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體幾何相關的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立體幾何相關的研究

吳德邦、鄭佳昇(2001):研究以表徵觀點嘗試了解兒童立體幾何概念的形 成,以提供教師在進行立體幾何教學時的參考,研究結果顯示,國小階段學生對 於立體幾何的表徵能力可以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完全以平面幾何的認知來擴 展立體幾何的知識,第二階段:能夠直接分析立體圖形,每個年級中都有分屬於 第一、二階段的學生。

吳德邦(2005):利用van Hiele 幾何層次理論的觀點去探討國小學生立體幾 何概念之發展。

洪萬生(2003)其主要研究「青少年數學概念發展研究」,打算建立我國青 少年(從小六到國三)立體幾何概念發展的本土資料庫。其內容將涵蓋青少年在 立體幾何思考、空間推理、視覺具像能力乃至於幾何表徵等所呈現的認知特性。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來看,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回答狀況與三年級的學生有著較 大的差別。因此,就立體空間來說,可以將國中三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國中一、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中三年級。

陳創義(2003):研究旨在調查臺灣青少年幾何形狀概念發展情況,並研擬 我國學生幾何形狀學習的學習路徑臆測。主要探討國中生在幾何形狀概念發展。

林木明(2004):研究旨在運用國小六年級立體幾何教學模組對四位學童進 行補救教學並探究教學後學童的學習成效。

吳明郁(2004):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在以強調探索、觀察、實作的「非形 式幾何」精神為設計依據的「立體幾何展開圖」教學活動中,其空間能力的學習 成效。

劉再興(2004):探討國小六年級幾何教學對其空間能力提昇的影響,透過 六年級現有立體幾何課程-柱體與錐體的單元教學實驗觀察,分析幾何教學對空 間能力提昇的可能。

吳文如(2004):探討國中生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空間能力與數學學習成

就之間的差異及相關因素。

陳鎮潦(2004):主要目的在探討高工學生學習立體圖與提昇空間能力兩者 之相關性,研究發現學習立體圖確實可以提升立體幾何的空間能力。

陳芬美(1991):本研究分析不同年齡幼兒繪畫能力發展的趨勢,發現各種 表現形式均隨年齡增加而漸趨複雜,且我國幼兒的發展較羅恩菲爾的發展階段為 快。

呂桂生(1994):台灣地區國小兒童美勞科人物繪畫、塑造表現能力研究上發 現,兒童繪圖空間的表現隨著年級的增加而漸進發展。

Douglas H. Clements 與 Michael T. Battista(1992):深入討論了「空間思考」

與數學的關係、空間思考的本質、(視覺的)概念心像以及空間能力的改善,乃 至於視覺思考對幾何概念的表徵之影響。

Rina Hershkowitz, Bernard Parzysz, 與 Joop van Dormolen (1996):所撰寫的

「空間與形狀」(Space and Shape),依據法國和日本的研究例子,發現空間思考 與視覺(visualization)能力是有很密切的關係。有能力將實體、數學概念、過程 與現象的觀察具像化,現在已被視同與計算、符號化一樣重要。視覺思考能力與 數學學習成就息息相關,將立體幾何與它的模型、或與它的平面圖形表徵關聯起 來。圖形既可指涉「幾何實體」,也可指涉「圖像的表徵」(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小結:

國內外眾多的研究立體幾何,大部分都是以空間為主,鮮少有以基本幾何立 體圖形來作研究,而許多談論數學表徵,也忽略的立體圖畫的表徵。因此,研究 者試圖去研究有關基本幾何立體圖形表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