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回到最開始,是在陳芳明老師的台灣文學史上認識風車詩社,幾首詩的解析 旋捲著現代詩的符號切片,前有未有開啟我對現代詩的知識。 

 

台灣的現代詩發展始於二○年代,從詩史脈絡加以考察,可以溯及四個起源

1:演變自中國古典漢詩傳統;受到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新詩運動所倡導;日治時 期受到日本古典詩、俳句、短歌、以及日本新詩運動影響;曾經透過日文教育接 受世界文學,尤其是歐美文學、歐美現代詩的影響。從模仿、奠基、成熟到創新,

歷經各界豐富的文學思潮洗禮,台灣的現代詩也開始發展出多樣的風格面貌。 

 

二○年代至三○年代發展初期的新詩表現,大致可以區別出三種風格影響著 文壇:以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寫實主義表現為主流;其次為留學北京的張我軍 的抒情浪漫風格;留日的水蔭萍實驗的前衛現代主義則短暫燦爛了台灣文學界。 

 

不無關連的,歷來對於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台籍作家研究中,評論者的目 光主要多投注在新文學之父賴和、普羅文學家楊逵、進攻日本中央文壇的龍瑛宗 和呂赫若等人身上。他們的作品以現實主義(realism)反映殖民者在進行現代化 和工業化過程中,剝削台灣各種資源的困難處境;他們的精神除了反對傳統漢文 化封建體制,也突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平等的民族與階級關係,肩負著啟 蒙大眾的使命。在日本高壓的殖民統治下,強調文學反映社會的現實主義成為台        

1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台北:富春,2000),頁 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灣新文學的主流,啟蒙大眾、反抗強權也成為台灣新文學的典範精神。 

 

然而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有另一支現代主義(modernism)系譜存在著,

代表作家為翁鬧、劉吶鷗、楊熾昌等人。有別於現實主義作家所強調的人道關懷 和社會寫實,現代主義作家重視心理刻劃,以現代主義的知性精神及文學手法,

如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喬依思的內心獨白、超現實主義的跳躍技法等,將寫作 視角指向都會中個人複雜的心理活動,如空虛孤寂、以及壓抑的情慾等主題,或 標誌新感覺派風格、或被稱為藝術至上者。 

 

來自現代主義深層潛意識所醞釀的文學靈感把不同的時代連接起來,世界的 詩人無聲穿行,在二、三○年代感應了同樣的超現實主義美學風景。1924 年布 里東正式組織團體,發表了第一次2的《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ealisme)。1927 年西脇順三郎、三蒲孝之助等人出版日本第一本超現實主義 詩集《馥郁的火夫啊》,喊出日本超現實主義詩作的先聲。中國超現實主義的發 展與前衛藝術的批判精神關連密切,1930 年留日的倪貽德與留法的龐薰琴在上 海成立決瀾社,其創社宣言指出對「Dadaism 的猛烈,超現實主義的憧憬」3。1933 年台灣出現由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和日人戶田房子、岸麗子、尚椲 鐵平等人組織的「風車詩社」,為台灣人創辦的第一個現代主義詩社,主張主知 的「現代詩」敘情,詩必須超越時間、空間,思想是大地的飛躍。4 

 

那個時代的世界風靡現代主義,而這些詩人們抵達超現實主義。 

 

       

2  第二次宣言於 1929 年發表:「重要的不是製作藝術品。在人們尚未自覺的領域裡,有輝燦的美、

愛情、才能,而且從未被表現出來,這些是可以顯現於外的。把人們為開拓的部分顯現於外界,

才是超現實派的目的。」出自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8),頁 19。 

3  郎紹君,〈決瀾社的宣言〉,《中國前衛藝術》(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頁 65。 

4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風車——訪楊熾昌先生〉,收入: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市;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頁 2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日治時期「風車詩社」首創台灣的現代主義風格,提倡西方現代主義知性精 神,兼及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二十世紀前衛實驗性的文學技巧,著重 經營文字藝術美感。在二○年代新詩詩體終於脫離舊詩體制的文學史進程中,三

○年代的風車詩社繼續解放現代詩詩風,無論文學形式或文學精神,都為殖民地 台灣提供了新的美學視角。 

 

由美學視角出發,本研究首先企圖以現代主義詩藝為主題,最終要回應的是 三○年代風車詩人的文本經由現代主義技術對語言進行的實驗及表現的態勢,其 底下所揭露的現代主義經驗及現代詩書寫主體的內部精神;探索風車詩人如何以 突破的寫作手法引領出嶄新的美學形式,在超現實主義現代文學的縫隙之間,孕 育層次豐富的美學內涵。 

 

其次,風車詩社的出現體現了三○年代社會內在性格的某一面向。當日治時 期台灣文學致力於發展寫實主義書寫,有一群人卻正往其他的方向默默朝深層的 無意識世界前進,挖掘內心被壓抑的想像及欲望。這樣的現代主義風格在當時並 不被接受,左翼傾向的鹽分地帶詩人批評他們是「薔薇詩人」,形容他們的作品 為「耽美」、「頹廢美」、「醜惡之美」、「殘酷之美」、 「惡魔的作品」5,認為自 我唯美的詩歌難以展現時代心聲,欠缺實用價植。在日治時期蔚然成風的現實主 義文學中,風車詩社在文壇本身即為一個異質性的存在,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 也因而特殊。 

       

       

5  楊熾昌,〈殘燭的火焰〉,頁 240‐242。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 1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