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根據 Patterson and Kelleher (2005)韌性歷程以及 Richardson (2002)的韌 性模型延伸,以餐飲業從業人員的角度看待職場壓力與逆境,本研究結果可協助餐飲業 者瞭解餐飲業從業人員的職場韌性歷程,以有效幫助餐飲業從業人員建立正向的職業態 度。

本研究結果與建議將提供餐飲業者在其制定人力資源管理之參考策略,然而在研究 過程中仍有相當多的研究限制須逐一檢討,以下將針對本研究之研究限制進行說明:

一、 本研究依據上述兩位學者的研究作為本次研究之參考,從研究結論看似一目瞭然的 餐飲業從業人員職場韌性概念模型,其實從一開始擬定訪談大綱、編碼、語幹分析 至資料分析等的研究過程,因為餐飲業職場韌性文獻缺乏而造成研究上的困難,在 缺乏餐飲業從業人員韌性歷程之研究的狀態下,形成本研究訪談大綱之題項可能有 所缺陷,故提出此點為研究限制。

二、 本研究之受訪者分別來自北部、中部及南部地區,各地區的餐飲業從業人員又以速 食餐飲業者居多,可能導致受訪者的高度同質性。例如:逐字稿內容中三位受訪者 小慧、小尚及小傑皆在麥當勞工作,部分工作經歷或處理事件之方法相似,其所經 歷的顧客抱怨與處理事件的標準作業流程相似。然而,小恆在飯店宴會廳擔任服務 人員一職,其逆境多數為與同事間之爭執。簡言之,由於本研究受訪者之經歷背景 同質性較高,導致分析的研究結果與討論可能無法作為多數餐飲從業人員的職場韌 性歷程,後續研究可能針對這項研究限制進行更嚴謹的抽樣過程。

三、 本研究由於經費不足且研究人力缺乏,以致只選取十位餐飲業從業人員為本研究之 研究對象。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再增加受訪者人數,發現其他潛在的研究變項及因素,

以利於餐飲業從業人員職場韌性歷程模型之建構。

四、 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法,透過熟識的餐飲業從業人員之介紹,爾後根據研究對象的 選取條件,找到合適的受訪者。本研究對受訪者資料進行質化研究分析,惟在逐字 稿語幹分析部分進行量化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缺乏量化的統計數據及分析,可能無 法明確顯示餐飲業從業人員職場韌性歷程中的各關鍵要素之間或跨歷程之間的相 互影響。

五、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研究者依據受訪者當下回應之內容,

再進一步對訪談問題進行引導與調整。本研究受訪者之經歷背景同質性較高,造成

80

結果分析的過程中,某些構面之語幹頻次較多,再加上質性研究的主觀意識較強,

因研究者與編碼者對語幹或逐字稿分類的想法不同,可能產生研究上的誤差。另外,

研究者因研究時間過於短暫,研究結果與建議可能會因為研究者主觀意識過重,導 致無法精闢地推論出其分析的結果。

六、 質化研究之命題、訪談內容、逐字稿分析、語幹等詮釋過程,極少表示出明確的評 估標準,因此質化研究中所評估的信度與效度時常備受質疑,但也有其他研究者質 疑質化研究的信度效度呈現的數據,以彰顯質化研究異於量化研究的特性。量化學 者認為相較於量化研究,質化研究之限制在於無法明確地使用效度、信度及推論之 結果作為研究的評估依據。即使本研究於論文中呈現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結果分 析後之推論,可能仍無法得到其他量化研究者之認同。

七、 由於本研究為隱性研究者,研究者必須引導受訪者進行訪談,但不能參入個人觀點 來引導受者訪應如此回答,反而將受訪者能敘說的內容限制住,例如:工作壓力的 來源是不是主管造成、您時常受主管挨罵而情緒低落等,正確的引導方式為開方式 問答,例如:您遇過什麼對您來說最艱難的危機或逆境的打擊嗎、有什麼樣的重要 他人或社會資源協助您渡過難關。然而,本研究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其以開放 式問答為主,較難將個人觀點來引導受訪者。

81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104 資訊科技集團(2013 年 4 月)。餐飲職缺大復甦!5 年強彈 6.2 倍。104 職場 360。取自 http://www.104.com.tw/jb/area/media/article/detail/id/94706067899264426/cat/2

167121573302745505/cat/2729175552BUK&tbNwsTyp=100

Timothy W. Costello & Joseph T. Costello 著,趙居蓮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臺北:桂冠,1995 年 7 月初版,1998 年 3 月初版二刷),頁 26。

Walker, J. R. (2010)。餐旅管理(五版)(鄭建瑋譯)。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 著發行於 2009)

中 華 民 國 教 育 部 (1994 年 ) 。 《 中 華 民 國 教 育 部 辭 典 》 ( 修 訂 本 ) 。 取 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6%B4%

A9%CA&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曉丹(2010)。初探臺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85。

台灣就業通(2014年5月)。餐飲旅遊業最歡迎新鮮人 具實務經驗吃香。全國就業e網。

取自http://www.taiwanjobs.gov.tw/internet/jobwanted/docDetail.aspx?uid=27&docid=27236 石泱(2009)。不同居住型態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

