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臺灣的不分區立委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臺灣的不分區立委研究

本文希望檢視不同選制所選出的立委在國會中所表現出的行為,並且區分不 同屬性的不分區立委與區域立委相互進行比較。因此,本研究將會先簡單探討過 去不分區立委的相關研究面向,並說明與立委的立法行為相關的因素。

過去關於不分區立委的研究面向,大致可以區分成法規制度、提名策略、代 表角色、在國會次級團體的定位以及與政黨的互動等面向,從這些不同的面向再 來分析不分區立委的表現與特性。以不分區立委的形成制度而言,胡舜基從憲法 的修訂過程介紹不分區立委制度設立的背景(胡舜基 2005),說明每次修憲案內 容對於不分區立委的組成方式與人數如何改變,並且衍伸至各政黨針對不分區立 委的提名策略在不同屆期的差異,最後則是檢討不分區立委制度如何改善的問題。

同樣是針對不分區立委的制度,吳東野(1999)在他的研究中,首先介紹世界主要 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並提到臺灣的國會選舉制度特徵,其中包含不分區立委的 形成方式;再來他還比較臺灣的不分區立委制度與比例代表制的異同,在選區結 構上和提名方式有何不同之處(吳東野 1999)。

而說明不分區立委制度的形成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討論如何選擇候選人的議 題。有關於不分區立委的提名策略,也有不同的分析面向(Crisp et al. 2004;

Shomer 2009b; 林佳欣 1999;李昆澤 2002;吳東野 1999;胡舜基 2005;陳佳 吉 2000)。政黨具有提名立法委員候選人的功能,而提名的策略與過程有不同的 考量牽涉其中。從世界主要民主國家提名制度的差異,可以大致觀察出提名方式 的種類範圍,得知這些國家因應其憲政體制和政治文化的背景,所採取之提名手 段背後的邏輯(林家欣 1999, 15)。接著,也有學者比較臺灣各個政黨的提名制 度,發現政黨在不同屆期的立法委員選舉前有不同的提名方式。吳東野首先分析 了臺灣各政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的提名策略,探討政黨所採取的提名方式會影響不 分區立委在立法院內表現出的角色與功能。由於提名方式可能會決定不分區立委 候選人進入國會後的預期表現,因此可以顯現出這些政黨考量提名不分區立委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背後的思維。例如國民黨提名許多基層民代或者轉換政治職涯的省議員,將地方 派系的勢力帶入到國會中;民進黨採用初選制度來決定候選人名單,進而規定必 須納入不同代表性質的提名人選,包括政治人物、學者專家與弱勢團體等分類。

最後,他還總結了不分區立委的制度效果,並且提出未來希望可以改革選制為單 一選區兩票制的方式(吳東野 1999)。

前述提到了提名制度的影響,而採取不同提名方式的政黨,也是關鍵因素之 一。政黨對於提名制度的演變過程,象徵著不同階段的政治考量,尤其是針對臺 灣的兩大主要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提名方式分析。陳佳吉以國、民兩黨的提 名制度演變,說明政黨政治甄補功能的發展,是經過多年以來的調適與修正,逐 漸地進入制度化的過程(陳佳吉 2000)。其中,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提名方式,

從最初的經由中央提名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之後再由中常會作最後的核定的方 式;到後來提名規則經過兩次的細部修訂,大致上的原則仍是由黨中央決定不分 區立委候選人的名單(吳東野 1999, 156;胡舜基 2005, 83),權力集中在黨中央 內部的手中。而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提名制度,在一開始時即採用黨員投票與幹 部投票合併採計的方式,決定候選人被提名與否。並且將名單納入一些分組的原 則,以確保學者專家、女性以及弱勢團體的代表屬性能夠進入國會中(李昆澤 2002, 56;吳東野 1999, 157;林佳欣 1999, 80-83;胡舜基 2005, 84-87)。因此,

