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蒐集與處理 一、資料蒐集

(一)開放式問卷

本研究之研究問卷經過 5 位專家以及 2 位研究參與學生的審核後,形 成正式的施測問卷。問卷的施測在取得研究參與學生以及個案教師同意,

於 97 年 12 月 16 日參與課程中發放(下課前 5 分鐘),經過目的與填寫說 明後,請研究參與學生攜回填寫並於一週後繳回,當天一共發放了 65 份的 問卷資料。第一次回收日期於 97 年 12 月 23 日,共回收了 38 份;經過催 收後,第二次回收的日期為 97 年 12 月 30 日,共回收了 11 份,兩次一共 回收了 49 份正式問卷,回收率為 75%,有效問卷為 100%。

(二)訪談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方法,以參與觀察以及問卷回收資料做為 選取依據,再透過 E-Mail 以及當面詢問的方式,邀約了 14 位研究參與學生 作為訪談參與者,最終願意參與訪談者一共有 6 位,詳細資料如表 3-5。訪 談的時間與參與者協調後分作三個部份:

1. 第一次訪談日期為 97 年 12 月 31 日,地點在本校體育館體 003 教室,

訪談參與者為 A、B、C 三位,時間大約一小時。

2. 第二次訪談日期為 98 年 1 月 7 日,地點在本校勤 208 教室,訪談參與 者為 D、E 兩位,時間大約 45 分鐘。

3. 第三次訪談日期為 97 年 1 月 7 日,地點在速食餐廳,訪談參與者為 F,

時間大約 40 分鐘。

前兩次的訪談由於訪談參與者在訪談後仍有其他課程,所以,間接地 壓縮了訪談的時間,整體來說較為急促。不過,三次的訪談都是順利的,

因為研究者與訪談參與者在研究參與課程中都曾經共同參與土風舞的教學

活動,並不陌生,所以在訪談的過程中,沒有尷尬或是不舒服的現象,氣 氛是輕鬆的,且由他們表達過程以及語氣中可以瞭解他們是認真的在回答 問題。

表 3-5 訪談參與者介紹

訪談參與者 系 級 別 選 擇 的 原 因

A 女 人類發展學系四年級 班級中的四年級學生(僅三位

),且問卷回應吸引研究者。

B 男 社會教育學系三年級 班級男生中,較願意表達想法 者,且在滿意度上表達普通者。

C 女 社會教育學系三年級 B的同學,同時在課程中表現出 活潑,敢於表現。

D 女 人類發展學系三年級 班級中,與研究者較有互動。

E 女 人類發展學系三年級 班級中,與研究者較有互動。

F 女 人類發展學系三年級 檢視問卷後,經邀請後,自願 參與訪談,提出個人想法。

二、資料處理程序(編碼與彙整)

(一)問卷資料

問卷資料蒐集完成,於課程參與結束後(98 年 1 月 13 日)開始整理成 表,詳如附件五,內容包括了對於個案教師教學具體的文字陳述,圖像的 描述以及為圖像所描繪的圖畫,三個部份。接著則給予資料各別編碼,呈 現方式為類別、編號、編號,其流程如下:

1. 將問卷的四個類目各編一碼 A-D,即 A:教學準備、B:教學規劃、C:

教學過程、D:教學評量。

2. 第二步驟為為每一位研究參與者各編一數字編號,並在數字前加上 S 表 示學生,即 S1 - S49。

3. 第三步驟為將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問卷資料內容分為三部份,並各以數 字 1 - 3 為 編 號 ( 第 一 部 份 為 具 體 的 文 字 陳 述 , 即 1 ; 第 二 為 圖像的描述,即 2;第三為圖畫,即 3)。

4. 編碼後的問卷資料,呈現如 A-S25-1 代表在教學準備中 25 號研究參與學 生所提供的具體文字資料;C-S25-2 代表教學過程中 25 號研究參與學生 所提供的圖像描述;D-S25-3 代表教學評量中 25 號研究參與學生所描繪 的圖畫。

(二)訪談資料

歷次訪談結束後,由研究者將訪談錄音資料轉謄為逐字稿,以

利後續研究進行的資料分析。待研究者將逐字稿整理完成後,再逐一請研 究參與者檢視資料與其主觀認知的一致性、真實性,以為增修刪減之依據,

資料詳如附錄七。經受研究參與者校正確認後,再開始進行編碼,其流程 如下:

