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跨組織合作關係

近年來合作策略漸受重視,各種跨組織合作關係不斷出現,學術界亦出現名詞不 同但概念相近的用語。在醫療產業中,醫院投入組織間的合作日漸盛行,因此本節將 從理論觀點,陳述組織合作的意義,再解釋組織合作關係的理論基礎,並提出組織合 作關係類型的分類。

一、跨組織合作關係的定義

組 織 間 的 合 作 , 較 常 用 的 名 詞 有 合 作 ( cooperation )、 跨 組 織 關 係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聯盟(alliance)以及網路(network)等,文獻中 亦依這些名詞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跨組織關係類型如合作協定、技術授權、合資、產業 網路、社會網路、策略聯盟等。

對於合作的定義,Buckly & Casson (1988)提出「合作是藉由相互節制使協調 發生作用」,此處協調係指經由資源的相互分配,以達理想的改善狀況,即雙方在適 當的資源分配狀態下,可以有機會達到雙贏的結局。Smith et al. (1995)則將合作定

義為「由個人、團體或組織在一起互動的過程,並形成一種為得到共同利益的心理關 係」;合作關係的正式化,在於明訂契約義務及正式的控制結構,而非正式化的合作 關係則是一種協調性的協議,以行為規範代替契約義務來決定合作雙方的貢獻。

在組織的層次上,組織為管理外在環境的變動及降低不確定性,於是有跨組織 關係的形成。Schermerhorn (1975)將跨組織關係定義為具有不同自主性的組織之 間,共同聯合完成個別的營運目標之一種關係的展現」。Aldrich (1979)認為「組織 與外界建立關係的主要目的即在取得資源,這些資源如設備、原料、產品、資金、資 訊等,而跨組織關係則為二個以上組織之間有資源交換行為即是,其目的在於藉由集 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單獨所無法達成的目標。Thorelli(1986)和 Bresser(1988)則 認為跨組織關係涉及二個或更多組織的合作,共同採取集體的策略以利用產生的機 會,並用以管理環境的不確定性。

跨組織間的合作所引用的理論分析技術是源自社會學中的「社會網路」理論

(Tichy & Tushman, 1979; Thorelli, 1986; Jarillo, 1988;楊亨利等,1997)。Jarillo(1988)

與 Thorelli(1986)認為網路是組織間所形成的長期關係,並進一步地指出網路連結 乃是有目的之編制,使網路內的組織在面對外部的競爭者時,擁有其自身的競爭優 勢。Miles & Snow(1992)則提出網路組織的概念,指出網路組織係指由許多獨立廠 商環繞單一核心廠商所形成的結構,這些組織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Robbins

(1994)亦將網路結構定義為「由一個小的組織為中心,以合約外包方式依賴其他組 織以執行企業功能」。

國內學者如吳思華(2000a)則將網路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的聯結、交 換關係」,同時進一步提出「事業網路」係指個別企業基於策略考量,與其他組織建

構的網路關係;「事業網路體系」則是一群企業基於專業分工、資源互補的理念,所 形成的長期共存共榮的的某一特定的事業共同體;而「產業合作網路」則泛指產業中 錯綜複雜的合作關係。楊亨利等(1997)為探討網路組織下的資訊科技構形,對於網 路組織採用較廣義的定義:「網路組織是不同目標的組織間,所有的互動關係;這種 互動關係,特別是用來藉網路中的其他組織,來提昇本身的組織運作效率,強化現有 的競爭優勢,與掌握或取得稀有的資源,甚至增加組織的學習能力。」

綜合上述的觀點,本研究定義「跨組織合作關係是不同目標的組織間,所有的 互動關係;藉由這種互動關係達成資源分配或是專業互補,來提昇本身的組織運作效 率,強化現有的競爭優勢,或掌握稀有的資源,甚至增加組織的學習能力,以管理環 境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間合作、各種策略聯盟(如產品聯盟、知識聯盟)、產業 內(產業上下游)等較廣義的合作皆屬跨組織合作關係的範圍。

二、組織合作關係的動機、決定因素及相關理論

(一)組織合作關係的動機及決定因素

Porter(1985)認為透過合作可以影響企業競爭的基礎。Galaskiewicz(1985)

提出組織採用合作的理由,包括獲得資源、為政治利益結盟、取得大眾支持或是合法 權利。Hodge & Anthony(1988)認為形成組織合作關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有成本 與效益、權力、資源稀少性、組織目標或外在壓力、環境結構、組織間目標一致。吳 思華(2000)則認為企業採取組織合作的核心因素,是要藉由組織間合作,改善公司 的競爭地位及提高利潤。司徒達賢(1999)認為組織合作是為了追求經濟規模、功能 上的互補、形成垂直整合的競爭優勢,以及組織相互學習和共同成長的目的。

醫療產業的組織合作也會受到外在環境以及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Schmidt &

