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自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之間相互傾軋,爭權奪利;統治者窮兵黷武又逢連 年災荒,使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在爆發黃巾之亂後,劉氏政權分崩離析,東 漢也已名存實亡,據《後漢書》所載:「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鋒起。地皇 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穀於宛。……」1接 踵而來的是軍閥割據,戰火連天,繼續給廣大民眾帶來巨大的痛苦,經過一段時 期的兼併整合,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依舊不斷的相互攻擊,直到西晉統一 全國,但好景不常,僅維持了十幾年的穩定,司馬氏宗族爭權,彼此殘殺發生八 王之亂,西晉遂告滅亡。南北從此分裂,北方各民族分割盤據,出現了「五胡十 六國」,最後由北魏作結統一了北方;西晉南度後相對安定,但統治集團內部各 種矛盾衝突也在激化司馬氏政權走至末日。《晉書„食貨志》:「及惠帝之後,政 教陵夷,至於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 可勝數。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 以饑饉。百姓又為寇賊所殺,流屍滿河,白骨蔽野。劉曜之逼,朝廷議欲遷都倉 垣。人多相食,饑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2由漢末到兩晉長期分裂,尤 其魏晉更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國祚短暫,政權更迭,社會極度動盪,在這混亂 黑暗的時代中殺戮仍頻、水旱蝗雹、瘟疫疾病等天災人禍不斷。3人民由於無法 忍受這憎恨的壓迫和不安的動盪,長期面對生離死別,所以對生命消逝有了醒悟,

希望擺脫這悲慘、惶恐的處境,使得本土固有的道教和境外傳入的佛教都得到了 極大的發展。又因道教出現在漢晉之際,遊仙詩即承襲漢樂府系的神仙之作,因 應仙道體系的蓬勃發展,因而開啟六朝遊仙詩的創作,也讓遊仙詩更盛行一時。

1 (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5 年),頁 2。

2 (唐)房玄齡等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一》( 台北:鼎文書局,1976 年),頁 791。

3 勞榦:《漢魏南北朝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 年),頁 18-90。

2

3

對象在《神仙傳》中作者面對時代動亂的畏懼,尋求不死以求超脫,其中蘊含了 中華民族歷代以來文學所必然陳述的兩大命題,就時間而言――生離,在《詩經》

中就不乏此種文學素材。戰爭頻仍,徭役繁興,王朝和外族之爭、各諸侯國之鬥,

皆影響農業生產和家庭生活的安定性,給人民帶來苦難或不安,時而為了防禦敵 人入侵,或徵調到邊地戍守,或派往外地修築城牆、挖掘壕溝。據吳宏一見解,

他指出文中涉及戰爭、徭役的作品,從婚姻家庭生活角度切入,反映出征夫思婦 的生活痛苦,例如〈邶風擊鼓〉,開頭由征人的角度,寫修建長城、從軍向南而 其思念家室、〈君子„于役〉農婦對著農村暮色,以思婦的口吻寫對征人無限的 思念。

就空間而言――死別,悼亡的傾訴是無可明說的苦楚。君王為自身利益要「經 營四方」,迫使征夫奮勇效忠戰死沙場,《詩經„葛生》中從思婦角度,同裘共枕 的時光已成過去,縱使眼前角枕錦裘依舊燦爛耀眼,但卻已是形單影隻,不僅道 出了反戰思想,更在文學中抒發悼亡的痛楚。以夫妻分離、懷鄉思親的方式來呈 現戰爭或徭役所帶來的生離死別,而此兩類正是文學的要題。8除古典文學外此 要題仍為現今散文創作的主幹,如何寄澎論及古代文學創作當中,往往也扣合了 時間和空間對於人的一種枷鎖,指出中也論及戰爭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與無盡 的痛苦,戰爭所帶來的生離死別成為文人筆下最感人的題材,殷切的相思、真摯 的愛情、與熱烈的期待,雖恐懼自己青春消逝,但更擔心的是征戍良人老死疆場,

如此淒艷婉轉,更呈現溫柔敦厚的本質。9另外尚且道出空間給予人難以突破的 限囿,而這樣一種書寫方式正能夠對應《神仙傳》中所陳述的人生困境。10無論 是最早的《詩經》,亦或是到後來的散文書寫,都將此要題寄託其中,可得知《神 仙傳》所闡述的確然與文學所開展的內容唯有相呼應處。《神仙傳》依李劍國分 類原為道教,後才放入志怪小說中的探討,內容更被後世的文學創作當作母題而

8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台北:台灣書店,1998 年) ,頁 60、69-77。

9 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年),頁 26、46-47。

10 何寄澎:《等待》(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年),頁 79-82。

4

加以改寫,例如:宋代詩人白玉蟾所作詩詞《皇初平故隱》、京劇則有《麻姑獻 壽》等,因表述有其文學特質,故而改寫並流傳,對後來的文學創作有著啟發性,

亦為文學永恆的素材,其後更廣泛影響唐宋後的思想及小說。無論是志怪亦或道 教修練真經,當中都際遇了人生必然面對的困境,及生命的大限,在這當中用了 諸多文學的筆法,不僅談道教精神,談更多的是對人生的啟悟,即人生動人的力 量,因此藉由本論文敘述作為研究的對象,特別研究當中對於人生哲理的闡發,

以及文學的命題,藉這闡發除了明白六朝志怪主要命題之外,亦能理解志怪在《神 仙傳》中擁有的文學感染力量及內涵。

人類一切活動是用來對應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包含神話、宗教、政治社會、

人倫規範、社會禮法等人文世界,好用來理解與詮釋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在五胡 亂華後的南北朝,是個政治紊亂的時代;但就學術部分,仍在穩定的狀況下繼續 發展。就葛洪《神仙傳》內容觀之,代表六朝人對大自然、社會、政治等宇宙萬 物實體生活現象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內容中多突顯仙人具備往來空間的自在性,

和不受時間限囿的永恆性,皆有助於確立道教仙人及仙境超脫的觀念。從古至今 人對於生死企圖透過各種方式突破藩籬,去追尋一個深邃渺遠、截然不同的神聖 空間,希冀能夠泯除時空的枷鎖,而魏晉時期的人,相信神仙能力學而致,因此

《神仙傳》大開求道成仙之門,成為修道探索的重要文本,更以實際的例證、鋪 敘、展演生命在求仙個階段的體悟和活動,以達成與讀者生成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