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維基百科與協作編輯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共同參與,在人力、物力上的開銷所費不貲,專家不僅要花費時間徵集 資料、撰寫條目,事後還必須經過嚴格的審稿、改稿過程才得以定稿,

爾後進入編輯階段,著手進行百科全書檢索系統的設計與規劃。編纂一 部百科全書過程繁雜,後續的維護更是仰賴專家們不厭其煩地參與,然 而正是因為編纂過程嚴謹不得馬虎,才能顯現出百科全書的權威性、正 確性、完整性,甚至是無可取代性。

第二節 維基百科與協作編輯模式

網際網路興起,促使協作編輯模式百科全書的崛起,雖然協作編輯 百科全書成形的歷史不超過 100 年,但建置方式與帶來的效益卻顛覆了 使用者幾百年以來對於百科全書的認知,本節分為協作編輯百科全書價 值與功能、協作編輯百科全書編輯工作、協作編輯百科全書作者與品質 維護三部分進行說明。

一、協作編輯百科全書價值與功能

相對於專家百科全書編輯的方式,協作編輯百科全書採用由下至上 的體系撰寫百科全書內容,其中以 J. Wales 與 L. Sanger 於 2001 年發起的 維基百科(Wikipedia)最為著名。維基百科以「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 書」為口號,而「自由」是指免費的,變更的任何內容是不受限制,可 以自由發佈,讓任何人自由參與,以及沒有任何商業影響(Ayers,

Matthews, & Yates, 2008)。將維基百科與傳統的專家編輯百科全書相比 較,兩者最大的差異便是在作者的部分,維基百科對於編輯內容的作者 背景沒有任何具專業性的要求以及其他繁雜的條件限制,人人皆可著手 撰寫百科內的條目。

實際上,維基百科為 Wiki 之中的一個協作計畫,Wiki 一詞源自於夏 威夷語,本意為「快點、快點」,被定義為一個網際網路上,配備版本控 制的網路服務,讓用戶無須 HTML 知識或其他工具,也能夠創建及編輯 所有網頁、將網頁以超文本作連結及就內容更改的請求獲得通知,並提 供五個基本且核心的功能(Honegger, Notari, 朱啟華、陳昭珍,2013):(1) 全文搜尋:所有維基的頁面都可以在全文中搜尋;(2)推介功能:在每一 維基頁面都能展示其他維基頁面;(3)最近更改列表:維基的伺服器會列 出最近修改過或新增的頁面;(4)版本控制:維基伺服器會記錄每次頁面 的更改,並提供不同版本作比較或頁面的完整更改歷史;(5)用戶管理:

部分維基伺服器需要用戶註冊,以紀錄用戶創立與更改的頁面。換句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說,維基百科是在 Wiki 的基礎上,結合百科全書的理念、Wiki 網站、免 費,以及開放內容構想,形成人人皆能建立的免費百科全書(Ayers, Matthews, & Yates, 2008)。

從資訊科技的角度而論,在 1980 年代初期,R. M. Stallman 有感於電 腦程式受限過多,於是在 1983 年提出 GNU 作業系統計畫,並倡導自由 軟體的發行,而在 GNU 作業系統計畫之中,於 2000 年建立 GNU 自由文 檔許可證(GNU Documentation License, 簡稱 GFDL),GNU 自由文檔許可 證為一自由軟體(Copyleft)的內容開放版權授權條款,也就是維基百科在 著作權限制底下所採用的開放條款;而網際網路平台方面,維基百科為 Web 2.0 環境中的典型模式,Web 2.0 移除 Web 1.0 僅能閱讀的限制,使人 們可以藉由動態的更新、創造、分享內容等協同創作方式,與其他使用 者進行交流(Campesato, & Nilson, 2011)。換言之,Web 1.0 為一個單向傳 遞資訊的場域,但在 Web 2.0 的世界中,網際網路為動態且互動的環境,

讓人們可以直接分享資訊,而維基百科採用 Web 2.0 的平台概念,GFDL 的授權條款,促使編輯內容可以免於侵權的陰影,並且提供具備讀、

寫、資訊分享,以及多人共筆的協作編輯環境。

Campesato and Nilson(2011)指出維基百科採用 Web 2.0 形式的優勢 有:(1)利於資訊的分享;(2)非正式的環境促使人們易於創造內容;(3)加 強版本控制;(4)多人時可以輕易地編輯同個頁面或是創造新頁面。然而 在維基百科正式建立前,實際上有個相同概念的協作編輯百科全書先軀 Nupedia,Nupedia 早在 2000 年便被 J. Wales 所推出,提供免費授權的內 容,但其最大的特點在於 Nupedia 以專業且具高水準的百科全書為目標,

期望內容由具備特定專門領域的學者撰寫,並經過多次的同儕審查後才 能開放閱覽,然而其成效不佳,最終於 2003 年關閉(Campesato & Nilson, 2011)。Nupedia 以專家編輯百科全書作為標準,對於作者人選有明確條件 限制,條目開放閱覽前也比照學術界的審查機制,而維基百科對於條目 作者毫無限制,作者條目編輯完成後也能即刻開放閱覽,說明協作編輯 百科全書的成敗取決於網路社群的貢獻度,不論社群的專業背景為何,

一旦缺乏社群的支持,協作編輯百科全書將難以生存。

林信成、陳瑩潔(2005)在 Wiki 協作模型中提出「Wiki 三要素」:(1) 系統:Wiki 系統是 Wiki 協作環境的基礎建設,由網頁伺服器、伺服器端 程式、資料庫管理系統構成,統稱為 Wiki 軟體或 Wiki 引擎;(2)社群:

Wiki 協作環境中,社群結構主要由讀者、作者與管理者組成,其中作者 是實際參與協作編輯的核心使用者;(3)內容: Wiki 協作環境中的數位內 容,是由社群中的成員共同完成。協同合作的創建動作,通常需要科技 平台的協助,例如 Wiki 協作平台共同編寫的功能,提供成員間一起完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知識的撰寫,同時也是藉由此平台進行知識的傳遞、交流(謝建成、吳佳 典,2010)。由此可知,協作編輯的百科全書如同專家編輯的百科全書,

必定具備編輯的作者與編輯的成果,但專家編輯百科全書的載體可以有 紙本與數位化等兩種以上的形式,協作編輯百科全書因其協同創作的共 筆模式,必定以數位化的資訊網站形式呈現。

協作編輯百科全書為資訊科技發展下的產物,只要具備伺服器與頻 寬,便能悠遊於網際網路環境中,利用多人協作編輯的方式,將從個體 產生的知識,經由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磋商、討論過程,而成為中立、客 觀的知識,藉由網際網路的無遠弗界,以及網路的社群力量,將知識傳 播於世界各地,打破以往被專家壟斷,由上至下的知識體系建構方式,

建立由使用者、民眾為核心,以一個由下至上的方式,建構人類的知識 與眾人的百科全書。

二、協作編輯百科全書編輯工作

Web 2.0 問世後發起協作編輯的概念,然而協作的概念最早源自於學 習領域中的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一種以協作方式進行的學習,主要意 義在於讓一群人在一起學習,並使學習者的想法互相影響彼此,藉此來 讓學習者的概念發生改變,並提升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林家宏,2014)。協 作與合作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協作是一個人不能獨自完成的一件事,必須 由一位以上的成員共同完成;而合作是將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的一件事,

分配給一位以上的人員共同完成;將協同合作運用在資料編輯上,即是 所謂的協作編輯(謝建成、吳佳典,2010)。

協作編輯的價值在於提供學生協作編輯的組織經驗,可以減少社會 溝通與清晰寫作能力間的差距,進而影響工作與社會,甚至到今日,學 生們期望協作編輯經驗能夠成為高等教育中的一環(West & West, 2009)。儘 管協作學習與協作編輯為兩種不同形式的行為,但協作編輯百科全書的 理念如同學習的概念,期望聚集眾人的力量編輯百科全書,建構人類的 知識,輔助使用者對於知識的理解與學習。此外,協作編輯百科全書乃 是民眾用自己的語言、編輯自己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的使用者與協作 編輯作者的背景,相較於專家學者而言,可能更為相近,讓使用者查閱 協作編輯百科全書的過程中,知識理解上的困難可能相對較少。

協作模式(Collaboration Models) 分為三種(Leuf & Cunningham,

2001):(1)電子郵件交換;(2)分享檔案和資料夾的使用;(3)互動內容的更 新與取用。互動內容的更新與取用也就是指互動頁(Interactive pages),通 常發生在團體成員協作編輯相同資料的情況,其中 Wiki 及其底下的各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計劃,包含維基百科在內皆屬於第三類的協作模式。而協作編輯網站的 特徵可以歸納為(Leuf & Cunningham, 2001):(1)自由取用網站內的資料;

(2)最新的版本;(3)使用超鏈結連結網站內的資料;(4)獨立的平台與應用 程式;(5)內容標記(Content Markup)。經由上述的說明,可以發現協作模 式之下的電子郵件交換、分享檔案和資料夾的使用,僅是小規模的協作 活動,技術上限制較小,使用的頻率較高,但互動內容的更新與取用明 顯是較大的規模,仰賴專一的平台與程式,以較複雜的超鏈結與內容標 記技術輔助資訊的取用。

維基百科與傳統由專家編輯的百科全書有所差異,每條條目的平均 字數為英文 500 字,隨著時間的增加,字數有日漸增長的趨勢,而條目 類型以傳統的專家編輯百科全書內的主題為主,尚包含人物傳記條目、

世界各地區與省分的條目,此外,還有一些通俗的條目,如小說主角、

公司與組織、媒體資訊(電影、圖書、唱片等)、電腦軟硬體、運動、近期 事件等一般性與綜合性條目(Ayers, Matthews, & Yates, 2008)。儘管協作編 輯下所產生的維基百科,起初以收錄專家編輯百科全書所有主題為目 標,並未考量到前述提及的一般性與綜合性條目資訊,卻因其編輯理 念,無法對於非理想主題的條目進行任意的淘汰,而這種情況是在條目 規範上,有嚴格限制的專家編輯百科全書中難以發生的問題。

Reagle ( 2010)認為不同於圖書館書架上的參考工具書,從建立、人、

討論的角度而論,維基百科不僅是個社群,同時更是個百科全書,提出 維基百科協作編輯基本原則的五大支柱(Five Pillars):(1)維基百科是一部 百科全書;(2)維基百科保持中立觀點;(3)維基百科是人人皆可編輯的自 由內容;(4)維基百科的核心思想是儘管不同意下一位條目編輯者的觀

討論的角度而論,維基百科不僅是個社群,同時更是個百科全書,提出 維基百科協作編輯基本原則的五大支柱(Five Pillars):(1)維基百科是一部 百科全書;(2)維基百科保持中立觀點;(3)維基百科是人人皆可編輯的自 由內容;(4)維基百科的核心思想是儘管不同意下一位條目編輯者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