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研究品質

鈕文英(2006b)指出在擬定研究計畫時,研究者需考量如何確保與 提升研究品質;在研究完成,敘寫報告時,檢核研究實際執行的品質。

研究者針對以下兩方面檢核本研究以確保研究的品質。

壹、研究倫理

研究者在研究的初始便取得所有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並以同意書的形式告知家長有拒絕參加與隨時想退出的自由,

在研究中以匿名方式處理,在研究中進行錄影、錄音,並說明錄影、錄 音的目的。

除此之外,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均秉持以誠實、尊重的態度對待 研究參與者,包括告知研究參與者自己的身分與目的、尊重研究參與者 的特徵和信守對其所做的承諾。對於研究的結果會致力採取客觀性的事 實描述,亦會將研究的結果讓研究參與者檢核,以確保所有資料的客觀 性。

貳、檢核和提高信賴度

Lincoln和Guba(1985)提出四個指標—可信度、遷移性、可靠性和可 驗證性來檢核質性研究的品質(引自鈕文英,2006)。研究者藉由長期投 入(prolonged engagement)、持續觀察(persistent observation)、三角驗證 (triangulation)、同儕簡報(peer debriefing)、研究參與者檢核(member checking)、省思札記(reflexive journal)來檢核本研究的品質,詳述如下:

一、長期投入、持續觀察

研究者在2009年擔任小育班級導師,充分體會融合教育中教師必須 習得更多知識與技能,才能幫助更多受教育的特殊學生,除了報考屏東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外,也積極參與各項特教研習,更展開對 小育的長期觀察,以便更能了解小育的個人特質。

2011年取得家長與學校同意,繼續擔任研究小育高年級導師,以發 展本研究。研究者預計在2012年六月開始展開對小育目標行為(離座、交 談行為)的觀察。接著在七月、八月兩個月投入對小育個別化工作系統的 訓練,九月至十月的時間持續並修正此一行動方案,觀察小育在班上應 用個別化工作系統的情形,十一月起進行其他學科(T2、T3、T4授課)類 化的觀察,並撰寫研究結果與報告。因此本研究透過三年多不斷對研究 受試者的長期觀察與投入,來增加研究的可信賴度。

二、三角驗證

Lincoln和Guba(1985)提出四種三角驗證的方法,分別為不同方法的 三角驗證、不同資料來源的三角驗證、不同研究者的三角驗證、不同理 論的三角驗證;另Janesick(1994)提出第五種:跨學科的三角驗證(引自 鈕文英,2006)。本研究採用不同方法、不同資料來源來驗證。本研究所 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觀察、訪談、討論,三種方法互相驗證研究受試者的 行為改變是否來自行動方案;而三種研究方法的研究參與者也來自不同 的對象,如小育、T1、T2、T3、S1……等等。使用三角驗證使得本研究 的信賴度提高。

二、 同儕簡報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藉由同儕簡報,探究研究過程,並提供外 部做檢核。研究者同儕簡報的對象為低年級普通班教師,此班級上亦有 自閉症學生做融合教育,該老師已教導該生一年餘,對自閉症的特質有 相當程度的了解。研究者檢具此次研究過程中收集的資料,共做三次同 儕簡報,提供同儕參閱,並請同儕回饋,根據此回饋心得修正並檢討行 動方案。同儕簡報的模式詳閱附錄七。

三、 研究參與者檢核

研究者在進行完觀察、訪談、討論後,會將資料以逐字稿方式產生,

以便進行研究參與者檢核,研究參與者檢核模式詳閱附錄八。鈕文英 (2006)參閱多份文獻後指出,藉由研究參與者檢核,可以讓研究參與者 有機會修正錯誤,亦可刺激研究參與者回想先前受訪時沒有充分表達之 處。落實研究參與者檢核置度可使研究結果更具正確性與適當性。

四、 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開始2012年六月開始研究觀察後便記錄觀察心得與感想,

以便發展行動方案,藉由研究過程中不斷的省思與檢討,做為下一個行 動的參考,並詳實記錄,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省思札記詳見附錄九。

Mcniff等人(1996)建議一系列指標從研究目的、計畫、協同合作、

行動、評鑑和報告等六方面提升行動研究的品質(引自鈕文英,2006b)。

研究者將其摘錄整理成表3-2。

表3-2

提升行動研究品質的指標

面象 指標

研究問題與 目的

1. 清楚描述研究形成的背景。

2. 具體說明研究問題與理由。

計畫 1. 清楚陳述如何由實務問題轉化成具體方案。

2. 研究者所抱持的價值觀與信念。

3. 行動方案遭遇問題時的修正。

協同合作 1. 研究者要清楚敘述自己的角色。

2. 鼓勵偕同參與者共同分享經驗。

行動 1. 研究者清楚描述所採取的行動方案

2. 多元性的資料、省思及對行動方案的確認。

3. 從不同的觀點分析修正行動方案。

評鑑 1. 研究者宜從實務及參與者自身成長來檢視研究結果 的重要性。

2. 注意資料在研究者的分析與解釋上的適切性。

3. 提出值得再深入探討的問題。

報告 1. 以清楚適當的結構與文字描述報告及發現的意涵。

2. 比較文獻,批判分析本研究的優點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