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之自我省思與成長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之自我省思與成長

一、與研究參與對象建立良好的關係化解了雙方緊張的氣氛,亦增添

研究的便利性。

初期進行先導研究時,研究者便發現「研究」這個高高在上的名詞,對於研 究參與者而言是令人緊張的,尤其是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家庭雙親,更是不 容易在被研究的情境中放鬆心情。有鑑於此,研究者轉換心情使用同理心的策略,

想著如果自己是被研究的對象,有那些方法可以令自己感到舒適呢?以下為研究 者的作法:

(一)研究者必須口語化說明本研究的內容,切忌使用專業術語,造成研究 對象的恐懼(如:這是一份針對小朋友怎麼跟班上同學進行遊戲的報告),並且清 楚地告知本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不會用於研究以外的其他用途,對於人名絕對保 密。

(二)第一次進行家庭訪談時,時機宜慎選,避開用餐時間或家中的重要時 間,並於結束後贈送一份小禮物以示感謝。

(三)第二次家庭訪談時,由於父母親對於研究者已有認識,再提出研究者 希望進入家庭中進行觀察的要求。

(四)秉持著研究互惠的精神,時常與研究參與者分享手邊的相關資訊或研 究發現,更要在研究參與者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如,解答父母親對於教育上 的疑惑、協助教師代課或班務等)。

由於本研究的參與者對研究者相當的友好,使得本研究得以順利的進行,也 順利地獲得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許多資料,這些都要感謝研究參與者對研究者的 照顧,此與關係的成功建立亦有著莫大的關係。

二、研究資料的登錄首重時效性,且必須按部就班進行。

質性研究最辛苦之處莫過於整理龐大的研究資料。處理不完的資料固然令人 頭痛,但是怠惰累積下去的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不僅會遺忘了當天細節,更會產 生混淆的情形。為此,研究者與自己訂下了一定要遵守的協定:觀察紀錄的部分,

研究者必須於當天研究結束的五日內轉譯完成;訪談紀錄的部分,研究者必須於 當天研究結束的一星期內轉譯完成,若資料未於期限內轉譯成逐字稿,則該筆資 料則犧牲不可被採用。這樣的規矩督促著自己絕對不能懈怠,浪費自己從永和騎 車到汐止蒐集的任何一項資料!也因為對於研究的這項堅持,自己從中學習到要 完成一件事情絕對要有堅忍不拔的動力以及毅力。

三、研究過程中不斷地閱讀文獻、反思研究方法的運用,有助於獲得

更豐富的資料。

研究過程就像在大海裡撈針。在研究的初期完全摸不出頭緒;研究中期雖出 現了很多線索,但仍難以整理出頭緒;一直到研究的後期,反覆地咀嚼研究資料,

想破了頭才得以歸納出系統性的結果。這段長期的抗戰,需要研究者不斷地閱讀 相關的文獻資料,並且時時反思現場所看到狀況,調整訪談方法或資料蒐集的範 圍,抱持著一顆熱切的心,才得以走完這場漫長的旅程。

這場漫長的旅程特別感謝自己的兩位指導教授一直給予自己莫大的支持,並 且從每次開會討論的內容中,學習到更細膩的研究方法、瞭解自己思維上的不足 之處,這些為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最大的獲得。

四、參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成長班志工以及至國外發表本研究,皆成

為相當寶貴的經驗。

研究者於2005年7月至9月底成為社區中外籍配偶生活適應成長班的志工,參 與的原因是為了更瞭解東南亞籍的母親以及孩子,沒想到參與之後認識了許多在 這領域投注了相當多心血的志工,讓自己感到社會上的溫暖。這項當志工的經驗,

也讓自己認識了更多不同國籍的父母親以及孩子,發現這些父母親對孩子的愛是 絕對沒有少於台灣一般家庭的父母的,甚至這些父母親透過外籍配偶生活適應成 長班學習,也是為了回饋到孩子身上,這樣的精神令研究者相當佩服。研究者也 發現,外籍配偶生活適應成長班的確提供了外籍父母親融入本國語言、文化的學 習管道,增加其與外界接觸、溝通的機會外,亦提供了相當大的支持資源網絡。

研究者於 2006 年 7 月 26 至 29 日遠赴韓國參加 PECERA(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第七屆的年度會議,發表本篇研究的成果發 現。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與指導教授共同參加會議,不僅開擴了自己的國際觀、

鍛鍊英文發表的膽量,更重要的是讓本篇研究接受各方的檢驗以及建議。經過了 這次會議之後,讓研究者體驗到辛苦必然有收穫,未來自己會將這份用心同樣地 放在教育上,希望自己能夠認真的面對每一個挑戰跟成長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 政 部 戶 政 司 ( 2004 )。 外 籍 與 大 陸 配 偶 生 活 狀 況 調 查 摘 要 報 告 。 取 自 : 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1.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04.09.13)。台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4.05.27)。92 年結婚者國籍別統計。2004 年第 22 週。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4.11.11)。2004 年 1 至 10 月出生狀況統計。2004 年第 47 週。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 2003 )。 中 華 民 國 台 灣 地 區 家 庭 收 支 調 查 報 告 。 取 自 : http://www129.tpg.gov.tw/mbas/income.htm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 2003.8.26 ) 。 國 情 統 計 通 報 。 取 自 :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411116185771.doc

丁雪茵(1997)。族群認同與同儕關係:多元文化教育或多元分化教育。多元文化 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 社會學想像— 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頁 1-27)。台灣大學社會學 系。

王怡云(1995)。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同儕互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 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云、林育瑋(1997)。一位幼稚園中班幼兒的同儕互動。八十六學年度教育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 跨世紀的教育革新-理論與實踐的對話(1429-1443)。

主辦:教育部,承辦: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萌光(2004)。新生遇舊生-同儕團體互動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2,71-88。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珮玲(1998)。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 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勳(2004)。幫她們進入我們的世界,誰能幫助我們輔導外籍配偶及其子女。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研討會(頁 22-35)。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育芬(1987)。幼稚園活動室的空間安排與幼兒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修訂)(1991)。幼兒氣質量表(Tempera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TABC)。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 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余思靜(2000)。中國孩子如何在美國交朋友。台東師院學報。11,137-170。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2004)。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3 版)。嘉義:濤石。

李奉儒(譯)(2004)。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 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3 版)。

嘉義:濤石。

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碩 士論文。

李佳玲(2000)。幼兒社會計量地位與寂寞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 系碩士論文。

李淑惠(1995)。幼稚園活動室互動行為之研究--角落與學習區之觀察。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翠夏(譯)(1988)。Smith, C. A. 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 冠。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蓉、歐姿秀(1995)。高密度環境下幼兒適應歷程之探討-以一所都會幼稚園 為例。幼兒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 1-17)。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林雅婷(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林惠雅(1998)。我們都是好朋友--談幼兒「同儕關係」的發展及建立。成長季刊。

36,30-34。

林照真(2004)。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

林翠媚(譯)(1995)。Shaffer, D. 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 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 動委員會。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23(141),108-117。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23(141),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