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背景以及相關實務者的私交,因此能夠透過面會聊天的方式,更釐清研究論文內 容撰寫方向以及題材。除此之外,也有同儕對於第三部門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到 各個非營利組織中進行實習,透過平常的交流,也能夠更明白第三部門背後運作 的情況,也對於本研究有一大助益。

第五節 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的研究場域,常為個人或群體的生活所在地,因此特別強調研究者 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互動,當兩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時,就容易涉及到倫理 議題。而研究倫理議題在研究當中,通會隨著時間不斷的累積,也會因為和研究 參與者之間關係的改變,因而產生變化。作為一位質性研究者,我們享有某種特 權可以傾聽別人的生命故事,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世界,因此我們不僅要珍惜,

而且要謹慎地行使這些特權,避免讓研究參與者受到傷害、威脅或貶抑(陳向明,

2002)。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在研究過程中,將由自己的真實身分 進入研究場域,徵得研究對象之信任與自願參與後,在訪談的過程當中,受訪者 將會分享其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個人經驗傳達給研究者,最後將訪談所得資料忠實 呈現。據此,本研究萃取紐文英(2012)及陳向明(2002)的研究倫理原則,萃取四 項,作為本研究之倫理原則:

壹、 自願和不隱蔽原則

在訪談的過程中,對於被研究者的作息,造成某種的干擾程度。基於保障個 人權利,被研究者有權能夠決定自己是否願意接受研究,並且將研究結果公開。

且在這一連串的過程當中,研究者應使用研究參與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在讓他們 充分瞭解研究的性質之後,再徵求參與者的同意(紐文英,2012)。

本研究將遵守此一研究倫理,在預定訪談時間的一個月以前,先以電子郵件 的方式,確實的表達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讓被研究者能夠達到「知情的同意」, 意即被研究者知道自己將會參與研究,且有能力、自願性地參與研究,避免強迫 被研究者的意願。並在寄出電子郵件後的三天內,追蹤本研究所設定的受訪者,

他對於是否願意接受訪談的意願,以及願意接受訪談的時間和地點等相關細節;

即使本研究所設定之受訪者對於訪談是抗拒的,也會尊重被研究者有拒絕參加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隨時想退出研究的自由,並且保護有義務保護這些被研究者。

在呈現訪談結果之際,以研究問題主軸作為劃分,放入所摘錄的逐字稿內容,

並在第四章研究發現的章節,盡可能地詳實陳述,使得研究能夠不偏頗。

貳、 尊重個人隱私與保密原則

無論是在質性研究或量化研究,對於受訪者的隱私都必須要遵守匿名及保密 原則;匿名性指的是隱藏任何可以被看出被研究者的人名、身分、機關名稱等等,

而保密原則是隱私概念的擴展,意味著即使資料上即使有姓名,但僅有研究者持 有,且對外公開的方式,只能用百分比(Percentage, %)、平均數(Mean, M)等集體 的方式來呈現,讓大眾無法與被研究者連結。

為尊重被研究者之隱私權,因此本研究在訪談進行前一個月,就會先行確認 受訪者之意願,並且由受訪者所選擇之訪談時間、地點為主,在訪談的前三天、

當天會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再次提醒受訪者訪談的時間以及地點。並且在訪談的 過程之中,不完全依照訪談大綱的順序回答,給予受訪者有更多的自主空間,順 應其思考脈絡進行。最後在整理訪談逐字稿時,會採取代號的方式,取代原有之 單位、職稱、姓名、背景資料等等,謹守資料匿名及保密性原則,不向第三人透 漏受訪者之身分,並在結束研究後,盡速毀損受訪者與代號之對應表格。

參、 公正合理原則

自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一書當中,提及公正合理原則指的是研 究者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公正地」對待被研究者以及蒐集的資料,「合理地」

處理自己與被研究者的關係以及自己的研究結果,同時研究者需要使被研究者感 受到「公正合理」,讓被研究者的權利、隱私得到應有的尊重。

此一研究議題,在訪談的過程中將會與新北投一地的文史工作者有較深的互 動存在,作為質性研究者,更需要有說故事地能力,使用同理心將自己設身處地 地瞭解地方人士的想法、並以客觀的角度,檢視臺北市政府的公權力角色,並將 研究結果發表之前,先行給予被研究者檢視,減少研究者主觀意識誤判被研究者 意思的可能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肆、 公平回報原則

質性領域的研究裡,研究者常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與研究者交談或 參加一些其他活動,他們為研究者提供其需要的資料,甚至涉及到個人隱私,當 研究者對自己所得到的豐富資料感到喜悅時,是否能帶給被研究者好處(紐文英,

2012)?因此,研究者對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幫助應該表示感謝,並且與他們分 享研究成果,不該讓他們產生「被剝奪感」(陳向明,2002;Glense,2005)。

有鑑於此,本研究在開始進行訪談前,即會準備簡單的點心以及伴手禮,表 達對於受訪者願意撥冗時間參與訪談的感謝之意;並且在研究之後,對於該社區 的關心也付出一定的肢體行動,如參與新北投嘉年華會、投入公益信託相關社區 活動;或在該社區有活動,需要研究者投入參與時,也一定在能力所及之內幫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