觀察政黨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提名策略,可以大致瞭解政黨內部的主要權力來源,

以及對於不分區立委的定位抱持著何種認知。

談論到不分區立委在國會委員會中的表現與定位,也有不同的研究面向

(Batto 2005;黃德福 2001;羅清俊 2002)。羅清俊針對立法院常設委員會的審 查功能研究中,提到不分區立委本身的專業能力,如何表現在委員會內部的法案 審查的過程(羅清俊 2002)。由於立法院常設委員會的工作是進行法案的實質審 查,且委員會是依照不同專業領域進行分類,需要具備相當程度各該領域的專業 知識,才有辦法針對法案重點內容提出適切的觀點。而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分 析國會專業化的程度是否足夠。最後得出的結果顯示,不分區立委在法案審查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程中並沒有發揮預期的專業角色功能。從結論來看,羅清俊認為政黨在提名的過 程中,應該以專業考量來決定不分區立委的候選人名單,並且根據各自的專長領 域分配至合適的委員會,展現立委專業的法案審查能力(羅清俊 2002, 46);或 者是透過選舉制度改革,讓不分區立委擁有充裕的時間與發揮空間,建立起委員 會的資深制度(黃德福 2001, 2-3),才能讓立法院的功能更加專業化。

除此之外,Batto 分析立法院第二屆立委任期到第四屆立委任期內,立委參 與不同委員會的動機與選舉策略之間的連結,是否存在尋租的關係。他將委員會 的性質區分為與金錢相關的委員會、與金錢無關的委員會及不屬這兩類的委員會。

其中,不分區立委比起區域立委來說,更頻繁地加入與金錢無關的委員會,尤其 是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Batto 2005, 53)。除此之外,他也將不分區立委區分為有 意投入其他選舉的立委與純粹的不分區立委兩種類型,當立委純粹擔任不分區立 委而沒有其他政治職涯的規畫時,待在與金錢無關的委員會的時間較多,而留在 與金錢有關的委員會的時間較少(Batto 2005, 55)。這也能顯示出不分區立委在選 擇加入委員會時,有其政治上的考量與規畫。

有關不分區立委在國會中與政黨互動的研究,也包含記名投票表決時是否依 照政黨的指示,遵守政黨的黨紀而不會站在相反的立場;或者在何種情況下,立 委會採取與政黨不同的立場等。由於進行記名投票表決的審議過程中,當法案內 容與自己選區利益有牴觸時,區域立委可能會採取與黨內立場相反的行為;而不 分區立委可能會聽從政黨的命令,並與政黨的行動一致。Batto 針對臺灣立委的 研究,觀察區域立委與不分區立委進行記名投票表決時,立委與政黨最後立場相 反的情形,並討論立委本身的角色與政黨立場一致性(Batto 2009)。他希望證明不 分區立委未來如果想要轉換到更高的政治職位,或者是想要再回到區域立委等地 方民意代表的行列,在記名表決的行動上可能會出現較多與政黨立場不一致的情 形。雖然最後的模型結果在統計解釋上並不顯著,也就是希望轉換政治職涯的不 分區立委與一般不分區立委在記名表決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從係數的方向性來看 前者的確是較有可能會與政黨本身的立場相反。因此從這點來看,希望轉換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職涯的不分區立委並不一定完全遵照政黨內部的指示,有時可能會有自身考量而 採取與政黨相背離的行動(Batto 2009)。

總結前述,我們可以知道針對不分區立委的相關研究中,主要關注制度層面 設計、演變過程、在立院次級團體的行為以及與政黨之間的互動等面向,對於不 分區立委本身的角色差異與反映出的代表行為則較少著墨。這是由於不分區立委 的組成人數較少,且相較於區域立委的席次比例上只有四分之一,再加上臺灣的 混合選制下不分區立委的選票來源是間接來自 SNTV 選制中區域立委得票的設 計,在重要性與影響力上都不如區域立委,反映在研究文獻上也是如此。因此本 研究除了主要分析區域立委與不分區立委的立法行為之外,也特別著重在不分區 立委的代表角色差異,分析選舉制度對立法委員行為的影響,補足過去文獻中較 少著墨的領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