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言論:文學語言與生活語言

在文檔中 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 (頁 58-68)

第三章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第六節 語言論:文學語言與生活語言

1984 年 7 月向陽出版了《十行集》,1985 年 6 月出版《歲月》,同年 8 月出 版《土地的歌》87,此三書奠定了向陽在詩壇的地位,是最能體現他的創作成就,

創作觀念和具有里程碑式的詩集,88亦使其被允為「銜接七○年代和八○年代承 先啟後的詩人」。89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是他所選擇的寫作策略與路向——「格 律詩」與「台語詩」——使他的作品風貌比較起大多數詩人,擁有更清晰的印記 與輪廓。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呈現,詩的表現亦依賴語言做 為媒介;90當詩人決定了其所採取的語言策略,往往便決定了其風格異同。然則 詩人為何採取某種語言策略,其因果與成效如何,即是我們在詩觀與實踐中要探 討的。此節試從「格律詩」與「台語詩」這兩個方面來探討向陽在語言觀的論點 與實踐,將可獲得一個清晰的面貌。

《十行集》在為向陽第一本完整的新格律詩體的結集,除了五行為一節、二 節為一詩的十行型式外,向陽以一種高度凝鍊、鎔鑄古典的華文文學語言作為寫 作的工具;91《土地的歌》則採台語賦詩,於方音考據釐定,於用語不避俚俗,

於題材模範風土,呈現出台灣民間豐富的人情事理。無論在「格律詩」與「台語 詩」都是當時詩壇未深耕厲耘之處,而向陽卻選擇了這樣的路向,一步一腳印的 前行,終究開放出美麗的花朵,引領時代的風騷。然而向陽為何會選擇這兩種語 言工具為作其詩壇發聲的利器?向陽說:

六十五年初向我所來自的鄉土,我嘗試使用母語、挖掘昔日生活的題材,

87 此三本詩集收錄了早期前兩版詩集《銀杏的仰望》與《種籽》當中重要的作品,前者為 1977 年 4 月自費出版,1979 年由故鄉出版社重新排印;後者為東大圖書公司於 1980 年 4 月初版。

88 古繼堂:《台灣青年詩人論》(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 年 4 月),頁 154。

89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初版),

頁 36。

90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 5 月二版一刷),頁 1。

91 其後的《歲月》與《四季》詩集則可視為將行數與節數擴製而成的另類格律詩樣貌。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寫下方言詩「家譜」,並把此一嘗試列為自己向現實台灣紮根的起步;六 十五春初,向我心懷的歷史,我嘗試自鑄格律,建立中國新詩的形式,寫 下十行詩「小站」,並把此一嘗試懸為自己向歷史中國開花的目標——彷 彿座標,定下 X 軸與 Y 軸之後,我總算找到創作的方位。92

向陽在〈尋求紮根與繁殖的土地〉一文提到:「這這種形式的堅持乃從創作 之需要來:可以約簡於十行者,自無需以十三四行處理之;不得不以方言出之者,

代之為國語則怕風味舛失。在這種『自然的制約』下,我遂不得不成為一個詩形 式的堅持者了。」93從這個角度看來,向陽從事十行詩以及種種變貌的新格律詩 體的寫作時,在「詩的語言方面,讓讀者更為驚訝,當詩壇走向淺白口語的今天,

向陽卻堅持『文學的』語言」,94似乎也是一個不得不然的手段。另一方面,自幼 沐浴中國文學傳統,高中「笛韻」詩社時期寫作新詩並習作舊詩詞,以「用中國 人的話寫中國人的詩」為詩觀的習詩背景,也應該是其吸取古典詩詞詩法,援引 古典詩詞意象系統,轉化古典詩詞語言,以作為現代詩養分的重要原因之一。95

詩人白萩在《現代詩散論》有一段話這麼說的:

無疑的,白話是不成熟的。它只達到表意的程度,缺少詩的飛越性,每當 我們從事詩的創作,往往為它散步的姿勢所苦。……我們的語言,已經失 去了傳統舊詩的含納、簡潔和飛躍,我們需要正視我們現在語言的薄弱。

然而歷史是不回頭的,我們已無法退回到我們過去的語言,我們只能在現 在的語言基礎上,重新鍛鍊我們的工具。重新獲得我們過去語言的優點。

改進了我們的語言才能改進我們的詩。96

92 向陽:〈「十行」心路〉,《十行集》後記,頁 191。

93 向陽:〈尋求紮根繁殖的土地〉,《種籽》後記,頁 208。

94 林燿德:〈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一九四九以後》,頁 135。

95 以當時的詩壇時空,由於「政經、社會的變遷,以古典素材的運用為例,其中《風燈》、《大 地》、《詩脈》等均有從古典尋找創作靈感的作品;詩人如大荒、王潤華、苦苓、張健、張錯、楊 牧、余光中、向陽、楊子澗、陳義芝、溫瑞安、方娥真等也試圖從中國古典作品中汲取營養,他 們之中有的在語言上擷取傳統詩詞的精華,有的在題材上品嚐文化鄉愁的況味,有的融合古今,

體會歷史的輪迴感。」引自鄭慧如著《現代詩的古典觀照》(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 文,1995 年 6 月),頁 65。

