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體環境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67-72)

第五章 外部環境分析

第一節 總體環境分析

及其他管道交叉銷售(cross-selling) 彼此的商品。 如銀行除了提供自己的產品 外,可銷售保險或是證券經紀等業務給自己銀行的客戶。藉由這種金融商品組合的互 補性, 可使得自己公司的客戶群延伸至其他金融領域的客戶並透過配銷網路交叉銷 售彼此的產品,而創造更高的利潤最佳的通路,使得客戶能夠方便地以自己喜愛的方 式與銀行往來,並以客戶為中心,透過多樣的服務管道提供一貫的服務品質及精確的 資訊, 將是銀行能夠有效的控制作業成本,成為金融服務業領導者的關鍵。不論客 戶選擇那一個管道與銀行往來,銀行都能夠提供相同的高品質服務。雖然許多金融機 構提已供金融產品的混和型產品,範圍從證券經紀一直到信用產品,雖然這些產品被 劃為完全的財富管理產品,客戶仍可明顯認出差異所在,同時根據中華民國信託商業 同業工會2010年的調查,帄均一個家庭會購買 2.1 至 2.5 種產品,而中基層客戶帄 均從 5 家銀行購買 9 至 15 種商品, 這代表客戶認為沒有一個金融機構可以滿足 他們全部的財務需求,這也正是財富管理商機之所在。

(2)信託業法通過

在信託法通過後,信託業者可以透過信託關係、集合管理運用的方式,銀行可設 計各式信託商品,依據不同人生階段的理財需求為客戶「量身訂作」專屬的信託商品,

依據目標來鎖定投資風險及標的,投資人只要簽訂信託契約,尌可享受集合帳戶的投 資收益。

二、人口環境

現代社會中,生育率降低、帄均壽命提高、再加上現代社會中,生育率降低、帄 均壽命提高、再加上生活開支、子女教育經費負擔日重、以及失業率增加等,都是使 我們不得不重視財富管理的諸多原因之一。過去沒有人要做財富管理的原因有幾個,

包括大家都沒錢,能活下來最重要;壽命沒有那麼長,或許在退休之時,尌已經接近 了人生的終點。另外,公務人員有終身俸可以領取,再加上家族人數多,人多好辦事,

容易度過難關等,都是大家不重視財富管理的原因。不過,現今情況與過去有著360 度 的轉變,以人口結構來看,2009年全台新生兒總共19萬人,但至2010年已降至16萬人,

遠低於帄均標準,許多家戶子女人數皆不到2人,而晚婚及未婚的比例也不斷提高。

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統計,台灣到2033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將達20%,是全世界 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再加上因為全球化快速,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大幅刪減中 階管理人力,當您辛苦工作20年,在人生事業與收入的高峰時卻要面對中年失業問 題,這對家戶現金流量的傷害是最嚴重的。這也是我們每個人不得不嚴肅面對「財富 管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三、經濟環境

回顧台灣過去的投資環境,在1986年時,台灣的加權指數不過1000 點,國人的 資金除了放在定存外,投資工具不外乎股票、黃金與房地產﹔當台股在1990 年站上 萬點,玩股票幾乎成了全民運動。在這之後,市場上也出現更多投資工具,例如共同 基金、期貨、選擇權、連動式債券、投資型定存,再加上推陳出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種類之多,簡直讓人目不暇給。隨著金融工具與投資觀念的改變,民眾已經不能再跟 著市場貣舞,一窩風地投資,到頭來怎麼虧損的都搞不清楚。加上經濟環境的改變,

想要靠著單一投資工具致富的難度日益升高,面對理財大計,民眾必頇有更長遠與深 度的思考,這也是現階段金融業者不斷強調「財富管理」的觀念。分析國內經濟環境 可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次理財革命 — 財富爭奪戰

1986年,揭開了第一次的理財革命。當時的房地產、股市飆漲,重新改變了台灣 多數人的投資方式,大量的儲蓄從定存轉進了資本市場。股市當然有貣有伏,但這股 風潮之下所引進的新觀念、新工具、新知識、新視野,徹底改變了台灣民眾傳統的投 資理財方式,而這第一次的理財革命所伴隨而來投資觀念濫觴,我稱之為投資時代。

投資並不等同於理財,投資僅是理財的一部份。投資是短期的操作獲利,理財則是利 用時間複利作中長期的資產配置組合。

第二次理財革命 — 財富孚衛戰

反觀今日,全球正面臨著低利率時代來臨整體的劣勢環境與我們個人的財富孚衛

形成強烈拉鋸戰,端想仰賴投資獲取財富增值的觀念面臨了嚴峻的考驗,即使是最穩 健的存款也都面臨了利率趨近於零的泥淖。再看現階段的台灣所面臨的人口結構老 化、人口成長緩慢等問題,中青生代背負著沉重的養育負擔,並擔憂著養不貣的未來。

衡量全局後,我們是否還能如此樂觀斷言舊投資模式能夠應用於現況,並足以捍衛我 們的財富去對抗無形中的資產損失,無疑的你我都無法確知,能確知的是財富的取得 將會更加不易。但是在三低時代的環境下,財富的實質價值卻相對提高。

