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壹、資料蒐集方法

本研究所要探究的面向乃是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及教師課堂運作的實際情 形與現象,因而,在資料蒐集的方法選擇上會是以能夠蒐集到教師課堂教學完整 資料以及能夠探究、分析教師行教學轉化的情形與現象的方法,然而,因資料蒐 集方式的選取與使用會對整個研究的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實有必要慎選 其方法。而潘中道、胡龍騰(2010)也曾在其書中指出了質性研究的研究目的,

認為質性研究是在描述一個情境、現象、問題或是事件的方法,其研究分析主要 是在瞭解情境、現象或問題的變化,因此,本研究乃採以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方 法來進行探究,除較為符合研究的目的及教育脈絡的運作外,也期使能夠透過資 料的呈現來進一步探求到教學現場教師的實際教學運作情形及轉化實踐的教學 現象。而本研究在資料蒐集的方式上,也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等三 種方式來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和探析,以期能夠取得個案教師較為完整的第一手 教學資料,以下即針對此三種資料蒐集方式做出進一步的具體說明:

一、參與觀察

因研究主題係以教師教學轉化作為本研究的探究面向,故有必要進入教師的 課堂教室進行觀察,並以教室觀察表8及錄音筆等工具來記錄教師的課堂教學行 動及講授內容,進而透過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來進行資料的解讀與分析。而本研究

8 研究者所採用的教室觀察表,是為方便研究者對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完整紀錄所設計,教室觀 察記錄表格請參見附錄一。

64

乃是採用非參與式的觀察,以不涉入課堂實際教學活動的第三者角色定位來從旁 進行研究的觀察及教學現場第一手資料的蒐集,以期能透過客觀的觀察來詳實記 錄下教師的教學行動和運作歷程。

二、深入訪談

為使研究結果更貼近於教師教學實際面,本研究也以訪談的方式與教師進行 深度訪談,以從中瞭解教師的個人學經歷背景、教學思考過程以及教師個人的教 學理念等,而訪談過程中也是以錄音方式來進行記錄,並透過逐字稿的謄寫來確 保資料的完整性及資料分析的正確性。甚者,訪談大綱9雖已事先大致擬定,但 訪談時研究者仍可視與研究對象的訪談情形來進行調整及延伸,一方面可緩和訪 談時的氣氛,一方面也可協助研究者獲得受訪者較為深入及確切的回答,故本研 究的訪談形式乃採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來進行。

三、文件分析

教學文件檔案的分析,主要會是教師的課堂講義、作業、教學補充資料、測 驗卷及其他教學相關文本資料的蒐集,教師教學文件檔案的蒐集主要乃是在使研 究者能夠對於教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思考脈絡有較為清晰的理解,教師如何進行 教學選擇、判斷和形塑、詮釋教學內容的知識,透過文件資料的參考及進一步的 思考分析將可有助於研究從中探得教師教學歷程中的蛛絲馬跡和脈絡。

貳、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是以教室觀察、深入訪談及教學相關文件的資料蒐集來進行研究資料 的整理及分析,在資料的彙整上,本研究乃以編號的方式來將訪談逐字稿、課堂 逐字稿及教室觀察表進行類目的編碼;而在資料分析的部分,則會是以教室觀察

9 訪談題目為研究者依研究架構圖及研究目的所擬定,請參見附錄二。

65

表的課堂記錄、訪談逐字稿和教學文件等資料作為本研究主要的資料檢核及分析 依據,並進一步並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資料來進行三角檢證,以從中解讀、分 析資料,深入探究教師教學轉化的實質歷程和意義。

一、資料整理

研究資料的整理上,會是以編號的方式來進行資料的彙整和初步整理,研究 的編號方式乃是依教室觀察表、訪談逐字稿及課堂逐字稿等三種資料來進行編 號。而研究因考量到個別教師及班級特性可能對教師教學產生的不同影響效用,

