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說書人譯者:論泰國作家雅可重寫之《三國演義》和《金瓶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說書人譯者:論泰國作家雅可重寫之《三國演義》和《金瓶梅》"

Copied!
3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博士論文 Doctoral Dissertati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說書人譯者:論泰國作家雅可重寫之《三國演義》和《金瓶梅》 The Storyteller Translator : On the Rewriting of Sanguo Yanyi and Jin Ping Mei by Thai Novelist Jacob. 指導教授:李根芳 博士 Adviser: Dr. Ken-fang Lee. 研究生: (泰)鄭佩佩 Advisee: Pratuangporn Wiratpokee. 中華民國一〇八年一月 January, 2019.

(2) i. 誌謝 五年半過後,這段漫長的博士學習路程終於來到了令我大鬆一口氣的終點。 三四年前,在本篇論文的構思仍處於萌芽階段,一字未寫的時候,我腦海中便已 形成 N 個版本的誌謝辭(因為它比寫論文容易寫得多) ,然而到了真正要寫的時候,卻 有種不知從何寫起的感覺…… 在這段長達五年半的學習經歷中,發生了很多或開心、或壓抑、或感動、或悲傷 的事情,第一步踏上這陌生的寶島之時,我心中未免產生一些恐懼。在慢慢適應新的 學習氛圍的過程中,我同時也在逐漸熟悉台灣人的性情和生活方式,剛開始的有點反 感,逐漸變為一種熟悉,時至今日,我已不得不承認我對這裡很有感情,雖然是那種 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 撰寫此論文的過程中,我獲得了多位良師益友的協助。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李根芳老師。您的因材施教,讓我的論文寫作過程不至於那麼壓抑。雖然有時發 生一些溝通問題,但老師還是那麼耐心地試圖去理解我,幫助我完成此一重大的任務。 另外還要感謝賴慈芸老師,若不是因為您的提議,這篇論文或許就和雅可這位譯者/重 寫毫無關係。另外也要謝謝翻譯所的幾個朋友——倫辰、孝耘、惠芬,你們讓我在台 灣的這段日子,一路走來沒那麼孤單。此外,在我感到心灰意冷的時候,也是因為你 們的勸解,讓我能夠繼續向前走,繼續努力。 除了在台灣認識的新朋友之外,泰國那邊的多年好友,也是讓我最後走到這值得 驕傲的終點的支援,比如我的英文顧問,時而幫我修改英文摘要的 Air,以及時不時幫 我找泰文資料的 Aeng。另外,也要感謝我在泰國皇太后大學的同事林才均,謝謝你把 我翻譯的那些讀起來不太像詩的中文詩重寫得那麼漂亮! 最後,感謝我的恩師巴萍老師,若不是因為您的協助,我或許無法在白天教書, 晚間寫論文的忙碌局勢下,於一個學期之內將論文寫完,完成我的這段漫長的博士歷 程。.

(3) ii. 摘要 泰國第一代職業作家沖 • 帕潘,筆名雅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是一名泰北貴 族之子,卻從未享受榮華富貴。憑著那部家喻戶曉的《十面威風》一夜爆紅,稿費排 在前列,過世後卻未留下多少財產。其一生雖短暫,卻為泰國讀者留下不少文學遺產, 其中包括兩部對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和《金瓶梅》的重寫——《說書人版三國》 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僅憑此兩部作品,雅可於中國文學在泰傳播方面的貢獻, 便已有目共睹,值得對兩部作品展開深入的研究。 《說書人版三國》和《金瓶梅》之別具匠心,在於雅可於文中所扮演的華僑說書 藝人角色,運用其兒時意外養成的善於講故事的能力,將兩部經典中國文學呈現給泰 國讀者。兩部作品至今時而重印,其影響不言而喻。 透過對比與分析《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相關文本,從兩 部作品中的古典詩詞引用、教育功能和娛樂性質出發,揭示出雅可效仿華僑說書人以 文字說書的有趣特色。並以翻譯研究學者勒菲弗爾 (André Lefevere) 所提出的重寫理論, 分析說書人雅可兩部重寫作品背後的約束。 研究發現,對雅可造成最大影響的因素,便是他自己,即勒氏定義極廣的意識形 態約束,其次則為文本產生時泰國文壇的詩學。. 關鍵詞:泰國作家、雅可、重寫、《三國演義》、 《金瓶梅》 、中國文學泰譯.

(4) iii. Abstract Chote Phraephan, Thailand’s first-generation professional writer, with the pen name “Jacob,” led a life quite extraordinary. He was the son of a northern Thai aristocrat, but never enjoyed the prosperity. He rose to stardom overnight with the phenomenal success of the novel Phu Chana Sip Thit (meaning ‘conqueror of the ten directions’), and after that became one of the highest paid writers of his time, but even so, not much was left of him financially after his death. Although his life was short, Jacob still produced quite a few numbers of literary works, a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e Thai general readers. Among them, two are rewritings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 Sanguo Yanyi and Jin Ping Mei, entitled Samkok Chabap Waniphok and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With the two work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Jacob is a prominent figure 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ailand. And the two rewriting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re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The ingenuity of Samkok Chabap Waniphok and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is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storyteller portrayed by Jacob in the novels. He used his ability to tell stories, a skill adopted unintentionally since childhood, and presented two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Thai readers. The two works have been reprinted many times until now, their importance in Thailand’s literary scene is therefore self-evident. This thesis aims to reveal the interesting features of Jacob’s imit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torytellers as reflected in Samkok Chabap Waniphok and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texts of the two works, it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cob, the storyteller translator,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citations of classical poetry,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the entertainment nature of the two work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lar André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straints behind the rewrites of the two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5) iv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factor that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Jacob was – himself. Which could be categorized under the very broadly defined ideological constraint, and the second was the poetics of the Thai literary world when the text was produced.. Keywords : Thai novelist, Jacob, rewriting, Sanguo Yanyi, Jin Ping Mei, Thai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6) v. 目錄 誌謝............................................................................................................................................. i 摘要............................................................................................................................................ii Abstract .................................................................................................................................... iii 目錄……………………………………………………………………………………………v 表目次......................................................................................................................................vii 圖目次......................................................................................................................................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課題價值............................................................................................ 1. 第二節. 雅可生平及作品.................................................................................................... 6. 第三節. 略談華文文學在泰國............................................................................................ 9. 第四節. 作家雅可版本之三國——《說書人版三國》.................................................. 15. 第五節. 與眾不同的《金瓶中之花》.............................................................................. 19.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泰國説書人譯者雅可——文獻回顧、文學系統、操縱理論.............................. 26. 第一節. 雅可研究.............................................................................................................. 26. 第二節. 翻譯、重寫及改編.............................................................................................. 32. 第三節. 勒菲弗爾及其重寫理論...................................................................................... 43. 第四節. 泰國文學系統中的翻譯與重寫.......................................................................... 47. 第五節. 泰國說書人譯者雅可.......................................................................................... 50. 第三章 第一節. 《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之泰國古典詩詞引用 ............. 61 《說書人版三國》中的泰國古典文學引用...................................................... 63. 第二節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中的泰國古典詩詞引用 .......................................... 73 第四章. 《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教育功能 ............................. 93. 第一節. 《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知識補充 ......................... 99. 第二節. 《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英文引用 ....................... 118. 一) 《說書人版三國》的英文引用特色...................................................................... 119 二)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英文引用特色 ........................................................ 130 第五章. 《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之娛樂性 ............................... 139. 第一節. 《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中的幽默感 ....................... 140. 第二節. 孫夫人獨立傳——《說書人版三國》中的短篇言情小說............................ 150. 第三節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音韻美 ................................................................ 158.

(7) vi 一)散文體部分之語音美............................................................................................ 159 二)韻文體部分之語音美............................................................................................ 161 第六章. 結論........................................................................................................................ 179. 參考文獻................................................................................................................................ 190 附錄一. 《說書人版三國》引用的泰國古典詩詞............................................................ 199. 附錄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引用的泰國古典詩詞 ................................................ 201 附錄三. 《三國演義》的知識補充.................................................................................... 206. 附錄四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知識補充 ................................................................ 229 附錄五. 《說書人版三國》的英文引用............................................................................ 232. 附錄六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英文引用 ................................................................ 259 附錄七. 《說書人版三國》的幽默文字............................................................................ 280. 附錄八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幽默文字 ................................................................ 284 附錄九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翻譯詩詞 ................................................................ 285.

(8) vii. 表目次 表一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第 168 頁葛隆八體詩之句內押韻……………………173 表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第 249 頁順通蒲葛隆八詩押韻分析…………………176. 圖目次 圖一. 翻譯/重寫/改編之關係示意圖 ………………………………………………..…….37. 圖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七句長萊押韻示意……………………………………..165.

