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視角擬從由文學文本向文化社會出發,由文學場域探討到文化場 域,將從風車詩社的美學和社會性兩面向出發,首先經由文本分析,探討風車詩 作文本內部展現的精神樣貌;其次藉由教育經歷、階級地位、論述模式、風格傾 向等社會結構的逐步討論,研究風車詩社在文壇的異質存在,體現出來的社會複 雜性格之內在面向。 

 

基於超現實主義文學與精神分析的淵源關係,和以上的研究目的,本文主要 以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作為切入的途徑,同時整理佛洛伊德、克莉絲蒂娃關於語 言主體、匱缺、欲望等相關的精神分析文學理論,作為討論文本的理論基礎。 

 

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和拉岡的精神分析淵源流長。拉岡於 1920 年著手研究 醫學,1926 年開始專攻精神醫學,這段期間他穿梭在作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 往來頻繁的巴黎文藝圈中,活躍於超現實主義運動圈內。由於熟識布荷東(André  Breton)和達利(Salvador Dali),拉岡從 1930 年代早期就成為許多超現實主義出 版物的撰稿人之一。1932 年,拉岡完成了討論妄想症的博士論文:《妄想精神病 與人格的關係》(Paranoid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Personality),艾呂雅(Paul Eluard)

表示特別欣賞論文中所描述的患者愛梅(Aimée)的詩歌,達利表示偏愛拉岡在 超現實主義刊物《牛頭人身》(Minotaure)發表的相關專題,這個研究深深影響 了許多超現實主義者。30超現實主義現代詩本身有部分即是從精神分析和其他潛 意識理論發展出來的,例如阿波里奈爾提出一種「夢的探索」的主張:把藝術作 為夢的解析,又把夢視為藝術的註釋。其後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跟隨著他與佛洛

       

30  Darian Leader, Judy Groves 著,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縣:立緒文化,1998),頁 6‐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伊德的學說,產生了關於夢境語言的理論與實驗。31     

更重要的,精神分析文學理論審視文本精神狀態的方式,幫助本文進入現代 主義文本的詩藝層面,考察美學形式的精神軌跡,將超現實主義美學置於前衛詩 性的心理結構上,並研究它對社會的影響。精神分析是在語言之內的工作,為使  一種不被意識的語言得以經辨識進入意識層面,本文嘗試通過精神分析的探問,

觀看風車詩作的美學形式,以及風車詩社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所具有的社會意義。 

 

要了解超現實主義,必須先了解超現實主義的歷史。在第二章中,本文將先 從台灣超現實主義現代詩在台灣詩史上的系譜出發,點狀追溯文化殖民的線性軌 跡,梳理超現實主義由法國出發,經由日本、傳入台灣的淵源脈絡、受容關係、

及精神變化。其次介紹風車詩社同人及其刊物《風車》詩誌,在殖民現代性和理 論的旅行(Traveling Theory)作用之下,風車詩人在寫作練習中也創作出屬於台 灣的超現實主義現代詩特色。 

 

第三章將處理風車詩作美學形式的內在性,透過文本所反映出來的心理狀 況,從文本內部考察美學形式的精神軌跡,這些精神層面的意識型態正是構成詩 藝與美感的永久基礎。32 

 

現代文明的發展使得具象表現的技巧達到完美境界,照相機的發明讓繪畫寫 實被徹底摧毀。前衛藝術的目標因而往另一極端發展:追求變形的表現,抽象的 藝術。超現實主義詩的本質是文學性和心理描繪,追求意外結合的震撼,例如堆 積醜陋物體象徵心理的荒謬性。這顯示出超現實主義的前衛美學並不把自己限制

       

31  Renato Poggioli 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台北市:遠流,1992),頁 164‐165。 

32  Renato Poggioli 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頁 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在變形的形式和美感表現上,而是超越了藝術的外貌,踏進苦悶與虛無中。33   