96 白萩:《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 8 月三版),頁 88。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向陽雖採用古典語言系統,卻藉以提昇了現代詩語言的細緻度,並努力轉化 為生存土地現實的指涉,使傳統意象與古典語言逬發出新意,則是其在新格律詩 系統語言的最大特色。

至於在台語詩系統,用台語寫詩雖不是由向陽發軔,但是以「一種更嚴肅的 態度,更精確的方言詞彙,有計畫而有系統性的處理方法來經營方言詩,而卓然 有成者,則非向陽莫屬。」97在方言詩集《土地的歌》中最早完成的一輯是「家 譜」系列四首,時間點集中在 1976 年 1 月 14 日至 17 日四天之內,地點則在文 化學院旁山仔后居所;依據向陽自己的說法,最初他只是想「用詩來代替父親說 話,來探尋父親的生命」,而他將在父親之前「面呈一冊結集的詩,用他的口音 他熟悉的語言和情感為他朗誦『家譜』」,父親將「在看不懂得詩裡,在聽得懂得 方言朗誦中」,欣慰地看到向陽「以他的身命和熱力去創作的,任何一首詩!」98 可見情感和親情的背景是向陽寫作台語詩的最主要因素。

情感的激發誠然是向陽寫作台語詩的主要動機,但能使向陽持續十年之力,

完成十二輯三十六首詩99,則已是超越了一時的情感因素和淺嘗即止的嘗試心態 了,誠如王灝在〈不只是鄉音〉一文所說的:

向陽方言詩的創作背景,必然有著更大的心理背景在。……他這份心理背 景雖然是集結了眾多因素凝聚而成,但一開始必然只是一丁點淡淺的意 念,然後在創作過程中,一邊感知一邊體切,慢慢的更多因素附會了進來,

會聚而成為不能自己的創作動力,支持他繼續創作下去。100

初始寫作台語詩,向陽其實面臨了許多外在環境的壓力,向陽說「方言詩的 創作,在我是一種生命的抉擇與考驗。這當中包含有我對詩壇曾有過的一段『晦 澀黃昏』之側面澄清,對生長鄉土之正面呈現,以及試圖裁枝剪葉,將方言適度

97 王灝:〈不只是鄉音〉,收錄於向陽:《土地的歌》,頁 157。

98 向陽:〈江湖夜雨〉,《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200。

99 《土地的歌》中最後一首詩〈在公佈欄下腳〉,標記寫作時間是 1985 年 6 月 10 日。與第一首

〈阿公的煙吹〉相距九年五個月少四天。

100 王灝:〈不只是鄉音〉,收錄於向陽:《土地的歌》,頁 159。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地移植到國與文學中的理想101。」這時向陽寫作台語詩的詩觀是似乎只是想讓台 語詩更精緻化,讓台語文學有機會與華文文學相容,進而豐富華文文學的內容,

即使台語文學終會消失,但其階段性任務亦已達到。

但是「鄉里記事」系列之後,向陽面臨那種即將「犧牲」的氛圍,反省並更 深一層地思索創作台語詩的目的與期望何在?在當時整個文壇率以華文寫作的 傳統下,如以少數幾人各自使用個人體系創作的台語詩,豈不更屬頹危的掙扎?

向陽找不到可以支持他寫作台語詩的信心,直到他從連橫著的「台灣語典」體會 到「臺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際,又非今日之 儒者之所能明」,方才鼓舞了向陽繼續創作台語詩的信心,「不再自卑地認為從事 方言詩的寫作是一種悲哀」,「浸潤愈深,愈覺方言詩大有可為」。102

而少年時手抄的《離騷》此刻竟返回目前,給向陽新的體悟和支持:「屈原 以楚方言寫《離騷》而絲毫無損於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則使用方言從事文 學創作,即非一部作品是否流傳的必要條件,且有可能反成有利條件。」103這個 想法體悟使向陽完全袪除了原來認為「方言詩傳達性狹仄」的功利顧慮,轉而恢 復「使用台語寫詩的自尊」。美好的文學作品在於它開創了怎樣的藝術形式,涵 蘊了怎樣的內容思想;台語詩的問題也不在使用地方語言,而在於能否善於吸收 和運用其特色,是否為文學開闢了一條大路。向陽說:

自此我的方言詩寫作,已不在糾葛在少數語言或多數語言的傳達考慮 上。……我袪除了原來的自卑心理,用心研讀相關語言書籍,並從形式與 內容兩者著力,準備更勇健地投入方言詩的寂寞路途。104

當向陽坦然面對它所使用的語言工具時,「方言詩在七○年代台灣詩壇向被 視為不入流的異端」的心理障礙亦隨之消解,這時語言反而能引領他對身處的土 地人民有更深刻的思考,向陽說:「一開始是想利用方言來標幟自己的作品,但

101 向陽:〈情調的節點〉,《流浪樹》,頁 226。

102 向陽:〈土地:自尊和勇健〉,《土地的歌》後記,頁 193。

103 向陽:〈土地:自尊和勇健〉,《土地的歌》後記,頁 195。

104 向陽:〈土地:自尊和勇健〉,《土地的歌》後記,頁 196。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其後不久,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台語在自己的詩作中為純粹的語言,而且有它本身

其後不久,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台語在自己的詩作中為純粹的語言,而且有它本身

在文檔中 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 (頁 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