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展望

壹、研究限制

一、研究結果之推論範圍有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質性研究為主,是針對研究實施的歷程詮釋 而非印證。本研究取樣受限於地域及人員的因素關係,故研究結果可 能無法推論到各級學校,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範圍有限。

二、研究結果可能受研究者角色主觀之影響

研究者將研究融入工作實務,服務學習活動方案由研究者設計並 實施,易受個人特質、教學能力及領導能力等主觀因素所影響,故將 和相關領域教師討論及觀察,降低研究者主觀之判斷。

三、服務活動方案實施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活動方案多利用學校「聯課活動」時間進行,須配合學校 臨時行事,因此造成方案進行週次較無連貫,使學生需重新調整合作 及分組模式,或臨時更改活動進行時間。因此在學生進行回饋分享 時,較無法將服務後的感覺延續,加上多位同學記憶、思考及書寫能 力較弱,使資料蒐集時產生片段或不完整的情形,在資料蒐集上較無 法全面。

貳、研究價值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了解國中學生參與服務的過程。在 過程中亦發現,國中生參與服務的行動力是很旺盛的,雖然真正參與 服務的經驗不多,但多數的同學只要有引導的機會,都能有意願的盡

力完成服務工作。目前服務活動的推動多是以大專院校學生為主,除 了自主能力及專業能力較佳外,其實可以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參與服 務的習慣,國中生的抗壓性與可塑性亦是值得期待的。因此透過從國 中階段開始培養及累積服務的經驗,可以協助學生養成服務的習慣,

關心社會,在日後亦可能更主動積極的參與服務工作。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本研究採用質性取向之行動研究結合訪談,主要以詮釋活動方案 實施對學生及教師的影響,而不是以推論方式評估學習成效。研究者 認為若針對服務活動實施前後作一比較,若能善用質性與量化研究並 行,將可使研究更具完整性,因此這是未來從事志願服務活動方案融 入教學之研究時,可以思考的方向。

二、本研究僅利用一學年社團活動時間,針對七年級學生進行六項志 願服務活動方案,唯持續的服務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將更深遠,因此未 來研究可擴大實施對象,如結合七八年級學生,增加不同年級間的互 動及學習,並增加服務活動次數及種類,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 與服務。未來研究並可針對研究對象做後續追蹤了解,觀察志願服務 活動對其日常生活行為的影響及是否持續參與服務。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志豪(2006),《違規犯過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行動研究》,

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運用》,台 北:威仕曼。

朱美珍(2005),《93 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現況調 查》,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江亮演(2001),〈日本志願服務的現狀與特色〉,《社區發展季 刊》,93期,頁236-244。

何琦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 北:天下。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 期,頁 46-54。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巨流。

呂朝賢(2002),〈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臺大 社會工作學刊》,7期,頁203-241。

李雪莉、彭昱融(2008),〈「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

《天下雜誌》,410 期,36-39 頁。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 期,頁 43-60。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振春(2001),〈服務抵過與服務學習〉,《社教雙月刊》,103 期,頁46-48。

林萬怡(2004),《台北縣正德國中服務學習課程之探討》,台北: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靜嫻(2006),《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服務學習歷程與關鍵因素之研 究-以參與2005年我的家鄉寶貝社區生態服務學習計畫中的六所 國中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施香如(2001),〈迷惘、迷惘-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 生輔導》,74期,頁58-67。

柯俊欽(2003),〈淺談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專業化〉,《南投文 教》,19 期,頁 29-34。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徐明(2003),〈從女志工服務經驗探究關懷倫理之公民道德價 值〉,《公民訓育學報》,15期,頁113-14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

麗文。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教育研究月 刊》,103期,頁102-110。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 刊》,78 期,頁 54-64 。

張英陣(2001),《公部門運用志工之現況研究報告》,台北:行政 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張英陣(2007),〈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研習論壇精選》,第 一輯,頁429-442。

