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師運作教學轉化的歷程,本章共四節,第一節乃根據研究 背景與動機進行說明,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針對研究主要名詞進 行釋義,第四節說明研究之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教學轉化的重要性

教學轉化是教學中的一門藝術,而教師正是這教學中的創作家,教師透過個 人對該門課程的理解、對學生背景特性的瞭解從而形塑出個人的教學,而教師同 時也須能經由不同的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及採用來進一步詮釋個人的教學,透 過思考、選擇、決定等過程來轉化調整個人教學,且因教師個人考量及關注程度 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師也會因此創造出不同的教學樣貌,而此過程也就是教師運 作教學轉化的歷程,也是本研究欲深入探究的部分。而從整體教育脈絡觀之,則 可發現到教師須進行教學轉化的範圍涵蓋之廣,遠至教育政策、制度、教育目的、

課程目標,近至學校、課堂教學。因此,教師教學時也須納入對教育政策、制度 的思考,對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方法的思慮,以及對學生特性、背景的理解等 總總的考量,始能回歸於個人的教學,對其教學做進一步的思考及選擇,而後才 能大致底定個人的教學運作歷程,此也會是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運作能夠切合接 軌的一個重要環節。

教學中轉化的歷程對教師及學生而言都相當的重要,教師需能夠藉由轉化的 運作來將知識重新組織、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也才能經由教學轉化的過程更順利 地理解及吸收知識,並以獲得具脈絡及意義的知識。教學轉化對教師而言,是一 種教學的助力,教師能透過對教育政策、制度的理解來權衡自身的教學發展方 向;經由教育目的、課程標準等理念的方向來認知及發揮個人的自主教學空間;

2

而教師也能藉由自身的背景知識及經驗來對教材文本進行批判分析、重整並組織 個人的教學,甚至,教師還能根據對於學習者的認知及瞭解來調整教學內容,這 樣多方評估及調整的過程,將可使教師的教學運作更為順暢,並使其將知識順利 傳遞予學生所理解。相對的教學轉化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學習的指引及方向,

學生須透過教師的教學引導來重新省視教材文本及知識,也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 激發出對學習的進一步思考及探究。因此,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對教師及學生而 言都有相當的實質意義,甚者,由此也可觀見教學轉化的複雜性及其存在的必要 性。然而,在不同教師及不同班級學生的交會下,都會使教學轉化歷程變的更為 複雜,究竟,實際教育現場中教師的教學轉化是如何在進行?而教師於教學轉化 的歷程中又是站在什麼樣的視野角度來思考、詮釋個人的教學?此乃需要研究來 進一步探究及釐清。

貳、 理論的啟示

研究擬透過三個教學相關理論、台灣教學轉化的相關文獻以及實際教學現場 中所蒐集的教師教學資料進行對話及分析,並期能從中探求出台灣教育脈絡下的 教師教學轉化現況。本研究所沿用的三個理論分別是為 Goodlad, J. I.的課程理 論、Shulman, L. S.的教學推理行動模式及 Keddie, N.的課堂知識,研究乃以 Shulman 的教學理論來做為探究教師教學轉化歷程的主要啟示理論,並以

Goodlad 的課程理論及 Keddie 的課堂知識來輔助觀看教師的教學轉化,進而以對 教師教學的轉化歷程及意義進行剖析與討論。而研究者選擇此三個理論來進行教 師教學轉化的探究乃是因研究者認為 Goodlad 的課程理論是從課程層次來觀看 教師的教學,且從理想課程到經驗課程,囊括了教育中的政策制度面、教師教學 運作面及學生經驗層面,此能幫助研究者從整體較宏觀、全面的教育視角來觀看 教師的教學,而不至於自我設限忽略到教師教學的其他影響面向。另外,研究者 也因參與研究專案而閱讀到 Shulman 的教學文獻,從中,研究者發現到 Shulman

3

乃是以教師教學作為其研究的探究核心,並深入討論教師的教學知識基礎及教學 步驟,此與研究者所要探討的教師教學思考及教學運作等教學轉化概念十分貼 近,故本研究乃採以 Shulman 的教學理論來進行探究,以期對教師教學實際運作 情形有更清楚的釐清。而 Keddie 的課堂知識理論,乃是研究者於修習指導教授 開設的課程社會學時所導讀的文章,該文章乃是強調學者脈絡與教師脈絡下的教 學運作,因而,乃希望透過該理論來輔助觀看教師轉化教學的過程。以此三個理 論來做為研究探究的理論基礎,能幫助研究對教師教學轉化的概念及其轉化歷程 有更清晰的理解,而能夠針對研究資料做進一步的討論。

