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本節分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及研究者本身三部份,加以敘述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在學校為研究範圍。本校位於台中縣烏日鄉,

創校至今 9 年,為該鄉較為新設之中型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校舍新 穎、學校教職員工年輕有活力,且學校行政和教師配合度高,積極營 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並與所在之仁德社區維持密切互動關係。因 此目前全校共有 47 個班級,其中一年級有 17 個班,皆為常態編班。

學校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因高鐵設立帶動新興社區發展,學校周 遭以商業區及工業區為主,學生家長社經地位以工業、商業居多,單 親家庭、隔代教養、新移民家庭所佔比例逐年升高,學生家長非常依 賴學校。學生素質中等,資源及文化刺激較少。因此學校以升學為 主,並同時重視生活教育及品格教育的推動。課程安排除學科外,各 領域亦安排其他活動增強學生學習意願;亦利用一週一堂「聯課活 動」課程開設各種類別社團,培養學生的興趣及嗜好,落實多元發 展、學習。

學校教師積極參與各項研習及在職進修,多位教師為領域輔導團 成員及資訊種子教師,將新觀念或教學方法帶進校園,與其他教師分 享,共同提升專業能力。因此教師間的合作及相互協助為團隊中最佳 優勢,故研究者以所在學校為本研究場域。

根據服務學習活動方案的設計,選擇活動進行的場域包括:校園 之操場、圖書館、資源班教室及校園外人行步道、學校所在之仁德社 區。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校園內

配合服務學習活動方案設計之時間、資源考量,選定學校內需由 義工隊協助維持的地方進行服務。如操場,場地範圍較為廣大,平時 雖有班級同學負責打掃,但仍因使用人數較多,維持較為不易,加上 花草樹木的整理及維持都需要人力,因此為環保志工服務場域之ㄧ。

校內有獨立之資源班教室,提供資源班同學及社區大學使用,平 時由資源班同學簡單維護,但定期仍需由義工做環境整理的工作,因 此選定為環保志工服務場域之ㄧ。

校內圖書館,於97 學年度擴大規模,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 慣。因此參考全校師生推薦書目,大量增購優良圖書,也因此圖書館 的使用率大大提升。在新書編列、分類擺放、圖書管理及圖書館環境 維持方面須由義工協助進行,因此選定為教育志工服務場域之一。

(二)仁德社區

學校所在地之仁德村,由熱心居民共同參與組成「仁德社區發展 協會」,結合各項資源推動關懷社區行動,並積極進行社區關懷照顧 及藥物防治宣導等活動,並與學校互動密切。研究者曾參與社區報的 專欄編輯,而校內義工隊亦由家長及社區居民組成,協助學校校園的 維護。本校亦為社區的一份子,因此引導學生參與社區,因此選定學 校周遭之社區環境,進行藝文走廊及人行道綠美化等環保服務活動。

本研究以探討參與服務學習活動方案學生之進行歷程,及教師引 導之反省與成長為主。學生對參與活動方案的觀點、焦點訪談、學生 與教師服務日誌及心得做為蒐集資料工具。

貳、研究對象

以目前推動青少年服務的形式來看,學校的引導佔很大的比例;

阿廷 S18 男 一年級 較粗心

研究者在本行動研究中,除了為學校教師外,尚扮演著活動方案 的設計者及引導者、活動進行的觀察者及活動後的反思者。

1.學校教師:研究者擔任社會公民科教師,亦擔任過導師及組 長,了解學校情況及學生學習狀況,因此欲利用行動研究檢視 本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並透過實際行動使學生能 落實所學,達成實際教學目標。

2.活動方案設計者及引導者:透過行動研究計畫的實施,研究者 在閱讀相關文獻及研究報告後,進行適合研究對象及配合學校 資源的服務活動方案設計,設計的同時考量與公民課程的結 合,引導學生從事服務及省思。透過行動後的資料蒐集及省 思,調整修正活動方案。

3.觀察者:活動方案設計後,研究者著手進行服務活動方案的帶 領,與研究對象共同參與活動方案的實施。透過服務方案的過 程互動,使研究者可以更親近並觀察研究對象在過程中的想法 及行為改變,增加研究的完整性。

4.研究者:在活動進行中,透過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觀察,並在 活動進行後填寫觀察省思札記及研究日誌等,配合行動過程中 的照片、影音資料、學生的回饋單及相關訪談資料整理,針對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進行資料的分析及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