉主席及記錄。 2 主席報告。 3 介紹列席人員。

(40)

4 導師報告。 (1)傳達學校重要行事及各處室宣導事項。 (2)報告班級經營策略及教學計畫。 (3)簡介班親會功能及可運作的模式。 5 討論事項。 (1)選定班親會運作模式。 (2)成立班親會組織。 (3)討論學年度親師活動計畫。 6 提案討論。 7 臨時動議。 8 主席結論。 9 散會。 四、班親會實施之內容與方式 班親會的運作,除做為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樑之外,另一重要功能即 為提供教學的支援,茲綜合各專家學者之研究(吳秋珍,2003;秦秀蘭,1999; 陳明勇,2002;曾俊凱,2002;黃靜媛,2000),說明如下: (一)晨間活動:利用早自習時間或教師晨會時間,實施的方式以讀經、 說故事、朗誦詩詞、指導打掃等。 (二)專長教學:善用學有專長的家長,協助教學,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三)教學支援:泰半以減輕教師教學工作為多,如:協助教室布置、協 助製作教具。 (四)課業指導:協助教師指導學習不力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 (五)辦理親子活動:如主辦校外教學,增加親子互動機會,使教學活潑

(41)

生活化,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六)重要民俗節日活動:籌辦各種節日慶典的活動,如春節貼春聯、端 午節包粽子、中秋節月餅、冬至湯圓等重要民俗節日的活動。 (七)協辦學校活動:支援學校辦理的大型活動,如校慶園遊會、增加學 校人力資源,如協助指揮交通、整理校園環境、協助圖書室管理等。 一般而言,目前我國班級親師會實施之主要內容,大致而言以提供人 力資源幫助教師教學為多,實施內容有晨間活動、課業指導、教學支援、 民俗節日活動等,如果參與班親會的成員能秉持「參與而不干預」的心態, 不僅能發揮親師同步學習、教學相長的效果,更可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換言之,班親會若能運作成功,則能讓教師得到更多的助力,更有助於學 童的學習。 肆、家長與教師的角色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時代趨勢,是權利亦是責任,因為家長具有為孩子選 擇品質良好的教育,教師更需積極營造親師合作參與和學習的心態,打開「班 級王國」的窗櫺,與閉塞的心胸,迎接家長的加入,共同為學童的學習成就努 力,然而若是角色定位不明或者認識不清,往往會成為學校教育紛爭的根源, 因此家長與導師都應體認在班親會所扮演之角色,才能使班親會發揮正常之功 能。 一、家長的角色 佘豐賜(2002)的研究將家長參與班親會運作的角色分為: (一)諮詢者的角色 成立班親會邀請家長參與,主要是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成長,與教師合作並

(42)

提供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形,作為親師共同教育孩子的參考依據,以此觀點出發 家長應該扮演諮詢者角色。 (二)協助者的角色 在親師合作共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了家長的協助,將更為完備,同時 教學進行中邀請家長參與活動,或請家長協助製作教具,可讓家長更了解教師 專業的表現,並協助學童學業的成就表現。 (三)溝通者的角色 在家長加入參與教育孩子的行列,透過對話的溝通與機制,讓家長積極了 解教育改革的脈動,轉化家長舊有的價值觀-注重智育中知識的獲取而不重視 能力的培養,協助學童的成長,扮演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溝通的橋樑。 (四)管理與督導者的角色 透過實際參與孩子的教育,發揮管理和督導的機制,可讓專業自主的學校 教師不敢怠忽職責,但應職守本分不要成為主控介入者。 (五) 資源提供者的角色 社區家長最瞭解社區內資源特色,透過適當的引入,可讓學校教育和社區 教育相聯結, 增進關懷鄉土的情懷;另外家長各行各業的專長是另一項資源, 讓此些資源在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中呈現,可促進「學校社區化」與「社區 學校化」的達成。 秦秀蘭(2002)的研究將家長參與班親會的角色分為三種:教育參與者、 協助教育者、管理決策者 (一)教育參與者:指的是家長被動的參與學校所安排的各項活動。 (二)協助教育者:指的是家長可以協助教師教學規劃、提供教學資源或擔任 教學者。 (三)管理決策者:指的是家長參與決策性活動或會議。

(43)

從以上家長角色的轉變分析中可知,學校教育中家長的角色慢慢從一個接 受者轉變成為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而在家長參與意識日益高漲的聲浪中, 身為學校教育人員不可再關起門來辦教育,而應該積極規劃家長參與的活動, 重視家長參與的意見,應將家長視為教育的合夥人、顧客,不可再將家長視為 旁觀者。 二、教師的角色 導師是實施班親會的重要推手,是班親會成功與否的關鍵人物,用心的經 營班親會,不但幫助孩子的成長,也將贏得成長的敬重。因此,導師在班親會 中的角色定位,決定了親師的伙伴關係,亦是親師互動品質之基礎,導師在班 親會的角色包括(秦秀蘭,2002): (一)家長愛心的引進者 導師必須是慧眼識英雄的協調者。學期初,導師要事先瞭解、安排一位有 愛心、熱心、願意學習成長的家長擔任負責人(陳靜音,2002;黃靖媛,2000)。 召集人在面對家長及安排活動時,最需要的是「溫言婉語」和「真誠的鼓勵」 而不是權威或虛偽(秦秀蘭,2002)。因此,遴選召集人之前,導師要充分的瞭 解家長的背景與特質,適時的引導家長,以求適才適所。 (二)家長資源的整合者 導師的資源整合工作是班親會活動的前導力量。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可供 運用之資源豐富,且學生家長多元的專長正可作為教學的補助,如能加以有效 運用正可以彌補教材之不足, (三)家長潛能的開發者 大部分的家長都比較膽怯,不善秀出自己之專長,因此有智慧的導師要能 給予適當的舞台,展現家長的能力,多給予鼓勵,才能充分的激發他們的潛能,

