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體環境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9-78)

第五章 外部環境分析

第一節 總體環境分析

首先在台灣目前木雕觀光工廠的總體環境方面,本文以 PEST 分析,所謂的 PEST 是指政治( Political )、經濟( Economic )、社會( Social )與科技( Technological ) 的縮寫,屬於巨觀外在環境的監測分析,以下分別討論:

一、 政治與法律環境

為了配合經濟發展的演進,協助地方型產業找到利基市場,從製造業的角度推向 創新轉型升級,也就是說從二級產業跨入三級休閒產業或知識服務產業,從二級產業 轉換至三級產業過程,藉由商業加值的過程,活化地方特色產業,產品的保存價值是 潛力的所在,找出特色的保存價值作為產品化的最佳利器。於是政府推動製造業轉型 觀光休閒產業,期許能帶動產業永續經營,為地方經濟帶來莫大的助力。

為協助台灣地方產業保存在地文化特色、擴展經濟生機,中央政府相關部會開始 分別依據其轄下主管之業務範疇,陸續投入必要之資源。如經濟部工業局輔導對象為 具有獨特性、精緻化、高品質的重點新興創意生活產業,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輔導對象 為具產業知識有寓教於樂富含教育性質、具歷史意義深度能彰顯文化性之觀光工廠,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輔導對象為具有歷史性或獨特性、消費性且可發展為鄉、鎮、區地 方特色的產業,2006年推動的一鄉鎮一特色產品OTOP計劃,以「發展地方經濟刺激 消費」作為活動規劃主軸,讓國內外消費者「賞」台灣地方特色產品、「遊」台灣地 方精緻遊程,「品」台灣優質好禮。

政府自 1992 年至今所推動的傳統產業相關計畫列表如下(經濟部工業局,

http://www.moeaidb.gov.tw)

表 6 政府部門推動傳統產業相關計畫歷程表

年份 政府單位 計畫及業務

1992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地方特色產業輔導

1999 行政院 提昇傳統產業競爭力方案 2000 行政院經建會 振興傳統產業方案

2002 經濟部工業局 推動製造業發展休閒觀光產業計劃 2003 經濟部工業局 協助傳統工業技術開發計畫

2003 經濟部工業局 推動地方工業創新轉型發展計畫 觀光工廠輔導計劃

2002~2007 行政院 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2003~2007 行政院文建會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2006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一鄉鎮一特色產品 OTOP 2009 經濟部 幸福巴士 GO 計畫

2010 經濟部工業局中部辦公室 觀光工廠輔導計劃-觀光工廠自在遊 2011 經濟部工業局 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

經濟部自 2003 年起,協助具有產業文化或觀光教育價值的傳統工廠,轉型為「觀 光工廠」。觀光工廠就是服務的延伸,消費意識提升,消費者除想吃好東西,也想了 解產品如何製造、是否安全與環保,成了消費者選購產品評量因素,製造業加入服務 的思維,效果就不同。傳統製造業經政府輔導轉型為觀光工廠,除了有形的參觀、購 買人潮多了,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的無形效益更明顯、更持久,過去傳統製 造業只會大量接單,封閉式生產,面對競爭而競相殺價,利潤越來越薄,甚至被迫關 門。中小企業傳統製造業資源有限,經營面臨困境,政府帶頭輔導走向觀光化,不但 節省中小企業大筆廣告宣傳費用,政府的嚴格把關更有說服力,消費者比較有信心。

觀光工廠與工廠參觀不同,工廠參觀只強調產品製程參觀,而觀光工廠則強調展 現產業知識、產業文化、休閒質感及企業文化。觀光工廠輔導包括:企業主題規劃、

營運模式設計、廠區及參觀動線規劃、導覽與展示設施規劃、體驗項目設計五大面向。

輔導完成後針對企業主題特色(觀光工廠企業主題與形象)、廠區規劃(廠區環 境綠美化程度及服務設施建置)、設施展示(導覽、文物及體驗設施建置)、顧客服 務品質(服務人員接待、導覽的專業能力)、經營管理模式進行評鑑,通過評鑑者授 予「觀光工廠標章」,3 年後再予延續性評鑑,以維持觀光工廠的品質。

二、 經濟環境

臺灣木雕藝術發達,淵遠流長;從鄭氏啟臺以來,臺灣木雕與大陸閩、粵來臺的 漢人墾民性格、社會組織、宗教信仰習俗息息相關,不僅帶來漳、泉、潮、汕一帶生 活文化內涵與藝術風格,更因臺灣本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條件因素,逐漸發展成 臺灣木雕藝術的特色。

臺灣因民生富裕,木材資源豐富、手工精良、各類木屬之作應用很廣,數量亦多,

呈現多采的風貌;除廣泛應用於寺廟民宅建築構件之大、小木作、神龕神樆之外,神 像雕刻、信仰祭祀用器、家具裝飾、善書版印等之木作雕造鑴刻亦多精作。以安平、

臺南、嘉義、鹿港、豐原、通霄、大溪、萬華、羅東、馬公等地產製之木雕文物為最 著名,曾經人才輩出、繁華一時。所用木料主要有樟、楠、肖楠、檜、杉、櫸、黑檀、

烏心石等,各具特色紋理。

被封為「木雕重鎮」的苗栗縣三義鄉,最盛時期聚集至少三百名雕刻師傅,但現 在熱絡從事木雕的榮景已不復見,藝品店賣的木雕藝品,百分之八十是物美價廉的大 陸貨、印尼貨和越南貨。本土木雕師因創作品價位高,無法競爭,為了生活多數改行,

