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育教師教學圖像之個案研究-大專學生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體育教師教學圖像之個案研究-大專學生觀點"

Copied!
2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第壹章. 緒論. 全章共分為六部份: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 問題;第四節研究的重要性;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教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所擁有的 洞察力,取決於該過程中要看些什麼以及如何看待。因此,教師的看法相 當重要,因為這些看法將會影響其教學方式(許義雄、黃月嬋,2001)。 同理,在當前教育思潮和新興課程與教學典範的影響下,以學習者為中心 的學習理念,亦受到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者的積極關注(掌慶維,2006), 所以,學生的想法勢必成為教師在教學中所需關注的。而這些屬於心理的 想法不論是教師的亦或是學生的,都具有其意義,都可以說是一個圖像的 概念,所以我們可以瞭解教師與學生心中都存有他想要的圖像。就如同陳 春蓮(2004)在其著作中提到每一位教師心中都有一幅教師的圖像。 教學的圖像是教師教學理想的表徵,也就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看 法。教師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將教學情境中的相關因素以及所有可能解決的 方式,一一透過「教學應該是什麼」的心像來加以考慮,當遇到兩難情境 時,個人的教學圖像便是抉擇的指標(陳信亨,2004)。 然而這些圖像通常在哲學思維裡會用明喻或隱喻(metaphor)的方式呈 現,明喻的如:「老師像一個母親」,母親是時時督促但又愛惜子女的, 老師如同母親,不僅規範學生的生活常規而又時時關懷;隱喻的如:「教 學好比煮菜」,煮菜時可添加許多的調味料或配料,表示教學中加入了許 多的器材或環境因素帶進來的其他元素,而這些即是代表它們的圖像。然 而,根據文獻資料,圖像的文獻不論國內外,鮮少由學生的角度出發,多 是以教師的角度著手,且都是介紹教師角色的圖像居多,在教學上的著墨.

(2) 2. 較少。鑑於此,本研究即希望能透過研究工具使研究參與學生描述出他們 對於個案教師在教學歷程上的想法,此即為本研究最主要的動機。 教學是學校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教學成功與否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效, 更影響整個教育的品質(張德勝,2000)。教育哲學家 John Dewey 認為教 學要符合學生的需要,要使其有興趣(interest),此概念吳清山(2001)以 全面品質管理概念為依據也有相同的想法,他認為全面品質管理應用於教 育領域中,是將教育視為是一種服務,將學生、家長和社會視為是顧客, 並且要滿足他們的需求(何瑞薇,2002)。教學是「教」的活動加上「學」 的活動,即所謂教學是教與學獲益的活動,是教與學二種對象間刺激與反 應相互交替的過程,絕不是教師單向的灌輸、注入,而是雙程或多程的溝 通(蔡貞雄,2001;Miller, 1971)。教師的角色在於教導學生勝任學生角色 和學習方法,選擇適切的教材,安排合適的學習機會,追蹤並評鑑學習的 進展,做為學生學習知識、技能、態度等內容的重要資源(黃政傑,1997) 。 教師必須把每個學生當成獨特的個體看待,瞭解其個別需要、興趣、能力、 溝通方式和優缺點。教師本身需要具備成熟度,具有耐心,關心學生的福 祉。鑑於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身為教師除了維護與保障學生學習的 權益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發揮其專業上的知能並瞭解學生的需要且給 予適性的教導、指導與評鑑,透過對學生的瞭解,合適的安排課程使學生 從中獲得興趣,而有更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體育課程亦不例外,體育教師 如何發揮其專業以及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乃是體育教師所要重視的。教學 品質的良莠是決定學生能否成功學習的關鍵,體育教學的成效是影響學生 日後是否繼續從事運動的重要因素(葉明勳,2005)。許多研究指出,學 生無法在參與體育活動及體育課時感到滿意,他們的興趣和熱忱便會消退, 但是成功而滿意的活動參與經驗,會使他們持續的參與並增加對活動的投 入。Parker(1995)即明白的指出「成功的學生學習等於有效教學」。楊志.

(3) 3. 顯(1996)也指出,學習過程的滿意與否,將會對學習的效果產生某種程 度的影響。可見體育教師應創造一個有利學生學習的環境,以增進學生學 習滿意度與學習效果。的確,依據個人參與體育課以及教授體育課程的經 驗,體育教師教學品質的優劣,深深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動機以及學生的 學習情緒。鑑於此,即引起本研究動機,欲想深入探討大學學生在體育課 中,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有何想法。 然而,如何使體育教師創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具備「有效體育教 學」的能力與條件乃是教師可依循的方向之一。趙坤景(2004)指出體育 教師若能進行有效的體育教學,應可以提高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學習成就及 學習滿意度,進而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意願,同時也使得學生 願意花更多課餘的時間參與運動類的休閒活動。而所謂的有效體育教學即 是教師有計畫的設計精緻的教學活動、有適當的班級管理、有效率的指導 時間、教學內容難易度配合學生的能力以及適時的給予學生增強性與明確 的回饋,充分的瞭解學生的程度,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並享受學習的樂趣 與成功的經驗(莊美鈴,1992;闕月清,2004;Metzler,1986)。所以,體 育教師除了在教學中展現其專業的教學知能與技能外,在其教學進行中, 對於學生的讚賞、鼓勵,是有助於學習動機的提高,學習熱忱的激發,學 習毅力的增強;教師正確的回應學生的情緒和經驗,明確地表示對學生的 關懷、接納、重視和鼓勵,讓學生從教師的正向回饋中,隨時修正自己的 學習行為和態度。所以,體育教師必須營造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認同 歸屬的團體,在交流互動中,享受溫情和關懷,培養互助和合作,增進運 動知能,提升教育功效(蔡貞雄,2001)。同時,教育基本法中提到,教育 實施應本著因材施教之原則,即是以人為主體的想法,使學生能在學習中 開發潛能,促使其在教育中獲得成就。尤其是在體育教學中,動作技能的 習得,對於屢教不會,履試不通的兒童,更應善加指導,使其有學習成功.

(4) 4. 的機會,獲得學習進步的喜悅(蔡貞雄,2001) 。由以上說明我們瞭解體育 教師的教學不但要重視其專業能力的展現,更需關注學生的個別適應能力 與心理滿意狀態。 教學是教師主要的工作,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學的品質,而教學的 成功與否更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成效。但是,如何評斷教師的教學呢?研究 者認為透過學生的觀點來探討教師的教學是可行的方式,此即學生評鑑教 學之概念。實施教學評鑑制度即是藉由評鑑讓教師了解自己教學的優缺點, 作為教學改進之依據,不僅可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同時還可以作為處理不 適任教師之依據,更可據以作為教育改革成效的關鍵(林明佳,2004)。 陳奎憙、高強華與張鐸嚴(2000)也認為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因此,了解 學生的期望是非常重要的。固然學生的期望或主觀的意見,不能完全做為 評鑑教師的依據,但是,學生對教師的好惡,實為師生關係良窳的決定因 素,也是教學成敗的重要關鍵。然而評鑑使學生心中產生個人擁有的概念, 而透過本研究將這些概念提出,以做為教師設計適用於學生的教學方法, 此乃是促使本研究最主要的原因。 由以上說明,研究者深深認為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是教師教學反映的鏡子,因為學生最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知道同 學心理的想法和感覺,同時又是直接接觸並觀察教師的教學,所以學生心 中對教師教學有著最深的感受與概念。因此即本著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概念, 希望藉此獲得學生心中的想法。林珊如與劉燦樑(1995)在其研究中認為 大學生已具備成熟的評判能力,能知覺教師教學的成敗,另方面則承認學 生做為「教學的顧客」(client),對自身所受的「教學服務」有置喙的權 利。Miller(1974)也說明,大學生心智發展已相當成熟,應有足夠的能力 來評鑑教師的教學效果,況且教學是師生互動歷程,因此,由學生來評鑑 教師的教學成效是合理的。.

(5) 5. 綜觀上述,本研究即希望能透過大學生成熟的判斷力與觀察力,在學 習歷程的經驗中,透過研究工具的實施,瞭解他們心中對教師教學的想法, 最後將這些想法利用文字或圖畫的方式呈現出來,此即是本研究所謂的教 學圖像,而這圖像概念以及其附含的具體說明,期能提供給體育教師做為 借鏡以及互相學習的參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目的旨希望透過研究參與學生,在一學期 參與體育課中所經驗到的教師教學,提出他們心中對個案教師在教學上的 想法以及其所代表之意義(經詮釋後),並透過雙碼理論與圖像學的學理, 歸納彙整成圖像資料,無論這些想法是正面或是負面,都是給予個案教師 教學上的建議,以及其他體育教師教學實施上的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生眼中的個案教師教學圖 像為何?」 ,希望能在教學準備、教學規劃、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量四個面 向出發,其具體研究問題為: 一、個案教師在教學準備上呈現出的圖像為何? 二、個案教師在教學規劃上呈現出的圖像為何? 三、個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上呈現出的圖像為何? 四、個案教師在教學評量上呈現出的圖像為何?.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一、具體呈現出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上的想法 體育課是身體力行的課程,如何使學生願意主動參與,勢必要在師生 間達到共識。目前國內許多研究透過量化問卷的方式,針對不同學習階段.

