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並列 出具體之研究問題;第三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定義;第四節則說明本研 究之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教育,是國家百年的事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更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二 十世紀末,當全世界先進國家已經鳴槍起跑,邁向終身學習的新社會時,我們正 奮力追趕,正積極進行跨世紀教育改革。新世紀校園的寧靜革命,主軸就放在:

要學生有「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的熟」的知識(張輝政,2000)。然而,

臺灣教育歷經十年教改,多元入學廣開升學的大門,但補習班卻在十年內增加了 五倍,升學的壓力仍舊壓抑孩子們應有的快樂童年時光,造成不知為何而讀、為 誰而讀,興趣或求知慾便較少成為求學的動力來源(天下雜誌,2006)。

為了提升國民素質,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縮小教育落差,紓緩升學壓力,教 育部於民國 72 年始規劃,先後歷經十任教育部長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終 於在民國 103 年 8 月正式實施。在「成就每一個孩子」、「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

及「厚植國家競爭力」的三大願景,以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

「多元進路」、「優質銜接」的五大理念背景下,無非是希望舒緩過度升學壓力,

引導學校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教育思維與制度的革 新,向上為高等教育所需人才打好基礎;向下帶動國中小教育正向發展,減輕升 學壓力,成就更多孩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落實課程的理念與目標,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 軸,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 會參與」三大面向。三大面向再細分為「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

2

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 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九大項目,而依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狀況不同,國小、

國中至高中各階段教育的核心素養所具備的內涵亦有所不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綱要,2014)。

高中階段處於青少年發展之中期,是人生中從兒童轉變為成人的重要關鍵期,

身心發展的良窳關係著個人一生的成長。而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主要透過學習來 實現,因此,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高中教育的目標即是在循序漸進地培養 學生具備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包括發展自我的潛能以肯定自我價值,運用同理 心與他人溝通並解決問題,從中建立適切的人際關係,並形塑良好的品德與具備 公民意識。然而,對於此「全人格」教育目標的追尋,單從正式課程中課堂書本 上的知識學習是不足以達到的,亦須仰賴潛在課程及活動課程來落實之。學生社 團在此教育過程中,學生透過活動的參與,將使高中教育目標更易達成(王誕生、

林柏章,2000)。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皆肯定青少年在社團活動群性的「參與」

過程中能獲得諸多效益,如社團參與可以增進學生生涯規劃、未來生活規劃、和 教育投入(Williams & Winston, 1985;Cooper, Healy& Simpson, 1994);社團參與 可以培養領導能力、提高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教育參與及目標發 展(李郁文,2000;林至善,2000;黃玉,2000;Erin, 2011);社團參與也可以 體認社會的多元民主、學習民主的生活方式,在與社員溝通過程中,培養寬容、

尊重、合作、友愛、守紀律的公民素養(何進財,2000;傅木龍,2000)。此外,

學生透過參與社團接觸到跨班級、年級,更多來自不同生活經驗的社員,可增進 與他人溝通、互動的機會,滿足社交衝動,擴大生活範圍,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 活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徐彩淑,2005;康筆舜,2006;陳玫伸,2007;

王伶伶,2012)。

在臺灣,隨著教育步伐的改革,在多元入學及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下,學校

3

教育課程也逐漸有所改變,五育並重的想法也跟著落實,影響所及,學校社團也 開始受到重視(蘇貞昌,2000)。民國 95 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中將 社團活動納入「綜合活動」的內容,成為必修科目之一,但仍未明確規定各校安 排社團活動節數的下限。直至民國 99 年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綜合活 動課程綱要」中的十二項特色中,才特別指出「保障社團活動節數,引導全人發 展」,增列「唯社團活動每學年不得低於 24 節」,藉以保障社團活動節數的下限。

此外,因應當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更將學生參加社團或校隊與否列入 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中,綜合活動學科中心更於民國 103 年首度舉辦「103 年 度全國高中職績優學生社團甄選」,以落實十二年國教增進學生社團活動品質,

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與服務學習能力的基本理念。回顧過去二十幾年來課綱的演變,