(9) 1. 第一章 第一節. 導論. 研究動機與課題價值. 華文文學1在泰國的接受史可謂悠久,從曼谷王朝拉瑪一世時期(1782——1809 年 在位)下令翻譯《三國演義》和《西漢通俗演義》開始算起,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 的歷史。華文文學自古至今,一直受到泰國民眾的青睞。而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曾 在文壇上造成影響的文類僅有一種,就是小說。無論是早期的明清歷史演義小說,到 後來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小說,再到以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港台武俠小說,甚或是當 今受年輕讀者喜愛的,以 Jamsai 出版社為代表出版者之異性或同性言情輕小說 (light novel),均備受不同階層讀者之歡迎。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出現了不少著名譯者,無 論是早期主持翻譯計劃,負責潤文的宮廷詩人昭披耶帕康(洪)(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พระคลัง (หน))、中 國現代小說著名女譯者念 • 古拉瑪羅西 (เนียน กูรมะโรหิ ต)、港台武俠小說代表譯者沃•納蒙 隆 (ว. ณ เมืองลุง) 和諾 • 諾帕拉 (น. นพรัตน์),抑或是近十年來相當活躍的新一代華文文學泰譯 者阿努拉•吉派本塔威 (อนุรักษ์ กิจไพบูลย์ทวี)。然而在著名華文文學的譯者名單中,卻很難找 到本論文的研究對象,以「雅可」(ยาขอบ) 為主要筆名的沖 • 帕潘 (โชติ แพร่ พนั ธุ)์ 的身影。 雅可是泰國第一代職業作家,生於 1907 年,卒於 1956 年。其壽命雖然不長,卻 為泰國文壇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其中一部歷史小說《十面威風》(ผู้ชนะสิ บทิ ศ) 被評選為 泰國人必讀百部圖書之一 (วิทยากร เชียงกุล, 2542, pp. 213-221)。由於《十面威風》曾被多次 改編成電視劇、廣播劇,讓後人對他的名字仍然相當熟悉。 此外,其另一部作品《說 書人版三國》(สามก๊ กฉบับวณิ พก) 亦隨著泰國讀者對《三國演義》有增無減的興趣而一直備 受青睞,銷量佳,再版次數也多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3, p. (4))。 與同時期的作家相類似,雅可除了寫作之外,偶爾也會從事英進泰翻譯。其中文 學翻譯共三部,包括哈葛德 (Sir Henry Rider Haggard) 的探險小說《百合娜達》(Nada the Lily)、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io)《十日談》(Decameron) 的其中三個故事,以及號. 1. 本文以「華文文學」一詞指中國大陸及其他華語地區如香港、台灣的文學總體。若談到古代文學如明 清小說、唐詩宋詞、現代小說等舊中國文學作品,則以「中國文學」稱之。.

(10) 2 稱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雅可翻譯的《金瓶梅》泰譯本起名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บุปผาในกุณฑีทอง,意為「金瓶中之花」),1955 年由 Watthanawibun 出版社首 次出版。書中署名於 1954 年 9 月 2 日的序言告訴讀者,它是一部轉譯作品,且具有相 當迂迴的轉譯過程。首先「泰文版的原文是英國人米奧爾 (Bernard Miall) 的英譯本 Chin P’ing Mei。 」而「米奧爾的原文則是德國人庫恩 (Franz Kuhn)的德文譯本。 」最 後「庫恩的德文譯本才是從真正的中文原文《金瓶梅》翻譯而成。 」 (ยาขอบ, 2532, n.p.)。 雅可這部翻譯作品特殊之處,在於它包含了大幅度對原文的改動,無論是在章節安排、 性行為描寫還是內容的增刪方面。 在雅可長達二十九年的文壇生涯中,與中國文學密切相關的只有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和《說書人版三國》兩部。本論文的緣起,便是雅可於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中的操縱。記得筆者於大學一年級首次閱讀雅可這部編譯作品時,書中諸多 「特色」 ,譬如一些女性人物極其泰化的名字,抑或是雅可在其中明顯的存在,時而跳 出來引經據典、加入個人看法等等,都讓筆者深感好奇。雖然封面上標明它是一本編 譯作品,筆者仍不甚能接受,因為它顛覆了筆者當時對翻譯作品的概念。然而當筆者 的翻譯理論知識更上一層樓之後,就反而認為雅可這些別具特色的操縱,恰是讓筆者 覺得這位文壇人物很值得研究的原因。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是翻譯作品,這一點毫無疑問,只不過因為書中所包含的 重寫成份較多,才導致它與同時期的譯作,甚至雅可其餘兩部文學翻譯存在較大的差 異。雅可的身邊好友,不少認為雅可「與眾不同」,在其對待這部編譯作品上可見一斑。 透過對比與分析雅可泰譯本和米奧爾英譯本,並以庫恩德譯本和其原文——《皋鶴堂 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作為輔助文本,筆者推斷雅可之所以大量「操縱」文本,或許 正是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正在做翻譯。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序言隻字未提「翻 譯」,或可印證筆者的看法。)雅可只說,他因為看到了讓自己非常感動,以至於「不 再恐懼死亡」(ยาขอบ, 2532, n.p.) 的文學作品,才希望把它呈現給他親愛的讀者們。.

(11) 3 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明顯受到雅可另一部與 中國文學直接相關的作品——《說書人版三國》的影響。這部《說書人版三國》 ,根據 雅可個人的說法,是他對《三國演義》的「改裝」之作 (ยาขอบ, 2553, p. 11)。我們在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所看到的各種重寫,均曾經在《說書人版三國》出現過,可謂 兩部作品具有密切的聯繫,甚至可以說《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是作家雅可的兩部說書人譯者系列作品。 以下將簡單介紹雅可之《說書人版三國》 : 《三國演義》是泰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之一,亦是最早譯入泰文的中國文學, 起名 Samkok,即《三國》之福建話音 (ประพิณ มโนมัยวิบูลย์, 2509, p. 22)。 作為 Samkok 迷, 雅可於 1937 年至 1952 年之間,陸續推出他個人版本之《三國演義》 。在這系列作品中, 他效仿了泰國華人聚居區老頭說書人的作風,把《三國演義》中較有趣的大小人物的 故事提取出來,重述給讀者,以便讓複雜難懂的故事更加易於理解。雅可把該系列作 品合稱為 Samkok Chabap Waniphok2 (สามก๊กฉบับวณิ พก),明顯反應其與 Samkok 的密切關係。 在這段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雅可一共寫了《三國演義》十八個大小人物的故事,成 功把《三國演義》重寫成更加「容易消化」的作品。雅可這次壯舉非常成功,《說書人 版三國》成為他另一部代表作,銷量極佳,再版次數多不勝數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3, p. (4))。 筆者認為,雅可僅有的兩部與中國文學息息相關之作品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和《 說 書人版三 國》均 屬 勒 菲 弗 爾 (André Lefevere) 翻譯的操 縱理論中重寫作品 (rewriting) 之範疇。既然雅可這兩部作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翻譯,嚴格說來《說書人版 三國》也不屬於雅可布森翻譯三分法,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之說,本文作 為翻譯研究領域之論文,為何以其作為重點研究之對象? 筆者認為,雖然重寫並不等 同於翻譯,但它同樣是一種將文學文本從源語言搬到目標語言的文化調解活動。其實,. 2. 在《說書人版三國》問世之前,雅可也曾經對其他文學巨著寫過類似的作品,比如 1934 年於 《國家日報》(ประชาชาติ) 刊登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內容概述。或 1935 到 1938 年在《國家日報》 、 《暹羅民眾》 (สยามนิกร) 報紙陸續連載的《十面威風》內容概述。不同的是, 《摩訶婆羅多》和《十面威 風》的概述並不像《說書人版三國》那麼詳細,也沒有把其中的若干人物提取出來變成獨立的故事來 講述。.

