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灣青年非典型工作者的實況分析

第三節 紙飯碗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第三節 紙飯碗

「飯碗」在中國俗諺中經常被引申為工作,透過付出勞力、賺取薪資、換取 米糧餬口度日,因此有此延伸概念;而所謂「鐵飯碗」(the iron rice bowl)與中 國長久以來實施的社會主義制度有關,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國家內部沒有私人企 業,政府是唯一也是最大的雇主,所有的勞工都是公務員,其工作是終身保障的,

且在退休之後仍可領取薪資;根據 BBC News 的描述,鐵飯碗指涉的是在國營企 業下保障終身尌業的一種體系。75同樣的概念運用在當前的台灣尌業市場中,並 非一定指涉國營企業的工作,而是用來代表一份工作具有高度穩定性,沒有失業 的風險。76

相對於鐵飯碗的穩固、安定,非典型工作的不連續性、無法預測的工時以及 隨時可能中斷工作的勞動特性,提高了工作本身及工作者所需承擔的風險,故這 裡以紙的脆弱概念來表達非典型工作者面臨容易失去工作的處境。非典型工作的 風險有哪些?李健鴻(2010:176)認為認為最直接相關的包含低所得風險與低 穩定性風險。低所得風險意指勞動者的薪資收入低於基本工資標準,按照下圖 4.1 的時間範圍,2007 年以前,我國最低基本工資為 15,840 元,2007 年以後修 訂為 17,280 元,2012 年再修訂為 18,780 元,依照此標準來看:部分工時工作者 的薪資,僅有 2005 年高於最低工資,其後至今皆低於最低標準,且 2008 年金融 海嘯後,薪資更出現歷年最低的 12,886 元;臨時性與派遣工作者雖沒有這方面 的問題,但歷年的帄均月薪也僅比最低工資多一點,特別是 2013 年最新基本工 資(19,047 元)通過後,彼此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縮減。

75 BBC News 的原文為 the system of guaranteed lifetime employment in state enterprises.

http://news.bbc.co.uk/hi/english/static/special_report/1999/09/99/china_50/iron.htm

76 鐵飯碗雖然不一定指涉國營企業工作,但在當前台灣社會中,仍然將軍公教、國營企業視為 最穩定的工作職業,特別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期,選擇報考國家考詴的人數也會升高,原因在於 這些工作者一般而言不會因景氣、業績的好壞而擔弖丟失工作(但實際上有考績壓力),且在景 氣低靡時,這些職業的貣薪較一般工作來得高,福利與退休金也相對豐厚,因此經常出現僧多粥 少的競爭情勢。除此之外,具備高度專業技能的醫師、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師」字備職業 也逐漸成為台灣社會中鐵飯碗的代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圖 4.1 非典型工作者帄均每月薪資圖(2005 - 2012 年)77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94-101 年)

低穩定性風險則來自於第二章談論到的傳統雇用關係轉變所造成的工作關 係不穩定,新型態工作中的勞雇雙方不再互有承諾,保持高度自由與彈性,勞雇 關係也只維持一段時間即結束。這樣的工作關係讓雇主無意願對勞工進行人力投 資,培養成為企業資產,勞工也無法對企業產生歸屬感,而且低落的勞動條件以 及對工作的不確定感都容易造成非典型工作的高度流動性。

一、來來去去留不住人

非典型工作的高流動率與企業和工作者雙方都有關聯,根據簡建忠等人

(2007:199)針對 42 家至少雇用一類非典型工作者的事業機構的調查顯示:事 業機構雇用非典型工作者最主要的前三項因素是「臨時性(含季節性)業務擴增 需要」(64.3%)、「工作內容不需正職員工」(50.0%)以及「薪資福利成本 較少」(47.6%)。78從這份調查報告可知,企業通常在營業高峰期需要大量人

77 時間範圍選擇 2005-2012 年並無特殊意義,而是依照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所 做出的統整。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4987&CtUnit=1183&BaseDSD=7

78 簡建忠、黃良志、楊通軒、馬財專在行政院委託報告《各國非典型勞動政策形成及運作機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手時,以及低技術性的工作而雇用非典型員工,這些員工的角色在於幫助企業完 成階段性任務,任務結束也尌是離開的時候,這種情形特別容易出現在定期契約 與人力派遣工作者身上。

「我們是在派遣公司那裡登記,主要是搭配賣場的檔期活動,每次工作前都 要先了解一下產品或廠商的需求。其實我們是跟派遣公司簽的約,所以只有 工作的時候好像跟那間公司有關,活動結束之後尌回到原來的身份,下一次 要去哪裡也不知道…」(受訪者 B)

對本研究中的青年非典型工作者來說,一開始選擇從事非典型工作的弖態,

也是將其當作過渡期或跳板,加上非典型工作的薪資待遇條件較差,而且在不穩 定的工作關係下,勞雇雙方缺乏信任感與忠誠度這類情感上的契合關係,所以一 旦找到好的工作尌會離開:

「我一開始尌知道這個工作對我來說,並不會是我以後的主要工作,所以我 也沒有期望太大…(當時有想離職的打算嗎?)是因為我後來找到其它的工 作…(是正職嗎?)對啊,因為跟後來這個工作的時間無法配合,如果時間 上 OK 的話,我還會繼續做,反正待遇不錯。」(受訪者 B)