張錦弘、翁喆裕(2004),《愛心發電機—20位青少年志工的熱情故 事》,台北:聯經。

莊明貞(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

莊貴珍(2004),《台北縣一所國中服務學習之個案研究》,台北: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譯中(2006),《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及其影響 因素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 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爲例〉,《公共事務評 論》,8 卷,2 期,頁 97-129。

陳秀英(2005),《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 程之行動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 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頁 249-268。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工作的功能與推行〉,《人事月刊》,35 卷,1 期,頁 6-14。

陳冠名(2003),《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 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國立南華大學非 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 學科教育通訊》,12卷3期,頁20-41。

黃姿滿(2004),《應用服務學習方案協助國中學生自我與社會發展 之行動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 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台 北:揚智。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五南。

黑幼龍(1971) ,《如何辦理志願服務》,台北:光啟社。

楊昌裕(2002),〈以服務學習的理念推展志願服務〉,《訓育研 究》,41卷,1期,頁43-54。

楊翔喻(2007),《國中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台北市南 門國中小太陽服務社為例》,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慧鉑(2001),《建構論地理環境資源教學研究:一位高中教師的 行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廖倚萱(2003),《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關渡青少年保育解說團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添富、張樹倫、王錦雀(2002),〈從民主教育觀點探討國民中學

「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編製〉,論文發表於師範大 學主辦:九十二年度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劉世閔(2003),〈三角校正〉,《菁莪月刊》,14卷4期,頁70-7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美華(2001),〈韓國青少年志願服務之現況與特色〉,《社區發 展季刊》,93期,頁245-25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漢賢(2001),〈對聯合國推行二○○一年國際志願服務年建議的 回應:民間志願服務白皮書初稿〉,《社區發展季刊》,93 期,頁76-105。

蔡漢賢(2004),〈民主社會與志願服務—助人利他志業在台灣的踐 履〉,發表於 2004 年「志願服務與民主社會—感念東吳大學之 友雷德博士」研討會(東吳大學主辦,2004 年 11 月 26 日)。

盧美貴(2000),〈教學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

《教師天地》,105 期,頁 27-34。

盧蕙馨(2004),〈參與觀察,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

台北:心理。

賴兩陽、黃正全、張燕琴、胡菊韻、高秋燕、張慧玉、鄭靜欣、徐天 福(2002),中等學校服務學習方案彙編。台北:行政院青輔 會。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控制信念與工 作滿足之研究》,台中: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魏惠娟(2004),〈焦點團體。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

台北:心理。

羅國俊(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 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龔淑芬(2002),〈服務學習在湖山〉,《學生輔導》,81期,頁 18-25。

二、英文文獻

Carr,W & Kemmis,S(1986),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 Falmer.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

Fertman,C.I.,White,G.P.,& White,L.J.(1996),Service learningin the middle

school:Building a culture of survice,Columbus,OH: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Heron, J. (1988), Validity in co-operative inquiry. In P. Reason(Ed.), Human inquiry in action: Developments in new paradigm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John Dewey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Judith B.R. (2002), 20 Ways for Teenagers to Help Other People by Volunteering, T.H.E. Journal, Vol.30, No.2, pp 40.

Kimmis,S & McTaggart,R(1982),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2nd edition,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ink, Daniel H.(2006), 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America: Berkley Pub Group.

三、網路資源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 http://vol.moi.gov.tw/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網站 http://www.npo.org.tw/

青年輔導委員會網站 http://www.nyc.gov.tw/

優仕網 http://www.youthwant.com.tw/

附錄

附錄一

志願服務活動方案活動照片 一、學校環境大掃除

二、大家一起來植樹

三、社區藝文走廊體驗

四、整書高手

五、順手捐發票

六、愛心義賣跳蚤市場

附錄二

服務活動 回饋單

››經過這次的活動,讓我仔細的回想: (班級: 姓名: )

››經過這次的活動,讓我仔細的回想: (班級: 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