(12) 4 翻譯研究領域自從始於 1990 年代的文化轉向開始,就已經把範圍擴大到雅可布森三種 翻譯之外的其他文本,勒菲弗爾之《翻譯、重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操縱》(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便是一部在該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專著。 到了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翻譯研究的範圍已更進一步地拓展。一些學者如根茨勒 (Edwin Gentzler)、阿度伊尼 (Stefano Arduini)、聶格德 (Siri Nergaard) 更提出「後翻譯研 究」(Post-translation studies) 概念。後翻譯研究所主張的,是將翻譯從雅可布森的三分 法獨立出來 (Nergaard & Arduini, 2011, p.12),將其他處在翻譯研究的邊緣地帶,那些不 被稱為翻譯,而是重寫 (rewriting)、改編 (adaptation) 或衍譯 (furtherings) 的文本當做研 究對象,因為那些文本,相較於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意義上的翻譯,或許更能讓我們更 加了解翻譯的性質 (Gentzler, 2017, p. 2),更能接近事實地回答「翻譯到底為何物?」這 一問題。 勒菲弗爾於 1980 年代提出「重寫」概念,並指出,重寫即「文學作品針對不同讀 者所進行的改編,其意圖是對讀者閱讀這部作品的方式產生影響」(Lefevere, 1982, p. 4), 泛指對文學原作進行的翻譯、編史、文選、批評和編輯等各種加工和調整的過程 (Lefevere, 2004, n.p.)。當今社會,文學作品主要是透過重寫文本得以與讀者所見面,確 保文學作品之接受和存活 (Lefevere, 2004, p. 1),所以各種重寫文本,是翻譯學界值得 研究之對象。 更何況,重寫自古至今一直在泰國文學系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宗 教文學,抑或是世俗文學,相當大一部分被視為泰國古典文學的作品,取材於異國傳 說或文學作品,比如佛典中的佛本生故事、印度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中 國的《三國演義》、爪哇的《班齊故事》等。研究雅可對中國經典文學《三國演義》和 《金瓶梅》的重寫,或許能讓我們看到泰國文學本身的特質,以及泰國古典文學對於 後來出現的文學作品、重寫作品、翻譯作品所帶來的影響。 筆者在前文提到,在重要華文文學泰譯者名單中,或許沒有雅可的名字。然而筆 者卻希望透過本論文提出,《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兩部作品,已.

(13) 5 經足夠讓雅可在中國文學在泰傳播領域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文學殿堂兩部重 要章回體小說,四大奇書的其中兩部——《金瓶梅》和《三國演義》透過他的文筆得 以在泰國讀者心目中留下不朽的印象。只要 Samkok 繼續被收錄在泰國國文課本,供中 小學生閱讀,雅可的《說書人版三國》 ,作為一部更加易懂且不失細節,廣受讀者歡迎 的版本,也會隨之不斷地再版。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雖然稱不上是雅可的代表 作,但它多達六次的出版次數已經足以反映其在泰國文壇同樣具有不容小覷的地位。 文學作品,包括翻譯作品即其他類型的重寫作品,並不能產生在真空狀態中,而 往往會受到文學系統內更早出現的作品所影響,甚至受到與文學系統相關的其他系統, 比如政治系統、經濟系統所影響,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和《說書人版三國》也不 例外。本論文另一個目的,是透過展示雅可這位帶有說書人特色之譯者,又帶有譯者 特色之說書人的有趣文壇人物,反映出泰國文學傳統和西方翻譯理念相當有趣的結合。 雅可同時期譯者對於翻譯的概念,已經接近當今以原文為尚,譯文為次的觀念。然而 作家雅可卻模仿了泰國華人聚居地老頭說書藝人的方法,在重述《三國演義》故事的 過程中,加入了語際翻譯的元素,並在本應該純粹是《金瓶梅》泰譯本的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成了語際翻譯家重寫的「與眾不同」之作品,不知不覺中以他的方式, 挑戰了「何為翻譯」 、 「翻譯的界限為何」等問題。 臺泰兩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內涵也有不少相似之處,然而雙方對彼此的了解 卻相當薄弱。在台灣政府極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的今天,筆者希望以自己所擅長的領域, 為那些對泰國感興趣而又越不過語言障礙的台灣學界人士,提供一些或可參考的、關 於泰國文壇這位作家/譯者/重寫者雅可,和他筆下的兩部中國古典文學經典。在論述兩 部說書人雅可重寫特色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涉及到泰國文化,包括社會現象和文學作 品等。本論文的另一點小貢獻,便是讓臺灣乃至華文學界讀者,得以窺視到關於泰國 的一些有趣之訊息。.

(14) 6 第二節. 雅可生平及作品3. 雅可本名沖 • 帕潘 (โชติ แพร่ พนั ธุ์ Chot Phraephan),1907 年 5 月 15 日生於曼谷,父親 是帕城落難貴族銀鵬王子,母親是父親的傭人,名叫「昭」 。沖是父母偷情不小心得來 的「結果」。當昭知道自己懷有身孕時,因為怕受懲罰而決定逃出家門,從此與沖的父 親斷絕關係,且懷恨在心,不讓兒子與父親見面。甚至不允許他參加父親的葬禮。沖 小時候家境雖不富有,但他至少有機會就讀於當時的知名學府——特西林學校。由於 他天性調皮難以管教,母親決定將他寄託給號稱很會馴服調皮孩子的批耶八里罕那卡 林 (พระยาบริ หารนคริ นทร์) 看管。這位高官有一種習慣,就是喜歡讓孩子們每晚輪流唸書給自 己聽。比較特別的是,這一「差事」並不像按照書上寫的內容朗讀那麼簡單,朗讀者 必須一邊讀一邊抓住故事的梗概與發展脈絡,以便下次繼續朗讀時能先重述一遍上次 情節。這段經歷讓少年時期的雅可獲益匪淺,他不僅得以閱覽眾多古今書籍,從中吸 收博大精深的知識,同時也歷練了他善於講故事的能力,為他後來在文壇發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礎。 沖倔強的個性使其少年時期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他在批耶八里罕那卡林家呆了 幾年後,不再能忍受監護者的嚴苛和鞭打,在學校也對嚴厲的老師反感不已,最後便 帶著學費與一個來自富裕家庭的朋友一起逃跑。他的朋友最後被家人抓了回去,轉到 另一所名校繼續唸書,留下當時已喪母的沖繼續在外流浪。泰國當時的教育制度是小 學三年,中學八年 (ดวงเดือน พิศาลบุตร, 2525, p. 94),沖最高的學歷只有中學四年級,面對掙 錢餬口的困難,他曾經做過很多工作,包括幫別人牽牛、當靈媒、在馬場當壯丁,後 來去應聘做高官批耶皮塔克普邦 (พระยาพิทกั ษ์ภูบาล) 的隨從,並因為其聰明伶俐的特質而深 得僱主的寵愛。其中,沖伺候昭坤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他朗讀書籍。到了拉瑪七世 時期(1925—1936 年在位),政府的財政問題影響到了公務員的工資發放,批耶皮塔. 3. 雅可的生平介紹大部分內容摘自鄭佩佩(2017)。譯者即作者——論作家雅可對泰譯《金瓶梅》的操 縱。編譯論叢,10(1):39 – 82。其中雅可生平這節內容的主要來源是帥•盆彭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題為〈認識 雅可〉(รู ้จกั ยาขอบ) 的文章,該文為雅可短篇小說集《真愛》(รั กแท้ รวมเรื องสั นอันเป็ นทีรั ก) 的附錄。.

(15) 7 克普邦最後辭了職改行做買賣,沖跟著幫了一段時間忙,發現自己不適合經商,最後 只好離開了批耶家。 沖步入文壇的第一步是在報界工作,由於他在特西林唸書時品行欠佳,成績不良, 經常留級,所以結識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些後來成了文壇名人,比如古拉 • 賽巴蒂 (กุหลาบ สายประดิษฐ์)、索 • 古拉瑪羅西 (สด กูรมะโรหิ ต)、布朗 • 納那空 (เปลือง ณ นคร) 等等。1929 年, 古拉決定出版《紳士雙週刊》(สุภาพบุรุษรายปั กษ์ ) 時,沖便參與了寫作。該報運營之初,他 還有別的全職工作,故只在全職專欄家沒空時,偶爾幫忙寫寫搞笑專欄。沖的筆名雅 可也是由這位朋友幫忙起的,源自英國報紙 STRAND 搞笑專欄家 W. W. Jacobs (กุหลาบ สายประดิษฐ์, 2504, p. 71)。作家雅可就這樣出現在泰國文壇。雅可被稱為是泰國文壇最擅長 講故事的作家之一,在他口中「最普通,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以變得很精彩」(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37, p. 354) ,他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十面威風》足以證明這一點。 1920 年代,歷史小說在泰國深受讀者歡迎,《三國演義》等泰譯中國演義小說在各大 小報紙連載,為報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เสถียร จันทิมาทร, 2524, p. 163)。就在這樣的大 背景下,好友古拉慫恿雅可創作一部仿造歷史小說。後來雅可從巴潘鵬王子《緬甸史》 中的八行內容得到了啓發,把它擴展成一部長達 150 萬字的「仿造歷史小說」 《十面威 風》(ยาขอบ, 2552ข, p. IX)。該小說講述一位出生平凡的甲迪,如何步步高昇,成為宏薩 瓦底國君的故事。《十面威風》於 1931 年起在雅可本人擔任總編輯的《太陽日報》 (หนังสื อพิมพ์สุริยา) 連載,但由於該報紙發行時間較短,1932 年《十面威風》便改在好友古 拉 • 賽巴蒂當時任總編的《國家日報》(หนังสื อพิ มพ์ ประชาชาติ) 繼續連載。該作在報刊上連載 時紅得發紫,據說不少讀者早早來報社門前等候,其中有一位專門從馬來西亞檳榔島 開車回到泰國,只為能搶先買到印有《十面威風》最新內容的當期報紙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0, pp. 442 – 443)。 除了《十面威風》之外,雅可另一部代表作是與中國文學息息相關的《說書人版 三國》(ประกาศ วัชราภรณ์, 2543, pp. 112 – 113)。雅可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鍾,亦深有研究。 《三 國演義》泰譯本 Samkok 在泰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影響深遠 (Dilokwanich, 1983, p..