因而在資料的編號上也納入教師及班級的部分,而編號方式的整理形式則說明如 下,如「觀 C1B0100910」,即表示 C 教師 1 年 B 班 2010 年 9 月 10 日 的教室觀 察表,而「訪 C0110128,頁 12」,則表示 2011 年 1 月 28 日 的 C 教師訪談第十 二頁,以此類推,「課 C1B0100924」,即是 C 教師 1B 班 2011 年 9 月 24 日 的課 堂教學。而在教師訪談逐字稿的部分,因考量到資料引用的信實度,而將頁數編 列於編號之後,以下,表 3-1 即為研究資料的編號表,透過資料的彙整與編號也 有助於研究資料的分析及討論。

表 3-1 研究資料編號表

資料類型 資料編號 編號說明

教室觀察表

觀 C1B0100910 C 教師 1B 班 2010 年 9 月 10 日 教室觀察

觀 T2B0100924 T 教師 2B 班 2010 年 9 月 24 日 教室觀察

觀 T3B0100924 T 教師 3B 班 2010 年 9 月 24 日 教室觀察

課堂逐字稿

課 C1B0100924 C 教師 1B 班 2010 年 9 月 24 日 課堂教學

課 T2B0100910 T 教師 2B 班 2010 年 9 月 10 日 課堂教學

6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二、資料分析

在資料分析上,研究者乃藉由研究中所蒐集及彙整的資料來做進一步的討論 和剖析,其中包含了深入訪談、參與觀察及教學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式所獲得 的第一手資料,資料部分會是錄音檔、教室觀察表、逐字稿及文件檔案的部分,

而研究者也在透過資料的彙整過程中來逐步理出研究的分析脈絡,研究資料的具 體分析方式如下:

(一)研究資料的來回省視與參看

在資料的彙整及編號後,研究者乃依教室觀察表、課堂逐字稿及訪談逐字稿 等大量資料來進行全面的閱讀,並透過錄音檔的聆聽及資料的反覆審視來重現教 師的教學現場。而在研究資料的閱讀過程中,研究者也逐步建立出較為完整的教 師教學脈絡,且在資料的閱讀及相互參看的過程中也得以進一步的反思教師的教 學行動和意義。

(二)主題脈絡的提出與編碼

在初步閱讀完所有相關研究資料後,研究者乃根據資料來進行教師教學的脈 絡思考和理解,並透過研究者的思考過程來重建教師的教學歷程及其教學行動的 要義。而研究者也在思考及解讀資料的進程中,透過主題脈絡的思維來將研究資 料所帶出的主題概念進行提出,進而依據主題架構的提出來進行研究資料的初步 課 T3B0100910 T 教師 3B 班 2010 年 9 月

10 日 課堂教學

訪談逐字稿

訪 C0110128,頁 12 2011 年 1 月 28 日 C 教師訪談,頁數 12 訪 T0110107,頁 6 2011 年 1 月 7 日

T 教師訪談,頁數 6

67

開放性編碼,是以賦予研究資料較為清晰的主體架構和意義。

(三)主題架構與資料意義的再思

在主題架構的提出後,研究者也將資料再行閱讀及反思,並藉由研究者於研 究資料反覆閱讀中的個人註記和省思來對研究脈絡及主題進行檢視,最後,根據 所提出的主題架構來與文本資料的教師教學思考和教學行動進行審視及意義的 釐清,以使研究者能於資料的閱讀及主題脈絡的思考過程中,再次確認主題架構 與資料意義。

(四)建立架構脈絡與經驗意義

整個資料的閱讀及檢視過程是重複在進行的,而研究者也透過將主題架構放 回原情境脈絡省視及參看的過程,來進行資料的反覆解讀及主題架構與脈絡意義 的檢視和調整。因而,研究者得以透過反覆檢視的過程,將主題架構合併、拉提 出更大的意義單元或是重新解讀與拆解主題架構的建構方式,來重新修正及確認 研究脈絡的主題架構,進而得以透過謹慎的資料審視過程來建構出研究的經驗意 義和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