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育教學與體育教師教學應具備的條件

林貴福 (1993) 指出,運動習慣的建立,有賴學校體育的加強,而學校 體育的加強,端視學生時代對體育課中,運動樂趣的傾向程度而定。因此,

如何在學生時代,掌握學生的運動樂趣因素,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供 學生的運動基礎,促進學生目前及未來身心健全的成長、發展與保持,乃 為學校體育從業人員的重要研究課題。

國內多位學者認為體育教學即是教師依據體育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的 原則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身心特徵、能力和需要,在課前設計並佈置合 理的教學環境 (包括物質、社會、觀念等),以適當的運動教材並選擇有系 統、有計劃的教學方法、策略和程序,指導或鼓勵學生學習運動方法,提 升運動技能,滿足身心需求,體會良好人際關係,培養合適社會行為的師 生互動,以完成體育教學目標(吳萬福,1982;葉憲清,1998;蔡貞雄,

1994;潘義祥,1998)。所以,體育教學應涵蓋教學目標,結合了教師、

教材、教法,有效的授與學生體育相關知識及技能,以達到鼓勵並足以使 學生運動之目的,同時,在其中也培養了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以及建立良 好的人際關係。

然,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所需具備的條件或行為為哪些,以下即各別以 教師與學生角度出發,具體的呈現出教學中所需的條件。

一、教師角度:

教師的部分可分為三方面說明:第一是由教師評鑑指標內的內容探討 教師教學應注意的要點;第二則是多位學者由有效體育教學角度探討體育 教師教學;第三則是以學者角色出發提出應具備的條件。

(一)教師評鑑指標的角度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教育服務處(North Carolina Agency)所採的教師評 鑑系統,共計有8項38條的指標,以下則僅羅列出有關教師教學活動的部分

(林明佳,2004;程瑞福,2002):

1. 教師在教學之前能做複習,使學生溫故知新。

2. 教師能正確提示明確的單元學習目標。

3. 教師的語言表達流暢綿密,清晰生動。

4. 教師能讓學生清楚其教學的概念和名詞。

5. 教師能舉例譬喻,提供適當的範例說明。

6. 教師能設計提供學生成功體驗的作業。

7. 教師的發問中肯清晰,切近學生的程度。

8. 教師的教學速度允當適恰,緩急適中。

9. 教師能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活潑有效。

10. 教師能清楚的規定預習或作業的要點。

11. 教師能提綱挈領地勾勒單元學習的重點。

12. 教師對學習的正、誤,均能提供回饋,以刺激學生的成長。

13. 教師對課外作業亦能適時提供回饋。

14. 教師能做正確的口頭反應,激勵繼續學習。

15. 教師對不正確的反應能進一步探索,提供再學習的機會,提示新的線索

,或提供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

(二)由有效體育教學角度

國內外學者以有效體育教師的觀點提出有效或有經驗的體育教師應具 備有下列幾點特徵(林進材,1999;莊美鈴,1992;許義雄、黃月嬋,2001;

黃月嬋,1992;蕭秋祺,1996;Metzler,1986;Rink,1996;Silverman,1991):

首先,在對教材的設計與準備上應具有:

1. 清楚地界定教學目標。

2. 能擬定上課管理與學習者學習的計劃。

3. 事先計畫,如器材的安排。

4. 尋求更多的資訊,以設計更多的教學方案

5. 教學設計步驟精細,活動內容適合學生程度與身心發展且具挑戰性,但

需有成功率。

6. 能事先擬定預料與偶發事件之備案。

7. 有效教師會透過組織管理技巧,創造一個良好學習環境,如清楚呈現訊

息。

8. 在教學活動中的功能,優先要做的事務(priorities for what to do first)

尌是確定與維持安全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規劃上應具有:

1. 善用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 瞭解各種教學形式的時效性,及其適用時機。

3. 合適的活動結構,其困難水準應配合學生能力。

4. 強化適合學習者練習或參與的活動。

5. 發展良好的教學內容,可促進學習。

6. 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機會、充足的活動時間及減少與主教材無關的活 動。

在教學方法上應具有:

1. 提供「正確」的資訊和強調「示範與說明」。

2. 提供學習者適當的練習時間。

3. 有效率的使用指導時間使學生有高參與時間的比率。

4. 覺察學習者技巧之差異,並利用多重的資訊來規劃與督導學習。

5. 重視指導與觀察。

6. 給予明確的指示或指導讓學生遵循。

7. 減少不適合學習者練習或參與的活動且減少學習者等待活動的時間。

8. 創造並維持教學過程的流暢性。

9. 設計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在短而有效率的示範後,緊接著引導學生練 習、在旁督導以瞭解學生的程度並給予特殊正面的回饋。

10. 學生在一個合理的高成功率下練習。

11. 學生練習時間多,且在此時間內的練習品質高。

12. 減少安排器材的時間。

在教學態度上應具有:

