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研究者為了探究選址過程中多元利害關係人對於選址作業的看法、不同政策 工具之間可能產生的交互影響、阻礙選址業務進度的可能原因,所以規劃採用質 性研究方法來論述分析選址議題。Padgett(2000)主張質性研究強調「內在特殊 性(emic)」,重視個人差異,主張研究者應從受訪者主觀的「活生生經驗」(lived experience)之中創造屬於其獨特的意義。因此,研究者也將藉由數份多元利害 關係人陳述選址意見的次級資料作為分析內容。

壹、 研究對象與次級資料內容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多元利害關係人對於選址條例之意見,並藉由比較多 元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差異以突顯彼此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另外,為突顯不同社群 民眾的價值觀差異,因此在利害關係人的挑選過程中,研究者特別選取涉及選址 政策不同層次的社群作對照比較,分別是選址政策制定的行政官僚與立法委員、

關心選址議題的社會公民、受選址政策直接影響的達仁鄉反核廢原住民此四者,

而對應的次級資料分別是立法院會議逐字稿紀錄、「核廢何從」審議式公民討論 會逐字稿紀錄、台東安朔村排灣族反核廢聯盟焦點座談會的逐字稿紀錄。關於次 級資料內容簡介如下:

一、立法院會議記錄

「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從 2002 年 9 月原能會將最 早期的草案送到行政院開始,到 2006 年 5 月 24 日公布了最終版本止,共經歷了 近四個年頭。整個過程主要分成三個階段:立法初始至第五屆立委任期結束、第 六屆立委任期開始至 2005 年底、2006 年初至立法完成。其中更經歷了朝野協商、

立委任期結束立法院屆期不續審等事件,版本幾經修改協調,才完成目前全文共 二十一條的最終版本(湯京平,2009)。研究者為了探究當初選址條例草案在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法院的議事內容,規劃藉由立法院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取得當時的會議紀錄。將 利用此系統以「低放射性廢棄物」為搜尋關鍵字,且將時間範圍設定於 2002 年 12 月至 2006 年 5 月選址條例立法的期間,共搜尋到五筆會議紀錄,如下表 3-1 所示。

與會公民共有 25 位,是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從所有報名之公民當中抽選出,設定之抽樣層次包含性別、 年齡層、教育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題焦點,到形成電視討論會共識提問,並且在電視討論會上邀請專家(表 3-2)

和與會公民進行雙向的意見交流溝通。

表 3-2 「核廢何從」審議式公民討論會-公民抽選結果

資料來源:黃東益等(2010)

期望名額 實際名額 差距

性別

13 13 0

12 12 0

年齡

16~39 歲 12 12 0

40~59 歲 9 10 1

60 歲以上 4 3 -1

教育程度

國中以下 5 4 -1

高中 7 6 -1

大專以上 13 15 2

戶籍地

北區 12 13 1

中區 2 2 0

南區 6 5 -1

東區(及離島) 5 5 0

原住民 1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表 3-3 「核廢何從」審議式公民討論會-電視與談專家名單

專家的定位 專家姓名 現職

主管機關代表 黃慶村 原子能委員會物料管理局局長

主辦機關委推代表 李忠正

台灣電力公司公眾服務處低放射性廢棄物

最終處置場選址督導組主任

核能專業 李敏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系主任

生態環境專業 鄭先祐 國立台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環保團體 康世昊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生態團體 朱增宏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資料來源:黃東益等(2010)

「核廢何從」審議式公民會議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平台給民眾,讓民眾 有機會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而其討論的前提是建立在民眾對於議題多元資訊的 充分取得,並在一個公開的討 論環境下,進行理性的對話,且將最後的討論結論 報告送交相關政府單位做為往後推行選址作業的參考資料。有鑑於此,此次會議 的對話紀錄將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所以研究者規劃藉由此次會議的逐字稿紀錄來 探究一般民眾針對選址議題所提出的意見,和其與專家學者之間的對話內容,用 以瞭解一般民眾與專家學者之間在選址議題上存在著什麼樣的認知落差,並試圖 探究阻撓選址業務進行的癥結點。

三、安朔村排灣族反核廢聯盟焦點座談會

選址業務執行者為求降低成本,必然會尋求「最低抗拒」(least resistance)

的選址策略,因此越偏遠窮困與弱勢社群的社區越容易被選中;原住民生活部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與偏遠的離島便時常出現在選擇場址的替選方案名單上。其中最受矚目的即是台 東地區的原住民生活空間,凡舉最初的蘭嶼,後來曾經考量大武鄉,到目前最新 的潛在場址達仁鄉南田村,選址決策者的規劃始終在原住民生活區域打轉。然而,

選址條例的設計是否有充分考量到原住民此特殊的標的團體?此問題不無疑問。

研究者藉由參與「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議題與公民參與之研究」研究案之機 會,出席於 2011 年 10 月 29 日在台東縣安朔村所舉辦排灣族反核廢聯盟的焦點 座談會。座談會上除研究案同仁之外,其他七位與會者皆是居住在台東縣安朔村 的排灣族反核廢聯盟成員。藉此實際走往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潛在場址鄰 近的原住民社區,從中瞭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現況,感受原住民部落文化,並從焦 點座談會上當地居民的發言意見中,搜取原住民對於選址條例之不同於漢人思維 的主張。

貳、 次級資料代碼設定

在確立研究對象與所採用的次級資料之後,研究者接著對各筆資料進行代碼 設定,以利於後面政策分析過程的釐清資訊與論述說明。另外,由於三筆次級資 料的類型不盡相同;如立法院會議紀錄已經公開資料,所以沒有隱私問題,但「核 廢何從」討論會與排灣族反核廢聯盟焦點座談的會議紀錄,仍顧忌與會者的隱私,

遂研究者將對與會者匿名編碼。關於上述三筆次級資料的代碼設定詳述如下:

首先,關於立法院會議紀錄,由於研究者取得的資料共有五筆,所以研究者 依序將其代碼編為 A、B、C、D、E,如下表 3-4 所示。接著,在該筆資料編碼 的後面加上頁碼,如(A,p.85)。另外,由於此五筆立法院會議紀錄已是公開資 料,因此研究者便不再對與會者進行匿名編碼,而直接於分析論述中稱呼與會者 的名諱。

接著,關於「核廢何從」討論會,此會議的與會者共包含了 21 位公民與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位專家學者,公民代碼為 F,專家學者代碼為 G,如下表 3-4 所示。同樣也於與 會者代碼的後面附上此份次級資料的頁碼,如(F03,p.23)。

最後,關於排灣族反核廢聯盟焦點座談會,與會原住民共有 8 位,代碼為 H,

如下表 3-4 所示。同樣也於與會者代碼的後面附上此份次級資料的頁碼,如(H06,

p.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