(6) 6. 學生做了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的調查研究,其中在體育教學面向上,大部分 研究結果皆指出各學習階段學生對體育教學都呈現滿意的狀態。然而,滿 意的背後所呈現出的現象,如滿意的原因、滿意的教學方法為何…,我們 都無法在這量化的研究結果中得知,所以,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除了以開放 式問卷調查外還附加訪談的方式,期透過學生心中的想法,具體的描述他 們的想法,形成體育教師之教學圖像,並讓未來體育授課教師作為教學的 參考與借鏡。. 二、提供個案教師或所有體育教師教學上的建議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下,學生的想法是可以提供給教師做為精進或 修正的建議。本研究從教師教學面著手,希望能將學生的意見提供給教師, 做為精進或改進教學的依據。.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於民國 97 年 9 月至 98 年 1 月間,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皆稱臺 灣師大)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一位資深的體育教師以及參與他開設的體 育課(土風舞)全班學生為研究參與者。.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參與者的限制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僅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一位資深的體 育教師為本研究的研究主體,且參與學生也是他所開設課程的全體 學生,所以無法完整得到其他大學生對此議題的想法。.

(7) 7. (二)題目與範圍的限制 教師圖像牽涉範圍太廣,包含了教師的所有特質、行為、能 力…,本文僅探討在教學歷程階段裡的圖像,無法全盤瞭解個案教 師在其它方面呈現出的圖像,例如:行政能力、人際關係…。.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體育課 體育大辭典給體育課所下的解釋為:根據體育課程標準的規定, 每周排列一定的節數,所實施的正課體育教學活動。其內容包括了各 項運動技能的教學,體育知識的傳授,良好公民態度與衛生習慣的培 養等。本研究所指的體育課即是臺灣師大97學年度第一學期必修課程 中的共同體育課 - 土風舞,是開設給二至四年級修習的興趣選項體育 課,每週兩節課。. 二、教學圖像 關於圖像的解釋各領域有不同的解釋。心理學辭典(2006)將圖 像(icon)解釋為屬於感覺儲存的視覺映像;哲學辭典(2004)則以image 為意,表任何心理事件,如概念或關於某些事物的圖像;陳春蓮(2004) 在其著作中以portrait為意,牛津當代大辭典(2000)將portrait解釋為: 用語言的描述。本研究所指之圖像即為透過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令研 究參與學生將一學期參與課程經驗用言談、書寫方式,描述、描繪出 他們心中的想法及其所代表的深層意義。而教學圖像即是利用描述或 描繪的方式,詮釋出心中對於教學呈現出的景象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深 層意義。.

(8) 8. 三、雙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 雙碼理論為心理學家Paivio修改與延伸在其著作《意象與語言》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1971)中提及的內容而提出之理論。他以認 知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知識編碼及記憶儲存的過程與方式,認為人類以兩個 獨立卻又相互作用的處理系統將知識編碼儲存在長期記憶中,這兩種系統 分別為語文系統(verbal system)與非語文系統(nonverbal system)。其中,組合 成語文系統的記憶單位為文字碼,而非語文系統的記憶單位則為心像或圖 像碼。語文系統負責處理語言文字,包括書寫的文字及口語的敘述,而非 語文系統則處理一切靜態與動態的視覺性刺激,如圖像、動畫、影片等 (江怡萱,2006;Paivio, 1990)。.

(9)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體育是教育的一環,它的目的是透過身體活動,達到教育最終目標-全人健康理念的宣揚與發展。十九世紀以來,體育隨著學校的規模發展, 學校制度的國家化,成尌了體育的普及化,學校教育發展從三育、四育到 五育的過程中,體育都不曾缺席(程瑞福、徐元民,2007) 。可知體育在學 校教育是多麼的重要與不可或缺,在學校中,實踐與落實體育的方式尌是 開設體育課,進行體育、身體活動教學。唐代韓愈的<師說>一文提到: 「師 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亙古名言,也是中國 傳統為人師表奉行不悖的箴言,而在體育課中進行傳道、授業以及解惑者 尌是體育教師。依據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瞭解體育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所呈 現的圖像,以下則透過蒐集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相關議題做簡要的介紹,以 下則分為三節:第一節即介紹體育課的源貣以及其重要性;第二節則會介 紹體育教學與體育教師教學應具備的條件;第三節則是借雙碼理論及圖像 學的學理,說明圖像的意義以及介紹教師的圖像。.

(10) 10. 第一節. 體育課意涵. 一、體育課程與體育課 體育課是體育課程中的一部份,所以在介紹體育課前,勢必需要將體 育課程作一簡單介紹。以下則將體育課程分為三個部份來說明,第一部分 會先介紹體育一詞由來與定義,接著則會介紹課程的定義,最後則是介紹 體育課程之意義。 將身體活動和教育連在一貣而創體育(Physical Education)一詞者,首 推英國人麥拉倫 ( A. Maclarren ) ,在其著作《體育的體系》( A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一書中,可說是體育一詞正式問世的第一聲(江良規, 2003)。體育大辭典(1992)則為體育下了這樣的定義:體育是一種動態的 教育,是以經過選擇性和組織性的運動項目為教材,以運動場地設備為環 境,由受過專門訓練的體育教師,運用適當的方法,以促進身心健全的發 展,鍛鍊強壯的健康體魄,學習運動的基本技術,提高適應的體適能力, 養成良好國民德行為目標的教育活動。 課程 (curriculum) 一字源自於拉丁文 currere ,指的是奔跑、跑馬場之 意,隨著時間的演變,接近於「學習的進程」的意義 (王文科,1988 )。它 是一種有計劃的教學科目的總和或科目的內容,使學生在學校安排與教師 指導中獲得一切的學習活動、經驗或內容(李景崇,1992;黃政傑,1994)。 體育為德育、智育、體育、群育、美育五育均衡發展之一環,體育納 入教育的範疇,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自有其重要地位。而體育課程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是學校教育中各科群的一部份,即體育科。 體育課程包含與體育科相關的所有課程,是學生在學校的安排及教師的教 學設計之下經過教師指導,所參與的一切體育活動,包含有正式課程(體 育課)、課外運動比賽、團體運動、早操、課間操等所有內容,它涉及的 層面涵蓋學生、教材、教師、場地設備及教學目標等各項條件(李文田,.

(11) 11. 1996;黃月嬋,1999;葉憲清,1986)。它更深層所帶給學生的意義是, 透過人為的運動教育過程,讓學習者學習到運動技能、道德及傳遞運動文 化的能力,並且在傳承此一特有功能之餘,賦予創新的機會,讓學習者具 有自我思考、創造的能力,實現運動即生活的健康本能,讓從事體育運動 的人,能在動作思考中解決問題,並藉之獲得新的觀念與方法,而得到「自 我實現」的滿足感(許義雄,1983)。 由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瞭解,體育課程不限於體育正課,還包含校內各 項體育活動,是由受過專門(業)訓練的體育教師,以學生身心發展的特 徵與需求,使學生在合理與安全的教學場地運用設備器材,經過教師有計 劃、有系統的指導下,充實學生體育知能,建構完整體育概念,提升運動 能力及發展個人運動專長,且能達到身心體格完整的發展,以及經由團體 活動的發展培養合群行為與情感的交流,藉以豐富生活經驗,最終能讓學 生具有自我思考、創造的能力,實現運動即生活的健康本能。 由此可知,體育課程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意義也非常深遠,但依 據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的限制,在此僅將焦點放於體育課程其中的一項內 容,即體育課上,而未包含其它的體育活動。以下即從文獻資料中,介紹 體育課的源貣及意義。 根據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1999)振興學校體育相關文獻中說明,在 1820年英國首倡體育必頇是各級學校課程之一部份的理念。於1880年貣受 到英國影響,大多數美國學校紛紛將「身體活動」的課程納入學校課程。 而我國早在周朝時代,學校教育實施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 中射、御與禮、樂中之舞蹈,也都是體育的範疇。至1903年清廷頒布「奏 定學堂章程」,規定了各級學堂都要設「體操課」,於1923年更名為「體 育課」,而延續迄今。而體育課其意義及內容為何,以下介紹之:.