1. 教學認真及營造井然有序的學習氣氛。

2. 有效教師是一個好的訊息傳遞者,如清楚的講解、正確的示範。

3. 能提供回饋且應多讚美少責罵。

4. 與學生溝通傳達合理的成尌與正面學習表現的期待。

5. 建立好的管理規定,在管理上採用正面增強的鼓勵與糾正,並透過有效 的策略執行,增加學生實際的學習時間。

6. 教師需積極參與有關的教學活動,並在教學中表現真誠、溫暖、瞭解與 尊重學生,發展與維持和睦的班級氣氛。

7. 以權威方式教學,並重視組織以控制班上秩序。

8. 擬定認知反省策略,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學活動。

9. 瞭解學習者特質。

在教學評量上應具有:

1. 直接性的指導策略且經常評量學生進步情形。

2. 增強性的、適時的和特殊的回饋與讚美。

3. 不斷觀看學生練習,並能適時給予回饋。

4. 評鑑學習者的理解以作為適時的回饋。

(三)由學者的角度

吳萬福(1992)則是以教師的角度,提出身為體育教師尌需具備豐富 的專業知識以及優異的教學技術。具體而言有以下說明:

1. 教師應徹底了解教學對象,尤其是學生心理需求、生理狀態與人際關 係。

2. 教師必頇事先分析研究教材的特性與構造、價值,以作為合理教學法的 依據。

3. 教師必頇針對教材性質與學生人數,研究合理的教學方法。

4. 教師能運用運動力學的原理,從事有效的技術教學。

5. 師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欲望,採用獎賞、設定預期目標等策 略,加強學生學習動機。

6. 教師在單元教學前能先行簡易的測驗,以瞭解學習前學生的條件,後依 據學生的能力和教材性質,予以分組,使學生間互相鼓勵學習,以提高 教學效果。

7. 教師在上課時盡量參與學生之學習活動,並且隨時記錄學習進步情形,

必要時在適當時機告訴學生進步情形,以提高向學心。

8. 教師應特別關照能力低弱的學生,多撥時間予以指導,以樹立學生自信 心,同時,如發現學生在學(練)習過程中有新突破或新發現等應給予

鼓勵與獎賞。

整體來說,可以發現體育教學者不是只把技能或是體育知識交給學生 尌好了,而是,除了重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外,提供正確訊息以及以學生角 度出發設計活動,並在教學中減少學生等待時間,使他們能充分的進行活 動,以及正面的回饋與瞭解學生的需求,都是教師在教學中應具備的條件。

二、學生角度:

劉碧華(2000)在其研究中以個人的教學為研究範圍,提出大學學生 認同體育教學的原因有以下八項:

1. 喜歡老師人性化的上課方式,氣氛輕鬆活潑又能達到運動的效果。

2. 老師教學很認真、很有熱忱、很有耐心和愛心、很親切,總是面帶笑容。

3. 老師的專業知識很充足。

4. 老師跳舞的舞姿很漂亮、動作技巧純熟且很有活力。

5. 老師的思想跟的上潮流、個性很開朗、有正面的人生觀且很容易溝通。

6. 老師可以和學生分享生活經驗、很關心學生,同時也可以體諒學生的難 處。

7. 老師只鼓勵學生盡力而為但不給壓力,使學生覺得很溫馨、沒有恐懼 感。

8. 老師上課時會適時的講笑話,以提高上課的樂趣。

楊聯琦(1992)探討體育教師教學,提出以下三項學生不喜歡運動、

體育的原因:

1. 教學法單調,欠缺變化,使學生無法感受到興趣。

2. 上課項目一成不變,欠缺多樣性。

3. 教師求快但未顧及學生個別差異,對學生造成過份的壓力。

同時,他也提出了改善的策略:

1. 教師必頇增進個人的專業能力。

2. 教師的教材內容宜遊戲化,且教學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3. 體育、運動教學應以學生能感受到運動樂趣為首。

4. 師生間必頇要沒有溝通的障礙。

林明佳(2004)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提出教師教學的特徵為:

1. 教師授課內容難易度適中,且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練習所教的內容。

2. 教師能正確示範動作技巧並指導學生。

3. 教師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主動表達善意和幫助,且都回答的很詳 細。

4. 教師上課時會聆聽學生的問題與意見,並以民主的方式與學生溝通。

5. 教師授課內容豐富且生動,能引貣學生們的興趣。

6. 教師會讚美表現良好的同學,同時也能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7. 教師會參與活動與遊戲。

8. 教師在課前會告知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與目標。

由以上學生的想法中可以得知,體育教師在教學上需要注意的事項不 外乎知識的傳遞,對於學生的指導、回饋、聆聽與解決學生的問題更是不 容忽視,且高中學生還希望教師能在教學中一同參與。

相較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想法,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教師想法的出發點 都是希望教師都能達到上述的條件,所使用的詞彙不外乎教師能…、教師 必頇…、教師應…,而學生的角度則很簡單,只是很直接的說出對教師教

相較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想法,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教師想法的出發點 都是希望教師都能達到上述的條件,所使用的詞彙不外乎教師能…、教師 必頇…、教師應…,而學生的角度則很簡單,只是很直接的說出對教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