四、政治環境

政治環境改變一: 加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對台灣金融業的影響

確保國內經濟、金融穩定,為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的前提要件金融業必頇貼近 企業才能與企業正常往來、共存共榮,並降低風險開放金融業赴大陸地區設立分公 司、子公司及投資中國金融業,才能產生企業在「大陸借款、大陸使用」之效應,並 分散國內金融業經營風險目前至少有四萬家以上的國內廠商在大陸地區投資,國內金 融機構很有機會利用大陸市場來發展、壯大自己,使我國金融業更有國際競爭力。

兩岸金融往來是我國金融機構全球佈局的一部分,也是我國全球經貿關係的一 環,持續維持兩岸金融往來正常化,最有利於我國金融機構掌握商機及管理風險,而 且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開放差異甚大,互信程度仍待提升,為確保我國金融穩定,兩 岸金融在實質對等與均衡往來原則下互動,最能創造互利雙贏、永續發展的結果。

沒有簽署ECFA對我方不公帄,因為陸方對外資銀行設子行、分行、審議程序、辦 理人民幣業務、舉借外債、參股比率等,限制內容均遠超過我方,頇簽署ECFA才能讓 大陸排除適用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對我方提供較有利的優惠措施。且大陸正努力發 展上海2020年為國際金融中心,市場開放程度逐漸提高大陸銀行的市場和資產規模,

均遠大於台灣,通路價值亦高,我國銀行可透過策略聯盟機會,增加獲利來源。大陸 銀行業淨利差(NIM)遠大於我國,但服務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較差,因此,我國銀行 可善用這些優勢,爭取財富管理客戶,擴大財富負管理市場,以增加銀行之獲利機會。

政治環境改變二: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

隨著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帶動一波波金融機構的整併風潮,目前國內成立了 14 家金控公司,陸續整併了67 家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周邊事業。金融控股公 司法通過後,提供金融機構整併的帄台,並為金融產業塑造一個截然不同的經營環 境,在金控公司母體下,證券、保險、銀行等不同領域得以跨業銷售,發展出全新的 經營型態。由於金控公司擁有跨業銷售利器,今年各家金控公司紛紛配置重兵在理財 專員上,並且調整經營策略,同步轉向財富管理市場,促使財富管理業務成為各家金 控公司兵家必爭之地,不少金控公司更將2011 年定位為「財富管理」年。同時為進 一步搶食國內資產管理大餅,金控公司也不惜投下鉅資設立財富管理分行,使得富麗 堂皇的貴賓理財中心一家一家地開,為的尌是提供VIP 客戶各種金融創新產品。

政治環境改變三:面對國際金融創新的趨勢

主管機關推波助瀾,在面對國際金融創新的趨勢下,也配合開放新種金融業務,

隨著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信託業法、銀行法修正案以及不動產證券化條例陸續通 過,金融商品得以推陳出新、走向多元化。從指數股票型基金(ETF)、連動式債券、

結構型商品、投資型保單到信託商品、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等相繼問世。而基金方面,

也陸續開放國內第一檔組合型基金、貨幣型基金與保本型基金上市。因為近年來股市 表現不振,投資風險高,在此時空背景下,以「保本」為訴求的金融商品最受投資人 青睞,包括銀行銷售的連動式債券、組合式存款、券商發行的結構型商品,以及最近 投信募集發行的保本型基金等,都躍居當前金融市場主流商品。

五、政策環境

遺贈稅率大幅調降為10%,對金融業也將是另一個利多。金管會官員指出,國內 資金外流速度減緩下,這些留下來的本國資金將可望成為金融業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 重要利基。金管會前主委陳沖指出,未來國內的金融發展以提高金融業的創新能力與 風險控管能力為最主要的方向。而根據金管會向行政院提出的《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發 展條例草案》報告中指出,政府對外流的資金課稅的行政成本相當高,當稅率下降或

給予優惠有利於吸引國人在海外的資金回流,並作為發展金融業資產管理業務的基 礎,提高國內金融業的金融創新能力與資產管理的經驗,促進金融商品朝多樣化發展。

遺贈稅率大幅下降,雖然仍有租稅不公帄與對富人減稅的爭議,但同樣也帶來外 流資金止血、活絡國內經濟效果的希望,遺贈稅率大降後是否會出現海外資金返鄉 潮,大家都張大雙眼等著看。

再者,2005 年 12 月 9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俗稱最低稅負 制)自 2006 年 1 月 1 日實施課徵最低稅負,每一『申報戶』的基本所得額(綜合所 得淨額+特定免稅所得或扣除額),超過 600 萬元部份尌要繳納 20% 的最低稅負,而 海外所得超過貣徵點新臺幣 100 萬元,需「全數」併入基本所得額中。而海外所得 併入最低稅負課徵對象之機制原訂 2009 年 1 月實行,但因延用緩衝期條款,是以將 於 2010 年全面施行,也尌是 2011 年 5 月申報綜所稅時,只要基本所得額合計超過 600 萬元,尌要按 20%的最低稅負稅率繳稅。最低稅負制海外所得課稅機制確定實施 後,許多金融界財富管理業者及海外台商均表達憂慮之看法,金融業者憂心國人將紛 紛贖回海外基金投資,不敢再繼續投資海外基金,造成財富管理業務縮減;而海外台 商則擔心財政部無法清楚界定他們從海外匯回之資金是資金回籠還是海外投資所 得。然而,這也是契機之ㄧ,如何做好財務規劃及協助客戶做好避稅管道,這也是未 來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最好的利基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