(16) 8 286),由於譯文文筆優美流暢,進行了一些本土化的修改和調整,已被看作是泰國文 學經典之一 (กระทรวงศึกษาธิ การ, 2533ก, p. 75,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5, p. (5)-(6))。雅可對《三國》頗有 研究,他參考了拉瑪一世時期由昭披耶帕康(洪)監譯的譯本,結合泰勒 (C. H. Brewitt-Taylor) 的英譯本,創作了這部《說書人版三國》(吳瓊,2002,頁 96) 。書中雅 可以貧窮說書人的口吻,為讀者講述 Samkok 不同人物的故事,比較精彩的如劉備、關 羽、諸葛亮、曹操等人的章節。這部作品從 1937 年開始在《國家日報》連載。雅可的 此次舉動相當於釐清了 Samkok 複雜難懂的故事,讓泰國讀者能夠更加了解故事中複雜 的來龍去脈,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 (ส. พลายน้อย, 2547, p. 153)。以至於在後來出現了不少 效仿此方法的作品,譬如泰國第十三任總理克力 • 巴莫親王的《資本家版三國》等等 (吳瓊,2002,頁 96)。 雅可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貴族的後代,但卻無緣享受富貴生活。他個性倔 強,因為無法忍受監護人以及教師的嚴苛管理而放棄了學業。後來又流離失所,做過 各種各樣的雜工。幸好從小養成的擅長講故事和愛好看書的習慣讓他得以在泰國文壇 留下不朽的作品。感情生活方面,如同《十面威風》男主角甲迪,雅可的情史可謂多 姿多彩。在當上《紳士雙週刊》專欄作家之前,他在一家藥廠當過廣告文編寫員。四 年後便與公司老闆的妹妹結婚,並生下一子瑪納。踏入文壇之後,貪好吃喝玩樂的雅 可經常呆在出版社與朋友共度,有時甚至不回家陪伴妻兒。雅可酗酒成性,花錢如流 水,雖然寫作給他帶來數目可觀的收入,但他卻沒有多少積蓄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0, p. 443)。 雅可接觸過無數女性,由帥•盆彭 (2550) 撰寫的雅可生平簡介中有一段文字指出,這位 文筆精彩的作家曾表示,他在 38 歲時,已經有過二十幾位情人。但固定的伴侶只有四 位,包括正妻扎拉,其鐵桿讀者薩元西和差露,以及最後一任,守在他病床旁直到他 離開人世的帕凱西 (ibid., p. 446)。 雅可的酗酒成性影響了他的創作和生活。自 1951 年起,他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 1953 年,雅可一共住了四次院,每次都長達一兩個月。就這樣折騰了幾年,最後於 1956 年 4 月 5 日於曼谷是隆醫院病逝,得年 48 歲。.

(17) 9 雅可在他短暫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作品,包括短篇小說 19 部,比較出色的如《黑暗 角落》(มุมมืด)、 《小老婆》(เมียน้ อย)、《萍、芃》 (เพือนแพง)。長篇小說 6 部,包括讓他一炮而 紅的《十面威風》和獲得「說書人雅可」綽號的《說書人版三國》 。長短散文若干篇, 包括《墨水中的財富》(สิ นในหมึก)、《為何姑蘇瑪沒有結婚》(เหตุทีกุสุมาไม่ ได้ แต่ งงาน)、《清風自 由地吹拂》(ลมย่อมเลือกทางพัดได้ เอง)。除了寫作之外,雅可也嘗試翻譯,並先後出版過三部文 學譯作,包括哈葛德 (Henry Rider Haggard) 的探險小說《百合娜达》(Nada the Lily)、 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 的《十日談》(Decameron) 以及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 其中三部均從英文譯入泰文,後兩者則為未完成的譯作。. 第三節. 略談華文文學在泰國. 華文文學種類繁多,有詩有文,也不乏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文學如元雜劇、現代劇 本等等,然而被譯入泰文且曾在某段時期產生重大影響的,卻只有小說這種文類。根 據柯萬迪˙拉彭薩(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的介紹,泰國文壇的華文文學、華式文學以及華 僑題材泰文文學的發展,大可分為六個階段,即一)曼谷王朝拉瑪一世至拉瑪六世時 期(1782—1925 年間)中國歷史書和歷史章回小說的翻譯。二)拉瑪六世時期到二戰 波及到泰國4 歷史章回小說泰譯和仿造中國歷史章回小說的泰文原創小說。三)1935 年至今5從英文轉譯成泰文的中國文學。四)1941 年至今以泰中文化和社會交流為題材 的泰文小說。五)1957 年至今的武俠小說6翻譯,以及六)約 1967 年至今模仿華文文 學的、旨在反諷政府的泰文小說及以泰華人為主角的泰文小說 (ibid., p. 103)。其中,除 了第四、六階段外,其他四個階段均與中國文學泰譯活動直接相關,值得參考。從這 六個階段可以看出中國小說,包括古典小說和當代武俠小說,在泰國都具有一定的影.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軍隊在泰國多處沿海地區登陸,迫使泰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ปิ ยวรรณ อัศวราชันย์, 2555, p. 3)。 5 文章中的「至今」指 1970 年代,但由於柯萬迪˙拉彭薩所說的 3-6 階段的文學作品,除了模仿華文文 學,意在反諷政府的泰文小說之外,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到目前為止仍然陸續有譯本問世,故筆者保 持 「至今」一詞不變。 6 其中在泰國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作家要數香港的金庸和台灣的古龍,另外後來的黃易也相當受讀者青 睞。 4.

(18) 10 響。拉彭薩的調查截至上世紀 70 年代,在那之後,受泰國讀者歡迎的文類,同樣還是 小說。發展到現在,泰國讀者比較熱衷的華文小說類型,已經從古典文學和武俠小說, 轉化成青春輕小說、推理驚悚小說以及古裝奇幻小說。當然,武俠小說和古典小說的 影響從未消失。除此之外,另一種曾經對泰國社會產生影響的,是中國現代小說。雖 然現代小說並不如章回小說和武俠小說那樣風靡過全國讀者,但其對上世紀五〇至八 〇年代的大學生以及具有先進思想、左派思想人士的影響,卻是不可小覷的。下面逐 一討論明清小說、武俠小說和現代小說在泰國文壇的影響。按照拉彭薩的歸納,明清 小 說 泰 譯 是 華 文 文 學 在 泰 國 的 第 一 股 浪 潮 。 據 丹 隆 親 王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บรมวงศ์เธอ กรมพระยาดํา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 的統計,拉瑪一世至拉瑪六世時期,共有 34 部明清小說被翻譯成泰 文7,其中最早翻譯的明清小說是《三國演義》和《西漢通俗演義》。於曼谷王朝首位 國王拉瑪一世時期由國王下令翻譯,但由於缺乏證據,兩部小說翻譯活動確切的開始 與成書年份不詳。兩百多年過去,至今仍時不時再版,並在各大小網路書店中被歸類 為「中國歷史書」的小說包括《三國演義》、 《西漢通俗演義》 、《西遊記》 、 《水滸傳》 、 《包龍圖公案》、《西晉》、《東晉》等 8 。根據拉彭薩的介紹,拉瑪一世至六世時期 (1782—1925 年)的歷史小說翻譯活動相當不容易,需要二到四方合作才能完成,包 括贊助者、譯者、編輯、潤文員 (ibid., p. 103)。拉瑪一世至拉瑪二世時期,中國文學泰 譯的贊助人為國王本人,並由當時文筆佳的高官擔任監譯,由於譯品行文流暢、語言 優雅,便成為後來中國文學泰譯的楷模 (ibid.)。翻譯的目的,除為了讓武官們從中學 到中國兵法之外,也是一種文藝復興的活動9 (คึกฤทธิ ปราโมช, 2532, p. 5-6)。由於當時泰國 7. 包括《三國演義》 、《西漢通俗演義》、《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 《東漢通俗演義》、《西晉》 、 《東 晉》、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隋唐演義》、《兩宋志傳》、《五虎平西前傳》、 《五虎平南後傳》 、 《新編 五代史平話》、 《萬花樓楊包狄演義》、《說岳全傳》 、《水滸傳》、《皇明開運英烈傳》、 《說唐演義全傳》 、 《開闢衍繹通俗志傳》 、《羅通掃北》、《薛家將》、 《薛丁山征西》 、《英烈傳》、 《游江南》 、 《大紅袍》 、 《小紅袍》、 《西遊記》 、《嶺南逸史》、《明末清初》 、《龍圖公案》 、《清史演義》 、 《則天外傳》 、《元史演 義》以及《五虎平北》 。 8 值得一提的是,被華語學界公認為藝術高超的《金瓶梅》以及《紅樓夢》 ,在曼谷王朝拉瑪一世至五世 時期(1782—1910 年間), 並未受到贊助者的青睞。這一點或許因為早期的贊助者是王室即高級官 員,所以他們主要會選擇跟皇帝或朝廷高官有正面聯繫的作品來翻譯, 《金瓶梅》和《紅樓夢》所描述 的是日常生活,與戰爭無關,且人物大半是女性,可能不符合泰國贊助者的興趣。 9 泰國自大城王朝於 1767 年滅亡之後,一直處在戰火之中。1782 年拉瑪一世成立了曼谷王朝,社會風 氣逐漸安定,身為大城王朝末期官員的拉瑪一世國王希望恢復大城王朝那種興盛的文明,比如建築方.

