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三節 省思

學科中心係屬於課程教學推動與支持系統的一環,歷年基於特定任務需求而產生不同 的知識運作模式。由社群本身的任務軸心為始,逐漸影響內、外部成員的思維與行動。同 時,也經由成員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過程,不斷的型塑知識共構的形式與內容。高中美術學 科中心運作的積極目的,乃是提供辯論與交流的平台或合作機會,促使成員能夠共同解決 問題,激盪與會成員的多元思考與理解,使彼此之間能夠更積極探究美術課程的創新與活 用;在個人的層面上,組織美術學科知識的積極作為,體現高中美術學科教學發展上的正 面能量。

以高中美術學科中心目前的運作情況而言,除了學科中心學校(大同高中)美術教師 兼任行政人員,配合行政人員做為社群運作的為穩定參與成員,其餘研發與種子教師及專 家諮詢委員未有強制性的參與規範,遑論僅是不定期參與美術學科中心活動與利用網站資 源的一般教師。廣義來說,在成員參與層面上即如高博銓(2009)所言,高中美術學科中 心企圖營造成長的催化作用,提升成員滿意度來提高參與動機,卻因為彈性的參與限制,

使得學習社群呈現鬆散且非正式的型態。從前述的結果分析與討論中可知,高中美術學科 中心在內外部的活動規劃、決策至實際執行的層面,行政方乃是聯結中央政策的重要樞紐,

而研發與種子教師則是串聯區域資源與文化發展的來源。配合專家諮詢委員所提供的意見

與指導方針,行政、教師與專家成為一個調節中央政策與區域需求的團隊,共構知識推廣 與型塑的機會。高中美術學科中心最初因應95 暫綱與 99 課綱的意見搜集與推廣,社群成 員與一般教師能夠聚焦於課綱本身,參與活動與蒐集整合美術學科教學知識與資源。然而,

課程政策伴隨時代發展歷經變革,高中美術學科中心從課綱推廣的主要工作,因循政策發 展導向朝向更多元化的經營。總體而言,高中美術學科中心近年逐漸拓展知識與資源的來 源,充實與豐富高中美術教師知識獲取的內容與面向;卻也可能在同一年度中賦予多項目 標,導致無法深入討論與思考知識推廣與永續發展的方案,維持成員之間對話與溝通的機 會,助長高中美術教師在個體知識管理上的成長。而面臨十二年國教的宣導與推動計劃,

作為高中端的教學輔導機制,如何與國中端的輔導團進行知識與資源整合,無論對於社群 發展或是個體教言,都一個亟待共同探究的教育議題。

不同的行政團隊與成員組織,可以嘗試的新方法與策略,考量當前教育政策脈絡、美 術學科知識等重要議題,重新主導討論與運作方向。而參與者難以避免因組織改革、理念 衝突、缺乏信任、時間不足等負面因子,致使不願意積極付出,甚致離開社群或淡出的事 實。一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織,誠然需富有彈性,以引起參與者共鳴,並容許教師個 體性、差異性的發展空間,促進彼此持續學習與付出的動能。換言之,社群若無法延續富 有彈性且足以引起共鳴的氛圍,則無法保有成員的積極參與,對於社群總體發展上相當不 利,在知識的推行、流動與創新上必然面臨阻礙。

高中美術學科中心為政策與實務的窗口與樞紐,需提供各項學科教師專業發展與增能 活動、資源分享平台網絡,開放交流溝通、共識凝聚、政策轉銜、意見蒐集與回饋等方式。

另一方面,也增益高中美術教師之間的人際交流與專業成長的機會。近年來,各區域學校 逐漸發展出各式規模的學習組織或團體,促進教師專業學習與成長。以學科領域專業發展 的社群網絡而言,學科中心在中央層級的專業支持系統高度上,對於協助與激勵各區域或 跨校學科教師發展學科教師專業社群的經營上,應發揮激勵與領導的作用。持續關注學科 中心社群成員知識管理的同時,若能將延伸到基層個體教師層面的認識,分析社群本身、

