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風車詩社與超現實主義詩學

第二節 風車詩社外圍簡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二節 風車詩社外圍簡介

 

一、同人與詩誌

 

1933 年台灣詩壇出現「風車詩社」,由台灣人楊熾昌、林永修、李張瑞、張 良典和日本人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等人組織,為台灣文學史上台灣人創 辦的第一個現代主義詩社。 

 

風車詩社由楊熾昌創設,同人七人。楊熾昌(1908‐1994),筆名水蔭萍、水 蔭萍人、水蔭生、柳原喬、南潤、島亞夫、伊藤逸太郎、森村千二郎、山羊、山 羊生、Goat、島田忠夫、柳澤昌男、ミヅカゲ生等等,當時擔任《台南新報》文 藝欄主編。林永修(1914‐1944),筆名林修二、南山修,時為慶應大學學生。李 張瑞(1911‐1952),筆名利野蒼,任職嘉南大圳水利會。張良典(1915‐),筆名 丘英二、椿翠葉,時為台北醫專學生。三位日本同人中,戶田房子為專賣局職員,

岸麗子為電信局接線生,島元鐵平筆名為尚椲鐵平,但他們的作品今日未見流傳。

 

機關刊物《風車》,刊物宗旨「主張主知的「現代詩」的敘情,以及詩必須 超越時間、空間,思想是大地的飛躍。」,每期限定發行七十五份,是一本不定 期刊物63,共發行了四期。1933 年 10 月《風車》第一輯發刊,楊熾昌編輯,刊 名為法文「LE MOULIN」此輯今不傳。由島元鐵平在 1933 年 12 月 9 日發表的〈風 車讀後〉64的評論,可以推論第一期的文類內容包含了副標題為「詩的形式與造 型筆記」的隨筆、現代詩、以及小說創作。1934 年 1 月,《風車》第二輯發刊,

楊熾昌編輯,今不傳。 

       

63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風車——訪楊熾昌先生〉,收於楊熾昌著,呂興昌編,《水蔭萍作品集》,

頁 275。 

64  島元鐵平,〈風車讀後〉,《台南新報》,1933 年 12 月 9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1934 年 3 月,《風車》第三輯發刊,楊熾昌編輯,為唯一保存至今的一輯,

目前收藏在國家台灣文學館。封面顏色為橘紅色,以鋼版刻印,上面標示著: 

「LE MOULIN ESSAY / POESIE / A LA CARTE / ROMAN ETC… / “ANTHLOGY” 3, 1934」 

全三十八頁。此輯的詩文已經全部由葉笛譯為中文,內容如下: 

 

評論(エッセイ)

〈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水蔭萍 詩(ポエジイ)

〈古老的庭園〉、〈白色的空間〉、〈一個早晨〉、〈燭光〉、〈臨終〉、〈毛衣〉、

〈罪深的戀情〉、〈茶室的感情〉——利野蒼

〈似夢非夢的夜晚〉、〈果實〉——水蔭萍

〈月光與散步〉——林修二 文粹天地(アラカルト)

〈西脇順三郎的世界:關於詩集《AMBARVALIA》〉——水蔭萍

〈作為感想〉——利野蒼 小說(ロマン)

〈花粉與嘴唇〉——柳原喬65  後記雜錄——ミヅカゲ生66   

1934 年 9 月,《風車》第四輯發刊,李張瑞編,今不傳。此輯發刊後即停刊,停 刊後,風車同人繼續在《台灣新聞》、《台南新報》、《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

等各報文藝欄及文學雜誌上發表詩作。67   

       

65  楊熾昌的筆名之一。 

66  楊熾昌的筆名之一。 

67  參考自呂興昌編,〈楊熾昌生平著作年表初稿〉,《水蔭萍作品集》,頁 382‐2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風車詩人全體的完整創作今日尚無專書收錄,但有概要的收集及單位作家的 作品集著。1982 年 5 月,羊子喬和陳千武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新詩部 分共計四冊,包括《亂都之戀》、《廣闊的海》、《森林的彼方》和《望鄉》,其中

《廣闊的海》便收錄了水蔭萍、李張瑞、林永修和丘英二的詩作。1995 年葉笛 翻譯、呂興昌編訂的《水蔭萍作品集》出版,2000 年陳千武翻譯、呂興昌編訂 的《林修二集》出版,專書收錄兩位詩人的作品、年表和相關文學論述。目前的 文學研究中,仍可見若干散逸的風車詩作從歷史文獻中出土,但上述三本應為收 錄風車詩社作品最完整的專書。 

 

二、殖民現代性下的台灣超現實主義現代詩特色

 

從法國超現實主義在東亞的傳播情形,可以看出東亞各國接收新興詩潮的方 式及態度。日本吸收後的法國超現實主義已不是 Brèton 所謂的超現實,在日本 模仿的順從態度之下,除了失去法國超現實主義反叛的根本精神外,又加入主知 主義傾向,在日本文學理論家和詩人合力培植之下出現「日本知性超現實美學」; 由此日式的超現實主義美學出發,再影響了韓國、台灣和東亞其他被殖民國對超 現實主義的美學觀察。超現實主義由歐洲法國一路往東亞的日本、韓國、台灣旅 行,跨國傳播與在地發展的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呈現面貌,在有意識與無意識 間不斷發生轉變,物質改變反映出文學變革形成前的精神轉換。在整個文化殖民 結構中,被殖民文化所呈現的模仿行為,也指出國際關係與殖民位階深深影響超 現實主義在文學上異質美學的精神變化。 

 

