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百科全書與專家編輯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1)探討研究生對於專家編輯辭書資訊網的資 訊檢索、使用行為,使用滿意度與影響因素;(2)探討研究生對於協作編 輯辭書資訊網的資訊檢索、使用行為,使用滿意度與影響因素;(3)比較 研究生之二類辭書資訊網使用行為及滿意度看法的差異,做為本研究發 展建議之參考。故依據研究目的,將文獻探討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為 百科全書與專家編輯模式,第二節為維基百科與協作編輯模式,第三節 為辭書與資訊網使用研究。

第一節 百科全書與專家編輯模式

辭書是根據某種具體的需求編纂,並且又是依照編纂的方針使用,

所以為了遵循這種需要,每部辭書在採錄辭彙的範圍、釋義的繁簡程度 上都互有差異,在檢索方式、體裁上也受到束縛,因此實際上編纂出來 的辭書多種、多樣(有專門性的辭書、學術性的辭書、百科辭書等等),然 而辭書的價值對於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上,辭書具有紀錄與衡量的功能,

甚至堪稱一國文化的晴雨表,而對於普通人來說,自不待言是學習研究 的工具(潘鈞,2008)。

從字源的角度來看,中國由於近代中日人員和文化交流而引進「辭 書」這個詞,但從辭書編纂角度而論,日本近代辭書的概念、理念以及 編纂思想和方法皆來自西方,中國則是在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之間的 20 餘年,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時候,由於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強勢衝 擊,促使中國知識分子藉由維新變法和取消科舉制度的機會,重新認知 西方知識和中國自己的新知識,進而開啟仿造或是翻譯西方百科全書與 日本百科辭書的契機(陳平原、米列娜主編,2007;潘鈞,2008),所以說 不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的辭書,其辭書編纂的概念與方式皆承襲自西方的 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是將人類的所有知識,分門別類地釐訂為許多條目,用簡 要的文字敘述,再依特定方式排列,以便檢索的參考工具書(賴美玲,

2003)。百科全書與一般圖書大不相同,為提供使用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獲 取某一知識與概念,在撰寫條目之前必須進行全盤的規劃,首先應擬定 百科整體的架構,再者聘請各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執筆撰寫條目,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後針對撰寫完成的條目進行審稿,最後進行百科全書檢索系統的製作,

未來則需要定期更新百科全書,以維持內容的新穎性、正確性、完整 性。以下分成百科全書的價值與功能、百科全書的作者與審稿制度以及 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說明。

一、專家編輯百科全書的價值與功能

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一字源自於希臘文 en(在)、kyklios(圓圈、範 圍)、paideia(知識、教育),字面上的意思為學術界,意為把全部知識匯集 到這一圓圈裡,最初是指教育性的課程,之後引申為全面教育(賈士蘅 譯,2003;邵獻圖主編,2000)。也就是說百科全書最早是起源於教育的 概念,經過不同時期、不同理念的編纂過程與發展後,才逐漸轉變為工 具書的形式。

《簡明大英百科》指出,百科全書是一種包括各門類知識的或全面 介紹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金常政(2011)指出百科全書對於(1)權威性,

(2)檢索性,(3)完備性,(4)規範性,(5)整體性都有嚴格的要求。嚴鼎忠 (1996)認為百科全書具備(1)專家執筆,(2)出版補篇,(3)附有書目,(4)分 析索引,(5)參見系統,(6)圖文並茂的特點。經由前述兩位學者的歸納分 析,我們可以說百科全書的價值在於編纂過程嚴謹,將人類所有的知識 進行分類,再由專家執筆撰寫條目與審稿,並利用編排、目錄、索引、

參見系統的整合,彌補檢索性的不足,是一部禁得起任何人對其內容有 所挑戰的參考工具書。

D. Grogan 指出四項百科全書的功能(鄭恒雄,1982):(1)圖書館雖有 某一主題的圖書,但讀者所需要的僅是一扼要簡明的敘述時,可使用百 科全書;(2)圖書館未藏有某一主題的圖書,或此一主題過於窄小,不足 以著書立說,或尚未有專著論及時,可使用百科全書;(3)圖書館藏有某 一主題的圖書,種類數量多,惟均非最新穎的資料,此時可利用百科全 書;(4)對某一問題,擬作深入研究,需有一概念,可利用百科全書。由 此可知,百科全書除了提供自學的功能外,尚能輔助學術研究工作的進 行,對於像是教師、研究人員,以及博士、碩士學生而言,都能夠給予 基本的概念與明確的定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百科全書經過長久的發展,隨著知識量的增加,依據不同的使用目 的、不同的收錄範圍、不同編纂者的背景,所涵蓋的內容也愈來愈豐 富,類型也更加多樣化,於是為了提供使用者明確的指引,讓使用者在 大量的百科全書中能快速找到符合各自需求的百科全書,已有許多專家 學者針對百科全書的類型進行分類。鄭恆雄(1982)認為依據使用需求及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用對象編纂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內容廣闊的普通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例如《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另一種 涵蓋的知識範圍較專一,取材範圍較窄者稱為專題百科全書