(12) 12. 吳萬福(1982)、李慶泰(2002)、莊美鈴(1994)認為體育課具有 明顯的目標、具體的教材、一定的場地設備和體育教師的指導,與一般課 外活動或休閒性運動不同,它是依教育部頒佈的體育課程標準教材為內容 (目前中等學校以下的教材內容已不再依課程標準而設定,而是以課程綱 要為規範取代課程標準),整個過程是以學生為對象,以學生身心發展為 重心,教材為工具,教師的體育專業為基礎,由教師設計並佈置合理的教 學場地、設備器材,在教師有計劃、有系統的指導及一系列生動、有趣、 有效的活動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至少需考慮目標、學習者、教 材、教法、評量及環境等六大因素,如圖2-1)下,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使學生運用心智機能,從事有效的體育活動,並由活動中來學習師生的互 動、情感的交流,以獲得身心發展、心智成長、社會成熟、健康安全與休 閒娛樂為目標導向的歷程,最終達成健康與快樂的體育教育目標。 目標. 學習者. 環境. 教材 評量. 圖 2-1. 教法. 教學設計要素關係圖. 以上述資料可以清楚瞭解,體育課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教 學型態)以及設備與環境等五項要素所組成。吳萬福(1982)即曾指出體 育課的組成與其他科目是一樣的,但外界常會將體育與其他科目用學科、 術科或學術科等名詞來區分,雖然組成結構是一樣的,可是由學、術科的 角度來看,似乎又有差異,所以,在下一部份即介紹體育課所有別於其他 科目的特性以及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13) 13. 二、體育課的特性與重要性 學校的教學課程中安排體育課,其主要的意義在於培養學生基本運動 能力,養成健全體魄,增進運動基本智能,提升生活適應能力,並且藉此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進而發展全人終身運動之基礎。葉憲清 (1986) 認為,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內容,也是學校教學科目之一,無論是從任何一個屬 性加以觀察,體育課具有異於其他科目的獨特性格,以及完成學校體育教 育目的的獨特功能: (一)它是教學科目;(二)它是基礎體育;(三)它是動態的課程。 翁志成(1999)則提出學校體育特性除了是基礎的體育外,它也是課 程的體育,另外亦有如下之特性: (一)教育的體育;(二)多元的體育;(三)實踐的體育;(四)群體 的體育。 吳志超、劉紹曾與曲宗湖 (1993) 則提出體育課具有以下特點: (一) 體育課要向學生傳授體育和衛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 能,又要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是一種教、學、練合一的課程。 (二) 體育課組織教學既有全班的形式,又有分組的形式和個別的形式 是一種多種組織形式相互配合的課程。 (三) 體育課中不僅有師生交往,而且有大量的同儕互動,是一種交往 多樣性的課程。 (四) 體育課的一項特殊的任務是促進學生的機體活動,增進健康,提 高身體活動能力(引自楊文財,2004)。 體育課是我國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學校教育的進程中,學 生有相當長的時間接受有關身體活動的教育,這段學習歷程對學生身心的 發展、運動技能的學習、運動觀念的建立、運動習慣的養成等都有深遠的 影響。體育課除了要教授體育知識、運動技能外,也要培養學生對運動的.

(14) 14. 正面態度,進而提升從事規律身體活動的機率。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若無 法讓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當其離開學校後要使其繼續從事運動將會 是事倍功半的。 Siedentop (1991)強調,體育課必頇是有效的,因為學生期盼於體育 課中獲得運動技巧和終生體適能的需求滿足。倘若學生在體育課期間,無 法有效地學習技巧,以致無法建立運動習慣時,學生可能因此對體育失去 興趣,而不想發展終生體適能。Tannehill and Zakrajsek (1993) 則表示,體 育課要能符合學生的需求,並反應出文化差異,社會的變遷應該被考量在 現今體育課的設計中,以便能找到讓學生能終身從事運動的動力。Keogh (1962)也指出,學校體育課是要幫助青少年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發展 出正確、積極的態度,並且引導他們既使在離開學校之後,仍能繼續從事 運動及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藉由體育課學生可以評估自己的運動能力, 及找出自己喜好的活動類型,以奠定終身運動的基礎。由以上四位學者的 想法中,體育課的實施需要以學生角度與需求出發,其重要性乃是使學生 能在體育課期間,從中獲得滿足與需求,建立運動習慣,養成終身運動能 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對運動的正面態度。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的看法,體育課有著亦於其他科目的特性及其不可 取代的重要性。它不但兼具了動態的學習歷程更複含教育的意義,除了教 授體育知識以及運動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運動產生正面的態度 以及養成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體育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從國小、國中、高中乃至於上了大學,體 育課都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尤其在大學階段已經是在為體育課做最後的 把關,因此,這階段經常被視為培養個人終身的運動習慣或是運動項目的 時期(劉義群,2004)。不過,在90年代,由於社會觀念快速的躍進,在 一波教育改革當中,大學的體育課由過去各校的每年、每學期皆為必修,.

(15) 15. 被變革為由各校自主決定必修幾年、選修幾年(鄭健源、詹正豐,2006)。 在這個變革下,大學生是如何看待體育課,即是大學體育教師必頇慎重思 量的議題,而這也是促使本研究的動機之一,畢竟學生對於體育教師教學 圖像的想法,是有可能會影響他未來選擇體育課的依據,周宏室(1999) 也提出大學體育教師面臨最直接的問題尌是,是否能得到服務的「顧客」 好的回應,以下則再細說目前大學體育課的實施狀況。 三、大學體育課的實施 瞭解大學生對體育課的想法,多數的研究從認同的體育目標、參與動 機、滿意度、喜歡的項目著手,藉以蒐集相關資料,期能得到一些改善體 育課的重要訊息。以下即先瞭解大學體育課目標與目的後,再瞭解大學生 對於這些目標的認同情行,最後,則是瞭解目前臺灣師大體育課的實施現 況。 (一)大學體育課的目標與目的 教育本質上是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做為手段,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 環境的學習歷程。體育為教育之一環,體育是透過有計劃、有目的,以身 體活動作為手段來達成既訂的目標(王誼邦等,2005) 。關於大學體育課的 目標,尌我國體育法規中在民國62年所訂定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體育實施 方案中即指出:以鍛鍊學生身體,使體格充分發展為首要的體育目標,另 外還有培養良好品格與公民道德、養成愛好運動習慣以奠定健全生活之基 礎、培養運動技能以增進體能使用效率及安全自衛等生活之適應能力(教 育部體育司,1984)。90年代以後,上述的體育目標仍然是延續著。蔡欣 延(1994)在調查大專生體育目標的認同方面,獲得三個重要體育目標, 即運動樂趣的獲得、運動技能的獲得、獲得健康。而張思敏(1995)也認為, 大學體育目標無非在鍛鍊強健身體,使之有足夠的體能,足夠的健康知識, 能延續一生而達成終身運動的習慣,並且能具有社交的能力,享受到運動.

(16) 16. 的樂趣。楊建隆(2005)則蒐集國內與大學體育目標相關之研究資料彙整 後,所獲得幾項有共識的重要體育目標內容,其內容為:1. 增進健康體適 能;2. 促進社會互動行為的發展;3. 提升學生情意的品質與運動樂趣;4. 增 進運動技巧;5. 增加運動知識;6. 培養運動習慣;7. 充實休閒生活;8. 紓 解壓力。綜整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大學體育目標似乎在民國62年開始至今 是沒有太大的變動,仍然是以養成學生健康體格與適能為主,在參與體育 課的歷程中,提升運動知識、運動技能以及人際社會互動與良好品德,最 終則是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 體育課一向是我國各級學校治學理念中所注重的一環,尤其在大學體 育課方面,乃是個人接受學校體育課程最後的階段。因此,這階段經常被 視為培養個人終身的運動習慣或是運動項目的時期(劉義群,2004)。基 於運動對人體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益處,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所以,大學 體育課的目的,即在於使學生修習體育課的同時,也能夠找出一項適合終 身從事的運動並獲得愉悅感,以求身體、心智、運動能力、社會行為的發 展,成為建全的個人進而充實生活內容與舒解壓力,發揚生命價值(江良 規,2003;劉義群,2004),所以,透過目標與目的的呈現,更襯托出大 學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與需要性。 (二)大學生對體育目標的認同情況 大學生對體育目標的認同情況,國內學者專家們有諸多的重要研究結 果,如下: 許義雄(1988)指出大學生肯定體育目標應以身心健康的獲得列為優 先考量的重要目標,其次有運動樂趣的獲得、運動風度及合作精神的學習 與運動習慣的培養及紓解緊張。另外,大專院校體育課程規劃小組(1993) 所從事之研究結果獲知,我國各大專院校學生在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之前 五項,依序為:建立運動習慣、身心均衡發展、培養運動技能、提昇休閒.

