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借課:一種不適當的研究議題?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前導研究的發現,除了讓我對借課問題更加了解,也影響了我後續正式研究 中的訪談設計,尤其是關於選取訪談對象上的類別考量。首先是「考科」與「非 考科」類別的考量。由於在前導研究中我發現:「考科」、「非考科」教師詮釋「知 識」與「教學傳遞方式」有所差異。「非考科」教師不認為一定要把課程內容上 完才算教完,也不像考科老師反應自己的教學時數不夠,而是抱著「能教多少是 多少」的心態教學,因此就算教材內容上不完,也不會向別人借入課。這些差異 可能是借課產生的原因之一。有鑑於此,兼顧「考科」與「非考科」兩類別的訪 談對象,便成為正式研究中訪談對象選取的首要條件。又考量教師的任教年資可 能與借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連,所以在訪談對象的選擇上,我將資深12與資淺教 師列為第二層考量。除此之外,前導研究中發現,導師因為有「多的」彈性時數,

如班會、早自修、或空白課程等等13,導師是各方借入課的首要對象。因此,「是 否兼任導師職務」成為選擇訪談對象的第三個考量。另外,為求資料呈現的多樣 性,我也將訪談教師所任教的科目,設定為國中各科目的老師至少一名,於是「科 目」成為選取訪談對象上的第四個考量。

在上述條件的考量之下,我透過兩位友人介紹,一共覓得 18 位受訪者協助 參與研究,每人進行一次正式訪談,每次的訪談時間約 90 分鐘。其中,我也依 循口委建議加入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希望呈現更完整的借課文化。但在時間與人 力等諸多考量之下,僅限於研究中參與借課文化較多的「小老師」與「學藝股長」

14兩種學生職務為限制條件進行選取。透過受訪教師國文美人的引薦,我找到曾 經擔任過學藝與小老師的小焰與 Panda,並與她們共同進行一次訪談。茲將 18 位受訪談者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1-1。

12由於學者對於資深教師的年資並無一致看法,但多以任教至少十年以上的教師為資深教師研究 對象,此外就教育部所頒布的《各級學校資深優良教師獎勵要點》來看,也以工作屆滿十年以上 為其獎勵條件之一,因而本研究乃以任教 10 年為區隔依據。

13 一般現場將這些時間歸給導師使用。

14 這是因為,研究結果中發現小老師與學藝,是主要處理借課問題的學生職務。

表 2- 1 受訪者一覽表

另外,由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借課,無法透過直接的觀察取得資料,只能透過 個別教師的描述加以理解,因此訪談便成為我最主要收集資料的方法。而所謂訪 談,指的是兩個人之間的談話,由研究者引導,以獲得研究對象的資訊,藉以了 解研究對象如何解釋他們的世界(黃瑞琴,1991:109)。在訪談進行的過程中,

建立良好信賴的關係、營造輕鬆的訪談氣氛,是我關切的焦點,也是研究能否成 功的關鍵。而在前導研究的訪談經驗中,我也發現營造互信互賴的氣氛,真的是 非常重要的預備工作,因為即使是與我相當熟識的老師,也可能因為不清楚訪談 的進行方式,或是不了解訪談的問題,因而產生防備心。有鑒於此,在正式進行 訪談前,我通常會先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表明自己與中間人的關係,遞上名片 告知自己同為教師的身分,接著在與受訪者輕鬆的閒聊中,帶出自己研究的動 機、目的、訪談進行的方式,這麼做一來可以增加彼此的熟識程度,降低受訪者 的防備心,二來也方便後續的訪談進展。

