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項 絕對無效說之論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總而言之,自經濟學最重視的效率(efficiency)觀點而言,只有 在契約雙方當事人須各自承擔因契約而生的成本及享受因契約而生 的利益,契約是最具效率的92。但關係人交易本質上具有代理人關係 下本人與代理人的利益衝突,以及代理人自己代理及雙方代理之衝突 情事,成本及利益係由本人負擔與享受,且代理人與本人間的資訊不 對稱,客觀上即存有代理人違背本人利益的或有風險或可能性;況且,

代理人面臨利益衝突情境,人性上難以期待代理人仍為本人利益行事。

法律不強人所難,對此無期待可能性的情境,法律上除了課與受託人 義務及對於交易實質上要求公平合理外,仍須對利益衝突設計一套解 決機制,對於此一道德危險予以一定程度之控管,以保護本人利益及 供代理人依循。另一方面,完全放任說將導致公司隨時存在無法預期 關係人交易的風險,將使投資人怯於投資,亦將影響公司及甚至整個 資本市場93。因此,本文認不宜採完全放任說。

第二項 絕對無效說之論證

91 See Harry McVEA,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the Chinese Wall—Regula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at 50 (1993).

92 See Harry McVEA,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the Chinese Wall—Regula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at 50 (1993).n

93 See Zohar Goshen,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Corporate Self-Dealing: Theory Meets Reality, 91 CAL. L. Rev., 393, 438, at 404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款 支持絕對無效說的論點

採取絕對無效說(Prohibition on Self- Dealing Approach)最著名 的是美國公司法學者哈佛大學法學院 Clark 教授。Clark 教授對美國法 有關「關係人交易」的規範,提出如下之批評,並據以主張應原則禁 止關係人交易(a flatly prohibitory rule against basic self-dealing),例 外經由行政機關透過類型化及於特殊情形並符合特定標準的正當性 原因下,予以例外許可核准,並以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為合適的核准機關94

第一目 就無利害關係股東同意而言

為了作出正確的判斷,股東需要耗費時間閱讀大量的背景資 料及分析。除了契約條款外,股東尚須瞭解交易價格、未來趨勢、

以及各種可能情況。如股東未投入相當時間及金錢成本,將難以 作成正確的判斷,但如股東均投入相當時間及金錢成本,總合的 成本可能超過發現契約不公平的價值。換言之,由無利害關係股 東同意若非成本過高即是流於形式95

94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at 188 (1986).

95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at 181-182 (1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目 就無利害關係董事同意而言

所謂的獨立董事未必完全獨立或有足夠的資源或動機進行 審查。況且很多獨立董事均是由包括內部人的現任董事所提名,

縱由外部律師或投資銀行家擔任獨立董事,亦會有避免影響律 師事務所或證券承銷商與公司間關係的顧慮。況且,董事為審 查關係人也需投入相當的時間及金錢,董事亦欠缺意願與誘因 以投入審查工作96

第三目 就法院司法審查而言

首先,必須要有股東或董事發現關係人交易存有不公平並提 起訴訟,才會進入法院審查,但可能性並不高。其次,司法審查 程序不僅曠日費時,也相當的耗費金錢、勞力與時間,縱然要求 被告負舉證責任,被告顯然得輕易提出似是而非的資料,使原告 及法院耗費相當精力以駁斥97

96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at 183-184 (1986).

97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at 184 (1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目 就節省的成本而言

關係人交易中雖可能節省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與生 產成本(production costs),而產生自我交易剩餘(self-dealing surplus)。但金額可能很小且難以衡量,且透過與外部人(outsiders)

交易,也可能達成相同效果,卻因而降低具有客觀評價的公平交 易發生之可能性;就生產成本的節省而言,雖有謂內部人始可能 提出較優惠的交易條件或為唯一供應對象,因此節省的金額雖然 可能較大但發生機率很低,而且內部人的說詞很可能只是其捏造 不實的表面證據98

第二款 反對絕對無效說的論點

Clark 教授具體指出關係人交易規範及執行上的困難,但是任何 法律事實在規範上及執行上都可能有不完美或窒礙之處,一律禁絕是 否符合法理或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作法,仍值討論。本文自以下論點,

認為應以規範取代絕對無效說:

98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at 186-187 (1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目 自關係人交易的經濟效率而言

寇斯教授(Ronald Coase)指出,當於市場中運作的成本大 於公司內運作的成本,這些活動就會轉到公司內運作99。申言之,

自經濟觀點而言,公司進行交易行為之成本通常可以區分為兩 大部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與生產成本(production costs)。

就交易成本而言,在一般通常交易下,公司需要花費許多 成本在尋找交易對象及獲得對方資訊,如生產力、信用度、商 譽、營運模式等搜尋及徵信成本,並且還須建立溝通管道的成 本;在關係人交易中,由於公司能輕易取得關係企業及關係人 財務業務相關資訊,得以掌握關係企業及關係人之財務狀況、

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產能等狀況,公司無須再支應其他徵信 成本;且公司與關係企業或關係人交易時,由於二家公司互信 及互利之基礎,並無須耗費過大的協商議約成本,甚至無須訂 立契約。

就生產成本而言,在有些交易中,內部人可能比外部人提 供較好的交易條件,或者可能在內部人對某產品具有獨占力或 僅有內部人可提供量身訂作的需求時,內部人即成為公司唯一 可交易之對象100;或是由於內部人深知公司的發展潛力(由於 擁有較高的內部資訊),願意在公司發展初期即提供資金或技術,

99 See Michael C. Jensen, A Theory of the Firm- Governance, Residual Claim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at 88 (2000). See 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33-55, at 45 (1988).