(19) 11 印刷術還未發展起來,翻譯文學只好透過手抄本在上層社會流行。根據丹隆親王的介 紹,「雖然泰國拉瑪三世時期就已經能夠印書,但要等到拉瑪四世時期,印刷術才開始 流行。在那之前,泰譯的中國歷史書 10 只有五部,包括 Hongsin(《封神》)、Liatkok (《列國》 ) 、Saihan( 《西漢》)、Danghan( 《東漢》)和 Samkok( 《三國》 ) 。其中 Samkok 最受歡迎,有權勢之官人們紛紛下令手抄《三國》,以收藏在書房中……」(ดํา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 ส. ก., 2470, p. 33)。丹隆親王指出,當時的泰國,懂西方語言的人並不多,所以拉瑪四 世時期占出版比例較多的圖書,除了泰文書之外,就是這些泰譯中國歷史書 (ibid., p. 35)。 拉瑪四世至拉瑪五世時期(1851——1910) ,贊助人已不是國王,而是高級官員, 翻譯的目的也從戰術學習變為娛樂閱讀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04),識字的人可以自己閱 讀,不識字的人可以聽人朗讀。其中最重要的贊助者是昭披耶西蘇利亞翁 (สมเด็จ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บรมมหาศรี สุริยวงศ์)。後來的拉瑪六世時期,主要贊助者變成出版社及報社,翻譯 目的則是爲了盈利。這段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負責從中文原文用泰文口述原文的華人 譯者們,經常被隱去名字,譯作只掛高官監譯者之名。拉彭薩 (2520) 之論文讓筆者得 知這些默默在背後付出的譯者。他們的名字或多或少能反映出他們的來源國,名字中 或是中文名字的音譯、或是在名字前加上 จีน (讀音為 chin,意思與 Chinese, China 同) 一字,其中不乏華人政府官員甚至僧人。11 如上所述,明清小說在拉瑪六世時期報業興盛時生意紅火,不少報紙為了增加利 潤而找來新的文本進行翻譯,以連載中國小說著稱的有《暹羅人民》(สยามราษฎร์)、 《泰國 報》 (ศัพท์ไทย)、 《京城之光》(ศรี กรุ ง)、《資訊》(สารานุกูล) 等報紙 (รื นฤทัย สัจจพันธุ์, 2525, p. 128)。 關於這一點,拉彭薩 (2520) 指出,拉瑪五世至拉瑪六世時期是西方翻譯小說的一片天 面,反映在藝術風格與大城大皇宮相類似的曼谷大皇宮和玉佛寺。文學方面,除了重新創作一些大城 王朝廣為流傳的韻文體文學如《拉瑪堅》(รามเกียรติ)、《伊瑙》(อิเหนา) 外,還下令翻譯外國文學,比如中國 的《三國演義》、緬甸的 Razadarit Ayedawbon (ราชาธิราช) 等。 10 丹隆親王的《三國史話》(ตํานานหนังสื อสามก๊ก)在討論中國歷史小說時,均以「中國歷史書」(พงศาวดารจีน) 代 稱之。這或許能反映不熟悉中國文學的泰國人對明清小說的看法,他們很可能真的把這些小說看成 是歷史記載。 11 拉彭薩 (2520, p. 104) 所搜集的華人譯者共 12 人,包括 พระยาโชฎึกราชเศรษฐี、พระท่องสื อ、หลวงวิชยั - วารี 、 หลวงพิพิธภัณฑ์วิจารณ์、จีนโต、จีนแสอินบันอัน、จีนบันกิม、จีนเพง、ขุนจีนภาคปริ วตั ร、นายตีน、นายหยอง 和 นายซุยเทียม。.

(20) 12 地,報紙紛紛刊登翻譯自英文的文學作品,然而當這股潮流逐漸退燒後,中國小說便 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與讀者見面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04)。 中國小說泰譯約於 1921 年在大小報紙上連載,並大獲成功,直到二戰的煙火波及 到了泰國,泰譯中國文學的傳播就被迫中斷 (ibid., p. 105)。等到二戰結束後,此類泰譯 中國古典文學的受歡迎程度就大不如前,翻譯質量也參差不齊,逐漸產生沒落的跡象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4, p. 168),取而代之的,恰恰是泰國作家自創的歷史小說,包括本論文的 研究對象雅可所做的緬甸戰爭史詩型小說《十面威風》 。 雖然如此,華文文學並沒有因為古典文學的沒落而從泰國文壇消失得無影無蹤。 相反的,華文文學的另一顆閃亮的星星出現在泰國文壇的上空,那就是泰國讀者,特 別是男性讀者所熱愛的當代武俠小說。 第一部翻譯成泰文的武俠小說是香港作家金庸的《射鵰英雄傳》 ,譯者是占隆•批納 卡 (จําลอง พิศนาคะ),書名為《玉龍》(มังกรหยก)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23)。此後香港以及臺灣作 家的武俠小說作品並陸續泰譯出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香港的金庸和臺灣的古 龍。產量最多、名氣最大的譯者除了占隆 • 批納卡之外,還有沃 • 納蒙隆 (ว. ณ เมืองลุง) 以 及至今仍翻譯不綴的諾•諾帕拉 (น. นพรัตน์)。此類作品的主要傳播渠道仍舊是報紙,根據 塔威 • 沃拉蒂羅 (ทวีป วรดิลก) 的介紹,1976 年軍事政變之後,連載於大小報紙的泰譯武俠 小說大受讀者歡迎,一些報紙將曾經暢銷的泰文小說,包括雅可的《十面威風》、沃 • 納帕汶邁 (ว. ณ ประมวลมารค) 的言情小說《披薩娜》(ปริ ศนา) 重新連載,但成績還是比不上內 容新穎的武俠小說 (ทวีป วรดิลก, 2523, p. 67)。沃 • 納蒙隆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由於需求量 大,有時爲了趕交稿期限,他必須迅速閱讀原文,再用口述的方式把譯文錄下來,然 後將磁帶送往出版社讓編輯自行謄寫 (ขวัญดี รักพงศ์, 2520, p. 125)。 武俠小說在泰國的作用,除消遣用途外,根據席提特 • 艾格西提蓬 (สิ ทธิเทพ เอกสิ ทธิพงษ์, 2554) 的想法,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內涵。195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西方反共浪潮讓 泰國華人認為中國血統是一種恥辱,當時泰國華裔在身份認同上受到不少的壓力,他.

