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互依賴理論與價值鏈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相互依賴理論與價值鏈理論

科技與組織之間的關係,早為各界廣泛討論。一般認為科技(technology)是指 組織將投入轉換為產出的過程;每個組織至少有一套以上的技術,將資金、人力及實 體資源等轉換成產品或勞務,而科技也是決定組織結構的一大因素(Robbins, 1993;

Daft, 2001b)。而跨組織資訊系統與組織的關係,事實上可引用Thompson (1967)之 相互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以及Porter的價值鏈理論予以支持(Lee &

Leifer, 1992 ; 宋 餘 俠 , 1994 ; 張 緯 良 ,1994; Cronin et al., 1994; Kumar & van Diessel,1996;Kumar & Crook,1999)。

一、相互依賴理論

依據 Thompson(1967)的看法,組織事實上係一開放系統,其技術核心(technical core)受到環境和科技影響必須做適度的調整,以不斷尋求組織與環境之間的新平衡 點。在這過程中,組織為處理外來的衝擊,就必須依設立一些邊界部門來處理與其他 組織的相互依賴關係。因此,Thompson 從「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以下簡 稱相依性)觀點來探討主要核心技術(core technology)與組織之間的關係。相依性 意謂一個部門依賴其他部門的原料、資訊或其他資源來完成任務的程度。低的相依性 表示部門可以獨自完成工作,較少互動、諮詢或交換的需求;高的相依性表示部門必 須時常和其他部門交換資源。當相依性增加,組織間的協調也會增加,因此組織必須 設計適當的溝通和協調機制,才能有效處理部門間的業務(李再長, 1999)。組織部門 間的合作意謂著這些部門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互依賴關係(Ouchi, 1980);這種觀 念亦可進一步延伸至跨組織的合作關係上,以主要核心技術來描述或詮釋聯盟中各個

組織之間的相依關係(宋餘俠,1994;Kumar & van Diessel,1996)。同時 Kambi & Short

(1994)亦指出 IOS 所代表的就是一種組織間活動相依關係的模式。

Thompson 提出了三種組織部門間相互依賴的工作方式,第一種是集合式相依

(pooled interdependence)。此種相依方式是部門間相互依存的最低形式,部門間分享 和使用共同的資源,但是其他方面則是獨立的。集合式依賴的工作流程可應用連繫協 調(Mediating)的主要核心技術,來提供產品或服務以連結由外部環境而來的顧客,

且允許每個部門獨立工作,銀行、仲介業、房地產公司等皆屬此種依賴的例子。

集合式依賴在組織內的例子如各部門使用企業的共同大型主機,或是共同交通設 施,在跨組織的例子如不同的公司使用共同的資料處理中心。在管理應用方面,

Thompson 認為管理者應該使用規則和程序將跨部門間的活動標準化,每一部門應該 使用相同的程序和財務報表,如此所有部門的產出就可以衡量與共同處理。

第二種是序列式相依(sequential interdependence)。此種相依方式是一部門的輸 出是另一個部門的輸入,第一個部門必須正確的執行,第二個部門也才會有正確結 果;序列式相依--在組織內的例子如行銷計畫是生產計畫的輸入,在跨組織的例子如 價值鏈中的供應鏈管理資訊系統。

第三種是相互式相依(reciprocal interdependence)。此種相依方式是作業 A 的產 出是作業 B 的輸入,作業 B 的產出是作業 A 的輸入,部門的產出是相互依賴的。在 組織內的例子如手術小組執行手術,執行委員會發展公司的使命和策略。在跨組織的 例子如包括由顧客、供應商、經銷商等所組成的同步工程小組,共同設計、發展、生 產、運送褔特汽車產品的案例。

集合式相依是部門間相互依存的最低形式,在此形式中,工作並未在單位間流

動;其次是序列式相依;而相互式相依則是這三類組織架構關係中最複雜的。因此,

這三種會影響組織架構的相依性在組織構形、協調機制、科技、結構化、水平溝通需 求與決策制定,以及適用 IOS 的類型皆各有不同(Jones, 1995; Kumar & van Diesel, 1996; Daft, 2001c)。

二、價值鏈理論

本研究採用Porter的價值鏈理論和競爭優勢分析,尋找資訊科技策略性應用的機 會,以做為IOS策略規劃的基礎。Porter(1985)在產業競爭分析架構中指出,產業的 獲利能力決定於五個互動的競爭力量,這五個力量包含:現有競爭者的競爭力、替代 產品的替代威脅、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威脅、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以及購買者的議價能 力。這五個力量越強,則產業內的競爭越激烈,產業平均利潤與個別廠商獲利的空間 就越小。但即使在相同的產業中,各廠商亦有不同的獲利能力,要在競爭能力上超越 對手,企業可以採用下列三個一般化的策略:以低成本為競爭武器的成本領導策略、