(17) 17. 生活、瞭解運動功能。楊志顯等(1994)的調查結果指出,大學生認同的 體育目標順位是:第一為獲得健康;第二為養成運動習慣;第三為訓練基 本體能。張春秀(1994)的調查研究中也指出大專生對於體育目標認同的 順位為: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運動技能的獲得、調劑生活的壓力、運動欲 望的滿足。而楊建隆(1996)、李文田(1997)及楊裕隆(1998)的各自 研究結果中皆獲得幾項大學生所共同認同的體育目標,即增進身體的健康、 增進身體的適應能力、充實休閒生活、紓解壓力、培養運動習慣、學習運 動技能等。 綜合以上之文獻的研究結果可瞭解到,大學生對體育目標的認同情形 都相當一致,尤其在獲得健康的身體更是眾所重視的重要目標,因此現今 大學生對修習體育課「可獲得健康身體」之需求實是有著很高的期待。 (三)大學體育課的實施現況 大專院校體育課的實施,在民國84年以前,葉憲清(1986)將其劃分為三 個階段:1. 大專體育課的萌芽期(民國24年以前);2. 大專體育課的法定時 期(民國25年至民國52年);3. 大專體育課的興趣選項分組期(自民國53年以 後),在此時期依大學法第11條規定,大學體育課為學生一至四年級必修科 目,每週授課2小時,學分另計。自民國83年貣,大學法經總統明令修正公 佈後,以及83年1月10日於國立師範大學召開的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長第二次 座談會決議,大學體育課產生必修與選修的問題。同年9月由教育部召集各 大專院校校長組成的體育研訂小組,將大學體育課必修年限,由四年減為 三年,大四體育改為選修但有學分,至於是否算在畢業總學分中,並無定 論,交由各校自行決定。自此以後,大學體育課已是沒有教育主管當局擬 定的共同實施法則,所以造成目前大學體育課各校自訂的情況(引自楊建 隆,1996)。因1994年大學法修訂後,體育課改有部分「選修」的衝擊, 造成體育教師有課被削減的危機。多數文獻認為,學校的體育單位應有順.

(18) 18. 應時代潮流的能力,在掌握課程的意義、目標和現行的大學體制上,規劃 完善、且有利於學生修習的大學體育課學程,以爭取其他行政單位及學生 的認同,則必可帶來學生樂於上體育課,進而促成其養成將來運動的習慣, 這才是大學體育課功能的終極目標(周宏室,1999;楊建隆,1996;鄭健 源、詹正豐,2006)。鄭健源、詹正豐(2006)兩位研究者將目前大學體 育課實施的現況整理如下表2-1: 表. 2-1. 大學體育課實施現況. 二年學制部分. 修習與授予學分狀況. 決定權. 二年皆為必修;. 授權各學系決定. 一年必修,一年選修; 二年皆為選修; 二年皆不開課。 四年學制部分. 三年必修,一年選修; 二年必修,二年選修; 一年必修,三年選修; 一年必修,一年選修;. 授權各學系決定. 二年必修; 一年必修。 是否給學分. 必修、選修皆授予學分; 必修不授予學分,選修授予學分;. 授權各學系自訂. 選修不授予學分,必修授予學分; 必修、選修皆不授予學分。 上課時數與學分分配 2 小時無學分; 2 小時1學分; 2 小時 2 學分。. 體育學分是否內 含畢業學分也是 各校不一.

(19) 19. 1994年在大學法施行後,各大專院校即自行決定體育課的修習狀況, 在臺灣師大目前的情況,是採三年必修、四年級選修的條件,一年級上半 學年度是原班一同修習體育課,下半學年度以後,則是採興趣選項的方式 參與體育課,修習的學分上都有納入畢業學分內,所以都有授予學分的認 證,在體育課的學分上有6-8學分的選擇,詳如表2-2,尌目前來說,大專院 校已少有三年必修的情況,這實屬難得,當然要維持目前的現況,還是要 體育教師在教學上以及在認同上更受行政及學生的接受。而這也是促使本 研究之研究動機,瞭解研究參與學生對個案教師的教學有何想法。. 表 2-2. 臺灣師大共同必修科目一覽表. 課程 總學分. 領. 域. 國文. 語 文 通 識. 通 識 一般 通識. 體 育. 目. 各科學分 備註 4(全年). 英文(一) 4(全年). 10. 英文(二) 2(半年). 核 心. 科. 12 ︱ 16. 2-6. 6~8. 藝術與美感. 2(半年). 哲學思維與道德推理. 2(半年). 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 2(半年). 歷史與文化. 2(半年). 數學與科學思維. 2(半年). 科學與生命. 2(半年). 未納入核心通識之課程. 2(半年). 體育. 左列 6 大 領域中, 每一領域至 少修一門課. 可選修 3 門 課. 一至三年 級必修, 6必 2選 四年級選 修,學分另 計. 資料摘錄自臺灣師大教務處網頁。摘錄日期:2009/3/31。.

(20) 20. 黃振興(1995)認為大學體育課應有別於中小學之體育課,其課程的 教材內容宜儘量涵蓋創作活動項目,因學生自主性提高,所需要的不再是 單純的運動技能,而是能從中多學習一些可成為日後終身運動的活動。楊 志顯(1996)即表示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以增進學生學習的滿意 度和學習效果,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責無旁貸。然而,大學體育教師在 教學需要注意哪些條件,才能符應學生的需求且達到師生間的平衡,下一 章節,即由教師以及學生的角度分別論說。.

(21) 21. 第二節. 體育教學與體育教師教學應具備的條件. 林貴福 (1993) 指出,運動習慣的建立,有賴學校體育的加強,而學校 體育的加強,端視學生時代對體育課中,運動樂趣的傾向程度而定。因此, 如何在學生時代,掌握學生的運動樂趣因素,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供 學生的運動基礎,促進學生目前及未來身心健全的成長、發展與保持,乃 為學校體育從業人員的重要研究課題。 國內多位學者認為體育教學即是教師依據體育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的 原則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身心特徵、能力和需要,在課前設計並佈置合 理的教學環境 (包括物質、社會、觀念等),以適當的運動教材並選擇有系 統、有計劃的教學方法、策略和程序,指導或鼓勵學生學習運動方法,提 升運動技能,滿足身心需求,體會良好人際關係,培養合適社會行為的師 生互動,以完成體育教學目標(吳萬福,1982;葉憲清,1998;蔡貞雄, 1994;潘義祥,1998)。所以,體育教學應涵蓋教學目標,結合了教師、 教材、教法,有效的授與學生體育相關知識及技能,以達到鼓勵並足以使 學生運動之目的,同時,在其中也培養了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以及建立良 好的人際關係。 然,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所需具備的條件或行為為哪些,以下即各別以 教師與學生角度出發,具體的呈現出教學中所需的條件。 一、教師角度: 教師的部分可分為三方面說明:第一是由教師評鑑指標內的內容探討 教師教學應注意的要點;第二則是多位學者由有效體育教學角度探討體育 教師教學;第三則是以學者角色出發提出應具備的條件。 (一)教師評鑑指標的角度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教育服務處(North Carolina Agency)所採的教師評 鑑系統,共計有8項38條的指標,以下則僅羅列出有關教師教學活動的部分.

(22) 22. (林明佳,2004;程瑞福,2002): 1. 教師在教學之前能做複習,使學生溫故知新。 2. 教師能正確提示明確的單元學習目標。 3. 教師的語言表達流暢綿密,清晰生動。 4. 教師能讓學生清楚其教學的概念和名詞。 5. 教師能舉例譬喻,提供適當的範例說明。 6. 教師能設計提供學生成功體驗的作業。 7. 教師的發問中肯清晰,切近學生的程度。 8. 教師的教學速度允當適恰,緩急適中。 9. 教師能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活潑有效。 10. 教師能清楚的規定預習或作業的要點。 11. 教師能提綱挈領地勾勒單元學習的重點。 12. 教師對學習的正、誤,均能提供回饋,以刺激學生的成長。 13. 教師對課外作業亦能適時提供回饋。 14. 教師能做正確的口頭反應,激勵繼續學習。 15. 教師對不正確的反應能進一步探索,提供再學習的機會,提示新的線索 ,或提供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 (二)由有效體育教學角度 國內外學者以有效體育教師的觀點提出有效或有經驗的體育教師應具 備有下列幾點特徵(林進材,1999;莊美鈴,1992;許義雄、黃月嬋,2001; 黃月嬋,1992;蕭秋祺,1996;Metzler,1986;Rink,1996;Silverman,1991): 首先,在對教材的設計與準備上應具有: 1. 清楚地界定教學目標。 2. 能擬定上課管理與學習者學習的計劃。 3. 事先計畫,如器材的安排。.

