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自拍與社群展演

根據過去文獻指出,社群媒體鼓勵女性分享自我性化和符合單一理想美學 的身體影像,並從同儕讚美得到身體的自信和愉悅,也因此獲得社交資本;但 對於男同志自我性化與體態展演的討論通常發生在男同志交友軟體上。本研究 嘗試將男同志身體概念,與社群媒體展演行為結合,並且與女性身體自拍展演 文獻相比:男同志在社群媒體上基本上複製了女性的性化展演模式,藉由自發 性的男體自拍,享受性化影像帶來的正向收益,同時持續物化與監視自我身體 意象;但在社群的互動中,卻規避了女性所面對的放蕩尺度協商,甚至被觀看 者鼓勵釋出更多性感體態(仍在社群規範的尺度內),不僅看出男性凝視與女性 凝視下對性化體態的態度差異,也為男同志於社群媒體上的行為提供另一項研 究途徑。

本研究也在健身房自拍的行為中,意外地發現健身空間具性與去性的雙重 特性,對男同志健身者而言,在健身房內仍應遵守公共空間性隱私與性道的準 則,便自創了去性的健身實境,拍攝了性化的健身空間,將性化的身體轉移至 社群媒體上,暨展示性感體態,也遵守個人對實體空間的內在規範。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限制之一為研究對象單一;根據研究者所觀察到的健身自拍行為,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鎖定於男同志健身者,但健身自拍行為並非男同志族群獨有 的現象,數位受訪者也提到無論性向與性別,欲追求更好體態者皆有可能投入 健身,並於活動中進行健身自拍或體態記錄。基於更完整的故事敘述與研究聚 焦,本研究僅著重探討男同志健身者的健身自拍行為,無法對健身自拍行為做 更全面的剖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時,囿於抽樣方式、樣本條件與時間因素的限制,本研究所訪談的男同 志健身者同質性較高,皆為 Instagram 帳號公開、具有一定體態資本者,可能也 因此忽略掉男同志健身社群與網路社群下的多元樣態,包含剛投入體態鍛鍊即 自拍的初階者、長期健身卻不從事健身自拍者,或是僅於限時動態分享自拍者 以及 Instagram 帳號不公開者,礙於訪談過程中需配合受訪者健身自拍文本一同 進行,後兩者於受訪者觀察與文本蒐集上實有難度,故在本研究中一併排除,

為本研究無法廣泛蒐集男同志健身者展演行為之研究限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用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並結合受訪者分享於 Instagram 的健身自拍文本,以談話方式了解男同志健身者的健身歷程、自拍行 為與社群互動。相對於其他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有助於脈絡性的串聯受訪者 健身與身體的主觀經驗,以及自拍與男同志社群的個人看法,並且延伸出預期 外的研究結果,實為首選的研究方法。但此同時也使文本面的分析顯得較為薄 弱,僅以受訪者口述來做推斷,缺乏統計性的數字輔助,也礙於訪問期間前 後,部分受訪者仍持續新增健身自拍貼文,並有受訪者指出會不時典藏(隱藏 自己不想公開的 Instagram 貼文)健身自拍,造成文本上難以執行系統性歸整的 窘境,也可能造成研究結果呈現上的部分缺陷。

二、未來研究建議

承接上述研究限制,未來研究可針對健身自拍的社群行為做更廣泛的調 查,例如不同性向/性別健身族群在健身自拍行為與展演內容的比較,或運用 其他研究方法,針對健身自拍文本進行統計性的分析,以更清楚描繪健身自拍 的文本樣貌,讓此現象的討論更臻完善。而在男同志健身自拍的研究上,建議 後續研究可嘗試聚焦於只看但不分享的男同志健身者,了解同為健身文化下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態追求者,為何在視覺為主的社群媒體內沒有順應展現自我優勢的潮流,是 否為對社群監控的抵抗,或者是對自我身體意象不滿而選擇規避分享的自我宰 制。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在社群媒體的互動上也出現了男性凝視男性 的互動結構,它延續了男同志交友軟體上具性的觀看,鼓勵了標準美體的執 行,並且引起體態監控的現象,可見在社群媒體上不僅存於女性對女性的審美 凝視、女性對男性凝視的協商或是順從,男性之間的凝視也是顯著且不斷翻攪 社群文化,同時加劇崇尚陽剛體態。就本研究來看,尚無法斷言這般的男性凝 視是對體態邊緣者的駁權,還是男子氣概既有者的再賦權,但其中的互動關係 與權力交際不外乎是可持續探究的現象;而社群媒體上的男性凝視,又與女性 凝視有何差異之處,也值得未來研究深入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Dennis Peng(2016 年 2 月 15 日)。〈肌肉男排外俱樂部:在挑戰「恐同」的道 路上,男同志成為自己人的「壓迫者」〉,《關鍵評論網》。上網日期:2019 年 10 月 23 日,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 36185。

