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育的目的,在發展個人之健全人格,同時也在培育健全國民。英國貝登堡 ( Baden-Powell)於 1907 年所創始的童軍運動,吸引了全世界億萬的青少年,並 迅即擴展成為世界性的組織,成為二十世紀偉大的教育活動之一。其運用獨特的 小隊制度、徽章制度和榮譽制度,發揮童子軍自我期許、自我實現的特性,形成 導引社會服務的動力,也激發了生動活潑的教育模式(引自胡品清譯,1986)。

「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為所有參與這一個世界性組織運動成員所堅持的理 念,研究者深深感受到童軍教育活動對於一個從青少年走向成熟公民人格的重要 影響,同時也連帶影響研究者在從事教育志業所抱持的理念。就童軍活動的教育 意義而言,童軍教育活動堪為當前新世紀在國民教育階段中重要的教育活動。但 是向來強調智、仁、勇三達德和服務精神的學校童子軍,也面臨逐漸式微的態勢

,尤其國民小學在推展幼童軍教育活動上正遭遇許多亟待克服的瓶頸。吳國基(

2005)的研究,從中國童子軍總會三項登記統計中明顯發現,幼童軍登記人數在 1989 年為最高峰,人數最多曾達 33,562 人,以後即逐漸呈現衰減的現象,至 1999 年登記的幼童軍人數更未達高峰時期的半數,登記人數只剩 16,883 人,此 現象值得探討。拉斯洛‧那吉指出,幼童軍教育活動起始於童軍運動,童軍運動 創始百年來,全世界有超過二億五千萬以上的人數參與過,對全世界青少年活動 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引自胡品清譯,1986)。其主因乃是在於童軍運動具有崇高 的教育意義,而其所倡導的服務人生觀、做中學、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小隊、徽 章、榮譽制度、寓教於樂、重視領導能力的培養、創造思考的訓練,以及改造環 境、適應環境的教育方式,正是杜威在民本主義教育中所揭示的教育觀(唐璽惠

,1992),也是當前教育改革所應積極倡導的理念與作法。

世界童軍總會秘書長傑克莫理隆提出,當道德法律不彰,青少年問題就成為 世界性主流問題,也許是解套的一個好辦法,透過學校和社區童軍的建立,能給 青少年生活人權教育,帶給青少年自信、自尊、榮譽,因而產生自我期許,自我 的約束、承擔責任、學會人際間謙卑與感謝(王季新,1996)。

南非德班舉行的第 35 屆世界童軍領袖會議提出世界童軍活動的使命宣言,

童軍活動的任務是以童軍諾言、規律為基礎的價值系統,致力於青少年的教育,

期使人人健全發展,並能在社會中扮演具建設性的角色,以幫助建設更美好的世 界(高銘輝,2001)。此宣言清楚的說明了童軍活動所要達成的目標與方法,同 時也證明童軍運動儼然已成為新世紀國民教育階段重要的教育活動。中國童軍運 動由嚴家麟先生正式於 1912 年創始於武昌文華書院(吳燦陽,1997)。其發展 歷程中,始終與各級學校脫離不了關係,而且早期成立時即源起於學校,與學校 教育的關係非常密切,相輔相成。國內童軍運動發展的模式與世界各國將童軍運 動推展於社區有所不同,自成一套發展體系。然而 1998 年教育部公布國民教育 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明白揭示,綜合活動課程的目的在提供學生透過活動 的實踐,獲得直接體驗與即時回饋信息,從過程中驗證與應用所知,建構自己對 活動的意義﹙教育部,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包含輔導活動、童軍教育、團 體活動、家政活動等,可見童軍運動的教育價值是獲得肯定的。

由上可知,如何在國民小學階段能持續的推動幼童軍教育活動,以補教育內 容之不足處,特別值得關注,此乃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一。