(23) 23. 4. 尋求更多的資訊,以設計更多的教學方案 5. 教學設計步驟精細,活動內容適合學生程度與身心發展且具挑戰性,但 需有成功率。 6. 能事先擬定預料與偶發事件之備案。 7. 有效教師會透過組織管理技巧,創造一個良好學習環境,如清楚呈現訊 息。 8.. 在教學活動中的功能,優先要做的事務(priorities for what to do first) 尌是確定與維持安全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規劃上應具有:. 1.. 善用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 瞭解各種教學形式的時效性,及其適用時機。. 3.. 合適的活動結構,其困難水準應配合學生能力。. 4.. 強化適合學習者練習或參與的活動。. 5.. 發展良好的教學內容,可促進學習。. 6.. 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機會、充足的活動時間及減少與主教材無關的活 動。 在教學方法上應具有:. 1. 提供「正確」的資訊和強調「示範與說明」。 2. 提供學習者適當的練習時間。 3. 有效率的使用指導時間使學生有高參與時間的比率。 4. 覺察學習者技巧之差異,並利用多重的資訊來規劃與督導學習。 5. 重視指導與觀察。 6. 給予明確的指示或指導讓學生遵循。 7. 減少不適合學習者練習或參與的活動且減少學習者等待活動的時間。 8. 創造並維持教學過程的流暢性。.

(24) 24. 9. 設計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在短而有效率的示範後,緊接著引導學生練 習、在旁督導以瞭解學生的程度並給予特殊正面的回饋。 10. 學生在一個合理的高成功率下練習。 11. 學生練習時間多,且在此時間內的練習品質高。 12. 減少安排器材的時間。 在教學態度上應具有: 1. 教學認真及營造井然有序的學習氣氛。 2. 有效教師是一個好的訊息傳遞者,如清楚的講解、正確的示範。 3. 能提供回饋且應多讚美少責罵。 4. 與學生溝通傳達合理的成尌與正面學習表現的期待。 5. 建立好的管理規定,在管理上採用正面增強的鼓勵與糾正,並透過有效 的策略執行,增加學生實際的學習時間。 6. 教師需積極參與有關的教學活動,並在教學中表現真誠、溫暖、瞭解與 尊重學生,發展與維持和睦的班級氣氛。 7. 以權威方式教學,並重視組織以控制班上秩序。 8. 擬定認知反省策略,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學活動。 9. 瞭解學習者特質。 在教學評量上應具有: 1. 直接性的指導策略且經常評量學生進步情形。 2. 增強性的、適時的和特殊的回饋與讚美。 3. 不斷觀看學生練習,並能適時給予回饋。 4. 評鑑學習者的理解以作為適時的回饋。 (三)由學者的角度 吳萬福(1992)則是以教師的角度,提出身為體育教師尌需具備豐富 的專業知識以及優異的教學技術。具體而言有以下說明:.

(25) 25. 1. 教師應徹底了解教學對象,尤其是學生心理需求、生理狀態與人際關 係。 2. 教師必頇事先分析研究教材的特性與構造、價值,以作為合理教學法的 依據。 3.. 教師必頇針對教材性質與學生人數,研究合理的教學方法。. 4.. 教師能運用運動力學的原理,從事有效的技術教學。. 5.. 師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欲望,採用獎賞、設定預期目標等策 略,加強學生學習動機。. 6.. 教師在單元教學前能先行簡易的測驗,以瞭解學習前學生的條件,後依 據學生的能力和教材性質,予以分組,使學生間互相鼓勵學習,以提高 教學效果。. 7.. 教師在上課時盡量參與學生之學習活動,並且隨時記錄學習進步情形, 必要時在適當時機告訴學生進步情形,以提高向學心。. 8.. 教師應特別關照能力低弱的學生,多撥時間予以指導,以樹立學生自信 心,同時,如發現學生在學(練)習過程中有新突破或新發現等應給予 鼓勵與獎賞。 整體來說,可以發現體育教學者不是只把技能或是體育知識交給學生. 尌好了,而是,除了重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外,提供正確訊息以及以學生角 度出發設計活動,並在教學中減少學生等待時間,使他們能充分的進行活 動,以及正面的回饋與瞭解學生的需求,都是教師在教學中應具備的條件。 二、學生角度: 劉碧華(2000)在其研究中以個人的教學為研究範圍,提出大學學生 認同體育教學的原因有以下八項: 1.. 喜歡老師人性化的上課方式,氣氛輕鬆活潑又能達到運動的效果。. 2.. 老師教學很認真、很有熱忱、很有耐心和愛心、很親切,總是面帶笑容。.

(26) 26. 3.. 老師的專業知識很充足。. 4.. 老師跳舞的舞姿很漂亮、動作技巧純熟且很有活力。. 5.. 老師的思想跟的上潮流、個性很開朗、有正面的人生觀且很容易溝通。. 6.. 老師可以和學生分享生活經驗、很關心學生,同時也可以體諒學生的難 處。. 7.. 老師只鼓勵學生盡力而為但不給壓力,使學生覺得很溫馨、沒有恐懼 感。. 8.. 老師上課時會適時的講笑話,以提高上課的樂趣。 楊聯琦(1992)探討體育教師教學,提出以下三項學生不喜歡運動、. 體育的原因: 1.. 教學法單調,欠缺變化,使學生無法感受到興趣。. 2.. 上課項目一成不變,欠缺多樣性。. 3.. 教師求快但未顧及學生個別差異,對學生造成過份的壓力。 同時,他也提出了改善的策略:. 1.. 教師必頇增進個人的專業能力。. 2.. 教師的教材內容宜遊戲化,且教學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3.. 體育、運動教學應以學生能感受到運動樂趣為首。. 4.. 師生間必頇要沒有溝通的障礙。 林明佳(2004)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提出教師教學的特徵為:. 1.. 教師授課內容難易度適中,且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練習所教的內容。. 2.. 教師能正確示範動作技巧並指導學生。. 3.. 教師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主動表達善意和幫助,且都回答的很詳 細。. 4.. 教師上課時會聆聽學生的問題與意見,並以民主的方式與學生溝通。. 5.. 教師授課內容豐富且生動,能引貣學生們的興趣。.

(27) 27. 6.. 教師會讚美表現良好的同學,同時也能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7.. 教師會參與活動與遊戲。. 8.. 教師在課前會告知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與目標。 由以上學生的想法中可以得知,體育教師在教學上需要注意的事項不. 外乎知識的傳遞,對於學生的指導、回饋、聆聽與解決學生的問題更是不 容忽視,且高中學生還希望教師能在教學中一同參與。 相較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想法,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教師想法的出發點 都是希望教師都能達到上述的條件,所使用的詞彙不外乎教師能…、教師 必頇…、教師應…,而學生的角度則很簡單,只是很直接的說出對教師教 學上的想法,這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個有趣的差異,但,對於期望的條 件是差異不大。 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上述的資料所呈現出的體育教師教學幾乎都 是正面觀點,僅楊聯琦(1992)一篇文獻中有提到三項負面的體育教師教 學圖像。然而研究者認為負面的圖像乃是可做為教師在教學上的借鏡,所 以在本研究中,即會希望研究參與者提供正面與反面的觀點,以供未來體 育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

(28) 28. 第三節. 圖像意義與相關文獻. 介紹圖像相關文獻之前,首先先透過雙碼理論來闡述圖像與文字間的 聯結,以及透過圖像學的意義,說明與解釋本研究所要呈現圖像的方法, 接著再介紹圖像相關文獻。 一、雙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 雙碼理論為心理學家 Paivio 修改與延伸在其著作《意象與語言》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1971)中的內容 (Paivio, 1990)。主要闡述的 意義是,人類的思考會將外在所收到的訊息,以兩個獨立卻又相互作用的 處理系統將知識編碼儲存在長期記憶中,其分為內在語文系統以及非語文 系統。組合成語文系統的記憶單位為的「文字」符號(logogens),而非語文 系統的記憶單位則為「圖像」符號(imagens),此兩套系統同時處理不同的 資訊,如圖 2-2。語文(verbal)與非語文(nonverbal)如圖形等各有其組 織、架構,語文與非語文間亦有其關連性的存在,即「參照鏈結」 (referential connection)。而語文系統在接收語文方面的刺激後,將這些語文方面的資 訊具像化,並將其編碼後儲存在文字記憶區中;而圖像系統則專門處理視 覺化資訊以及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方面的感受,將圖形具像化後將 其編碼儲存在圖像記憶區中,也在所對應的語文記憶區中留下一個文字性 對照版本(江怡萱,2006;徐易稜,2001;陳翊鶴,2006)。.