前導研究中我也發現,場地的隱密度高低與受訪者回答問題的開放度有關。

舉例而言,在開放式辦公室進行訪談,受訪教師會刻意壓低音量,避免引發其他 老師注意,回答也趨於簡短而且保守,而且開放空間中來來往往的教職員與學 生,也會影響訪談的順暢度與錄音的品質,讓後續逐字稿的謄寫工作變的更加困 難。因此在正式的研究中,我協請該校任教的友人先預借諮商室,以確保受訪者 能在隱密的空間下暢所欲言15,並藉以提高錄音的品質。另外,前導研究我也發 現,訪談者如果沒有事先掌握該所學校的情境脈絡,便可能難以理解或錯誤詮釋 了訪談中所得的資料。為了克服這個侷限,在後續正式的訪談大綱中,我不但增 加了訪談的人數,也增列對於該所學校氣氛的相關問題,以求更加了解場域的脈 絡,並提高資料進行交叉比對的機會。

在前導研究的訪談的過程中,部分受訪者擔心他們所提供的資料,可能會牽 連學校對外的形象,因此在回答時有憂慮。對此,我除了在每次訪談進行前,對

15 17 名受訪者中,除了理化阿文老師是在校外餐館進行訪談,其餘皆在校內完成訪談。

錄音、逐字稿,匿名處理等涉及研究倫理的問題說明,也會先呈上訪談大綱,開 放受訪者詢問相關研究問題,以降低受訪者的疑慮。值得說明的是訪談大綱的設 計,只是提供我進行訪談時的一個方向,讓訪談過程不失焦,其所擬的問題順序 也只是訪談時的參考,而非固定的模式。在正式訪談時,我會以受訪者的回答為 主,對於受訪者描述不清楚的地方再次詢問,也順著受訪者話語中的線索,讓受 訪者說更多的話,藉以協助研究者捕捉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與觀點,立即確認雙方 對問題了解的程度,更擴展問題的層次,得到超越研究者既定假設的資訊(林佩 璇,2000),發掘更多關於研究主題的線索。又考量到年紀較輕的學生,需要更 具體的引導故訪談大綱設計分成,老師與學生兩個版本(見附錄二)。

既然本研究想以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勾勒出「借課文化」的面貌,進而改 變外界看借課議題的既定假設,就必須確保研究中所收集的資料,呈現出完整 豐富的「借課文化」。因此除了用訪談當作主要收集資料的方法,我也把自己 當成一種研究工具,在訪談或進入田野的過程中,將自己在與老師們自然的互 動中,所看見、聽見的觀察,納入本研究中,並將之與自己過去的經驗相互關 照,以便掌握「借課文化」與學校脈絡交互影響的關聯,並豐富我後續所呈現 的「借課文化」。

另外,針對訪談資料的後續的分析處理,研究者在與受訪教師進行訪談的同 時,先以錄音筆收集訪談資料,之後再進儘速將錄音筆所得資料謄寫成逐字稿。

產出的逐字稿,之後先交由訪談者確認,待訪談者確認內容無誤,研究者才以電 子檔的形式分類收藏,並運用 Excel 軟體做進一步的資料編碼。之後,透過反覆 閱讀逐字稿的過程,先初步掌握資料的整體訊息,尋找受訪者陳述的共同主題或 關鍵字,加註底線並於一旁空白處加註研究者的看法。儘管一開始有些主題在現 有的資料中並不明顯,但我儘可能先以受訪者經常使用的語彙來加以辨認,之後 才尋找眾多主題之間的相似性,並以受訪者使用的字彙加以歸納出相似的主題。

就這樣來來回回,不斷地檢視資料之間的關聯,進而整併出趨於穩定的編碼類

別。此時,研究者也將每個編碼類別編上數字代號,並以顏色區分不同類別之資 料分析。再進一步檢視類別的合適與否時,研究者參酌之前閱讀過的文獻,藉以 擴充或修改分析架構,才慢慢歸納出分析及討論的焦點,整個論文的也才清楚浮 現架構,接著我便展開論文撰寫的工作。除此之外,為了方便讀者了解說話的對 象,本研究後續中所呈現的逐字稿編號,是以人名加上逐字稿頁碼的方式呈現,

這麼做的原因,也是為了讓我在解釋資料時,不忘來回檢視逐字稿上下文的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