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泰國學界以雅可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並不多,主要集中在探討其代表作《十面威風》

和短篇小說的創作風格和教育價值,並未把他的人生和作品放在更大的背景,也就是 泰國歷史或社會背景來討論。這或許是因為雅可在泰國文壇的定位是一個通俗小說作 家,不像好友古拉 • 賽巴蒂那樣在政治領域上頗為活躍,對階級的鬥爭具有先進的思 想,從而受到學界的推崇。另外雅可亦不像索•古拉瑪羅西那樣,雖然作品並不如他暢 銷,但其共產主義思想讓研究他的人在討論其作品時,不得不討論當時的社會。研究 雅可的文獻,幾乎不拿他活躍在文壇的那幾十年甚至更早期的泰國文學史來與他的作 品進行對話。然而人活在社會,其作為必定受到社會背景或多或少的影響。雅可乃至 其他作家的作品值得研究的東西,當然不僅限於他的用詞優美或者小說內容可以為社

會帶來哪些啟發那麼簡單。即便他的作品是「通俗」的,也並不代表他就喪失了研究 的價值。

研究雅可的文獻不多,研究雅可譯作的文獻更是屈指可數,據筆者搜尋到的資料,

截至目前只有兩篇,即山提˙帕迪康 (ศานติ ภักดีคํา) 和納瓦拉˙帕迪康 (นวรัตน์ ภักดีคํา) 2008 年 刊登於《藝術文化》(ศิลปวัฒนธรรม) 的論文〈Buppha Nai Kunthi Thong:一部未完成的雅可 中國文學譯作〉21 以及筆者於 2017 年初刊登在臺灣翻譯學研究期刊《編譯論叢》的論 文〈譯者即作者——論作家雅可對泰譯《金瓶梅》的操縱〉。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 雅可本身譯作不多,且除了Nada the Lily 泰譯本之外,其他幾部都是未完成的譯作。

本論文旨在討論雅可筆下的兩部重要明代小說《三國演義》和《金瓶梅》有趣之 重寫作品——《說書人版三國》和Buppha Nai Kunthi Thong。透過分析與闡述,指出雅 可於其中所展現出來的說書人特色,亦在分析與介紹的過程中,揭示出兩部重寫作品 與其相關文本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採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其中用以分析

《說書人版三國》的文本,是2010 年 Sipanya 出版社一套兩冊的《說書人版三國》,至 於雅可用以重述《三國演義》的作品——《三國演義》首版譯本 Samkok 以及《三國演 義》英譯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則分別使用 Sangdao 出版社 2012 年版本以 及Tuttle 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泰勒全譯本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至於用來分 析《金瓶梅》泰譯本Buppha Nai Kunthi Thong 的研究文本,則是 Dokya 出版社 1989 年 出版的Buppha Nai Kunthi Thong;1947 年 G. P. Putnam’s Sons 出版的米奧爾的英譯本 Chin P’ing Mei: The Adventurous History of Hsi Men and His Six Wives,以及吉林大學出 版社2009 年出版的張竹坡評本《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除了上述兩部作品和與之相關的泰文及外文文本之外,雅可一生中所創作過的所 有作品,也將被納入參考的材料,以期從其作品了解其思想。泰國自古以來缺乏記載 文化 (นิธิ เอียวศรีวงศ์, 2555, p. 6),對於人事物的記載並不像中國即其他漢文化圈國家那樣資 源豐富。所幸雅可是位文壇名人,關於他的訊息因此不算非常貧乏,除了他文學生涯

21泰文篇名:บุปผาในกุณฑีทอง : 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จีนฉบับ “ยาขอบ” ทีแปลไม่จบ?,中文篇名由筆者自行翻譯。

幾十年的作品之外,了解雅可的一個重要文本,就是他的葬禮紀念冊。這本名為《雅 可紀念》(ยาขอบอนุสรณ์) 的紀念冊匯集了他生前好友對他的悼念詞。從那些悼念詞當中,

我們可以得知雅可的生活軼事,有助於理解雅可的性格、為人和內心世界。

但了解雅可,不了解當時的大環境,似乎不夠完整。要了解 20 世紀初中期泰國文 壇的狀況,就必須透過閱讀前人的研究來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筆者從幾篇泰文系、

歷史系碩博士論文,如塔納鵬˙琳阿批查 (Thanapol Limapichart ธนาพล ลิมอภิชาต, 2008) 博論

《好書的規定——現代泰國的文學話語及文化權威之形成》(The Prescription of Good Books: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and Cultural Authority of Literature in Modern Thailand)、德麗欣 • 奔克忠 (ตรีศิลป์ บุญขจร, 1978) 碩論《1932—1957 年泰國小說發展史:

小說與社會關係研究》(พัฒนาการนวนิยายไทย พ.ศ. 2475-2500 : การศึกษาความสัมพันธ์ระหว่างนวนิยายกับสังคม) 中 獲得不少寶貴的訊息。另外,維帕˙功卡南 (วิภา เสนานาญ กงกะนันท์, 1997) 的專書《泰國小說 之誕生》(กําเนิดนวนิยาย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 和瑪塔尼˙拉達寧 (Mattani Rutnin มัทนี รัตนิน, 1978) 簡潔明 了 的 英 文 專 書 《 泰 國 現 代 文 學 — — 現 代 化 過 程 及 價 值 觀 之 演 變 》(Modern Thai Literature :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alues) 也是了解泰國小說 的誕生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出版於 1997 年,瑪塔尼˙拉達寧的《泰國現代文學——現代化過程及價值觀之演 變》頗為精簡地介紹了泰國現代文學,包括小說、詩歌、劇本的發展脈絡,從拉瑪四 世時期的誕生、拉瑪六世時期的成形、到 1932 年結束君主專制的政變之後文學的發展 方向,再到共產思想進入泰國後以反映社會不公平和人民的苦難為目標的「為生命」

文學。《泰國現代文學》為讀者描繪出泰國文學發展的大歷史,然而令人可惜的是,由 於該書篇幅有限,短短的125 頁內容較難對此課題做出詳細的介紹。

在釐清泰國現代文學的來龍去脈後,筆者緊接著就開始從微觀入手。維帕˙功卡 南重寫自其博士論文的專書《泰國小說之誕生》,對讀者詳細地介紹了小說這一文類在 泰國的誕生和發展。該書與拉達寧的作品最大的差別在於它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細節,

大段附上若干部小說的內容,有益於增進讀者對作者所提出看法的理解。譬如在介紹

泰國早期職業作家古拉•賽巴蒂、鮮花 (ดอกไม้สด) 和阿甲丹經 • 拉批帕 (หม่อมเจ้าอากาศดําเกิง รพีพัฒน์) 的重要作品時,大量附上書中的片段,方便讀者體驗小說的特色。

而德麗欣 • 奔克忠的碩論《1932—1957 年泰國小說發展史:小說與社會關係研究》

以及後來出版的、改編自其碩論的專書——《小說與泰國社會》(นวนิยายกับสังคมไทย),則相 當詳細地探討泰國小說在佛歷 25 世紀最後二十五年(佛歷 2475——2500 年,即西元 1932——1957 年)的發展。其中研究者把重點放在社會背景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在這 二十五年的歲月裡,政治上發生了種種大事件,包括 1932 年推翻君主制,成立君主立 憲制的政變、民主政府初期的政治動蕩、鑾披汶政府的文化改革、以及軍政府陰影下 左翼思想的擴散。與功卡南相同,奔克忠這項研究的好處是它大量附上重要小說的內 容,此外也相當深刻地分析時代背景與小說創作之間的關係。

最後,塔納鵬˙琳阿批查威斯康辛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好書的規定——現代泰 國的文學話語及文化權威之形成》,則透過諸多史料的搜集,探索了泰國歷代對於「何 為好書」的定義,以及該話語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張力和意識形態的碰撞。該文指出,

「好書」話語之所以被曼谷王朝的統治階級提出來,是因為出版業的來臨讓民眾的思 想變得難以控制,上層階級只好通過指定好書應具備哪些性質來引領民眾的閱讀喜好

(Limapichart, 2008, p. 277)。 該 論 文 介 紹 了 泰 國 文 學 評 價 一 些 主 要 的 名 詞 比 如 Wannakhadi (วรรณคดี - literature)、Wannasin (วรรณศิลป์ – art of literature)。同時也討論了小說 從當初被小覷為「消遣讀物」 (เรืองอ่านเล่น – Ruang an len),到後來因為社會的變化而被重 新定位為具有高度教育作用的「嚴肅讀物」(เรืองอ่านจริง – Ruang an ching),並出現了從英 文字novel 翻譯而成的新詞 Nawaniyai (นวนิยาย) 來代替原來含貶義的 Ruang an len。

章節安排方面,本論文共分為六章,首先在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包括為何選擇 雅可的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和《說書人版三國》作為研究的對象,再為對泰國相 當陌生的臺灣學界,甚至更廣泛的華文學界之人員簡約介紹中國文學在泰國的接受史,

以之作為讀者的閱讀背景。另外透過介紹雅可的生平和較具代表性的作品,讓大家得 以理解為何他筆下的中國名著會變得如此奇特,進而一窺泰國 20 世紀初中期的社會面

貌。第二章則是論文的理論依據和文獻回顧。筆者將討論前人對雅可所展開的研究,

分析其優缺點,同時指出本論文與前人不同之處,以突顯本研究可能為學界帶來的貢 獻。理論方面,則將釐清翻譯、重寫和改編三者之異同,以及介紹本文的主要理論依 據:勒菲弗爾的重寫理論。

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論文的中心,筆者將分別介紹《說書人版三國》和 Buppha Nai Kunthi Thong 這兩部重寫作品有趣的特色,其中重點會放在雅可於其中效仿說書人 講故事的重寫手法上。先在第三章論述兩部作品對泰國古典文學之引用,再於第四章 討論其於兩部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教育讀者之功能。第五章則主要探討說書人雅可兩 部曲《說書人版三國》和Buppha Nai Kunthi Thong 之娛樂性質,探討雅可是透過何種 手法來為其作品增添娛樂的效果。透過文本的對比與分析,描繪出雅可是如何把這兩 部中國文學巨著從中國,繞過歐洲,最後到泰國落戶。在所有內容均告一段落之後,

則以第六章總結本項研究的精髓,討論它的探索以及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