在強調發展全面能力的教育主張下,除了學校既定的正式課程,學生社團活動亦 日益受到重視。

作為首善之都的臺北市,自民國 56 年 7 月改制為直轄市,迄今於行政區劃、

土地面積、人口質量、工商發展皆頗具規模。盱衡歷史沿革與都市發展,臺北市 為全國政治、教育文化、經貿首善之區,同時在全球化潮流下,其國際都會性格 日益彰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4)。而位處臺北市的高級中學,在上述課綱 依據與政策利多的引導下,學生社團活動更是多元開展,學校對學生社團活動的 輔導亦已建立系統機制。學生社團在學務處學生活動組、社團活動組或課外活動 組等行政單位的輔導下,明訂學生收取社團活動費用、選社與轉社、經費補助、

場地使用、社團人數上限等相關規定,並透過社團評鑑制度建立社團傳承與退場 機制。由各社團社長組成社聯會或社長大會等學生自治組織,於期初參加學校辦 理的社團幹部領導才能培訓營並共同舉辦社團博覽會,以靜態攤位的資料展示和 動態表演活動吸引高一新生,並於期中每月定期召開社長大會,至期末聯合辦理 校內社團成果發表會。每週社團課時間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行選擇與決定,如從 事公益性活動、報名校外比賽…等,熱門社團亦聯合友校共同舉辦例行性活動如

4

社團迎新、成果發表會,規模大至聯合五所高中以上,場地及活動花費動輒萬元 以上。由此可見,當前北市高中社團活動非常熱烈且多面向發展,學生在參與社 團活動的過程中,透過跨校際間的交流拓展人際關係,從中培養辦理大型活動須 具備的領導能力,以達到自我成長。

然而,學生社團活動雖行之有年,但目前臺北市高中的社團發展情況卻不一,

各校營造的學校社團環境,如社團課時間的排定、開設社團類別、學校社團總數 量…等,皆因學校班級數和活動場地而有所差異。學生的參與態度也因開設的社 團性質而有高低之別。張同廟(2013)指出,學生參與社團,有的人熱情洋溢,

全心投入;有的則僅抱持遊戲的心態,玩玩而已,在參與態度上時有相當的落差。

但社團屬於情感連結的團體,其運作成功與否,成員的參與態度為關鍵要素(黃 玉,2001;楊素卿,2006)。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時,對於活動常有自己的看法、

情感與評價,進而影響其對社團活動的參與行為,簡單來說,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可視為是高中生對參與社團的概念、反映與評價,進而產生行動的傾向。

貳、研究動機

一、國內高中階段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實證研究不足

近年來,國內有關學生社團活動參與的研究,陸續有研究者從社團活動參與 態度的角度來加以探討(何富財,2004;徐彩淑,2005;鄧清如,2005;陳玫伸,

2007),研究發現學生社團的參與態度與其人際關係、心理發展、社會行為發展、

幸福感、自我效能等各方面皆有顯著相關,如:徐彩淑(2005)以臺北縣國中生 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臺北縣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屬於中等到高的程度,且社團 參與態度越高者,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也愈佳。陳玫伸(2007)則是以臺北縣 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指出社團參與態度愈高者,自我效能愈佳。亦有研究以大學 生為研究對象,顯示參與社團的大多數學生對社團參與持正向肯定的態度(羅麗 雲,2001;田瑞良, 2004),相反的,也有部分研究指出近年來大學生參與社團

5

活動的態度越來越冷漠(井敏珠,1981;謝海平,1992;顏妙桂,2000;張雪梅,

2003;姜淑華,2003;竇希皓,2006)。研究者歸納分析近年來國內有關學生社 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相關文獻,發現主要研究對象多集中於研究國中、大學階段,

而對於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目前尚無研究以社團發展蓬 勃的臺北市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者想要了解當前臺北市高中學生的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現況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檢視影響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個人背景變項

過去部分社團參與態度的相關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 度上並無顯著差異(田瑞良,2004;楊素卿,2006;陳玫伸,2007),但也有研 究發現女生在整體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優於男生(徐彩淑,2005;鄧清如,2005)。

在年級部分,徐彩淑(2005)則發現高年級學生的社團參與態度高於低年級學生。

此外,家長若對孩子參與社團活動表現支持,學生的社團參與態度也會較為正向 積極(陳玫伸,2007)。除了性別、年級、家長支持度外,學生不同的社團參與

此外,家長若對孩子參與社團活動表現支持,學生的社團參與態度也會較為正向 積極(陳玫伸,2007)。除了性別、年級、家長支持度外,學生不同的社團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