在校園中幼童軍表現出日行一善、熱誠助人的行為是理所當然的,一般人對 學校童軍也常貼上熱心助人、奉獻心力、為團隊盡心盡力和具有榮譽精神之標籤

,而幼童軍活動正是以培養未來社會優質公民的基礎為目的。身為教育人員最關 心的莫過於如何透過幼童軍教育活動的力量,來鼓勵幼童軍們在日常生活中能主 動且積極地表現向上、向善的行為。為了有效且具體地達到這個教育目的,探究

當前國民小學幼童軍團的幼童軍們在學校的各種行為表現為何,引起了研究者研 究的興趣。劉彥俊(1994)指出,英國的兒童法院,常將品行欠佳或不良的孩子 送到童軍團,以童子軍的榮譽力量來感化及誘導,滿足其領袖慾望,給予活動和 訓練,在團體的合作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能改過自新;即使是行為極度惡劣的 不良少年,只要給予他重視榮譽的感覺,有機會施以啟發與協助,他們自然能有 禮守法;在錫蘭及印度,他們對牢獄裏青年罪犯施以童軍訓練,成效良好。由此 可見,童軍的訓練與活動,對於品德欠佳的孩子以及智力和能力有缺憾的兒童特 別有成效,使成為健康而快樂的有用的公民。

由上可知,童軍訓練不但可以匡正青少年學生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反社會 行為,而且還能培養其正向而積極的社會行為。臺中縣國民小學幼童軍學生所受 之影響是否有能如預期成效?同時瞭解臺中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幼童軍團 活動實施現況的態度,此乃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二。

隨著多元化的社會帶給學生更多的文化衝擊內容,學校幼童軍團的活動也漸 漸失去焦點,尤其隨著資訊世代的來臨,電視、電動玩具、電腦遊戲…等成為兒 童最主要的休閒活動。而學校教育人員價值觀的丕變,願意犧牲假日或休息時間 主動帶領幼童軍活動的老師日益減少。從臺中縣童軍會三項登記統計中明顯發現

,幼童軍登記人數至1997年為最高峰,人數最多曾達1,295人,以後即逐漸呈現 衰減的現象,至2005年登記的幼童軍人數已未達高峰時期的半數,登記人數只剩 548人,國民小學辦理幼童軍團的學校數更未達60所,不到36%的現象。其因素 固然是以學校對辦理幼童軍團的意願不高之外,李錫津(2002)指出,家長的認同 度與配合度低、童軍團長的難覓、與社區童軍組織間的合作模式缺乏。幼童軍教 育的推展呈現先盛後衰的現象,其影響因素為何?發展又遭遇那些瓶頸有待克服

,此乃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三。

國民小學積極發展幼童軍教育對於學校教育相關內涵,具有相輔相成的效益

,然而學校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童軍教育活動在各學習領域課程分割與壓 縮之下,僅能附著於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當中與戶外教學參觀活動、團體活動、輔 導活動共同分攤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容,如果學校課程規劃小組缺乏對童軍教 育專業的認知,再加上普遍對於童軍教育的迷思與誤解,往往造成童軍教育在綜 合活動學習領域當中,是刻意被犧牲或忽略掉的課程活動。

楊朝祥(2001)指出,童軍運動固然不宜侷限於學校,而應是社會教育的一 部份,但不可諱言的,如果能從學校的童軍活動開展,訓練更多的幼童軍、童子 軍,隨著他們年齡的成長,童軍活動可從幼兒教育、國民教育開展到大專院校,

為社會的童軍運動奠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如何透過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支持,與 學校教育人員的協助,開展童軍教育的另一個春天,應是未來童軍運動開展的當 務之急。

研究者自學生時代參與童軍運動,離開學校正式進入教育園地服務迄今,一 直戮力於幼童軍教育工作的推展,其間也陸續參加了由中國童子軍總會所辦理的 第 65 期木章訓練、第 12 期助理訓練人員訓練班、2003 年訓練人員訓練班,眼見 當前很多學校連組織幼童軍團都是一大難題,深切瞭解此等發展瓶頸應予釐清,

並積極尋求其因應策略,才能有助於幼童軍教育活動的歷史傳承,也有助於幼童 軍活動確實在各學校發揮教育效益,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