個體之間與個體對於知識管理上的共通性與互補性,了解兩者之間的供需關係,方能更兼 顧全體教師的需求,構築更完善的學習情境。

後記

研究者在大學時期因緣際會之下接觸高中美術學科中心,並且在研究所時期有機會擔 任學科中心兼任助理一職,因之在長期的觀察中,萌生了瞭解學科中心社群運作實際情況 的動機。雖然對於學科中心已有相當時日的接觸,也奠定了進行本研究的基礎。但即使如 此,從發想、執行乃至完成結果的撰寫,也歷經將近八個月,途中更經過多次的修正與檢 討。回顧研究過程,其中必須克服的最大困難,在於研究者本身對於知識管理相關理論知 識的基礎不足,因此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文獻資料以及線上影片,以補足相關概念。事 實上,知識管理的理論在企業界早已蓬勃發展與應用,並且建構出可觀的知識體系。反觀 在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踐,卻依舊無法形成一套完備的系統。因此,當研究者在應用理 論進行脈絡的梳理時,必須更加細心地斟酌與考量。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受到高中美術學科中心社群中諸位教師與同仁的協助,方能順 利完成訪談與文件的蒐集。同時,也對於因個人因素婉拒訪談的幾位教師,未能接受訪談 的情況,感到十分遺憾。高中美術學科中心的運作仰賴彼此的協力合作,至今已運作了近 十年,其實際運作的運作歷程中,所牽涉的人與事件,都是藝術教育的發展脈絡中不可遺 漏的重要環節。本研究將高中美術學科中心視為一個教師社群,試探性的從知識管理的角 度,詮釋社群與成員在知識管理上的策略與實踐情況,期望讓更多人瞭解國內學校藝術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輔導機制,並正視美術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

不同的理論架構與想像,連帶的對於高中美術學科中心的組織定位與運作內涵,自然也就 有不同見解。就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歷史而言,高中美術學科中心成軍的時日尚短。因 此,未來對於本研究的主題,還有許多亟待探究與討論之處。盼望本研究拋磚引玉,引發 更多不同的研究思維,為藝術教育機制中教師社群的進步與成長,共盡一份心力。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淺談中小學教師夥伴合作學習。教師天地,175,38-43。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五南。

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教育知識管理(原作者:E. Sallis & G. Jones )。臺北市:

五南。

王姿媛(2008)。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專業發展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41-63 。 王頌平(2006)。政府部門建立知識管理實務之探討。政府部門建立知識管理實務之探

討研習論壇:地方治理的藍海策略,大華技術學院,357-370。

王麗雁(2008)。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主編),臺灣藝術教育史

(105 - 162)。臺北:藝術教育館。

江芳盛(譯)(2004)。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原作者:Gary Sykes, 1999)。張 鈿富主編,教育行政研究手冊(363 - 401)。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江健志(2013)。國中國文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敎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硏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子建(2004)。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知識管理的觀點。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3)。

15-27。

李文富(2007)。教學輔導體系的再概念及其議題—課程治理的觀點。研習資訊,24(5),

5-18。

李文富(2012a)。國中小課程與教學輔導群、高中學科中心、職校群科中心的組織及運作 現況比較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2,117-125。

李文富(2012b)。規劃學科中心種子教師轉型為學科諮詢輔導機制。教育部普通高中 課務工作圈委託計畫。(計畫主持人)

李宗勳(2001)。厚實知識經濟(管理)的基礎建設。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4

年7 月 3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465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 會網。

李美葺(2010)。國民小學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Babbie, E.)。臺北:時英。(原著出 版年:1998)

李重毅、廖皓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 刊,

74,38-59。

李榮通(2006)。合作學習法的認識與實施。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取自 http:

//mail.nhu.edu.tw/~society/e-j/58/58-17.htm。

吳明烈(2001)。知識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對學習型組織的啟示。成人教育雙月刊,63,

12-23。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初等教育 學刊,

6,41-58。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

吳清山、黃旭鈞(2002)。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方案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48(2),37-68。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191,125-126。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4。

吳錦惠 (2012)。由知識管理觀點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可行途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7),17-20。

何采宭(2009)。教師虛擬社群實踐知識管理之研究-以臺北益教網為例。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文玲(2006)。一位高中美術老師教學信念與教學省思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林文玲(2006)。一位高中美術老師教學信念與教學省思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