(Cyclopedia),又稱為百科事典、專科性百科全書,例如《圖書館與資訊 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8 世紀英國作家約翰遜(S. Johnson)曾說過知識有兩種,一類是我們 自己知道,另一類是我們知道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的,而「另一類」的 知識便是參考工具書裡的知識(賈士蘅譯,2003)。從百科全書源自教科 書,爾後轉變為參考工具書的過程,可以了解百科全書在知識量大幅增 加的情況下,已具備知識性的價值,經過專家編纂的過程賦予條目資料 性的精華,但百科全書若是有豐富優良的條目,使用者卻無法查檢得 到,無法滿足使用上的檢索性,百科全書也毫無價值可言,所以對於百 科全書而言,內容的知識性、資料性、檢索性是缺一不可。

二、專家編輯百科全書的作者與審稿制度

英國圖書館柯力遜(R. Collision)指出,二十世紀百科全書應具備的條 件有(呂燕燕,1995;鄭恆雄,1996):(1)以出版國語文寫出;(2)內容依 字母順序排列;(3)款目皆由專家撰寫;(4)聘請各科專家作為專任或兼任 的編輯;(5)應包括有仍在世之名人傳記;(6)應附有插圖;(7)在重要論題 或較長論題之後,應附有書目;(8)應有人名、地名或主題的分析索引;

(9)應出版補編,以保持資料的新穎;(10)內文應有足夠、合宜的「見」及

「參見」書目。嚴鼎忠(1996)指出百科全書由凡例、正文、附錄、索引、

增訂五個部分組成,而正文又由條目、參見互著、著者署名、逐頁書 眉、資料來源、圖、表及圖解、地圖、年表大紀事、各國摘要組成,其 中著者署名則是要求著者以本名題識,表示對該條條目負責。

金常政(2011)指出百科全書的條目由條目標題(條頭)、釋文(義)、插 圖、參考書目等四項組成,並且在每個條目附上條目撰稿人的姓名以表 示權威與著作權歸屬,此外,提出百科條目的作者除了必須是該條目主 題的最大專家外,還要考量作者本身的寫作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並且 易於商量和有反覆修改稿件的耐心特質,如果僅將作者的資格名望和學 術地位作為條目撰寫者的選擇依據,如此仍是不足的。

百科全書的內容是由成千上萬條條目所組成,條目本身代表特定意 涵,可以獨立查檢視為個體,但眾多相關條目又能組成某一重要概念,

彼此有所關聯,於是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具有一定的體例與規範要求,

作者必須遵守五個要點(金常政,2011):(1)權威性要求:百科全書提供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4

是信得過的知識,而非片面、偏頗的見解,為經過反覆核對的事實;(2) 檢索性要求:百科全書是參考工具書,如果無法便於使用者查檢,將與 教科書沒有差異;(3)完備性要求:百科全書能提供方便查檢的知識和資 料,兼具輔助自學的教育功能,並提供各種便利的檢索管道;(4)規範性 要求:百科全書以條目為基本查檢單位,但條目組織起來又能形成完整 的知識體系,應有工具書使用者習慣的規範與章法;(5)整體性要求:百 科全書的條目無法獨立存在,甚至隨意抽換,每條條目都與其他條目緊 密相關。

換言之,百科全書的條目作者必須是所撰寫條目的學科專家,具備 合宜寫作水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具備能夠溝通、協商的特質,並願意 花費大量心思進行條目的修訂工作。由於百科全書具備知識性、資料 性、檢索性的特點,所以寫作過程中,對於體例、條目內容的知識廣度 皆有嚴格的限制,所表達的觀點應包含不同學說、論點,力求客觀,更 要不厭其煩的蒐集資料、撰寫、修改,此外,百科全書的使用者類型多 元,不同使用者需求相異,條目撰寫時還得考量易讀性的要點。是故以 上種種情況皆說明,專家編輯百科全書條目是透過專家學者執筆,經過 嚴謹的過程才能定稿,並非一般民眾皆能勝任條目的撰寫工作。

百科全書的編纂和編輯過程是從調查同類百科全書、條目收錄情 況、體例結構、編排特點開始,進而組織編審團隊,訂定百科全書的體 例與選擇條目的依據,接著才進行條目的組稿和撰寫,待撰寫完成後,

由專家進行科學內容的審定,再由條目作者修改條目,完成後進入編 輯、定稿、排版、發行、上線等編輯工作。其中科學內容審定又可稱為

「專家審稿」,指由專家在編輯委員會或是編寫討論中,對於科學內容如 學術觀點的正確性、事實和數據資料的精確性、觀點和資料的新舊程 度、內容的疏漏和重複等進行把關,同時進行體例控制,以保證稿件內 容的精確性和體例的基本規範,為稿件的編輯加工與訂定基礎(金常政,

2011)。

百科全書為人所知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權威性,這個權威性的產生 者便是執筆撰寫條目的專家,然而這僅是其一;每當條目撰寫完成後,

勢必有另一批人要進行檢查、審定稿件的內容,這些人就是百科全書的

勢必有另一批人要進行檢查、審定稿件的內容,這些人就是百科全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