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三節 略談華文文學在泰國

華文文學種類繁多,有詩有文,也不乏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文學如元雜劇、現代劇 本等等,然而被譯入泰文且曾在某段時期產生重大影響的,卻只有小說這種文類。根 據柯萬迪˙拉彭薩(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的介紹,泰國文壇的華文文學、華式文學以及華 僑題材泰文文學的發展,大可分為六個階段,即一)曼谷王朝拉瑪一世至拉瑪六世時 期(1782—1925 年間)中國歷史書和歷史章回小說的翻譯。二)拉瑪六世時期到二戰 波及到泰國4 歷史章回小說泰譯和仿造中國歷史章回小說的泰文原創小說。三)1935 年至今5從英文轉譯成泰文的中國文學。四)1941 年至今以泰中文化和社會交流為題材 的泰文小說。五)1957 年至今的武俠小說6翻譯,以及六)約 1967 年至今模仿華文文 學的、旨在反諷政府的泰文小說及以泰華人為主角的泰文小說 (ibid., p. 103)。其中,除 了第四、六階段外,其他四個階段均與中國文學泰譯活動直接相關,值得參考。從這 六個階段可以看出中國小說,包括古典小說和當代武俠小說,在泰國都具有一定的影

4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軍隊在泰國多處沿海地區登陸,迫使泰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ปิยวรรณ อัศว- ราชันย์, 2555, p. 3)。

5 文章中的「至今」指1970 年代,但由於柯萬迪˙拉彭薩所說的 3-6 階段的文學作品,除了模仿華文文 學,意在反諷政府的泰文小說之外,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到目前為止仍然陸續有譯本問世,故筆者保 持 「至今」一詞不變。

6 其中在泰國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作家要數香港的金庸和台灣的古龍,另外後來的黃易也相當受讀者青 睞。

響。拉彭薩的調查截至上世紀 70 年代,在那之後,受泰國讀者歡迎的文類,同樣還是

印刷術還未發展起來,翻譯文學只好透過手抄本在上層社會流行。根據丹隆親王的介 紹,「雖然泰國拉瑪三世時期就已經能夠印書,但要等到拉瑪四世時期,印刷術才開始 流行。在那之前,泰譯的中國歷史書10只有五部,包括 Hongsin(《封神》)、Liatkok

(《列國》)、Saihan(《西漢》)、Danghan(《東漢》)和 Samkok(《三國》)。其中 Samkok 最受歡迎,有權勢之官人們紛紛下令手抄《三國》,以收藏在書房中……」(ดํา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

地,報紙紛紛刊登翻譯自英文的文學作品,然而當這股潮流逐漸退燒後,中國小說便 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與讀者見面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04)。

中國小說泰譯約於 1921 年在大小報紙上連載,並大獲成功,直到二戰的煙火波及 到了泰國,泰譯中國文學的傳播就被迫中斷 (ibid., p. 105)。等到二戰結束後,此類泰譯 中國古典文學的受歡迎程度就大不如前,翻譯質量也參差不齊,逐漸產生沒落的跡象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4, p. 168),取而代之的,恰恰是泰國作家自創的歷史小說,包括本論文的 研究對象雅可所做的緬甸戰爭史詩型小說《十面威風》。