(21) 13 們的祖先來自中國,自己卻不希望當「華人」。透過閱讀以中國為場景,飽含中國文化 的泰譯武俠小說,多少讓這些泰國華裔們得以填補其內心被壓抑的中國情感。(p. 32) 比起明清歷史小說和武俠小說,中國現代小說對泰國讀者的影響範圍要小得多, 主要流行於大學生的小圈子中。中國現代小說對泰國作家所產生的思想影響不僅限於 反封建意識,還包括社會主義思想(戚盛中, 1990, 頁 46 ) 。最早被翻譯成泰文的中國 現代小說是老舍的《駱駝祥子》,於 1948 年在報紙上連載(徐佩玲,2014,頁 142)。 而對泰國文壇造成最大影響的中國現代作家是魯迅,其作品如《阿 Q 正傳》 、 《狂人日 記》、《祝福》 、 《一件小事》等相繼泰譯出版。其中《阿 Q 正傳》1952 年首版泰譯本出 版後被搶購一空(戚盛中,1990,頁 44) ,更先後出現多達七個泰文譯本 (ศิริเพ็ชร ทฤษณาวดี, 2544, p. 65)。此外中國其他現代小說家的作品也在泰國流傳,譬如趙樹理的《李家莊 的變遷》 、茅盾的《林家鋪子》、華山的《雞毛信》等(戚盛中, 1990, p. 44) 。由於中國 現代文學伴隨著共產主義的思潮進入泰國,使得此類中國文學在 1939—1944 年和 1958—1961 年間,被泰國當局打壓,不少作品被列為禁書(徐佩玲,2014,頁 142) 。 至於其他類型的文學,中國古代詩詞的翻譯並非完全被忽視,然其影響卻遠不如 小說。謝玉冰 (จรัสศรี จิรภาส) 於《20 世紀中國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一書中指 出,到目前可查獲的資料中,最早出現的中文詩歌泰譯出現於拉瑪六世時期。國王下 令組織人員將邦芭茵夏宮中式建築物天明殿里的十七張木牌上的中文詩歌翻譯成泰文 (謝玉冰,2017,頁 174),這種做法與曼谷王朝初期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 、 《西漢 通俗演義》的翻譯方法相一致,即必須由泰華雙方人員合作。在那之後,中文詩歌的 泰譯出現在 1960 年代至今,比較重要的作品如黃榮光 (ยง อิงคเวทย์) 的《詩經》和《楚辭》 、 綽創•納東 (โชติช่วง นาดอน) 的《道家詩人陶淵明》(กวีเต๋ า เถาหยวนหมิ ง) 以及深受泰國人敬愛的詩 琳通公主 1998 年的唐詩宋詞泰譯詩集《琢玉詩詞》(หยกใสร่ ายคํา) (同上,頁 177-183)。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詩歌翻譯在泰國的銷量相當低迷,譯者時而不得不親自出資出版 譯作 (อาศรมสยาม – จีนวิทยา, 2559) 。既然出版中詩泰譯如此坎坷,就不難想像為何中國詩歌 在泰國影響甚微。.

(22) 14 其實,在一般泰國民眾的認識當中,並不知道何為明清小說,也不知道那些一直 再版或出新譯本的中國歷史小說,是在何時寫成。有些人甚至把這些書理解成中國歷 史書,透過閱讀它來獲得關於中國歷史的知識。明清小說在泰國讀者的認知當中,故 事與歷史分不開,甚至有學者指出泰國人並不把明清歷史章回小說看成「小說」 ,而直 接把它們當作「歷史書」來看待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3, pp. 212-213)。這一點在堪稱泰國歷史學 之父丹隆親王在《三國史話》(ตํานานหนังสื อสามก๊ ก) 中的一段話可以看出端倪:「有關《三國》 一書的泰譯,相傳拉瑪一世國王口頭命令12把中國兩部歷史書——《西漢》和《三國》, 翻譯成泰文」 (ดํารงราชานุ ภาพ, ส.ก., 2470, p. 10, 粗體由筆者自加)。此外,筆者於 2016 年 6 月 21—22 日參加泰國商會大學舉辦的翻譯研討會時亦發現,在一場座談會上,泰國文 學專家提及明清小說時,常以中國歷史書統稱之,而與其對答的中國文學專家,則改 用「小說」指稱同一類書。這一點或可反映時至今日,泰國人仍然根深蒂固地認為明 清小說與歷史記載相等。 筆者認為泰國人之所以對明清小說的概念不一致,有的認為是歷史,有的認為是 文學,是因為拉瑪五世之前的文學作品均為韻文體。此外故事也多半出自佛本生故事, 或是某個虛擬王國中公主王子的奇幻故事。散文體只會用於教科書、傳說、歷史或宗 教文本的寫作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3, p. 212)。而中國重史輕文的傳統也使得明清小說的題材多 半是歷史的延伸,使得泰國受眾誤以為那些散文體小說就是歷史書,可見當一個文本 旅行到另一個國度之後,其定義與價值有可能與它當初在原來的環境相差甚遠。泰國 學界一般認為, 「小說」(novel) 這種新文類出現在拉瑪五世時期,而最初的小說翻譯及 寫作的主力均為那些留學歐美的王族貴族。他們學成歸國後,將西方用散文體創作的 習慣也帶回國內。13 學界一般認為,批其必差功王子 (กรมหลวงพิชิตปรี ชากร) 1886 年刊登在. 泰國權威歷史學家尼題•幽西翁 (นิธิ เอียวศรี วงศ์) 指出,佛歷 25 世紀之前(作者記:佛歷比西元年早 543 年)的泰國歷史資料之所以稀少,主要原因是在那之前的泰國並不重視文字的記載。知識與文化的傳 承以口傳為主,儘管是政府的管理和重要決定都由口頭命令,故不常留下文字證據 (นิ ธิ เอียวศรี วงศ์, 2555, p. 6)。 13 泰國古典文學均為韻文體,故事均圍繞著王族或上層社會生活展開 (ทักษ์ เฉลิมเตียรณ, 2558, p. 13)。以普通 民眾的真實生活為底本的虛構作品,可謂是從西方國家進口過來的(เจือ สตะเวทิน, 2521, p.6) 。 12.

(23) 15 《哇其拉延維塞》報紙 (วชิ รญาณวิเศษ) 的短篇小說《妙想》14 (สนุกนิ นึก) 是泰國歷史上第一部 散文體文學。而出現在泰國的第一部小說則是 1902 年批耶蘇林塔拉察 (พระยาสุรินทราชา) 譯 自瑪麗•科雷利 (Marie Corelli) 的小說 Vendetta! or the Story of One Forgotten, a Novel,起 名《宿怨》(ความพยาบาท)。 明清小說對曼谷王朝初期文學家之影響,並不如西方小說那樣影響到他們的寫作 形式(泰國作家並不因為明清小說而改用散文體寫虛構故事) ,受影響的是文學作品的 內容,譬如泰國封建時期的詩神順通蒲(สุนทรภู่, 1786 – 1855 年)的奇幻文學《帕阿派 瑪尼》(พระอภัยมณี ) 主人公帕阿派瑪尼擅長吹豎笛,明顯受到《西漢通俗演義》中擅長吹 笙的張亮角色塑造所影響 (ดํารงราชานุภาพ, ส. ก., 2470, p. 10)。而西方文學的引進,則促生了 泰國「小說」這種文類。15 到了拉瑪六世後期, 《暹羅日報》日報 (สยามรั ฐ) 所連載的新翻 譯中國古典小說使其銷量暴增,引來其他報紙的效仿16 (รื นฤทัย สัจจพันธุ,์ 2525, p. 128)。這時 明清小說才開始影響到作家創作的形式,因為有些報紙為了提高銷量,而鼓勵作家模 仿歷史小說的寫法自行創作,有的作品假冒為翻譯,有的模仿 Samkok 的語言和故事鋪 陳方法創作嶄新的歷史史詩,雅可的《十面威風》也是其中成功的例子。17. 第四節. 作家雅可版本之三國——《說書人版三國》. 《三國演義》是最早被譯成泰文的中國文學作品之一,即在拉瑪一世時期(17821809 年在位)由國王本人下令翻譯,起名 Samkok(即《三國》的潮州話音)。有關 Samkok 的成書時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的學者按照該書的翻譯監製昭披. 14. 這部短篇小說講述曼谷某佛寺的四位年輕僧人,正在討論還俗後的計劃。由於當時泰國文學都圍繞著 上層階級展開,看到此虛構故事的人並信以為真,有損僧人的形象。最後使得該佛寺的主持(也即當 時的僧王)不滿,最後得由拉瑪五世國王出面勸解。皮其必差功王子本來想要把它寫成長篇小說,因 為這次風波而只好打消念頭。 15 Novel 一詞剛進入泰文是以音譯法譯之,後來有可能由古拉•賽巴蒂的紳士組合創造出新詞 นวนิยาย (nawaniyai)。而 Nawaniyai 一詞要等到 1982 年才首次出現在皇家學院泰語詞典 (วิภา กงกะนันทน์, 2518, pp.17–18)。 16 也即拉彭薩(2520)所歸納出的第二階段。 17 雖然雅可之所以創作《十面威風》,是因為當時中國歷史小說在泰國很受歡迎。然而筆者發現,《十面 威風》的語言使用,更接近另一部同樣由昭披耶帕康(洪)主持翻譯的緬甸史書 Razadarit Ayedawbon。.