(44)

為班親會規劃更多元的學習活動。 (四)親師夥伴的促進者 在家長與教師發展成為教育夥伴的過程中,導師扮演著「發酵者」的角色, 例如透過各種方式,呈現學生和家長的學習成果或作品,辦理家長成長班,給 予家長學習、自我表達的機會,增進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間接的促使親、師、 生之間氣氛融洽。 (五)楷模的角色 導師要有一股「旺盛的企圖心」,抱著「把事做好」而不是「把事做完」的 熱誠,在專業領域上不斷成長,並與家長保持互動,共同成長,作為家長終身 學習的楷模。 綜合上述可知親師的角色,隨著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行列而改變,以往傳 統印象中家長的角色,除非學校需要建設會與家長打交道,否則家長與學校教 師不一定認識,在這樣的情形下,父母與教師經常是「相敬如冰」、「形同陌路」, 且大多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家長指示教育的旁觀者罷了。然而 現今學校、班級教育,引進家長資源協助,使得教育內容呈現多元、豐富的面 貌,且家長經由各種管道參與校務、提供諮詢、協助,家長已從教育的旁觀者 轉為教育的合夥人,在親師良性互動的合作下,定能提昇教育品質、共築以「親、 師、生」為主體的孩子童話王國。

第三節 班親會之影響

許多研究者透過研究後發現,在班親會實施的過程中,因家長與教師、學 校的互動過程中,有正面積極的評價,亦有可能因身份的拿捏不當或其他因素,

(45)

也可能為學校教育帶來負面的影響,茲以班親會實施所帶來正面與負面影響分 述如下: 壹、正面的影響 一、對學校而言 茲以研究者蒐集之文獻,將班親會對學校之功能歸納為:提升學校效能、 提升辦學績效、有效提供學校人力資源的協助、獲得家長支持化解家長阻力等 向度分述如下: (一)提升學校效能 家長參與是提升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透過積極有效的家長參與,學校才 得以發揮其功能(吳璧如,1999;林明地,1999;謝文豪,2000)。家長藉由與 班親會的運作,得以與學校保持良性互動、暢通溝通管道、對校務發展透過班 級教師的管道,能讓家長參與意見,校方也能聽取另類的聲音,將意見列入校 務發展的參考資訊。 (二)提升辦學績效 家長藉由班親會參與學校教育,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彼此配合,有 助於提升學校的辦學績效與改善教育品質。(吳秋珍,2003;洪麗玲,1999; 曾俊凱,2002)。由於父母對學校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內容有所選擇,學校為避 免學生來源流失,必須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措施與方向,以符合家長的需求, 因而間接提升了學校教育的績效。 (三)有效提供學校人力資源的協助 家長參與其子女的學習活動與學校事務,不僅可以協助學校建立良好的公 共關係、增加學校的社區資源,也可以改善學校人力不足的窘境(王貴瑛,2001; 吳烈洲,2001;林惠真,1999);家長對校務活動的支持與合作,提供經濟與物 質的協助,可以改善教學環境,有助於提高學習的品質(盧琨煌,2003)。因此

(46)

藉由班親會之實施,可以讓家長發揮其專長,成為學校的社會資源,同時也可 以彌補學校人力資源之不足,提供愛心家長的協助,面對多元化、家長平均水 準日漸提升的現在社會,家長資源的「無限性」,正可以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有 限性」。 (四)獲得家長支持化解家長阻力 以學校的運作,難免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而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 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更可以讓教育改革資源更豐富,獲得更多的支持(林 明地,1999a),因為家長藉參與班親會,一方面能增加對學校教育目標的瞭解, 而更支持學校;另方面,也使得家長對學校有更積極的態度,進而提高學校整 體的效能,為學校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 二、對教師而言 茲以研究者蒐集之文獻,將班親會對教師之功能歸納為:建立良好的親師 關係、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師教學的品質、激勵教師自我成長等向度分述如 下: (一)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 親師合作的班親會,使得親師的關係改善,有助於孩子的學習。Eccelc 和 Harold(1993)的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對親師之間的關係有正向的作用;班親會 是面對面的雙向溝通,很多問題可以充分討論、協調,由於一起工作或經常會 面的人,容易產生友誼、喜愛和信任,因此可以改善親師關係(龐憶華,1999); 班親會可以加強學校與家庭的連結,培養親師合作的默契,落實親師教育合夥 人的觀念(吳秋珍,2003);家長參與班親會可以增進親師合作關係、提供楷模、 參與班務決定,推動班親會的老師較受家長信任,老師教學更有信心,也較能 化解親師之間的誤會,改善親師關係(陳靜音,2002);故藉由班親會之實施可

數據

圖            次
表 4-14  家長參與班親會之影響結果一覽表       影響  對象        影  響  內  容  對學校而言  *提供人力、物力的資源  *協助學校處理紛爭,扮演溝通橋樑  *增進學校與社區的關係  *易造成教師與行政的衝突  對教師而言  *增加親師溝通的管道  *家長是教師最佳的助手,師生都受益 *協助教師教學減輕工作負擔  *親師合作學習效果加倍  *不當的訊息與要求,教師感到壓力  *妨礙教師的上課  對家長而言  *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管教態度 *增加對教師的支持  *提昇家長的教育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其他 兄弟姊妹 異性朋友 老師 父親 母親 同學、朋友.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 希望透過親子 活動,讓家長 與小朋友有機 會共同親近嘉 義八景,並用 音樂的形式來 詠讚嘉義。..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三) 美國著名領導力專家 John Maxwell 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