雖然如此,華文文學並沒有因為古典文學的沒落而從泰國文壇消失得無影無蹤。

相反的,華文文學的另一顆閃亮的星星出現在泰國文壇的上空,那就是泰國讀者,特 別是男性讀者所熱愛的當代武俠小說。

第一部翻譯成泰文的武俠小說是香港作家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譯者是占隆•批納 卡 (จําลอง พิศนาคะ),書名為《玉龍》(มังกรหยก)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23)。此後香港以及臺灣作 家的武俠小說作品並陸續泰譯出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香港的金庸和臺灣的古 龍。產量最多、名氣最大的譯者除了占隆 • 批納卡之外,還有沃 • 納蒙隆 (ว. ณ เมืองลุง) 以 及至今仍翻譯不綴的諾•諾帕拉 (น. นพรัตน์)。此類作品的主要傳播渠道仍舊是報紙,根據 塔威 • 沃拉蒂羅 (ทวีป วรดิลก) 的介紹,1976 年軍事政變之後,連載於大小報紙的泰譯武俠 小說大受讀者歡迎,一些報紙將曾經暢銷的泰文小說,包括雅可的《十面威風》、沃 • 納帕汶邁 (ว. ณ ประมวลมารค) 的言情小說《披薩娜》(ปริศนา) 重新連載,但成績還是比不上內 容新穎的武俠小說 (ทวีป วรดิลก, 2523, p. 67)。沃 • 納蒙隆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由於需求量 大,有時爲了趕交稿期限,他必須迅速閱讀原文,再用口述的方式把譯文錄下來,然 後將磁帶送往出版社讓編輯自行謄寫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25)。

武俠小說在泰國的作用,除消遣用途外,根據席提特 • 艾格西提蓬 (สิทธิเทพ เอกสิทธิพงษ์, 2554) 的想法,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內涵。195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西方反共浪潮讓 泰國華人認為中國血統是一種恥辱,當時泰國華裔在身份認同上受到不少的壓力,他

們的祖先來自中國,自己卻不希望當「華人」。透過閱讀以中國為場景,飽含中國文化 的泰譯武俠小說,多少讓這些泰國華裔們得以填補其內心被壓抑的中國情感。(p. 32) 比起明清歷史小說和武俠小說,中國現代小說對泰國讀者的影響範圍要小得多,

主要流行於大學生的小圈子中。中國現代小說對泰國作家所產生的思想影響不僅限於 反封建意識,還包括社會主義思想(戚盛中, 1990, 頁 46 )。最早被翻譯成泰文的中國 現代小說是老舍的《駱駝祥子》,於 1948 年在報紙上連載(徐佩玲,2014,頁 142)。

而對泰國文壇造成最大影響的中國現代作家是魯迅,其作品如《阿 Q 正傳》、《狂人日 記》、《祝福》、《一件小事》等相繼泰譯出版。其中《阿 Q 正傳》1952 年首版泰譯本出 版後被搶購一空(戚盛中,1990,頁 44),更先後出現多達七個泰文譯本 (ศิริเพ็ชร ทฤษณาวดี, 2544, p. 65)。此外中國其他現代小說家的作品也在泰國流傳,譬如趙樹理的《李家莊 的變遷》、茅盾的《林家鋪子》、華山的《雞毛信》等(戚盛中, 1990, p. 44)。由於中國 現代文學伴隨著共產主義的思潮進入泰國,使得此類中國文學在 1939—1944 年和 1958—1961 年間,被泰國當局打壓,不少作品被列為禁書(徐佩玲,2014,頁 142)。

至於其他類型的文學,中國古代詩詞的翻譯並非完全被忽視,然其影響卻遠不如 小說。謝玉冰 (จรัสศรี จิรภาส) 於《20 世紀中國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一書中指 出,到目前可查獲的資料中,最早出現的中文詩歌泰譯出現於拉瑪六世時期。國王下 令組織人員將邦芭茵夏宮中式建築物天明殿里的十七張木牌上的中文詩歌翻譯成泰文

(謝玉冰,2017,頁 174),這種做法與曼谷王朝初期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西漢 通俗演義》的翻譯方法相一致,即必須由泰華雙方人員合作。在那之後,中文詩歌的 泰譯出現在1960 年代至今,比較重要的作品如黃榮光 (ยง อิงคเวทย์) 的《詩經》和《楚辭》、

綽創•納東 (โชติช่วง นาดอน) 的《道家詩人陶淵明》(กวีเต๋า เถาหยวนหมิง) 以及深受泰國人敬愛的詩 琳通公主 1998 年的唐詩宋詞泰譯詩集《琢玉詩詞》(หยกใสร่ายคํา) (同上,頁 177-183)。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詩歌翻譯在泰國的銷量相當低迷,譯者時而不得不親自出資出版 譯作 (อาศรมสยาม – จีนวิทยา, 2559) 。既然出版中詩泰譯如此坎坷,就不難想像為何中國詩歌 在泰國影響甚微。