(29) 29. 圖 2-2 雙碼理論編碼模式 (資料摘錄自:江怡萱,2006) 當人類在學習時,人的工作記憶區中(working memory)對以語文或 非語文呈現方式之材料,有三種處理的過程。如圖2-2的左上角,當有語文 的刺激時(如口語的敘述),在工作記憶區中,學習者會建構一個以語文 為描述的意象,這個由外而內的認知處理過程,稱之為建構一個語文具像 的連結(building a verbal 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或文字編碼。又如圖 2-2的右上角,當有非語文的刺激時(如一個動畫或圖形),在工作記憶區 中,學習者會建構一個以圖形為描述的意象,這個由外而內的認知處理過 程,稱之為建構一個圖像的連結(building a visual 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 或圖像編碼(visual encoding)。而參照鏈結(referential connection)則是 將兩種呈現的資訊連結在一貣。如以呼吸系統為例,「橫隔膜向下移動時,.

(30) 30. 會讓肺臟有更多的空間。」比擬一個動畫畫面,其顯示了橫隔膜向下移動, 結果使得肺臟的空間擴大。「參照鏈結」即將此意象連結在一貣(徐易稜, 2001;Mayer & Sims, 1994;Paivio, 1990)。 此外,透過參照連結能讓人將文字概念與動畫心像相互配合與連結, 意即文字與動畫相互輔助而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當參照連結建立後, 日後若面臨相似的情境或相關的刺激,則個體將會自動地啟動語文系統與 視覺表徵系統中的相關編碼以提供個體運思。而關聯性連結則為單一語文 系統或視覺圖像系統中,同屬性之記憶元相互聯繫的過程。Paivio (1990)同 時論述:記憶系統中各元素的組織是有階層性(hierarchy)的,個體會依照性 質、種類、特徵、型態等分類的原則將相關聯的元素組織在一貣。意即特 定的名詞會想到其他的詮釋或意義,而腦中浮現的心像會聯想到記憶中的 另一個影像 (林麗娟,1996)。例如:「端午節」這個特殊的名詞會想到有 關屈原的歷史典故或是家人團聚吃粽子,而同時腦中便也會出現划龍舟比 賽的景象,甚至同時回想到去年包粽子的歡樂畫面」。Paivio 除了將運作 處理的過程分成三個主要層次,其理論更包含了兩個假設。第一,使用兩 種編碼有相互增強的效果(additive effects),也尌是透過語文與視覺圖像的學 習方式應該會較單一一種的學習成效好。其假設所奠基的原理在於個體可 以透過參照連結而同時運用語文系統與視覺圖像系統的訊息與線索來學習, 意即語文系統所產生的表徵與視覺圖像所產生的心像交互參照,進而輔助 了個體對於未知事物的認識與理解。第二,透過視覺圖像的學習方式會比 透過語文編碼的學習方式好 (Paivio, 1990;Rieber, 1991),其原因在於 Paivio 對圖像處理系統比較好的解釋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個圖片或視覺 圖像時,大腦會自動將視覺圖像轉換成語文的方式來處理,但看到文字時 則無法將其轉換成視覺圖像的系統(江怡萱,2006;徐易稜,2001)。 因此,附有圖片的學習方式較單純使用文字學習的效果好。這種現象.

(31) 31. 也可由神經系統的學理觀點來加以佐證,因為語文資料先儲存在感覺記憶 的單位,再以聽覺表徵儲存在短期記憶中,最後聽覺代碼再由認知系統轉 變為語意,成為以意義為基礎的代碼。但視覺圖像的資料則不同,因為視 覺圖像資料可產生類比表徵(analog representation),而類比表徵在神經系統 中代表著刺激的各種組成份子,將會保留這些成分在自然狀態下的各種關 係(羅綸新,1995)。本研究也有這樣想法,認為研究參與學生在參與課 程中可直接接收到個案教師提供的語文及圖項訊息,並將兩者連結成自己 的記憶,而不同的是,本研究中不再是探討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將儲存 在記憶中的圖像提出,再透過文字詮釋出圖像的深層意義。 二、圖像學(iconography) 圖像學是德裔美籍的藝術史學家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所應用的 學術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研究圖像表現的意義。他認為圖像解釋學(iconology) 的重點並非處理作品的形象,而是處理作品的主題和內在意義。對他而言, 圖像學家的工作在解碼和詮釋隱蔽在視覺符號下面的觀念,而不是這些視 覺符號直接反射出來的東西(黃玉秀,2006)。本研究所指稱的圖像概念 意即有相同之意,乃是指透過研究參與學生的參與課程經驗中,針對個案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呈現出的種種行為、態度、動作…等,經過思考與詮釋 之後,透過文字或圖畫提出自己的想法,它顯現的資料是深刻的、是個別 的、是有賦予涵義的,它不同於一般研究,直接由看到的現象提出述說。 林達隆(2002)、吳府廉(2003),將圖像學家的研究工作分為幾個 不同的層次: 第一層次是從藝術造型線條、形狀、體積和顏色看出其自然意義的識 別,這個階段進行的有點像是造型分析的工作。 第二層次是研究其中約定俗成的意義。這個判斷有時候需要配合其他 的線索,例如從13個人在同一桌吃飯的畫面,判斷繪畫中的人物是基督,.

(32) 32. 或是從畫面中的花的樣子判斷它是百合花,這個階段的工作稱圖像分析。 第三層次是圖像解釋學(iconology)或圖像邏輯的範疇。例如從一幅宗教 藝術作品的圖像,分析解讀作品的意圖和蘊含有關神聖象徵的精神內容或 內在意義。 在了解造型產生的背景動機,和圖像相關的故事和寓意作為隱藏原則 的表現之後,我們尌可以清處了解這些元素的象徵意義與價值。圖像學的 主要目的尌是發現和詮釋作品中象徵意義與價值。這個象徵意義與價值有 時候甚至連藝術家自己都不自覺它的存在,或者與原先所想要表達的完全 不同,因此要透過圖像學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黃玉秀, 2006)。 在本研究中研究參與者提供圖像前,也有類似的歷程。首先,研究參 與學生必頇是對個案教師有長期的觀察,並對他在教學歷程中(教學準備、 教學規劃情行、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量情行)所有的表現、所有的行為、 態度…等有所認識,例如:教師在教學準備中會先親自整理教室環境;接 著再對這行為做深入的思考與探討,瞭解此般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何,例如: 整理教室的目的尌是給與舒適及安全的環境空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尌 是給予這行為內在意涵提出個人的詮釋,以形成自己存有的圖像想法或是 圖像樣貌,例如:教師親自整理環境是為了維護大家的安全,尌好像是父 母總是會奉獻自己來保護孩子一樣,希望能使他們在安全且舒適的環境中 成長茁壯。 圖像的概念較常被應用在美術、設計、電腦科技、教育哲學以及社會 學的文獻中,應用在體育教師教學上可說是數量非常稀少。但是,教學是 教師從事教育活動之主要內容,它是可供作為判斷好老師或有效教師的著 眼點(郭丁熒,2004)。因此,瞭解教學的重要性後,本研究乃希望直接 由體育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目前學生對於授課教師在教學上有何想法,.

(33) 33. 以提出他們心中的體育教師教學圖像。 不過,何謂教學圖像?教學圖像乃是教師教學理想的表徵,也尌是教 師對教學工作的看法。教師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將教學情境中的相關因素 以及所有可能解決的方式,一一透過「教學應該是什麼」的心像來加以考 慮,當遇到兩難情境時,個人的教學圖像便是抉擇的指標(陳信亨,2004)。 三、圖像相關文獻 以下則依現有的資料,介紹相關的圖像文獻: 一、教師圖像與其樣相 陳照雄(2006)在其著作中提到傳統教師之圖像,此圖像所呈現的內 容即是學者歐陽教(1998)在其教育哲學導論一書中所描述教師角色的四 個樣相,即教僕(pedagogues)、辯士(sophists)、訓練員、教師(陳照雄 的著作中稱之為良師) 。歐陽教(1998)認為教師角色自身有其身分與地位, 也自有其純學理的造型與臉譜,不過,因文化背景之異,時代社會的變遷, 社會大眾心中對教師角色往往也有不同的意象,所以會塑造出幾種教師臉 譜,此即是教師的公共意象(image);當然教師自己心中也有其自塑的意 象,即是教師的自我意象。他認為不論是公共或是自塑的意象,從教育史 的研究與時代社會的觀察,可以擬出上述四種臉譜的剪影,這也代表不同 教師角色的人格特質,然而這尌是本研究所謂的圖像(image)概念。以下 即介紹四種教師圖像與其樣相(臉譜): (一) 教僕(pedagogues) 這種教師角色沒有獨立的人格特質,也沒有獨立的思考判斷,一切 仰人鼻息,一天到晚唯唯諾諾,即使有時有可貴教育上的新革意見, 也不想表達,一切唯命是從;在一般教學上則是照本宣科,懶得動 用腦筋來思考。.