100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 Little, at 185-186 (1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時關係企業也可能是公司唯一籌措資金的管道;且基於公司 與關係企業間之互信互利基礎,公司可以掌控供應商或客戶,

以降低成本、穩定收益與市場占有,並達成資源互賴、技術互 補等垂直整合的經濟效益。因此,關係人交易有可能是基於整 體企業財務調度之考量101,亦可能為達生產、行銷等目標,以 收關係企業之綜效。

第二目 自權利可拋棄性而言

代理人關係原係為擴張本人的權利行使空間,對於有可能損 及本人權益的利益衝突,依契約自由原則,除非有公共政策或公 序良俗理由,法律極少介入干涉當事人自由約定。苟本人認無限 制利益衝突之必要,法律似無強加限制之理由102

因此,於利益衝突此一客觀事件存在時,利益受到侵害可能 性者為委託人本人;法律課與的忠實義務,亦係為了保護本人利 益,在本人有充分資訊且評估不利後果後,可以選擇以限縮代理 範圍管理風險,亦應得選擇同意代理人續為代理103

大陸法系既承認「權利的可拋棄性」,違法的關係人交易無 論法律效果如撤銷權、損害賠償、歸入權等,均屬債權,基於私

101 洪貴參,關係企業法理論與實務,1999 年,頁 44。

102 方嘉麟,利害關係人交易問題探討—兼論信託財產運用之限制,月旦法學雜誌第 90 期,2002

年 11 月,頁 10。

103 See Luc Thevenoz and Rashid Bahar, Conflicts of Interest: Disclosure, Incentives, and the Market, in Conflicts of Interest—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Market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of Luc Thevenoz and Rashid Bahar, at 8 (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自治原則,債權原則上屬於任意法之性質,係得以當事人之意 思排除其適用之法規104

關係人交易的規範基本上是為了保護本人的利益,法律上並 無禁止本人於事前拋棄其於關係人交易可得主張權利之理由。況 且,即便在信託關係,雖然禁止受託人自己與信託財產為交易,

但若受託人已向受益人為完整揭露並且未由此獲得任何不公平 之利益,仍可與受益人為交易。

第三目 就經濟事實而言

早期英美法系(Anglo-Saxon jurisdiction)以董事與普通法上 的受託人相同,享有過大的權利得以轉移公司的利益,因此完全 禁止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但時至今日,所有美國司法實務也都認 為否定關係人交易是不切實際的,早期對於強調可能關係人交易 導致不誠實(dishonesty)或不公平(unfairness),現在則轉為強 調關係人交易的商業優勢(commercial advantages),及應以規範

(regulation)取代禁止(prohibition)105

美國法揚棄絕對無效的理由,雖有謂係基於公司亦可能自關 係人交易中獲利,但究竟關係人或公司自關係人交易中獲取較高 利益,仍乏實證研究。實務上不採絕對無效的理由,較可能係因 法院認知實務上關係人交易的頻率急速增加、信託法上亦於特定

104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1 年,頁 52。

105 See James D. Cox and Thomas Lee Hazen, Cox & Hazen on Corporations, at 523 (2nd ed., 2003).

帶來商業利益(commercial advantages)108;以及就某些小公司 而言,或由於外部人不容易評估他們的信用或價值、或由於為取

106 See Jeffery D. Bauman,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Materials and Problems, at 724 (7th,ed.

2010).

107 See Franklin A. Gevurtz, Corporation Law, at 323 (2000).

108 See James D. Cox and Thomas Lee Haze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Law, at 224 (3rd ed. 2011).

109 See Gerard Hertig and Hideki Kanda,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 in The anatomy of Corporate Law:

A 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 of Reinier Kraakman, Paul Davies, Henry Hansmann, Gerard Hertig, Klaus Hopt, Hideki Kanda and Edward Rock, at 101-102 (2004);Zohar Goshen,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Corporate Self-Dealing: Theory Meets Reality, 91 CAL. L. Rev., 393, 438, at 400 (2003).

110 See William A. Klein, John C. Coffee, JR. and Frank Partnoy,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Finance –Legal and Economic Principles, at 164 (11th ed., 2010).

111 劉連煜,關係企業專章之立法及其實務運用,收錄於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2002 年,

頁 37。

112 See Zohar Goshen,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Corporate Self-Dealing: Theory Meets Reality, 91 CAL. L. Rev., 393, 438, at 401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目 就 Clark 教授指陳之規範問題而言

對於無利害關係股東及無利害關係董事同意可能耗費成本 或流於形式之顧慮,由於公司法本即賦予股東會對於公司重大 事項之決策權(如合併、解散及我國公司法第一八五條公司重 大營業行為)及董事會業務執行權,在此之下仍認為股東會不 具有審查能力,顯相矛盾。

至於無利害關係股東及無利害關係董事是否確實執行審查,

至於無利害關係股東及無利害關係董事是否確實執行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