其實,在一般泰國民眾的認識當中,並不知道何為明清小說,也不知道那些一直 再版或出新譯本的中國歷史小說,是在何時寫成。有些人甚至把這些書理解成中國歷 史書,透過閱讀它來獲得關於中國歷史的知識。明清小說在泰國讀者的認知當中,故 事與歷史分不開,甚至有學者指出泰國人並不把明清歷史章回小說看成「小說」,而直 接把它們當作「歷史書」來看待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3, pp. 212-213)。這一點在堪稱泰國歷史學 之父丹隆親王在《三國史話》(ตํานานหนังสือสามก๊ก) 中的一段話可以看出端倪:「有關《三國》

一書的泰譯,相傳拉瑪一世國王口頭命令12把中國兩部歷史書——《西漢》和《三國》,

翻譯成泰文」 (ดํา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 ส.ก., 2470, p. 10, 粗體由筆者自加)。此外,筆者於 2016 年 6 月 21—22 日參加泰國商會大學舉辦的翻譯研討會時亦發現,在一場座談會上,泰國文 學專家提及明清小說時,常以中國歷史書統稱之,而與其對答的中國文學專家,則改 用「小說」指稱同一類書。這一點或可反映時至今日,泰國人仍然根深蒂固地認為明 清小說與歷史記載相等。

筆者認為泰國人之所以對明清小說的概念不一致,有的認為是歷史,有的認為是 文學,是因為拉瑪五世之前的文學作品均為韻文體。此外故事也多半出自佛本生故事,

或是某個虛擬王國中公主王子的奇幻故事。散文體只會用於教科書、傳說、歷史或宗 教文本的寫作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3, p. 212)。而中國重史輕文的傳統也使得明清小說的題材多 半是歷史的延伸,使得泰國受眾誤以為那些散文體小說就是歷史書,可見當一個文本 旅行到另一個國度之後,其定義與價值有可能與它當初在原來的環境相差甚遠。泰國 學界一般認為,「小說」(novel) 這種新文類出現在拉瑪五世時期,而最初的小說翻譯及 寫作的主力均為那些留學歐美的王族貴族。他們學成歸國後,將西方用散文體創作的 習慣也帶回國內。13 學界一般認為,批其必差功王子 (กรมหลวงพิชิตปรีชากร) 1886 年刊登在

12 泰國權威歷史學家尼題•幽西翁 (นิธิ เอียวศรีวงศ์) 指出,佛歷 25 世紀之前(作者記:佛歷比西元年早 543 年)的泰國歷史資料之所以稀少,主要原因是在那之前的泰國並不重視文字的記載。知識與文化的傳 承以口傳為主,儘管是政府的管理和重要決定都由口頭命令,故不常留下文字證據 (นิธิ เอียวศรีวงศ์, 2555, p. 6)。

13泰國古典文學均為韻文體,故事均圍繞著王族或上層社會生活展開 (ทักษ์ เฉลิมเตียรณ, 2558, p. 13)。以普通 民眾的真實生活為底本的虛構作品,可謂是從西方國家進口過來的(เจือ สตะเวทิน, 2521, p.6)。

《哇其拉延維塞》報紙 (วชิรญาณวิเศษ) 的短篇小說《妙想》14 (สนุกนินึก) 是泰國歷史上第一部 散文體文學。而出現在泰國的第一部小說則是1902 年批耶蘇林塔拉察 (พระยาสุรินทราชา) 譯 自瑪麗•科雷利 (Marie Corelli) 的小說 Vendetta! or the Story of One Forgotten, a Novel,起 名《宿怨》(ความพยาบาท)。 《三國演義》是最早被譯成泰文的中國文學作品之一,即在拉瑪一世時期(1782-1809 年在位)由國王本人下令翻譯,起名 Samkok(即《三國》的潮州話音)。有關 Samkok 的成書時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的學者按照該書的翻譯監製昭披 威風》的語言使用,更接近另一部同樣由昭披耶帕康(洪)主持翻譯的緬甸史書Razadarit

Ayedaw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