由於背景的不同,文學風格的模仿往往容易習得形式,精神卻難以繼承。文 學形式與內容的轉變是文學變革形成的重要徵兆,其中也透露著超現實主義文學 精神內涵的變化這項重要訊息。風車詩社嶄新的詩風對台灣文壇而言是一項文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變革,但對日本文壇而言卻被認為僅處於文學影響關係的下游,面對超現實主義 的傳播呈現出雙重性格,風車詩社只能踏著模仿的腳步。風車詩社在文學上對於 殖民母國日本的模仿態度和行為、其對超現實主義的移植深入到什麼程度,形成 了諸多討論。 

 

台灣超現實主義現代詩是否具備西方、或是日本的超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在 台灣學者之間發展出許多不同觀點之探討,或認為具備批判精神,或認為僅為形 式的模仿。陳明台認為風車詩社反逆了當時台灣文學中現實主義的既成文壇: 

 

日本和世界的文學狀況,如果是培養「風車」詩人提倡現代主義詩、詩潮 的外在大環境的話,當時台灣內部的文學環境,亦即促成風車詩人大力鼓 吹、導入新的詩精神的內部動因,亦值得探討。文學變革的形成和催生,

大多有其反逆內部既成文壇,文學走向低迷不振的基因,由此產生求新求 變,標新立異的要求,或有其反逆無法忍耐的,當代文學精神庸俗化的強 烈願望。68 

 

關於楊熾昌對當時文壇的意義,劉紀蕙也認為他以變異之姿存在於 1930 年代,

對同時期對立的寫實主義而言,具有挑戰主流的反抗精神: 

 

楊熾昌筆下的負面的、否定的、惡魔式的殘酷快感與醜陋之美,在中國與 台灣早期現代文學史中是個罕見的異端。而楊熾昌書寫的意義,便在於他 以變異之姿,脫離單一化的新文學論述,而展開了新的意識層次與書寫層 次。 

 

       

68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收於楊熾昌著,呂興昌編,《水蔭萍作品集》,頁 3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相對論點則認為對日本前衛詩及文藝思潮的吸收、實踐及試作,風車詩社欲 捲起新風潮的熱切心情,成為引入台灣最初的現代主義新詩流向的一大背景69, 卻也成為一種限制。模仿在精神上的順從態度,恐與西方超現實主義反抗的根本 精神相悖。台灣超現實主義很大的部份經由模仿日本超現實主義詩風形成,第二 層模仿行為下,比日本更失去西方超現實主義的實質精神,而多為超現實主義書 寫技巧的試作。奚密嘗論 1950、1960 年代超現實主義在台灣存在的意義,或亦 可比況 1930 年代台灣的超現實主義的內在意義: 

 

      我們可以注意到五、六十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詩和法國超現實的最大的差          別在於前者並沒有以文學改革做為社會改革藍本的企圖。但是與其視此為 台灣超現實之不足,不如說當時台灣的情況還不具備以文學改革來帶動激 盪社會改革的基礎。70 

 

在東亞地區,面對西方的日本、面對日本的韓國和台灣都曾經面臨相同的文 化殖民狀況。超現實主義詩學的移動途徑,隱藏著文化上殖民與被殖民的位置,

反映出各國處於文化殖民不同位階上異中有同的態度。韓國、台灣面對殖民母國 日本時意在學習上游文化的前衛文學;面臨本國處於「後退時間」的保守文學的 異議時,便必須拿出現代主義的文學特徵,以區隔並發展自己支持的美學。 

 

日本面對文化上游法國時也處於同樣情形。因應日本的需求,日本文學家們 在吸收的過程中,結合了法國超現實主義和英美主知主義的理念,形塑出「日本 知性超現實美學」: 

 

       

69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收於楊熾昌著,呂興昌編,《水蔭萍作品集》,頁 313。 

70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收入:文訊雜誌社 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市:文訊雜誌,1996),頁 2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西脇順三郎、上田敏雄與春山行夫等人在《詩與詩論》發表的文字中,呈        現的「主知」批判美學與東方哲學「無」的概念,可以讓我們看到日本超        現實主義本土化的發展:他們特意放棄早期超現實主義者著重的自動技法        所帶來的混亂,而選取西方超現實主義後期的知性批判,以調節當時日本        現代詩傳統的耽美與抒情主流,並批判他們所面對的混亂社會。71 

 

面對國際,日本吸收超現實主義的態度渴望而服從,但日本本土思維的無法切割 又使得日本必須發展出一套「日本知性超現實美學」,因而日本知性超現實美學 究竟有沒有吸收到法國超現實主義解放一切束縛,反叛傳統精神這樣的基本方 針,也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議題。 

 

台灣學者陳明台從日本「詩與詩論」集團面對國內其他詩派的態度切入,認 為「詩與詩論」的自覺及使命對當時荒廢的詩壇有所突破,台灣「風車詩社」也 具有同樣精神: 

 

在昭和初期的成立,是為突破大正中期以降當代詩壇的荒廢現狀,標舉 前衛詩風,用以糾正占有當時詩壇主導地位的主情詩派和民眾詩派的詩 流於空洞、散漫的現象,開拓詩的新紀元。「風車」詩人在其文學、詩變 革志向中,也包含了詩人的自覺意識和使命感。72 

在昭和初期的成立,是為突破大正中期以降當代詩壇的荒廢現狀,標舉 前衛詩風,用以糾正占有當時詩壇主導地位的主情詩派和民眾詩派的詩 流於空洞、散漫的現象,開拓詩的新紀元。「風車」詩人在其文學、詩變 革志向中,也包含了詩人的自覺意識和使命感。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