(24) 16 耶帕康(洪)(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พระคลัง (หน)) 過世時間來推斷 Samkok 的翻譯計劃應始於 1805 年之 前。另外也有學者指出,國王命令財政部長昭披耶帕康(洪)任監譯是明智之舉動。 因為當時財政部的工作之一,便是看管華人,昭披耶帕康(洪)應有足夠能力挑選稱 職的華人口譯者協助這項浩大的工程 (Dilokwanich, 1983, p. 47)。另外昭披耶帕康(洪) 也是吞武里王朝和拉瑪一世時期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最後翻譯步驟由他來潤稿,必能 保證譯文行文之優美。《三國演義》泰譯本大功告成之初,由於印刷術在泰國仍未出現, 人民教育也不普及,Samkok 因此僅透過手抄在上層社會(王室成員以及政府官員)流 行,但其在上層社會的地位也算舉足輕重。到了拉瑪五世時期(1862-1910 年在位), 泰國迎來了大力發展的時代,國王把王子們送到歐美國家唸書,同時也派年輕人出國 留學,以便畢業後歸來報效祖國 (Rutnin, 1988, p. 13)。王儲哇棲拉兀 (即後來 1910 – 1925 年在位的拉瑪六世國王)便是其中一員。哇棲拉兀留學英國,對文學創作和翻譯 情有獨鐘,登上王位後,於 1914 年成立文學俱樂部。文學俱樂部的任務之一就是評選 出各類型的文學經典,其中 Samkok 被選為散文體文學之最 (ยอดแห่ งความเรี ยงเรื องนิทาน),成功 進入泰國文學典籍 (canon) 的行列,也因為如此,Samkok 從翻譯文學登上泰國文學的 地位。 當昭披耶帕康(洪)的 Samkok 進入泰國文學經典的行列,其地位就變得經久不衰, 成為後代文學家模仿的對象(這裡從拉瑪六世到二戰波及到泰國前,在報紙上連載的 泰譯明清小說明顯依照 Samkok 的規範進行翻譯可以看出端倪) 。根據筆者在朱拉隆功 大學圖書館網上搜尋出的資料顯示,與《三國演義》相關的書籍,包括小說類和非小 說類,加起來數目相當驚人,多達 184 部,書籍的內容涵蓋重述《三國演義》的文學、 《三國演義》的人力資源管理價值、《三國演義》藝術價值分析、《三國演義》的政治 含義等等。雖然 Samkok 中的故事,譬如桃園三結義、赤壁之戰,也被選入泰國國文課 本。然而,泰國人雖然對 Samkok 及其中幾個重要人物相當熟悉,但除了國文課本上的 若干篇,似乎對整部作品的來龍去脈並不十分了解。對當代泰國讀者而言,成書於曼.

(25) 17 谷王朝初期的 Samkok 語言已經不容易理解。此外小說中人物之多、名字之難記、全書 之厚重 (สังข์ พัธโนทัย, 2553, p. 15),也是泰國讀者閱覽此書的障礙。 雅可生於拉瑪五世末年,並自認非常欣賞昭披耶帕康(洪)的 Samkok。他的成名 作《十面威風》也明顯受到中國歷史小說的影響。雅可在 1937 年至 1952 年間陸續推 出他個人版本之 Samkok,透過說書人雅可的口吻,為大家講述 Samkok 一些主次要角 色的有趣故事,按照帥 • 盆彭的介紹,雅可的三國寫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937—1947 年間和 1948—1952 年間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3, p. (3) )。其中前十年共寫了六個角 色,包括關羽、孔明、周瑜、董卓、劉備以及孫夫人。從該角色第一次出場到最後死 去,條理分明地為讀者重述三國故事,有助於讓泰國讀者更容易跟得上《三國演義》 冗長且又迂迴之內容。後五年則一共寫了十二個大小角色,包括典韋、曹植、楊修、 禰衡、張飛、馬超、陸績、司馬德操、徐庶、呂布、曹操以及趙子龍。其中這段時間 創作的故事除了曹操和趙子龍的故事外,其餘都篇幅較短。雅可版之 Samkok,起名 Samkok Chabap Waniphok,中文可翻譯為《說書人版三國》 。 按照雅可署名於 1942 年 5 月 15 日的序,「《說書人版三國》也即我把原來 Samkok 改裝而成的作品,原來並不打算弄成一個大型的計劃。……然而五年過後,我卻開始 覺得應該認真對待這部書……」18 (ยาขอบ, 2553, p. 11)。雅可表示之所以要認真對待《說 書人版三國》 ,是因為《三國演義》是一部極致的好書,為世界文學之寶。另外昭披耶 帕康(洪)的 Samkok,對泰國文學同樣具有不可小覷的貢獻。再者,雖說 Samkok 是 一部味道極佳的好書,但由於它是一部巨著,主要人物眾多,次要人物無數,人物關 係也很複雜。閱讀時注意力稍微不集中,就很可能導致看到後面就忘了前面,影響讀 者對故事的理解 (ยาขอบ, 2553, p. 12)。因此, 「在《三國》書不好找來拜讀的今天,我產 生了一種念頭,希望認認真真地把它改造成更易於消化的讀物,方便讀者了解書中重 要人物的所作所為。 」19 (ibid.) 泰文原文:สามก๊ กฉบับ ‘วณิพก’ หรื อทีแท้คือฉบับทีข้าพเจ้าเขียนแปลงรู ปเสี ยใหม่ นี ฐานเดิมของความคิดทีเขียนขึนมิได้กอบด้วยความเป็ นลําเป็ นสันนัก…แต่ จําเนียรกาลเนินมาอีกห้าปี …ข้าพเจ้าก็เกิดความรู ้สึกว่า สมควรจะทําเรื องนีไว้ให้เป็ นลําเป็ นสันจริ งจัง 19 泰文原文:...ด้วยเหตุดงั นี คือนับวันหนังสื อสามก๊กจะหาอ่านได้ยากประการหนึง ข้าพเจ้าจึงเกิดความคิดทีจะแปลงรู ปสามก๊กมาสู่ วงการอ่านให้เป็ นลําเป็ นสัน จริ งจังขึน เพือช่วยให้ผอู ้ ่านรู ้เรื องราวของหนังสือขนาดดีเล่มนี ให้สะดวกขึน กับย่นย่อหาทางลัดให้ท่านเข้าใจพฤติการณ์แต่ละคนของตัวสําคัญๆ ในเรื องง่ายเข้าบ้าง 18.

(26) 18 《說書人版三國》廣受泰國受眾的青睞,1937 — 1947 年間,主要以單行本問世, 每個角色的故事分開出版。而到了 1948 — 1952 年期間,則主要在各大小雜誌連載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53, p. (4)) 。雅可過世之後,Phadung Suksa 出版社於 1957 年初搜集了十六個故 事,便以兩冊一套的形式出版《說書人版三國》 (ibid.)。到了 1987—1997 年間,Dokya 出版社並開始陸續以袖珍本或套書的形式再版該作,此次出版已經把十八個故事收集 齊全,銷量方面也大獲成功 (ibid.) 。其中 1994 年在泰國第九號電視台播放的中國大 陸電視劇《三國演義》大大促進了泰國消費者對小說《三國演義》的認識 (ibid.),也 讓相關的書籍銷量暴增。1997 年,為慶祝文壇巨匠雅可的百年誕辰,Sangdao 出版社 再度推出《說書人版三國》套書 (ibid., p. v)。緊接著,2010 年,Sripanya 出版社再度以 兩冊一套的形式出版。另外,其他出版社也時不時推出《說書人版三國》重要人物的 單行本,比如曹操、關羽等。可見雅可這部作品在泰國的受歡迎程度經久不衰。 雅可曾書面表明自己非常歡迎其他對 Samkok 感興趣的作家效仿他的做法,把迂迴 難懂的三國故事用更簡單的敘述方式奉獻給泰國大眾 (ยาขอบ, 2553, p. 15)。在他之後,重 述 Samkok 大小人物之故事的小說不在少數,大家印象較深的如泰國前總理克力 • 巴莫 親 王 的 《 資 本 家 版 三 國 》(สามก๊ กฉบับนายทุน)、 Lao Chuanhua 20 的 《 平 民 版 三 國 》 (สามก๊ กฉบับคนเดินดิน)、乃宏懷的《新版三國》(สามก๊ กฉบับใหม่ ) 等等。而其中與《說書人版三國》 關係最密切的,要數克力• 巴莫的《資本家版三國》套書。在《資本家版三國》的序中, 克力 • 巴莫提到雅可及其說書人身份,並補充說,他本人雖然不富有,但也不至於貧 窮得要依靠講故事養家糊口,因此只好把自己當做一位「資本家」或有錢人來為大家 講述他眼中的《三國演義》(คึกฤทธิ ปราโมช, 2556, p. 5)。可惜的是, 《資本家版三國》雖然 相當受歡迎,但被挑選出來重述的角色只有兩個,即魏王曹操和蠻王孟獲。 《說書人版三國》之所以如此成功,筆者認為與說書人雅可的寫作特色脫不了關 係。經過仔細閱讀,筆者發現這部《說書人版三國》的特色包括作者改以說書人的身. เล่าชวนหัว (Lao Chuanhua) 為素善•維哇梅塔功 (สุ ขสันต์ วิเวกเมธากร) 的筆名。這個筆名幽默地將發音與潮州話接 近的泰文字放在一起,其中 Lao 的意思是講述故事;Chuanhua 的意思是滑稽、好笑。三個字合在一 起,就是說笑話的意思。但是同時也會讓泰國讀者以為那是一個姓劉的潮州華人的名字。. 20.