目前僅剩不到五十名木雕師在苦撐場面。大陸木雕品的質材成本低、工錢低,做出的 木雕成品也不輸台灣本土木雕,而且式樣應有盡有,本土木雕師的作品實在抵不過這 股力量的入侵。今日,木雕業者面對澎湃的藝術思潮與大陸量產化之商品衝擊,經濟 景氣下降,木雕市場漸趨式微,木雕工作者更積極努力朝個人創作方向努力,期能開

拓木雕藝術之新遠景。

三義木雕藝品市場提供各式各樣的藝品種類,較為暢銷是裝飾用的人物類之木雕 藝品(如鍾馗、財神爺、觀音、彌勒佛),其次為實用的藝術原木茶盤,以及原木桌椅 等;此外,現今師父的藝術知識逐漸朝向創作藝術品領域,而消費對象則以藝術收藏 家身份所購買,因此眾多種類必有銷售通路管道。

台灣製造業優勢消失的趨勢,與老工業國的經驗不謀而合,而政府也在2003年有 感於觀光工廠的趨勢,委由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進行工廠轉型輔導。其中是以經濟部中 部辦公室所主持的觀光工廠輔導計劃最為關鍵,經過整體的規劃、設計,自2003年至 2008年,已協助全台灣32家以上傳統製造業成為新一代觀光工廠。觀光工廠以自家生 產出的產品為切入角度,並結合地方文化特性,發展工廠特色。藉由生產和觀光複合 經營,直接和終端消費群互動,在不景氣的年代,仍逆勢成長,經濟部中部辦公室指 出,2008年這32家觀光工廠觀光人潮突破11萬人次,觀光營業額達新台幣4億元以上;

由於觀光工廠績效誘人,加上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可望帶動更多商機。

透過經濟部中部辨公室8年來的努力,在2010年已有57間觀光工廠成立,由於台 灣西半部平原地形及工業區發展的因素,大多數的觀光工廠位於台灣西部地區共43 家,東部地區則有7家,而離島共有7家,其中以戰地風光著稱的金門發展觀光工廠為 最多。

觀光工廠走紅,年產值衝 16 億,截至 2011 年 11 月全台觀光工廠合計已高達 110 家。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主任黃文谷表示,包括麗嬰房采衣館、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

珍芳烏魚子見學工廠、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朝露魚舖觀光工廠、光淙金工藝術 館、緞帶王織帶文化園區、台灣滷味博物館、琉傳天下藝術館等 9 家廠商,已於 2011 年 9 月正式獲頒「觀光工廠」認證。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資料顯示,2011 年 已突破 500 萬觀光人次,2012 年預估將超越 600 萬人次大關,帶動全台觀光工廠年 產值達 16 億元以上。

根據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aspx)所提供的 統計資料可以得知近 10 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旅次由 2001 年的 97,445,000 人次,到 2010 年成長到 123,937,000 人次(見圖 8 所示)

8 近 10 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旅次變化圖

另外近 10 年來臺旅客以觀光為目的佔來台總人數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由 2001 年的 36%,2006 年的 43%,到 2011 年提高到 60%(見圖 9 所示)。

9 近 10 年來臺旅客觀光目的別人次及佔比例變化圖

而在經濟收入方面,由近 10 年台灣觀光外匯收入及國內旅遊支出及總收入的統 計資料可以得知,台灣觀光業的總收入由 2001 年的 3,883 億元,到 2010 年觀光業 的總收入大幅提升成長到 5,140 億元(見圖 9 所示);另外觀看近 10 年國人國內旅遊 收入的統計資料,發現雖然近 10 年來國人國內旅遊的收入並無顯著地成長,並在 2008 年~2009 年期間於近 10 年來呈現低點,不過那是因為當時全球及國內經歷金 融風暴而顯得經濟蕭條,連帶影響國人出外旅遊消費的意願,但到了 2010 年之後,

經濟景氣逐漸回穩,故 2010 年國人國內旅遊的收入達到 2,3810 億元(見圖 10 所示)。 故由以上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網站所提供的統計資料可以得知,未來台灣的觀光旅 遊產業將會爲台灣帶來龐大的商機,也是台灣政府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10 近 10 年觀光外匯收入及國內旅遊支出及總收入統計圖

三、 社會環境

觀光工廠的興起,儼然已經成為時下最流行的觀光產業之一。透過生活型態工廠 的展示空間,利用平面照片、歷代產品、廣告短劇等不同的展現手法,及導覽人員生 動活潑的現場解說,工廠生產線透明化的立體表演,大大滿足了消費者眼、耳、鼻、

身的深刻體驗享受。全球經濟消費型態,從單純的店面產品銷售,逐漸轉變成體驗一 種生活不曾有且離開現實生活的生產消費過程。

從工業經濟到體驗經濟,結合生活藝術、歷史文化、教育學習、國民旅遊的觀光 工廠正蓄勢待發,轉型過程面對許多挑戰,也因而更凸顯企業強韌的生命力與靈活彈 性,經濟型態演變至今透過體驗的經濟模式,不僅改變生產消費的行為,亦促進經濟 價值遞增的效益,並提供知覺、情感、認知、行為等體驗過程來取代傳統產品功能性 之價值,有助於產品價值的提昇。體驗是種讓人愉快並且難忘的獨特經驗,企業應重 視體驗做為行銷手法來展售產品,透過難忘的購物體驗能將產品的價值提昇,免於將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