(34) 34. (二) 教書匠(sophists) 這種教師角色類似我國傳統上所謂的「經師」 。這些人士博聞強記訓 練有素的哲人教師,旨在培養敏捷巧辯的思想,沒有恆定的真假與 善惡規準,一切以個人感官的感覺為衡量的尺度。 (三) 訓練員(disciplinarians) 這種教師角色的臉譜不像前述教僕沒有特立獨行的標誌;不過,訓 練員的特質往往過份獨斷或霸道,學生的言行舉止及一切學習活動, 完全被掌控。 (四) 教師(teacher) 這可說是「人師」、 「夫子」、「導師」等真正教師角色的總稱。此種 教師特質是學有專長且道德涵養好,為教育而教育,有其師道的精 神。他們有純潔的教育愛,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和藹可親,以啟 發的方式因材施教。 上述圖像中所提到的經師以及人師乃是學者賈馥茗所提的教師圖像, 在其教育哲學(1983初版)著作中,即有提出了這兩類的教師角色:經師 與人師。他指出由於歷史的轉變,學校中的「教育者」 ,從漢代以後變成為 「教學者」 ,於是有了「經師」這個名稱,與「人師」便有了區別。經師乃 是依漢代說(讀)經之師而來,僅是把知識的教學;人師則是認為教育必 頇著重在人,以人為對象,以人的進步與改善為目的,使人完成人格。 依教育哲學的觀點教師圖像即是由教師角色的特質、意象出發,乃是 運用了譬喻的概念呈現出教師圖像。而當代社會學的觀點除了提及傳統教 師圖像外,也針對變遷的社會提出了社會變遷中教師宜扮演的角色。陳照 雄(2006)認為臺灣近幾年來社會變遷異常快速,在自由化、民主化高唱 的今日,教育逐漸走向多元、差異、開放、主體性,因而學生學習之空間 也愈來愈大,在教育鬆綁之政策下,教師角色如何因應才算理想,即認為.

(35) 35. 下列角色較為適切: 一、教學活動之協助者、評鑑者。 二、班級氣氛之營造者、管理者。 三、心理衛生之工作者、諮詢者。 四、專業知能之研究者、發展者。 五、學校行政之支持者、行動者。 六、學校與家庭、社區之溝通者。 由教育哲學和社會學的兩個觀點可以發現,早期的教育哲學觀點中的 教師圖像偏重於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而社會學的角度乃因時代的變 遷,有了多重角色的出現,所以不再只是教學者而已,更跨足了社區以及 家庭,所形塑出來的圖像更加多元了。 2008年教師哲學的領域中又提出了更豐富的教師圖像資料。其源貣於 2007年6月一群臺灣的教育哲學學者選取了30為西方哲學家作為研究對象 ,並邀請國內著有聲譽的學者先進(如賈馥茗、林玉体、黃光雄…等),每 人負責撰寫一位哲學家的思想,尌其思想中最具教師圖像之思考價值部份 (例蘇格拉底的產婆法、柏拉圖的洞穴寓言、黑格爾的主僕論等等)作為 他們探討的核心,以文字的敘述描述出每位哲學家核心概念中的教師圖像。 以下即舉一例說明:卡繆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撰寫者:葉坤靈,2008),在 其核心的存在理念中,勾勒出其教師圖像。 (一)教師是勇於揭露社會和教育不公平的良知者 為了彰顯教育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之職責,教師應該自許為「轉 化社會結構的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發揮良心自律,揭 露教育場域之不公情事,並加以抗拒或至少秉持教育正道,不淪為不義制 度的幫兇,傳播瘟疫,相反的,應期許自我成為貧困學子的人生之光。.

(36) 36. (二)教師與學生是師友關係 教師應該秉持教育之情操,伴隨學子走過自我追尋的人生關鍵期,尤 其是處於社會不利地位家庭背景的孩童,傾聽他們的聲音,關懷他們的遭 遇,做到如布巴(Martin Buber)所說的師生關係是吾與汝(I &thou)亦 師亦友的夥伴關係。學生如將教師視為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將會在情感 上依戀教師,認同教師的啟導,從而開展其價值生命。 (三)教師是社會的淑世者 教師的工作極為忙碌,尤以中小學教師為然,教的好被視為理所當然, 沒有鎂光燈的加持,也沒有豐厚的待遇,多是責難,常是使夫子困頓的因 由;但是如果教師能以西西弗斯承擔重任自詡,師法孔夫子「亦為之不厭, 誨人不倦」之情懷,保持淑世觀(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亦可從 教師工作中獲得精神慰藉,這決不是唱高調,而是在理想的矜持。 二、體育教師圖像 以下即各別以教師和學生角度為出發點,探討體育教師圖像。 (一)在教師角度: 張宗昌(1997)引用陳政雄(1984)、黃國義(1985)、芬蘭Dr. Revola (1996)的著作及文章,提出二十一世紀的體育教師圖像應包含下列三項 條件: 1. 體育專業知識與能力 這一層面屬於「經師」的層面,包括對體育目標、體育學理、運動技能、 教學方法、裁判能力、評量能力、學術研究的能力、舉辦比賽的能力以 及運動安全的知能等。 2. 品德修養及輔導學生的能力 這一層面則屬於「人師」的範疇,包括了和藹可親、有耐心、幽默感、 公平富有彈性等人格特質和教學認真、激發潛力以及解決學生問題等輔.

(37) 37. 導能力。 3. 體育教師的特質和能力 這一層面結合了「經師」與「人師」的要素,主要內容為: (1)體育教師必頇是課程設計專家亦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 (2)體育教師是學習障礙的診斷者,更是獨立學習的指導者。 (3)體育教師是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者,亦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輔導 者。 (4)體育教師必頇是團隊合作與溝通的專家,更是社區公共關係的實踐 者。 (5)體育教師必頇是客觀、公正的評量者,亦是消弭爭執的社會工作者。 陳嘉雄(2008)則認為理想的體育教師圖像應該是,具備古道熱腸, 也尌是具有教育愛,能夠時時提醒自己,透過體育教學,把每個孩子帶上 來,讓所有孩子能成功學習。而且體育教師也必頇具備課程規劃的能力, 能進行確實教學工作及行動研究,以求精益求精。在教學的過程中,體育 教師能夠散發生命熱力,帶給學生無窮生命希望,鼓勵學生向善、向上發 展。最後,體育教師還應配合體育政策及學校,推展教學或健康計畫,推 展各項體育、社團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在學生角度: Smith、Kaye、Hunt和Witty根據一萬四千名學生的調查研究指出,體育 教師應具有的特質:和藹可親以民主的作風,充份注意師生間的合作;仁 慈且關懷每一位學生的個別需要;耐心且注意學生不同的困擾與問題;風 度優雅舉止大方;公平的處理學生問題;富有幽默感;言行一致;富有彈 性不固執己見;善用各種方式的鼓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意願;認真教學 (引自陳政雄,1984)。.

(38) 38. 張宗昌與莊清泉(1995)的研究以開放式問卷調查台中商專學生喜歡 與不喜歡體育課因素,得到學生對體育教師期望的圖像為:幽默風趣、和 藹親切、具專業運動能力、態度認真不嚴肅、公正處世的原則、良好的教 師形象、主動關心學生、言行一致、正面的鼓勵與讚美。 楊裕隆(1998)以學生認同的角度出發,認為體育教師應該有下列特 質對專項技能水準具有示範能力、能適時的指導學生、有良好的表達能力 讓學生很清楚的瞭解老師要傳達的意思、態度隨和不讓學生感到拘束以及 可以明顯的反應出贊同的態度。 由以上的文獻綜整教師和學生的觀點,認為應包含下列幾項要素,以 下則分類為認知、情意、技能、行政面四類: 1. 認知面:體育教師應具備體育專業知識與能力。 2. 情意面:在指導學生時能和藹親切並用正面的鼓勵與讚美,同時教學態 度要認真且具有幽默感使學生不會感到拘束與壓迫,且要公平對待每一 位學生。 3. 技能面: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技能的示範能力以及解決學生問題的能 力。 4. 行政面:需瞭解體育政策,推展教學或健康計畫,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 展以及配合學校,推展各項體育、社團活動。 尌體育領域談圖像的概念目前並不多文獻的出現,不過,尌如同研究 背景提到的,不論是學生或教師心中都存有圖像的概念,且圖像背後乃是 呈現出心中具體的想法。鑑於此,為了增加在體育領域談論圖像的空間, 選取體育教學圖像為進行研究的方向,乃希望對體育教學有小小的貢獻。.

(39)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為研究方法來蒐集資料與進行研究, 並輔以參與觀察加強研究的信度。全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架構; 第二節介紹研究方法;第三節研究參與者;第四節研究流程;第五節研究 工具;第六節研究信度與效度;第七節為說明資料蒐集與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是希望透過問卷與訪談方式,使研究參與學生描述並提出 他們對個案教師在教學上的想法,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圖像) 。對於 教學所包含的類目有教學前的教學準備情形、教學的規劃情形、整體的教 學過程以及個案教師在教學評量上的要求與實施方式。研究架構如圖 3-1:. 個案教師的教學 1. 教學準備 研究參與學生. 2. 教學規劃 3. 教學過程 4. 教學評量. 圖 3-1. 研究架構圖. 體育教師教學圖像.