報,21,27-54。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2011) 。 中 華 民 國 行 業 標 準 分 類 ( 第 9 次 修 訂 ) 。 取 自 :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342210594471.pdf

利尚仁(2011)。理解創業者的意義編造歷程:敘說探究法。創業管理研究,6(4),61-82。

利翠珊(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形成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

25,101-137。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 究,29,77-116。

吳仁俊(2010)。技術理性教育的困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學系哲學組博士班。

吳秀美、鍾文政、林慶豐、莊智(2006)。探討臺北地區原住民離婚婦女的生活適應。實

82

證護理,2(4),322-330。

吳芝儀(譯)。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Zilber, T.)。嘉義市:濤石文化。(原 著出版年:1998)

吳政和、劉麗雲(1997)。餐飲基層從業人員為對壓力調適之探討。觀光研究學報,3(2),

77-95。

吳淑禎、周翠薇、謝辰昕、劉俊億(2010)。餐飲外場從業人員的社會支持、情緒勞務與 工作表現之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2,1-30。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29-53。

李佳怡(2000)。知覺組織支持對員工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高雄市。

李敏龍、楊國樞(2005)。忍的心理與行為。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 本土心理學(頁599-629)。臺北市:遠流出版。

李新民、陳密桃(2008)。職場希望信念對職場復原力與組織美德行為潛在關聯之調節:

以幼兒教師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155-198。

李選(2003)。情緒護理。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木泉、張桂彬、梁淑娟、張嘉齡、彭渝珍(2008)。情緒勞務對顧客導向行為之影響。

醫管期刊,9(2),98-113。

林立恆(2013)。臺灣大型出版社之數位出版策略與發展模式。臺北市:致知學術。

林玥秀、劉元安、孫瑜華、李一民、林連聰(2006)。餐館與旅館管理(二版)。臺北市:

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林素如(1990)。癌症病房護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 學護理學研究所。

林菁真、王淑怡、甘唐沖、高春華(2008)。圓山大飯店員工之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身 心健康狀況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2),143-164。

胡夢鯨(2001)。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意義。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 業化,275-293。台北:師大書苑。

徐維辰、邱文信(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 刊,22(3),50-56。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高明瑞、蔡敦浩、林慧音(2012)。社會創業者的育成與實踐:敘說探究之觀點。創業管

83

理研究,7(1),55-82。

高秋英(1999)。餐飲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高秋英、林玥秀(2013)。餐飲管理:創新之路。新北市:華立圖書。

高秋英、林玥秀(2014)。餐飲管理:創新之路。新北市:華立圖書。

張師穎、林蕙瑛(2009)。員工尋求諮商意圖之初探: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應用心理 研究,43,63-98。

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下)。思與言,21(2),

179-201。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研究實例》(頁 27-46)。臺北市:巨流圖書。

許譯丰(2006)。主管情緒表現對部屬情緒勞務負擔影響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連怡鈞、林寬佳、林惠如(2010)。經驗專家於內容效度的運用─以老年族群為例。護理 雜誌,57(6),72-76。

陳心田(2003)。員工-主管互動、知覺組織支持、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我國科技 產業研發人員之分析。交大管理學報,23(1),27-70。

陳佳雯、許伊均、陸洛、吳詩涵(2012)。以韌性觀點探討女性主管的職業生涯歷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報,22,51-71。

陳建和(2007)。觀光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陳春希、湯雅云、何秉真、鄭晉昌(2007)。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投入對警察人員 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5,67-93。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黃源協(2005)。正式照顧對非正式網絡互動關係之影響:以原住民部落老人居家/送餐服 務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1),163-198。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

經濟部統計處(2013)。商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中華民國 102 年商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 (ISSN,1727-4567)。臺北市:經濟部。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 輔導學報,10,151-17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84

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孟蓓(2005)。技職餐旅實習學生情緒覺察、社會支持、情緒勞動與其實習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蕭玉清(1999)。餐飲概論。臺北市:揚智。

謝桂芬(2013)。台灣國人餐飲、旅遊及藝文之消費文化與其相關產業廣告行銷策略之研 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1(1),171-182。

簡茂發(1982)。信度與效度。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323-351。臺北市:

東華書局。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Ritchie, J. & Lewis, J. )。臺北市:巨流圖書。

(原著出版年:2003)

羅新興、周慧珍(2006)。組織成員知覺主管支持對其離職傾向之影響─探討工作負荷與 成就動機之干擾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4),67-80。

貳、英文文獻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control :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39).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Albaugh, J. (2003). Keeping Nurses in Nursing: The Profession’s Challenge for Today.

Urologic Nursing, 23(3), 193-199.

Alnıaçık, Ü ., Alnıaçık, E., Akçin, K., & Erat, S.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er motivation,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8t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ference, 58, 355-362.

Amyx, D., & Alford, B. L. (2005). The effects of salesperson need for achievement and sales manager leader reward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Management, 4, 345-359.

Andersson, L. M. (1996). Employee cynicism: An examination using a contract violation

Andersson, L. M. (1996). Employee cynicism: An examination using a contract vio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