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為探究福智文教基金會佛法學習對美術教師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根據研 究目的及研究問題,本節分別敘述使用的研究方法,所規劃的研究流程等。按照 研究流程逐步剖析與連結不同研究問題之內涵,以建構研究之完整性和論文撰寫 之思辨脈絡。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別以深度訪談法、作品分析法、參與觀 察法等進行研究,茲敘述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如后:

一、深度訪談法(Depth Interview)

Crabtree 和 Miller 將質性研究的訪談視為「對話之旅」,訪談者與受訪者 之間的關係如同夥伴,彼此基於平等的立場,積極參與對話與雙向溝通,達到 共同建構現象與行動的意義。因此訪談須強調「聽」(listening)的重要性,從 傾聽的過程蒐集豐富的資料,因此具有以以下幾個特色:有目的性的談話、雙 向交流的過程、平等的互動關係、彈性原則、積極傾聽。依據訪談的嚴謹度又 可區分為結構式的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非結構式的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依訪談情境又可分為非

正式訪談(informal interview)和正式訪談(formal interview)(潘淑滿,2003:

136、138-147)。深度訪談法由芝加哥社會學派進行都會區域生態研究時而得到 發展,通常結合觀察與文件檔案(Fontana&Frey,1998:48-49)。為盡可能充 分了解個案各種狀態,通常會結合多種方式,包括面談、電洽、資通、書面等,

進行多次訪談。本研究在準備階段,透過電洽與面談進行非結構式的非正式訪 談。在執行階段則以面談進行正式訪談形式的結構式訪談為主,半結構式訪談、

非結構式訪談為輔。訪談的問題類型以基本問題為主,於訪談開端使用丟棄式 問題,訪問當中彈性穿插額外問題和偵測式問題。在研究修正階段則針對須補 足與待確認資料疑義,進行特定問題之結構式訪談。

後現代的質性研究則強調訪談者與被訪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訪談問題 如何發揮最大彈性(Wolgemuth et al.,2015),以及訪談文字解讀的多元性視點 等(Cooper&White,2012)。由於研究者向受訪談者表明局內人身分,與福智 美術教師相同的基金會學習背景等,使福智美術教師能與訪談者穿插多重互 動,有時接近於討論的訪談形式,而取得深入的訪談資料。至於局內人身分如 何避免陷入單向解讀視點,將在研究限制中再做陳述。

二、作品分析法(Interpretation of Pictures)

一般質性研究常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即兼採量化與質化之技 巧,將文件內容進行分類、統計與分析,以歸納的原理,研究該文件內容之環 境背景和意義的研究方法(歐用生,1989)。當代藝術史研究和藝術批評的領 域當中常用的作品分析法(Interpretation of Pictures),其與內容分析法的本質 相近,透過分類、分析與歸納,試圖深入瞭解作品。然而,針對圖像與視覺形 式的特點,重視蒐集創作事實資料,包括創作者、材料、技巧、尺寸、創作形 式與內容、創作時間與地點、收藏者、相關研究或報導與收藏等;並運用圖像 學、風格分析、歷史脈絡、詮釋學等理論進行作品分析,進一步推測創作者的 意圖與特點,是藝術領域有別於其他領域常見的研究方法(Roskill,1989)。

本研究目標在於探究福智美術教師在學習佛法後的創作與創作教學的關

係,因此將運用作品分析法於個案教師作品的討論。另一方面,著重於分析視 覺材料自身的地點、生產的地點、觀看的地點,以及技術模態(Modalities)、

構成性模態、社會模態的多層次分布,和視覺材料本身、創作者、觀眾等立場 多元關係的視覺研究方法(Visual Methodologies)(Rose,2001)。此理論則 可適時提醒研究者將焦點置回有限的地點和模態之上,以及研究者同時作為觀 眾和論述者,如何不斷反身自省,檢視自身的立場並察覺盲點。

三、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為了探討本研究案例創作及創作教學之關係與成效,除了運用深度訪談 法、作品分析法之外,將使用觀察法進行資料蒐集。觀察法是透過研究者的感 官,直覺認知與思維事物的過程,可分為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非參與 觀察法指研究者不需進入被研究者的場域,透過局外人的角度與立場瞭解其行 為意義,由於非參與觀察法有諸多無法深入探究的限制,一般質性研究法採用 參與觀察法。