(27) 19 份與讀者見面、引人入勝的標題、條理分明的故事以及雅可能敘事、能抒情、又不乏 幽默的精彩文筆。在《說書人版三國》中,雅可把自己當做泰國華人聚居地中評書老 頭子,為大家講述《三國演義》有趣人物的一生,《說書人版三國》的開場白,把大家 帶到了曼谷唐人街(或其他個別讀者更熟悉的華人聚居地) ,透過雅可的敘述,讀者眼 前仿佛真的出現一位說書藝人,為大家賣命地講演三國故事。開場白的最後一段稱: 若讀者覺得說書人雅可的故事很無聊,當然可以離開,但如果覺得很精彩,大家自然 會坐到散場才願意走 (ยาขอบ, 2553, p. 17)。依我個人的閱讀經驗,雅可所講的三國故事 確實精彩,雖說無法讓你從頭一口氣讀到尾,但也已經是筆者所接觸過的最精彩、最 容易消化的泰文版《三國演義》之一。. 第五節. 與眾不同的《金瓶中之花》. 被明朝文學家馮夢龍奉為明朝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 ,在泰國並未受到該得的 重視,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到目前為止,泰國文壇仍未出現一部完整的《金瓶梅》 譯本。根據文獻回顧和網路搜尋,筆者發現《金瓶梅》共有三個泰譯本,均為未完成 之譯作,包括「暹羅華人」(จีนสยาม) 翻譯並於 1932 年 4 月 3 日至 6 月 3 日陸續刊登在 《國樑》(หลักเมือง) 報紙的版本,取名 Kim Pang Buai(กิมบังบ๊ วย,即《金瓶梅》的潮州話音) (วินยั สุกใส, 2554, p. 138)。遺憾的是,泰國國家圖書館現存的《國樑》報紙縮微多數均已 破損,無法使用,其他圖書館亦因該報紙並非當時重要報紙而未有收藏。根據威奈•素 賽 (2554) 論文的介紹,「暹羅華人」的《金瓶梅》是一部未完成的翻譯 (ibid., p. 138)。 另外兩個譯本則幾乎是在同一段時間問世,其一是「紳士組合」(คณะสุภาพบุรุษ) 作家索 • 古 拉瑪羅西的愛妻、北京大學學士念•古拉瑪羅西 (เนี ยน กูรมะโรหิ ต) 譯自《金瓶梅詞話》的譯 本,起名 Dok Moei Nai Chaekan Thong (ดอกเหมยในแจกันทอง,意為金瓶中的梅花) 。 《金瓶中 的梅花》在 1953 年 3 月 8 日至 1955 年 6 月 19 日陸續刊登在《幸福周刊》 (หนังสื อพิมพ์ แสนสุข), 但由於後來《幸福周刊》不方便繼續連載 (สด กูรมะโรหิ ต, 2504, p. 60) 而被迫告終,並未譯 完。收錄《金瓶中的梅花》的《幸福周刊》只能在泰國國家圖書館查獲,可惜該周刊.

(28) 20 在國家圖書館的收藏並未完整,觀其外表,估計再過幾年也將損壞。最後一個版本, 也是唯一一個仍在市面流通的版本,便是泰國作家雅可轉譯自米奧爾 (Bernard Miall) 英文節譯本的作品——Buppha Nai Kunthi Thong (บุปผาในกุณฑีทอง,意為金瓶中之花) 。 如上所述,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是筆者接觸雅可譯作及其他作品的開端,另外 由於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中很醒目的、帶有標記的部分譯文,譬如極其泰化的人 名(雅可將吳月娘譯為 คุณนายดวงแข,潘金蓮譯為 บัวคํา ,而非按早期譯者、同期譯者,甚 至當今譯者所傾向的音譯法來處理) 。此外,雅可時而也毫不遮掩地在譯文中加入他個 人的看法,在文中處處烙下自己的印記的特點,也相當引人注意,讓筆者對「與眾不 同」的雅可這部「與眾不同」的譯作深感興趣,並逐漸發展成本篇博士論文。 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從開始至今日共出版了六次。 首次於 1955 年由納瓦塔娜維澎出版社出版;第二至第五次則由 Dokya 出版社分別於 1989、1996、2006 和 2017 年出版;第六次則同樣在 2017 年由 Sipanya 出版社出版, 與雅可其他譯作相比,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出版次數是最多的。 據 Dokya 出版社舊文學及罕見文學保護計劃總編輯帥 • 盆彭的介紹,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是雅可為數不多的翻譯作品之一,同時也是他生命接近尾聲時之作品 (ช่วย พูลเพิม, 2532, n.p.)。雅可署名於 1954 年 9 月 2 日的序言告訴我們,該書的原文是由英國 人米奧爾翻譯的 Chin P’ing Mei: The Adventurous History of Hsi Men and his Six Wives。 而這本 Chin P’ing Mei 的原文,則是德國譯者庫恩 (Franz Kuhn) 從中文原文——清朝學 者張竹坡評本《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翻譯成德文的節譯本 Kin Ping Meh oder die abenteuerliche Geschichte von Hsi Men und seinen sechs Frauen。米奧爾的 Chin P’ing Mei 以它「豐富的、充滿味道的語言和內容」,深深地吸引了作家雅可的注意力,讓他 感動到「已不再畏懼死亡」(ยาขอบ, 2532, n.p.)。 值得一提的是,與雅可一些代表作如《十面威風》、《說書人版三國》相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是一部未完成之譯作,故事僅到宋惠蓮上吊自殺為止,相當於.

(29) 21 《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的第二十六回〈來旺兒遞解徐州 宋蕙蓮含羞自縊〉, 亦即中文版之四分之一。 此序言為筆者提供了追溯最初原文的線索。眾所周知,明清小說的本子並不只一 種,《金瓶梅》的版本主要分三個系統,包括最早的《金瓶梅詞話》系統、對詞話本做 大量改動的崇禎本系統以及張竹坡評本《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系統(周絢隆, 2008, 頁 20-21) 。若想知道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源頭是哪一版本的《金瓶梅》 , 或許得從德文本查起。由 Insel 出版社於 2002 年再版的《金瓶梅》德文節譯本 Kin Ping Meh 的譯者序告訴我們,德文本的原文是張竹坡評註的《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Wang, 2002, p. 905),也是上述所提及的第三系統。這樣,所有謎團並已解開。由於 雅可翻譯《金瓶梅》的原作是米奧爾的英文節譯本 Chin P’ing Mei : The Adventurous History of Hsi Men and His Six Wives,本論文在分析與討論雅可版《金瓶梅》時,主要 將以米奧爾譯本與雅可的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進行對比。遇到需要求證於中文原 文的內容時,則將以張竹坡評本《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作為參考。.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泰國學界以雅可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並不多,主要集中在探討其代表作《十面威風》 和短篇小說的創作風格和教育價值,並未把他的人生和作品放在更大的背景,也就是 泰國歷史或社會背景來討論。這或許是因為雅可在泰國文壇的定位是一個通俗小說作 家,不像好友古拉 • 賽巴蒂那樣在政治領域上頗為活躍,對階級的鬥爭具有先進的思 想,從而受到學界的推崇。另外雅可亦不像索•古拉瑪羅西那樣,雖然作品並不如他暢 銷,但其共產主義思想讓研究他的人在討論其作品時,不得不討論當時的社會。研究 雅可的文獻,幾乎不拿他活躍在文壇的那幾十年甚至更早期的泰國文學史來與他的作 品進行對話。然而人活在社會,其作為必定受到社會背景或多或少的影響。雅可乃至 其他作家的作品值得研究的東西,當然不僅限於他的用詞優美或者小說內容可以為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法治 (Rule of Law) 没有統一定義。當代最廣為人知及引用的有關著作是英國兵咸勳爵 (Lord Tom Bingham) 在2010年所寫的 “The Rule Of Law” (中譯本: “ 法治 : 英國首席大法官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國際非政府組織「Girls Not Brides(女孩非新娘)」宣布統計資料,印尼已 經被列為世界上 10 個兒童新娘最多的國家之一,也就是在女孩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