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節茲以研究設計及研究架構二方面說明如下:

壹、 研究設計

本研究在探討「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 科能力與創造力之影響,族群分別為新住术子女、原住术族學生以及一般學生三 族群。為配合學校實際教學情境,因此以整個班級為研究單位,採用「準實驗設 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之低年級學生為取樣對 象,以班級為取樣單位,學生一二年級共117人為實驗組,包含新住术子女27人、

原住术族學生21人以及一般學生69人;另外,以鄰近學校低年級學生立意抽取一 二年級共135人為對照組,包含新住术子女35人、原住术族學生15人以及一般學 生85人。在實驗處理階段,實驗組學生進行為期八週的「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課 程」,每週兩節課80分鐘,共計16節課的實驗教學;對照組則進行英語一般性教 學,課程同樣為八週,共16節課。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學生

62

皆接受「國小英語學科成尌測驗」、「陶倫斯的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以及「英 語學習動機量表」的前測,將所得之前測分數做為共變數,控制因無法隨機分派 而造成的影響。在實驗教學之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再進行「國小英語學科成 尌測驗」、「陶倫斯的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以及「英語學習動機量表」的後測,

以分析「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英 語學習動機及創造力之影響。此外,研究者針對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設計課程學 習單或讓學生製作創意作品,並要求學生在每次課程結束後填寫「課程回饋表」,

寫下對該單元課程的回饋及感想,以瞭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英語創造思考 教學課程的感受及反應。而研究者在實驗教學期間,紀錄上課學生上課表現、師 生互動情形、小組討論情形及上課內容,在每個單元課程結束後,研究者將教學 心得寫在「教學省思本記」中,以做為日後教學的參考,以上皆為質化資料的參 考。實驗設計如表3-1:

表 3-1 國小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之實驗設計模式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Y1 X1 Y3

對照組 Y2 X2 Y4

實驗組:實施八週的「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課程 對照組:實施八週的「英語性教學方案」課程

Y1、Y2:表示學生在「國小英語學科成尌測驗成績」、「陶倫斯的創造思考測 驗圖形版」前測分數以及「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測分數

Y3、Y4:表示學生在「國小英語學科成尌測驗成績」、「陶倫斯的創造思考測 驗圖形版」後測分數以及「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後測分數

X1:表示進行八週「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課程 X2:表示進行八週的「英語一般性教學方案」課程

63

貳、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研究者設計的「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實驗,透過量化數 據和質化分析,來瞭解國小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實施的成效,探討「英語創造性 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不同族群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與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 之研究架構,如圖3-1所示:

圖3-1:研究架構圖

茲將涉及的自變項、依變項及控制變項說明如下:

一、 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國小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族群」。其中「教學方 法」分為英語創造性教學及英語一般性教學;「族群」分為原住术族、新住术和 一般學生。實驗組與對照組接受為期八週,共16節課的教學活動。

二、 依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為學生接受英語創造性教學方案課程之後的表現,包括:

自變項-教學方法&族群

 教學方法-

英語創造性教學(實驗組)與 英語一般性教學(對照組)

 族群-原住术、新住术和 一般學生

依變項

 英語學科能力

 英語學習動機

控制變項

 參與者

 教學者

 教學時間、地點

 統計控制

 創造力-陶倫斯的 創造思考測驗圖形 版測得的分數

64

(一) 國小英語學科能力:在「英語學科成尌測驗」的得分。

(二) 英語學習動機:在「英語學習動機量表」的得分。

(三) 創造力:在「陶倫斯的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的得分。

三、 控制變項:

(一) 參與者: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年齡相同,皆為國小一、二年級學生,班 級的男女比例、文化背景與社經水準大致相同。

(二) 教學者: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師均從國內教育大學畢業,年紀相近,教學時 間均為三年。

(三) 教學實驗:兩組學生採用同一主題,實驗時間均為八週,每週2節,共16 節課。教學地點皆於教室內。

(四) 測驗工具:兩組學生前後測的施測均依照相同的施測程序、施測情境、指 導語與施測時間均完全相同,施測情境視為一致。

(五) 統計控制:以兩組學生在「國小英語學科成尌測驗」、「英語學習動機量 表」及「陶倫斯的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與上的前測得分作為共 變量,以控制前測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