Lofland&Lofland(1995)定義「參與觀察」指的是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

對研 究 現象或行 為 透過觀 察 的方式 , 進行相 關資料蒐集 以了解 現 象。而 Jorgensen(1989)指出參與觀察的特質如下:內部者的觀點、開放求知的過程、

深度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者直接參與訊息者的生活、直接觀察為收集資料的 方法、此時此地、銓釋論的發展等。陳向明(2002)認為參與觀察法主要是在 自然情境中進行研究與蒐集資料,所以能深入研究現象的脈絡,並且對其行為 與現象進行有意義的詮釋,他的觀點更明確地解釋 Jorgensen 所談參與觀察法的 特質。

依據參與觀察者的參與程度又可分為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

參與者一如觀察者(participant as observer)、觀察者一如參與者(observer as participant )、 完 全 觀 察 者 ( complete observer ) 四 種 類 型 ( Atkinson &

Hammersley,2003)。本研究為了解福智美術教師在美術教育上實踐的狀況,

擬採用「完全觀察者」的角色,即研究者從旁觀察,不介入教學場域的各種教 學活動,蒐集並記錄教學情境資料。

貳、研究流程

以Lasswell(1950:3)的「問題的傾向」來判斷,問題傾向可區分為五個方 向:目標的確立(clarification of goal)、趨勢的分析(trend description)、情境分 析(analysis of condition)、未來發展的預測(proj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s)、

創新、評估及選擇方案(invention、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alternatives)。本研究 問題傾向於「情境分析」和「創新、評估及選擇方案」,更聚焦於提供高中美術 教師在美術教學上可能的創新思考觀點。研究者認為教育研究的意義在於探討未 知的問題,並提出增益教育實踐的建言,以符應研究現況,並選擇具研究者優勢 的問題與研究設計,較能產出有效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從蒐集 資料的過程當中逐漸浮現出來,並不在研究之前預設理論再抽樣驗證之。另一方 面,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循環前進,直到達到研究目的為止

(Corbin& Strauss,2015)。因為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福智美術教師的佛法學 習對於創作與創作教學的影響,屬於透過案例了解教育現象的實證研究,所運用 的主要是歸納法(inducton)的思考邏輯。

研究介入前階段進行文獻分析,蒐集資料階段分別採深度訪談法、作品分 析法等,對研究案例之創作學習歷程、教學理念、創作理念、學佛歷程等進行 整體的瞭解。於分析階段透過參與觀察法、多重個案之比較分析與教學檔案分 析,探究福智美術教師佛法學習對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及歸納創作與創作 教學之特色,最後完成論文。每一個流程之間不僅資料與研究方法互相關聯,

在資料整理階段也可能因為實際需要而回頭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不等的深度 訪談,或者增刪作品與文件資料,與進行參與觀察等,以取得針對研究問題所 需的完整資料。

本研究流程首先針對福智美術教師之佛法學習內涵,創作和創作教學內涵進

行文獻分析。透過深度訪談法瞭解案例參與該團體前後之創作轉變,再以作品分 析法理解福智美術教師創作學習與創作表現之概況。其次,經由深度訪談法及文 件資料分析了解福智美術教師創作教學之概況,及與個人創作之關係。經由參與 觀察法、比較分析法探討其創作教學的特色。最後透過以上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 的循環過程,歸納整理出佛法學習對於福智美術教師創作與創作教學的影響,並 提出本研究對於高中美術教學的建議。本研究流程圖如下(圖1):

圖 1 研究流程圖

研究者局內人觀察經驗

高中美術課程前導性研究

撰寫研究計畫

撰寫研究論文

資料蒐集

深度訪談 作品分析、檔案分析

參與觀察

「福智文教基金會」相關文獻探討

 歸納福智文教基金會之教育概念

 整理廣論經典之內涵

「創作與創作教學」相關文獻探討

 釐清創作之內涵

 探討歐美創作教學之目的與發展

 探討佛教之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內涵

資料分析

 背景階段

福智美術教師之創作學習與佛法學習歷程

 轉變階段

加入福智文教基金會後的創作與創作教學轉變

 開展階段

福智美術教師之創作與創作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