Kochan, 1977; Walsh et al., 1993; Brooks & Jones, 1997; 司徒達賢, 1999; 彭朱如等, 2000)。在外在環境因素方面,例如資源的多寡、外部擁有合作機會、環境不確定性 與政府法規政策等。此外醫院是非營利性質,因此特別強調形象、法規政策、社區與 社會大眾支持接納的態度。而內在因素方面則包括,經濟面的考量如取得互補資源、

降低成本、降低營運風險、取得專業技術、達到規模經濟、資金需求等。非經濟面的 因素則多為政策因素的考量,如領導管理型態、醫師/專業人士的權力分配、董事會 人士的改組等。

(二)組織合作關係之相關理論

在組織合作關係中,多以資源依賴性、交易成本理論,說明企業如何透過組織 合作達成企業目標(Pfeffer, 1978; Thorelli, 1986; Jarillo, 1990)。醫療產業以及其他非 營利組織,除了外在環境與經濟考量形成組織合作關係外,亦會有持久性的社會關係 考量。

1、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主要觀點在於組織需要透過與外界的交換,以取得組織生存所需 要的資源,而組織也會因為要降低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提高組織權力,改變組織相互 依賴的關係、減少對於單一重要資源的交換(Pfeffer, 1978)。資源依賴理論觀點,最 主要的貢獻在於瞭解企業會經由取得以及控制關鍵資源,提高組織的權力,降低環境 中的不確定性(Thorelli, 1986)。

2、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主要觀點在於達到總生產以及交易成本的極小化,藉由合作降低 交易所產生的不確定性,進而降低成本(Jarillo, 1990)。交易過程中雙方會有機會成 本產生,權衡彼此的交易成本後,再作機會成本的衡量決策,以避免因少數人交易而 導致高交易成本,促使雙方投機行為減少,利益獲得有效的分配。

3、社會交換理論

Blau (1968) 定義「社會交換係涉及自願性的交換行為,其視從他人得到的 回報反應而定,當期望的反應沒有出現時,此社會行動即會停止」。社會交換理論主 要觀點認為不管是個人或是組織,皆可從彼此的互動中獲得有形或是無形的報償,且 主張可以透過集體行動達成目標,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是不同的。

三、台灣醫療產業的特性

醫療市場具有非市場性、供給創造需求、社會化與市場化的選擇等特性(蔡宏昭,

1987)。醫療機構的主體是醫院,一般而言,醫院具有下列的特性:(1)醫院是一個 開放性系統組織,醫院的經營隨時受外界環境變動而影響,例如人口變遷、消費者意 識覺醒、醫療政策以及同業競爭等環境變遷因素,故醫療組織須隨時保持應變的能 力。(2)由於一般病患,對於醫療知識的欠缺,在醫療過程中,端賴於醫師的專業診 斷,來決定醫療項目及數量,故在醫療市場中,係屬於由醫療供給者創造醫療需求。

(3)醫院係由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所聚集,在醫療專業導向的作業下,使得各科專 業分工多元化,且醫院人員平均的教育水準偏高,但成員間的教育水準差距也很大,

由於人員組成的複雜,故在管理上容易產生困難。(4)醫院所提供的產品,不同於一 般商品,醫院的經營除成本的考量外,尚須包括社會與道德等醫療服務責任在內,尤

其是非營利性的醫療組織,其功能涵蓋有社區醫療服務、醫療救濟、預防保健、人才 培訓與研究發展等功能,故其經營優劣,不能僅以利潤來衡量。(陳楚杰,1994;張 錦文,1994;楊澤泉,1998)

台灣自 1995 年 3 月 1 日全面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以來,造成國內醫療環境急遽變 化,醫療保險體系自此邁入一個新的階段。對台灣多數的醫院經營者而言,全民健保 的實施已使醫院經營陷入困境,最明顯的是,病人向大型醫院集中,造成中、小型醫 院經營上的困難(張錦文等,1999;王俊文等, 1999)。面對生存環境的挑戰,醫療 院所因此積極向外發展組織間的合作關係,增加自身資源,以強化在醫療競爭市場的 地位(張笠雲等,1994)。而國內專家學者(嚴建藏,1987;黃明和,1998;張錦文 等,1999;彭朱如等,2000;張音等,2002)亦建議醫院須採連鎖經營或加強與其他 醫療機構的合作,以突破經營困境。這些現象顯示組織間的合作關係是未來台灣醫療 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

四、台灣醫療產業的跨組織合作關係

從管理觀點來看,有關合作關係之研究強調的就是合作與協調對目標達成之重要 性。Malloy and Skinner (1984)指出,在環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會有愈來愈 多的醫院除加強內部管理之外,亦積極投入跨組織關係,藉由尋求與其他組織的合作 機會,來確保醫院的生存與成長。醫院之間採行合作經營方式,對醫院及其所在地區 的經濟、人力資源和組織方面均能帶來利益(Zuckerman, 1979; Rakich et al., 1992); 在非營利機構或公共部門,各種合作類型的出現,則有助於提升組織的效率與競爭能 力(Powell,1990)。醫院合作經營對醫院所產生的效益,在經濟方面包括節省成本及 經濟規模;在人力資源方面包括改善人才招募、留住人才、增強臨床與管理能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