王兆慶(2004)。《醜怪的理想身體:台灣健美運動的社會學研究(1958-2003)》。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吉瑞(2014)。《以環境行為學觀點探討高雄男同志在健身房中的身體經驗》。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明智(2000)。《男同志性別認同的顛覆與移動[從性別弱勢到性別主體‧性別 論述與榮格理論]》。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原書 Padgett, D. K. [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王亭文、李偉萍、盧俊宏(2016)。〈健身運動情境下自我對話之探析〉,《體育 學報》,49(3): 273-287。

王崇倫(2012)。《男同志肌肉狂熱現象初探》。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 (IMICS)學位論文。

王憶紅(2018 年 8 月 13 日)。〈〈封面故事〉豪華、小型健身房 各有所愛〉,

《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9 年 10 月 14 日,取自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223894#targetText=%E9%81%8B%E5%8B

%95%E4%BA%BA%E5%8F%A3%E4%BB%A5%E4%B8%8A%E5%81%A5

%E8%BA%AB%E6%88%BF%E7%82%BA,%E8%A4%87%E5%90%88%E6

%88%90%E9%95%B7%E7%8E%87%E9%81%9424%25%E3%80%82。

包怡芬(2018)。〈健身運動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教 練科學》,51: 11-24。

白怡娟(2007)。〈美體社會學談什麼?〉,《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 557-5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何書豪(2002)。〈溫泉空間,體熱邊緣-同性戀「私密」情/慾繚繞溫泉「公 共」空間之操演及其晚期現代意義〉,《戶外遊憩研究》,15(1): 17-42。

吳學儒(2018 年 11 月 15 日)。〈【男人想想】「受到壓迫的既得利益者」?男同 志可以如何自省〉,《想想論壇》。上網日期:2019 年 10 月 15 日,取自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292。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 誌》,61(3): 105-111。

呂學超(2008)。《大專男性追求肌肉發達的身體意象與自尊、生活品質之探索 研究》。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宇文(2020)。《從具陰柔特質的男同志之生命故事探討台灣男同志圈的陽剛 霸權意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慧婷(2009)。《自尊、身體意象與社會比較對健身動機的影響》。中興大學行 銷學系所學位論文。

周嘉琪、李春蓓(2010)。〈「維納斯」與「花瓶」之間的秘密-初探自我物化與 健身運動〉,《臺灣體育論壇》,1: 45-52。

林文琪(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新北:韋伯文化。

林以淳、高清漢、楊俊明(2012)。〈LINE 和 Instagram 介面設計品質研究之初 探〉,《工業設計》,127: 156-161。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 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 122-136。

林冠丞(2017)。《男同志手機交友軟體:身體意象與情慾展演的民族誌初探》。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冠廷(2019)。《論男同志手機交友 app 的機會與限制》。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 士論文。

林純德(2009)。〈成為一隻「熊」 台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別/身體展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 57-117。

邱建章(2002)。《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臺灣師範 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洪任賢(2017 年 6 月 2 日)。〈同婚釋憲後,非主流男同志跟誰結婚?〉,《女人 迷》。上網日期:2019 年 10 月 25 日。取自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3613。

洪國修(2012)。《健身房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中興大學運 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范綱皓(2015 年 10 月 27 日)。〈同志的「厭女」情結:交友軟體上的拒 C 文 化〉,《女人迷》。上網日期:2019 年 10 月 25 日。取自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8910?ref=read。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 25-35。

孫紀蘭(2005)。《男性身體意象滿意度與猛男情結之關聯性研究》。臺灣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庭瑜(2019)。〈「只是性感,不是放蕩」:社群媒體女性自拍文化的象徵性劃 界實踐〉,《中華傳播學刊》,35: 125-158。

張君如、李宜玲、黃柏竣(2011)。〈健身房男性會員運動行為、肌肉外顯滿意 度與自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 189-208。

張志成、王俊明(2013)。〈男性重量訓練者的肌肉發達驅力及肌肉上癮症〉,

《大專體育學刊》,15(2): 208-217。

教育部體育署(2019 年 12 月 6 日)。〈108 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發表記者會 自 發樂活愛運動 多元運動 i 臺灣〉(十二月六日新聞稿)【公告】。上網日 期:2019 年 12 月 18 日。台北市:教育部體育署。取自

https://www.sa.gov.tw/News/NewsDetail?Type=3&id=2666&n=92##。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 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莊育碩(2016)。《「肌」不可失?-男同志身體及情慾之初探》。臺北大學社會 學系碩士論文。

郭永承(2012)。《台灣男同志身體經營消費行為之探索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碩士論文。

陳彥霖(2019)。《以符號互動論探討男同志間及與異性戀男性互動之差異-以 臺南健身房為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 益學報》,19: 327-342。

陳薇帆(2007)。《探討男同志次文化族群在不同認同階段的消費型態-以動機 需求觀點》。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喀飛(2016 年 5 月 19 號)。〈台灣同運現場:誰剝光了同性戀?-AG 健身中心

喀飛(2016 年 5 月 19 號)。〈台灣同運現場:誰剝光了同性戀?-AG 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