1. 撰打逐字稿

不斷重複聽錄音的內容,並將其撰打成逐字稿。

2. 校對逐字稿

逐字稿完成後,即反覆的檢查內容之正確性與連貫性。

3. 請研究參與者確認逐字稿無誤

前面手續皆完成後,即將訪談逐字稿寄回原研究參與者,並請其確認內 容無誤與無語意不清的說明。

4. 進行編碼

資料的編碼方式,以三碼呈現。先將研究參與者分別附以大寫的英文 A-F 為代號,另外則再各編一碼數字代表回答的題項以及第幾段落的語句,

同時,為了與問卷的呈現有所區別,在全文呈現時,會在參與者代碼最 前方加上中文字「訪」,表示文中所引用的是訪談資料。例如:「訪 D-2-1」

表示 D 研究參與者針對訪談稿中第二大題回應第一段的語句。

(三)撰寫結果與討論

初步將問卷及訪談資料做代號編碼後即進行資料整理,資料整理與呈 現的方式乃透過吳芝儀、廖梅花(2001)所譯的《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第 二版)一書中的資料為導引,將本研究所獲得的問卷以及訪談資料撰寫為 逐字稿後,每個類目再依以下三個步驟做分析與彙整成結果資料:開放編 碼、主軸編碼以及選譯編碼。

1. 開放編碼(open coding)

其目的為用以界定田野資料中所發現的概念及其屬性和面項的

分析歷程。其步驟有二:一是概念化,目的在讓研究者能將相似的事件、

事例、事物等加以群組,並歸類在一個共同的標題或分類之下;其二為找 出類別、屬性和面向,類別的意義是代表現象的概念;屬性是指類別的表 徵,用以界定類別,並賦予意義;面向是指類別的一般屬性產生變異的範 圍,使類別具有特定性,且使理論具有變異性。以下則以本研究進行資料 開放編碼的過程做說明:

(1) 概念化命名:本研究以不同顏色筆標示出不同概念(在此以劃底線及 括弧說明表示)。

「會有危險的杆子或角的地方,放置軟墊避免碰撞(注意學生安全),上課 前會放音樂做伸展及暖身。會觀察學生的跳舞狀況,包括臉色、動作流 暢度,就能推測學生身體情況,也會請他休息(瞭解學生身心狀況)。熱

身很多元,除了從小一貫伸展外,也體會到更放鬆且有效的熱身。」(S2 提供的問卷資料)

(2) 以屬性和面向發展類別:舉例而言,在本研究的資料中,以課前準備 為主要類別,其屬性可區分為準備方式、佈置情形以及瞭解學生狀態,

每一屬性有可區分為不同面向加以討論,如表 3-6 所示:

表 3-6 主要類別與屬性、次類別分析 主要類別

課前準備

屬性:準備方式、佈置情形以及瞭解學生狀態 次類別(面向):實施時機、方式、對象

2. 主軸編碼(axial coding)

關連類別與次類別的歷程,稱為主軸。因為編碼是圍繞著某一類別的 軸線來進行,並在屬性和面向的層次上來連結類別。其目的是為了將開放 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加以類聚起來,以對現象形成更精確且更複雜的 解釋(陳寧容,2005)。例如在本文中,以「教學安全要求」為主軸編碼的 結果,其類別包含了常規與操作等,其說明如下,主軸編碼圖示如圖 3-3:

「老師上課前會檢查教室環境,以軟墊當護墊保護學生安全。有時也會提 醒大家可依自身的身體狀況,來決定運動的強度。為避免滑倒盡量不要 穿襪子。」 (S12 提供的問卷資料)

圖 3-3 主軸編碼 教學安全要求

常規 操作

不要穿襪子 檢查教 室環境

用軟墊 當護墊

3. 選譯編碼(selective coding)

統整與精鍊理論的歷程,其過程主要是發現核心類別,亦即濃縮所有 分析結果而得到的幾個字詞,它們足以說明整個研究的內涵。如本研究最 終經研究者彙整研究參與學生提供的語句,提出「注重教學環境安全處處 保護學生」為教師注重教學安全的概念化結果,並將此結果視為教師教學 準備呈現的圖像之一。

最終依據蒐集的資料,經過紮根理論的分析與歸納歷程後,每一類目 各有其所屬的核心類別,如圖 3-4。在教學準備中有注重教學環境安全處處 保護學生、瞭解學生身心狀況適時給予關懷、做最完善的準備細心地帶領 暖身;在教學規劃中有課程內容多樣性且豐富多元、進度有彈性隨時做最 佳組合、規劃詳盡謹慎呈現規範事項、課程難易適中且具有挑戰性;在教 學過程中有教舞漸進式一步步循序漸進、教師有原則不罵人富有耐心、關 注學習給予最佳回饋指導、帶領大家學習掌握大家狀況、組合搭配快樂學 舞建立人際、教學技巧佳使學舞得心應手、時間有效掌控散發教學熱忱、

教學幽默富活力活潑有動力;教學評量中有重視參與認真態度、連接舞蹈 認識舞蹈。而這些核心類別在本研究即將它們視為代表各類目的體育教師 教學圖像的說明。

圖 3-4 體育教師教學圖像編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