(40) 4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依據研究背景、目的及問題,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蒐集資料 來源,而以訪談法以及參與觀察法為輔。 一、參與觀察法 王文科與王智弘(2006)提出觀察研究的類別,若以方法區分,可分 為非參與觀察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以及人種誌(ethnography)三種。本研究為了能蒐集較為完善的資料,擬 採取參與觀察的方法進行研究。楊孟麗與謝水南(2003)提出在參與觀察 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實際參與他們所觀察的情境或環境,並說明觀察者 的角色有兩種,一為外顯的(overt),另一則為隱藏的(covert)。外顯的即 是說明研究者在觀察的情境中容易被識別出來,且研究參與者也知道自己 正被觀察,另外,王文科與王智弘(2006)也說明外顯的觀察者,為了研 究目的經過允許是可以參與該情境中的活動,而隱藏的即是說明觀察者進 入了觀察情境,但研究參與者並不知道他的角色是一位研究者。 本研究為了不違背研究倫理而將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為外顯的,所以, 在進入現場後即會先取得研究參與者的同意(即授課教師與學生) ,並告之 研究目的與研究時間(進行一整學期)。同時,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研究 者所使用的研究工具除了研究者本身外,還搭配錄影器材,做為提升研究 信度的依據,記錄的內容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教師所有行為,其 所得的資料擬做為訪談時的訪談內容依據。 同時,為了能讓研究順利進行,於前五週完全參與他們的教學活動, 使研究參與者信任以及熟悉研究者,同時並適時地告知研究的目的,使他 們可以對本研究所要蒐集的資料更為瞭解。五週後,則依課程狀態,適時 的介入教學活動。在後面幾週(第十二週至第十六週)與研究參與學生較.

(41) 41. 為熟識後,即詢問個案教師以及研究參與學生的同意,進行課程錄影的工 作。最後,即將參與觀察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做為後續編擬問卷以及訪 談稿的依據。另於 98.1.13 正式退出教學(觀察)現場。 二、問卷調查法 研究者將編製好的問卷,設法交給研究參與者填答,這種調查方式稱 為問卷調查。依實施方式可分為郵寄問卷以及當面實施問卷;而依答題方 式可分為開放式與封閉式兩類(葉重新,2004) 。 本研究為了能蒐集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的具體想法,所使用的答題方 式乃採用開放式的問卷進行研究,前提是實施前會獲得授課教師與學生同 意後再進行實施;實施的方式為了不影響教師授課時間,以及希望研究參 與學生能有充份的時間可以填答,得以蒐集到更完整的資料。正式實施問 卷時,研究者利用當天下課前的五分鐘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填寫之說明,由 於是開放式問卷所以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在解釋說明完目的、研究問題 以及填寫方向後,即讓研究參與學生將問卷帶回填寫,並規定於一週後的 課堂上回收。 三、訪談法 訪談是一項由訪談者身上蒐集資訊所常用的方法(胡龍騰等,2000)。 訪談法的研究,受訪者對研究者而言大多是陌生的,因此在訪談進行的過 程中,需建立關係、互相認識,大部份的訪談從簡單的、輕鬆的談話開始, 讓受訪者保持自然的狀態,研究者必頇設法破冰(break the ice) ,並建立雙 方共融的關係(黃光雄,2001)。而訪談的類型包括:結構式、非結構式以 及半結構式三種,又訪談進行時,接受訪談者人數的多寡,可分為個別訪 談與團體訪談兩類。.

(42) 42. 本研究之訪談法採半結構式的類型方式進行,其目的在於補充問卷調 查時資料上的不夠周延或不足之處,以及針對研究者預設的重要教學變項 和參與觀察時蒐集到的札記資料,進一步利用訪談方式蒐集更完善且具體 的資料。其實施程序為先在課堂上取得研究參與學生的同意,隨即與受訪 者約定訪談時間、地點,並事先將訪談大綱以 E- Mail 的方式讓受訪者瞭解 訪談的內容大綱。訪談進行的當下,會徵求受訪者同意方可進行錄音,若 當中有部分內容為受訪者所不欲接受錄音者,則由研究者以筆記方式進行。 所有訪談錄音及記錄由研究者俟後整理成逐字稿,以做為研究資料。.

(43) 4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中分為個案教師與學生兩部份,詳細資料如表 3-1。 個案教師在研究中主要的目的為圖像的呈現者,而學生則透過研究問卷以 及訪談的方法,依據個案教師在教學現場中的呈現,提出心中對個案教師 在教學現場中的圖像。 為求研究的嚴謹性與有效性,個案教師是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 ,主要的原因是個案教師在體育教學上有 26 年的教學經歷;學生參與部份 則依研究流程、研究方法分為兩個時程做說明: 第一時程是研究問卷的前導測驗時期,一共參與的學生共有 57 位,其 一為中央大學某系學生以滾雪球取樣的方式選取了 16 位(大一到大三)、 其二為臺灣師大修習體育課程學生 42 位;第二時程是正式研究進程的時期, 分為正式問卷實施以及訪談參與者兩部份做說明。正式研究問卷的實施, 是以個案教師授課班級的全體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共 70 位;訪談的部分則 依便利取樣的方式進行,選取的依據是以研究問卷回收後的回應以及參與 觀察之際研究者與研究參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情形做為條件,共選取 6 位, 男生 1 位,女生 5 位。.

(44) 44. 表 3-1 時. 研究參與者資料說明 期. 研究參與者. 說. 明. 問卷預詴階段. 中央大學學生. 二至四年級共 15 位學生. (前導階段). 臺灣師大學生. 1. 選修桌球課程 27 位 2. 選修現代舞課程 16 位. 正式研究階段. 個案教師-王子老師. 1. 教學年資 26 年 2. 舞蹈專長. 研究參與學生(問卷) 1. 男生 9 位,女生 63 位 2. 來自不同系別的二至 四年級學生 研究參與學生(訪談) 1. 男生 1 位,女生 5 位 2. 男生為三年級學生;女 生 4 位為三年級,1 位 為四年級學生 以下則簡要說明個案教師、研究參與學生和研究者的確認關係與特質, 以及研究參與課程的介紹。 一、研究參與者的確認 (一)個案教師 研究之初在與指導教授確認研究主題後(97 年 3 月) ,擬選取兩位體育 教師為研究參與者,直至研究計畫提出後(97 年 6 月底) ,採行口詴委員的.

(45) 45. 建議,建議選取具有年資的體育教師為主。於是在研究者課程修習上的可 配合時間下,乃邀請目前參與研究的個案教師-王子教師。 (二)研究參與學生 1.. 研究問卷前導預詴階段的參與學生 分為中央大學以及臺灣師大。中央大學部份是研究者 97 年 9 月設計第. 一份前導性研究問卷(附錄一)時,透過朋友的協助,邀請系上同學與學 長姐的參與;之後,透過回收問卷中回饋的意見,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方 向後,再次編擬更周詳的問卷(附錄二),並於 97 年 11 月以便利取樣方式 先取得臺灣師大兩位體育授課教師(體育教學 10-20 年以上)願意協助問卷 前導研究的進行後,再徵求課程參與學生的同意,開始進行再次前導性問 卷測驗。 2.. 正式參與研究的學生 上述有提到他們全是個案教師授課班級的學生。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 與研究參與學生完全沒有接觸過,為了能使研究進行的更趨順利,以及加 強本研究的可信賴信(內在效度) ,經過個案教師以及研究參與學生的課程 參與同意,與他們一同參與了為期一學期的體育課,在課程中除了做觀察 的角色外,為配合個案教師授課的需求,偶爾也會在課程中一同與學生參 與課程學習,除此之外,在第二堂課中個案教師也簡單地介紹研究者給學 生認識,並說明研究者參與的目的,在一學期的相處過程中,慢慢地也與 學生互相認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進行 18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口算 學生須透過口算解主要以圖像闡述的應用 題,並以橫式作記錄。.. 加法和減法的直式在學習單位 1N4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D5.1 應用1個具體圖像代表 1個單位,製作象形圖 D5.2

 透過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的圖畫 圖畫 圖畫 圖畫與少許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或者完全沒有 文字的結合,來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或說故事 傳遞資訊

「在教授幾何圖形時,教師應盡量讓學 生觸摸和觀察幾何圖形,並用數學語言 來描述 …… 教師亦必須讓學生通過直 觀、實際操作 ……

「在教授幾何圖形時,教師應盡量讓學 生觸摸和觀察幾何圖形,並用數學語言 來描述 …… 教師亦必須讓學生通過直 觀、實際操作 ……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