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工具 一、錄影器材

與授課教師及學生達成同意參與本研究後,研究者在參與觀察的過程 中 即 利 用 S O N Y H D R - S R 1 為 攝 影 工 具 , 記 錄 完 整 的 教 學 過 程

,藉以加強本研究的信度,同時,也利用記錄的資料作為擬定訪談稿之依 據。

二、開放式問卷

研究者乃依據臺灣師大規劃的線上課程評鑑架構、陳珮軒(2000)研 究中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架構,自編「大專學生對任課體育教師教學之圖 像研究問卷」,填答方式採開放式問卷型式。問卷內容共分為兩個部份:第 一 部 份 是 提 出 體 育 教 師 教 學 圖 像 , 共 分 為 四 個 類 目 , 其 解釋如下表 3-2 及表 3-3;第二部份,則是個人背景資料。

表 3-2 問卷類目解釋

面 向 面 向 解 釋

教學準備 係指體育教師在從事教學前應做好的準備工作

教學規劃 泛指教師教學設計內之教材、活動內容及其相關規定 教學過程 指體育教師口語表達、文字表達、示範動作及教學技巧

與方法以及體育教師進行教學中所表現的精神及態度 教學評量 係指教學中對學生做的形成性評量

表 3-3 問卷類目內容

面 向 類 目 內 容

教學準備 教學場地佈置的情形如何、教師是否瞭解或詢問學生的 身體狀況、熱身運動操作情形為何、教師在器材的準備 方式為何(教師自行借用或是分派學生借用)

教學規劃 教師提供課程大綱的情形為何、課程內容安排、符合期 待情形為何以及其他課程相關要求情行

教學過程 範圍較廣,凡是有關教學的方法、教師的示範與表達、

班級經營與管理、師生互動及教師的教學熱忱(誠)等 教學評量 評量的合適性(因程度差異而有不同標準)如何、評量 分配的比率如何、評量的多元性(筆詴、實作、筆記、

參觀心得)情況如何、課堂上的形成性評量(隨堂測驗…

等)情況如何

為求問卷之內容效度與嚴謹度,形成正式問卷前,先將問卷編制成「大 專學生對任課體育教師教學之圖像之專家效度審查問卷」,聘請三位國內位 大學教授,專職領域為體育教學;個案教師;一位由臺灣師大體育學系運 動教育組畢業的博士生,以及兩位研究參與學生,詳細資料如表 3-4,進行 專家意見審查以建立專家內容效度,並針對問題的敘述給與修正建議,形 成正式施測問卷,資料詳如附錄三。

表 3-4 專家效度學者一覽表

姓 名 職 位 領域專長 程瑞福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體育學原理 黃月嬋 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運動教育學 掌慶維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助理教授 運動教育學 羅凱暘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 運動教育學 王子教師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舞蹈教學

明珊 臺灣師範大學三年級學生 亭佑 臺灣師範大學三年級學生

三、訪談稿

學生訪談稿撰寫主要依據回收問卷以及課室觀察到的現象,編擬合適 問題,目的在於更深入了解研究參與學生對個案教師教學的想法。進行訪 談前,研究者會編擬訪談大綱,而訪談大綱為增加其效度,乃請指導教授 以及羅凱暘博士,審視訪談問題初稿是否切合主題,依兩位提供之意見,

進行訪談大綱的修訂,正式訪談大綱見附錄四。

四、研究者本身

身為質性研究者如何看待自身的角色十分的重要,因為質性研究無論 深度訪談或是主題分析,均需要具備相當的能力培養與訓練過程。誠如 Pedgett(1998)認為質性研究者角色需具備創意與學識、成就與自律、彈 性與反省、觀察與人際溝通的技巧、同理與敏感度、有概念化思考和良好

的寫作能力等(引自高淑清,2008)。

研究者目前為體育學系碩士三年級的學生,為了能勝任做為一位稱職 的研究者以及確保質性研究的品質,對於上述的能力乃不斷的從閱讀、與 他人對話以及在教育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地培養這些能力,期能應用於本 研究中,使研究呈現出具信賴性、可靠性的結果。

這樣的過程與歷練,下述分為進入研究場所前以及進入研究場所後兩 部份做說明:

(一) 進入研究場所前 1. 教育背景

研究者大學以及研究所的教育訓練都是在師範院校中進行,大學畢業 後有一年的小學實習經驗,實習階段以及研究所階段裡也有指導學生體育 運動的經驗,即此,乃對於教學的相關議題有濃厚的興趣。

2. 修習課程

對於專業的課程訓練乃追溯於研究所階段,除了修習系上的專業課程

(體育教學專題研究、中小學體育課程研究、體育思想研究、研究法…),

還增修了中等教育學程的課程(教育概論、教育哲學、體育科教材教法、

教學實習…),在這些課程中,不斷地充實自己在教學理論以及相關議題上 的認知與敏銳度。

3. 實務經驗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問卷、訪談以及參與觀察。問卷的部 份,僅有在研究法課程中學習過相關的設計與發放的技巧,但為了研究的 嚴謹性,對於問卷的編制與實施方式,乃透過不斷地閱讀、請教學長姐的 方式,精進自己的能力與技巧;在訪談的部份,曾經有過兩次的實務經驗,

一次為與同儕夥伴參與業界行銷計畫,中間的過程中曾進行與業者的對談,

此為經驗一;其二為曾經參與指導教授的國科會計畫,也是透過訪談的方 式進行資料的蒐集,此經驗是訪談高中體育教師的經驗。兩次的經驗都是 給予研究者磨練與學習的機會

,此外,還透過閱讀以及與他人對談的方式,更深入地瞭解訪談者的角色 以及改進與精進與他人溝通的技巧。

參與觀察的部份則是在大學期間修習的實習課程上,指導教師經過指 導與說明參與觀察的目的與功能後,有多次讓我們在實習班級上,觀察與 記錄同儕的教學,此外,在研究所體育教學專題研究課程中,教授也有對 參與觀察做進一步的介紹,此學習機會,更提升自己對參與觀察的進行與 規範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4. 對問題的敏銳性

確定自己的研究主題後,即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強化自己對此議題的認 識,同時,在教育訓練的過程中,常有教師提及相關的概念時,也會不斷 地思考其意義並做紀錄。

(二)進入研究場所後 1. 角色及任務

在研究場域裡研究者擔任的不僅是一位觀察者,為了拉近與研究參與 學生距離,也是扮演一位同儕的角色。不過,在研究過程中是以同理心對 待研究參與學生,認同他們的想法,不會左右他們的意見,並以專業素養 為規準,澄清各項問題。

撰寫文本角色中,為了研究的可靠性、可信賴性、可確認性,研究者 扮演的是接受與查核者的角色,如同上述,必頇認同他們的想法,但若是 偏離了真實情況,乃會透過研究工具 - 錄影器材、札記,做為檢視的依據。

文本資料確認後,則為建立與組織圖像的角色,在不斷地反思以及與指導 教授討論中,給予相同性質內容一個主題命名,此任務即是加強文本有效 的解釋性。

2. 與研究參與者的距離

研究場域中,與研究參與學生所持的距離既是開放亦有嚴謹。在課程 教學過程中是開放的距離,彼此可以互相學習舞蹈;而在研究問卷填寫以 及訪談的過程,則採嚴謹的距離,研究者不干預研究參與者表達意見的空 間,僅會查核提供資料的真實性與確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