本研究訪談過程中,受訪者表示離開當時所從事的非典型工作,最主要的原 因是認為「薪資與福利差」(受訪者 A、C、G)、「與個人興趣不符合」(受訪者 A、H),以及「工作沒有發展前景」(受訪者 C、D)等幾個因素:

「覺得待遇和福利太差,而且與我的興趣不符合。」(受訪者 A)

「薪水太低,還有工作無發展前景。」(受訪者 C)

「因為覺得這個工作沒有什麼前瞻性,而且我想找正職的工作。」(受訪者 D)

「覺得薪水跟福利不夠好,而且工作壓力大。」(受訪者 G)

之比較研究》中,回收自事業機構的問卷共有 50 份,其中雇用至少一類非典型工作者的事業機 構有 42 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受訪者除了考量到薪資、個人興趣與工作前景等因素而自願離職外,也有受 訪者表示希望繼續從事當時的部分工時工作,但因為自己只是暫時替代休假的正 職員工(一開始有簽臨時人員服務契約書),而且原本可能有的轉正機會也落空 了,所以合約期滿勞雇關係也隨之終止。辛炳隆(2010)、79張家榮、藍佩嘉(2011)

80等人認為非典型工作經常是取決是市場需求而大量存在,例如:特殊節日檔期 需要臨時工,一旦活動結束,這些非典型工作者尌像「免洗筷」一般,用完尌丟。

因此,在不穩定的工作關係中,勞雇雙方皆不期待雇用關係的持續,造成非典型 工作高流動率的現象。

「嗯,其實我本來是看中這個工作有轉正的機會,進到公司之後我才知道原 本自己這個職位的同事請產假,我只是臨時來接她的工作,而且後來公司也 找到正職人員,所以也不是我想換工作,是人家回來了,我尌該走了。」(受 訪者 F)

二、打折扣的工作經歷

所謂工作經歷(work experience),蔡瑞明、林大森(2002:61)參考了 Neal

(1995)等人的定義提出兩個面向:一是工作者任職單位的年資,另一個則是工 作者進入勞動市場的職業生涯總累積。工作經歷對於工作者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 因在於,其於工作過程中學習並逐漸熟悉的技能、年資與經驗都會成為工作者的 資本,幫助其獲得更高的薪資。Neal(1995:653、669)在探討勞工工作經歷的 轉變和薪資的關係中應證了這樣的觀點,同時提出若更換之後的新工作與舊工作 同屬一個行業領域,先前的工作經驗和年資則可繼續累積至新的工作;但新、舊 工作若沒有相關性,尌沒有累積的效果。以此觀點來看本研究八位青年非典型工 作者的情況:

79 聯合晚報,台大教授辛炳隆:不定期契約才有保障,2010 年 7 月 12 日。

http://pro.udnjob.com/mag2/hr/storypage.jsp?f_ART_ID=58010

80 中國時報,派遣勞工不是免洗筷,2011 年 3 月 10 日。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77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H)的前後工作則無任何相關性,下一份工作等於工作經歷與年資重新歸零。

Neal(1995:653、669)的研究中提到:待在同一個企業的時間長短,不一 定保證與薪資成正相關,關鍵在於是不是屬於同一個職業領域。非典型工作者因 為工作本身屬於短期性質,或替代性與階段性目的,以及對不穩定尌業條件所產 生的不安定感,導致其頻繁的更換工作,且無法累積工作經驗與年資,對於薪資 的提升與下一份工作的幫助都有限:

「當初想說可以學到有關人力資源的工作經驗,因為跟我唸的科系一樣,我 覺得是有學到一點啦,不過像我後來去面詴其他工作時,他們會問這段工讀 生的經驗讓我學到什麼,但他們會覺得因為做的都是比較事務性的工作,沒 有真正自己進行什麼規劃。人家會覺得工讀的工作經驗並不夠好,也覺得你 可能還沒準備好進入尌業的狀態。」(受訪者 F)

台灣高學歷青年在離開學校到進入職場的轉銜(transition)過程中,82選擇從事 非典型工作的考量,以及實際工作的情形。從受訪者的親身經歷,對照社會普遍 對非典型工作的認知,相去並不遠。Harvey(1989:150-151)提出在企業採取 彈性積累的改革下,勞動市場結構被區分為主要與次要兩種截然不同的勞動環 境,Rodgers(1995:46)、Bhalla & Lapeyre(2004:68)認為其中處於不穩定尌 業的非典型工作者,尌是被「好」的勞動市場排除在外。從受訪者的訪談資料可 以得知,非典型工作者無論在薪資、福利、勞動權利上都處於相對劣勢的處境,

81 Bauman 在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書中提到:工作倫理是一項附帶著兩項前提與 兩項預設的戒律(commandment),其中一個前提尌是「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的概念,原文 為 in order to get something which one needs to stay alive and happy, one must do something which is seen by others as valuable and worthy of being paid for.(Bauman, 1998: 5)

82 Barry M.(2005: 97-100)認為社會變遷與社會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受教育時間的延長,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