以理論作為研究啟發來探究教師教學轉化的概念,則可從此三個理論的不同 面向來協助研究進行轉化歷程及概念的探討,首先,Goodlad 的課程理論將課程 分為五個層次,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及經驗課程,其中,

又以知覺課程及運作課程與教師的教學詮釋過程實為相關,可輔以觀看教師教學 的轉化歷程;而 Shulman 的教學知識基礎及教學推理模式六步驟也直指教師的教 學思考及歷程,甚至,教學步驟中更將轉化獨立為其一步驟,並詳細列出轉化的 概念,因而透過此轉化概念的思考,也有助於研究觀看及探究教師的教學轉化歷 程;至於 Keddie 的課堂知識,教師如何看待知識以至於運作出不同的教學詮釋 過程,則可做為輔助研究觀看教師教學轉化歷程的思考面向。從此三個理論可看 出教學轉化的大致雛型,然而,台灣脈絡下的教師真如理論論述般完全照著論述 來運作教學轉化的歷程,此部分是需要透過研究來探討的,且相信在台灣脈絡 下,社會、文化等因素進入後,教師的教學轉化情形不僅會有所不同,也會再隨 之改變並形塑出屬於台灣教育脈絡本身發展的教學過程。因此,透過理論來與台 灣教學轉化相關文獻及研究資料進行對話,不僅可藉由理論更清楚的看到台灣教 育現場中教師的教學轉化脈絡,也可根據教育現況中所觀察到的教學轉化情形來 彌足理論不足處,並透過理論的啟示來使研究對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產生更清晰 的思維。

4

參、 歷史教育改革背景

教學轉化應是各學科領域教師教學時皆須加以運作的過程,不管是教師的思 考、選擇或是決定,其標的都是在藉由教學轉化的歷程,來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運 作更加順暢,並透過轉化的詮釋過程來將知識概念傳遞予學生所理解,此乃是各 領域學科皆如此。而本研究因是以觀察兩位高中歷史科教師1的教學來進行教師 教學轉化歷程的探討,因此,乃以歷史科作為研究的基點來進行轉化歷程的討 論,然而,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轉化步驟也許大致相仿,但各學科的沿革背景多 有其不同的歷史脈絡,因此,教師的教學即須在其學科的沿革脈絡下做出評估及 調整,才能使個人的教學更契合當下的教育脈絡。

而高中歷史在教育發展的路上,也歷經了多次的改革,這些改革都會使教師 的教學產生不小的變革。其中又以課綱訂定、核心能力、一綱多本及評量方向等 政策、制度對教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最大。其中,莊德仁(2009)即認為台灣歷 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的可能原因有歷史評量方向搖擺,不符核心能力;教育改革 理念分歧及配套、理念宣揚的不足;一綱多本體制等。而高明士(2009)也指出 課綱的相關問題,認為課綱委員訂定的歷史觀念模糊,導致教科書編寫及審定各 自發展,於是教學也出現了難易不一的情形,甚至有學校索性不教,或簡單帶過。

再者,韓靖宇(2009)更指出民國八十八年實施的新課綱標準,其中一綱多本的 精神及命題的問題,也使得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都需要摸索、適應,因而造 成高中歷史教學的徬徨。以上這些研究皆指出了高中歷史需要面對的議題及變 革,然而,若從整體教育視之,不同學科勢必有其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是最後仍 需要回到教師的角色來進行審視,教學現場中最能直接影響教學、改變教學的仍 是教師,且教師的教學轉化將會是這之中相當重要的歷程,教師如何透過轉化的 過程來將知識內容進行選擇及詮釋,將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闡釋及結果,因此,

本研究乃透過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探究來瞭解教師選擇、判斷及詮釋教學的轉化

1兩位歷史教師的背景,將於第三章研究方法部分詳細介紹。

5

過程,並透過教師教學歷程中教學思維的理解,來探討其進行教學轉化的深層涵 義。

肆、 參與研究的經驗

因參與教授研究案的契機,研究者得以進入兩位歷史科教師的課堂教室觀看 其教學,並在與兩位教師的晤談中獲悉教師的相關背景及經驗。於課堂教學觀察 的參與經驗之中,研究者也發現到教學時數、學生程度、課程綱要及教科書使用 等等對教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隨著上層政策、制度的改變,課程綱要的調整,

因參與教授研究案的契機,研究者得以進入兩位歷史科教師的課堂教室觀看 其教學,並在與兩位教師的晤談中獲悉教師的相關背景及經驗。於課堂教學觀察 的參與經驗之中,研究者也發現到教學時數、學生程度、課程綱要及教科書使用 等等對教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隨著上層政策、制度的改變,課程綱要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