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知識的定義、分類與內涵

一、 知識的定義

3

一般提到「知識」時,常會聯想到的詞彙包括「資料」、「資訊」、「技術」、

「智慧」等相關的概念。對於「知識」一詞的定義,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定義。

Harris (1996)指出知識是資訊、文化背景和經驗的組合。Beckman (1997)對 於知識的定義為:「知識是人類對資料及資訊的一種邏輯推理,可以提升人類的 工作、決策、問題解決及學習的績效」。Davenport & Prusak (1998)對知識的定義 為:「知識是一個流動、動態的混合體,隨時會隨著刺激與學習而改變更新,知 識的組成則包括了經驗、價值觀、情境資訊與專業洞察力」。Zack (1999)認為透 過經驗、溝通和推論,被相信且重視的、有意義、有系統累積的尌是知識。Breman (1999)將過去學者對於知識的觀點彙整後給予如下的定義:「知識是經由分析過 的資料,可用於組成真實與信仰、概念與觀點、方法與 know-how,並用來解決 問題與制定策略。」而司徒達賢(2005)給予知識的定義為:「知識為變項及變項 間的因果關係,除了變項與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外,還包括變項的定義、變項的可 能水準或選項、觀察與衡量變項的方法、因果關係的強弱變化、形成因果關係的 理由、因果關係的適用情況等。」

Applehans, Globe & Laugero (1999)認為知識與資訊的最大差異在於「簡化」

的程度。Nonaka 則指出,知識是一種辯證的信念,可增加個體產生有效行動的 能力;而資訊可透過「場 ( Ba )」的協助轉化為知識;知識牽涉到信仰、承諾、

行動與意義,通常含有某種目的,和特殊情境相呼應,所以它比資訊更具有價值 ( Nonaka & Takeuchi, 1995;Nonaka, 2000),如圖 2-3 所示。

3 此段整理自廖伯侖(2007)、劉歷(2007)、賀楚芬(2008)論文

15

圖 2-3 資訊與知識的轉換 資料來源: Nonaka (2000)

因此,若從資料、資訊之關係來定義知識,Spiegler (2000)提出了資料、資 訊、知識與智慧的層級概念,其定義所謂資料是記錄、儲存、保留的數據;資訊 是瞭解( knowing that )以及資料處理過的結果;而知識則是知道如何( knowing how ),並且是資訊處理過後的最終結果,其過程包括:重新整理、量化、質化、

分群、學習以及散布等;而智慧是知道什麼時候以及知道預測的狀況( knowing when and if )。而 Sena & Shani (1999)也將知識分為這四個階層: 資料、資訊、知 識與智慧,如圖 2-4 示。

圖 2-4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關聯 資料來源: Sena & Shani (1999)

本研究綜合學者的意見與觀點,認為知識是人類經過經驗、認知、學習之後

16

所產生對事物的瞭解、經驗、做法與判斷。而知識能透過文字、語言、親身重複 感受與規範過程等方式,在組織之中流動。

二、 知識的分類與內涵

在根據知識的特性加以分類時,也有相當多不同的分類方式,包括了簡單 性/複雜性、系統性/獨立性、可教導性/不可教導性等( Kogut & Zander, 1993)。整 理過去的研究,可以發現多數知識領域的專家,都同意將知識區分為外顯知識 ( explicit knowledge )與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兩大類4,如表 2-9 所示。 而在 組織的架構下,應根據知識的內隱與外顯性,以及知識存在的層次(個人、團體 與組織)兩個不同構面做分析。

1.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5

(1) 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內隱知識是指內心的模式與信念,容易表現在行 動或工作上,包含企業、經營者或員工的經驗、技術、文化、習慣等。隱性 知識為個人主觀的經驗性、類比性、與個別情境特殊性的知識,通常無法直 接辨認、是深植於個人的行動與經驗或關係中,難以透過文字、程式或圖形 等具體列之形式向外傳遞,但能藉由長期師徒關係由一人轉移至另一人。通 常內隱知識比較複雜,產生成本較高,傳遞較為費時,且可重複使用之機會 較低。

(2) 外顯知識( explicit knowledge ): 外顯知識是數位化、依順序處理的、可清楚表 達的、正式化和系統化知識。外顯知識比較具體客觀,能以明確的語言形容,

有規則也有系統可循,且容易藉具體的資料文件、科學公式、標準化的程序 或普遍的原則來溝通和分享。能夠編篡、易於流通,常記錄於各種儲存載體

4 Nonaka,1991;Nonaka & Takeuchi,1995;Tiwana,2001

5 此段整理自賀楚芬(2008)、劉歷(2008)論文

17

或系統內,包括一切以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圖片、聲音、影像等方式 呈現的知識,可以透過正式形式及系統性語言進行傳遞。外顯知識能夠被重 複使用、與人分享,且具廣泛使用性。

表 2-9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比較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主觀知識、經驗性知識(實質的) 客觀知識、理性知識(心智的) 抽象程度低、由許多工作細節、事件、

感覺、過程所組成

抽象程度高、有理論脈絡、易瞭解與記 憶

複雜、不易表達與傳遞 易瞭解、分享與移轉

實務基礎,適用於特定情境下 理論基礎,適用範圍大,可推演的通則 資料來源: Nonaka & Takeuchi (1995)

2. 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6

Nonaka (1994)認為,知識因儲存位置不同,可分為個人型(individual) 知識 與組織型(collective)知識。個人型知識由個人創造並且儲存在個人身上,相對的,

組織型知識是經由團體行動所創造,並且儲存在組織上。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2000)將知識分為「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認為企 業必頇要有效整合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才能提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組織知 識泛指歸屬於組織中的知識,種類多且豐富,有助於創造組織價值,且易於與他 人共享的知識。個人知識為隱藏於個人內在的知識,如經驗、創意等,個人可再 利用、活用,可藉由員工熟練的技術、表現而外顯出來。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的 關係如圖 2-5 所示。

6此段整理自劉文良(2008)

18

圖 2-5 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

資料來源: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200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