因此,從佛洛伊德以降,精神分析藉由觀察文學文本的元素以瞭解心理的象 徵,或是精神病症的癥象,也顯現出它承認語言的主觀位置,以及語言癥狀式的 象徵交換功能34的立場。例如文本本身所呈現的負面意識及精神狀態,可以提供 分析者有關主體態度的多重訊息。 

 

藉由主體的質疑、否定與匱缺、反諷與諧擬及快感與創傷四個主題的挖掘,

本文首先企圖探討風車詩作文本中主體的分裂關係:其經常向死中求存在的姿 態,以及文本中嘗試確立主體的對立方式。其次研究文本中對否定句式的偏愛,

文本所透露的不在場、對現狀的不滿足,經由無法被擁抱的否定與匱缺句式,撫 養了欲望的魅惑情感,因而得以產生對欲望的召喚性。接著討論文本反諷與諧擬 的語勢,其由形式的錯位與縫隙,呈現對現存的反思。最後探索文本從不斷重複 的創傷性的快感經驗,以及快感性的創傷經驗中,所滿溢出來的快感結構。 

 

第四章探討風車詩社在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內部結構中所佔據的位 置,藉由社會軌跡的辨識,考察風車詩社的文化意識和政治姿態,以及其所追求 的美學形式要素體現出來的社會面向。 

 

前衛藝術的思想形式是一種社會現象,正因為它具有支持和表現文化和藝 術宣言的社會或反社會的特徵。當我們處理現衛藝術與潮流的關係,研究 那個稱為疏離的特殊現象時,我們會試著去疏解前衛藝術與社會所形成的

       

33  Renato Poggioli 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頁 5‐144。 

34  劉紀蕙認為:「以精神分析的方式進行歷史探問,根本的態度在於承認語言的主觀位置,以及 語言症狀式的象徵交換功能。」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市:麥田出版,

2004),頁 40‐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複雜問題。35   

三○年代當台灣文化場域凸顯本土意識時,文化論述中的組織性格十分明顯,文 學上也出現現實主義詩人和現代主義詩人相互扞格的現象。因此本文透過教育水 平、階級地位、論述模式、風格傾向等社會結構的逐項探討,比較營造現代主義 詩風的風車詩社和以現實主義詩風為中心的其他詩社、詩人,企圖理解的對象即 為風車詩社與社會所形成的複雜內在問題。 

 

劉紀蕙指出,體制的運作是無意識的,探索歷史的動力其實就在探究構成動 力的象徵系統,亦即歷史巨大的同質化美學工程,以及此工程所同時進行的排除 機制。36感到危機的主體,各自會以症狀的方式回應歷史的轉折。今日回溯這個 歷史的轉折,是為了透過主體的癥狀反應,理解歧異如何衝破同質化美學發生。 

 

現代主義前衛藝術家反對現實主義美學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在心理層次 上,這種負面的信念與前衛的虛無主義有很深的關係;從社會層面看,前衛藝術 往往於群眾對立;從美學的角度看,又與現代藝術的不通俗性緊密相關。非通俗 性可能是實際負面的意義:精神上的難以接近是出於瞭解的問題,或者應該說不 能瞭解37。藉由深入探索風車詩作,接近文本,能夠拉近風車詩作與讀者間的距 離,更加瞭解風車詩作傳達的超現實主義現代美學。 

 

在面對三○年代歷史時,由於殖民體制及戰爭所引發的複雜認同狀態,歷史 記憶常常存在認知的隔閡,甚至發生不斷被誘導而再次生產的情形。讓歷史本身 自己敘述,是處理歷史文本的基本態度;而面對歷史認知可能會出現差距的情

       

35  Renato Poggioli 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頁 4。 

36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頁 14。 

37  Renato Poggioli 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頁 36‐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形,分析者甚而需要「踏進感情持有者本身亦未注意到的某種無意識之歷史意識 的世界中去」38,以避免落入歷史狀態導致的差異縫隙中。 

                                                   

38  參照溝口雄三針對歷史認知差距所提出的觀點,轉引自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 式》,頁 33‐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