以品質與功能為訴求的差異化策略,或針對少數特定目標市場區隔而努力的集中策 略。

至於如何實現這些策略,Porter提出以價值鏈(value chain)為基礎的競爭優勢分 析,這種分析方法亦常作為企業分析診斷的基本工具。Porter將企業的經營活動加以 分解,細分為多個價值活動,從每一種價值活動以及各價值活動間的連結關係,可以 了解成本型態或是可能的差異化的來源。價值鏈主要被分配到企業的兩個活動 — 主要 活動及支援活動上,每個活動都會增加產品的價值。至於醫院價值鏈亦可適用於Porter 所提之價值鏈理論,本研究彙整有關醫院價值活動的分類,如圖2-5-1所示,並以此 做為分析IOS在醫院價值鏈應用之基礎。

.科技發展 如醫療技術發展、學術研究發展等

基礎結構 如櫃台作業(掛號/批價)、病歷管理、保險申報、會計、資訊系統、品質 管理、醫院評鑑等

人力資源 管理

如人員招募、醫師訓練(主治和住院醫師)、其他人員訓練、學生見實習、

執照管理等

採購 如藥品、衛材、儀器設備及他項採購等 如血庫管

理、維修、

資材管理、

洗衣、供 應、清潔等

如臨床醫療服務

(門診、急診、

住院)、輔助醫療 服務(放射、核 醫、病理、麻醉、

藥劑、檢驗、營 養)等

如停車、購物 /餐廳、保全、

轉診/轉檢等

如聲譽建 立、公共關係 等

如社會工作、出 院追蹤、病患抱 怨/建議和回覆 等

支 援 活 動

主要活動 內部後勤 生產作業 外部後勤 行銷及銷售 服務

三、資訊系統應用於價值鏈之效益

企業透過競爭策略的推動,整合價值鏈上不同的價值創造活動,可以達到較佳的 效率、品質、創新及顧客回應等跨功能的目標,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Hill & Jones, 黃 營杉譯, 1996)。而資訊科技對企業的影響則普遍地存在於價值鏈的每個點上,除了對 各價值活動造成直接的影響外,也會影響各價值活動之間連結的關係,這種連結的範 圍不僅限於公司內部的各個活動,同時還擴及與公司外部價值鏈的連結,能為企業帶 來策略性的競爭優勢(Porter, 1985)。因此,規劃資訊系統時亦應一併考量企業的價 值鏈整合,如企業與供應商、通路及購買者價值鏈共同串成的垂直價值鏈(稱為垂直

圖 2-5-1 醫院價值鏈

資料來源:譚伯群等(2000)、彭朱如(2000)

整合),或是將觸角伸往替代性產業(稱為水平整合)、或其他非相關但有發展潛力的 多角化公司(稱為多角化)等,而不同類型的價值鏈整合所帶來的效益亦將有所不同。

Cronin(1995, 查修傑譯)以價值鏈理論為基礎,從網際網路功能、公司效益及 優勢機會等三個層面分析網際網路與價值體系的關係,建立了供應商輸入、企業內部 與客戶關係的網際網路價值鏈(Internet value chain),並認為網際網路可以對企業價 值鏈的每個要素做出明確的貢獻,企業必須認真分析與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尋找和 評估網際網路可能改善企業競爭力的方法。譚伯群等( 2000)發展一個以電子商務應 用為基礎的價值鏈,並以台灣製造業為實證對象,結果顯示經營策略型態、資訊化成 熟度與網際網路在價值鏈應用層面有關,採愈積極的策略型態、或較高資訊化成熟度 的企業在價值鏈應用層面的比例較高,同時其所獲得的競爭優勢亦較大。

Lin et al. (2002) 將電子商務依內部網路、企業網路、網際網路分類,並以台 灣的醫療相關網站為調查對象,彙整出醫療產業各類型的電子商務應用,進而建構出 一個電子商務價值鏈,這個科技價值鏈可以做為醫院規劃資訊系統的分析架構。此 外,Mirani & Lederer (1998)提出資訊系統能為企業獲得在策略、資訊和交易等三 方面的組織效益,在策略效益方面包括生競爭優勢、聯結、顧客關係等,在資訊效益 方面包括資訊存取、資訊品質和資訊彈性等,在交易效益則包括溝通效率和企業效率 等。本研究將以Lin et al. (2002)所提的電子商務價值鏈和Mirani & Lederer (1998)

所提的資訊系統之組織效益為基礎,據以分析IOS在醫院各價值活動的應用並找出 IOS所能產生之組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