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遊戲特徵與教育本質

第五章 Caillois 遊戲理論評析及對教育的省思

第二節 遊戲特徵與教育本質

本節試著以教育的本質與遊戲本質與特徵進行比較,探討兩者之間的差異性,

以作為探討遊戲融入教育可能產生的問題及適切性。

壹、 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教育作為人類的活動同遊戲具有相當的歷史,針對教育的本質及目的的探討 也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關懷之一,但對於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卻是莫衷一 是,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況,在此研究者試著先對於教育的本質與目的進行概念的 分析與界定,以助於後續的探討。

從早期希臘時期的Aristotle 認為教育是一種指向完美、得到幸福的活動,而 教育的目的發揮人類的理性,培養有德性的公民,進而塑造康樂的國家;羅馬時 期的教育家Cicero 和 Quintilian 則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博雅修養的雄辯 家;17 世紀的捷克教育學家 Comenius 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培養虔誠信仰、高尚道 德與豐富的知識,並提倡全民教育機會平等以及終生教育的理念;18 世紀的自 然主義教育思想家 Rousseau 認為教育是開展人類潛能的過程,教育的任務是在 提 供 適 當 的 環 境 使 人 成 長 , 提 倡 以 自 然 為 學 習 對 象 的 消 極 教 育 (negative education);18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 Kant 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類的理性,使 人成為有教養的人;19 世紀的英國教育學家 Spencer 認為教育應以科學為準則,

而教育的目的在於預備未來的生活,因此教育應該為人類生活的活動預作準備;

20 世紀的德國學者 Spranger 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文化傳承,教育應將文化財一 代代的傳遞下去; 20 世紀美國教育學家 Dewey 則提出教育無目的,認為教育應 該重視的是歷程而非達到某種目的。面對各式各樣的教育學說,也許因為時代的 潮流變化,導致每個學者對於教育有著不同的想像,然而其中仍是有些共通性,

因而研究者試著以分析哲學教育學家Peters 所提出的教育規準來作為對於「教育」

概念的立基。

71

Peters 認為教育具有三個規準,即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

(congnitiveness)、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Peters 指出教育是一種價值傳遞的 活動,教育的目的隱含著對於有價值的事物的追求,引導(initiation)受教育者 朝向正向價值,具體來談這包含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教育的內涵必須是有價值 的,而所謂的價值包含了開展個人的潛能以及知識、道德的增進,另一個層面則 是教育講求的是「內在目的」高於「外在目的」,理想的教育應該使人成人,使 人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an educated person)(林逢祺,2010b),而非僅僅成為 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人」。教育除了是一種價值傳遞的活動之外,教育的內容 以及過程,應該要能夠協助學生在知識、理解力和認知視野上得到擴展(林逢祺,

2010b),亦即教育應該是透過認知而產生知識,不是依靠相信而存在的信念(歐 陽教,2002)。最後,合自願性,即在申明教育應是學生自願投入的活動,然而,

這並不代表教育完全不能有強制或命令的行為,而是反對完全忽視學生思維發展 的教學活動,Peters 承認學習興趣可以經由誘導或引導,在強迫學習後逐漸的引 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在強制力移除之後,學生還能投入到教育之中,那才是最 美好的結果(林逢祺,2010b)。

初步對於教育的本質及目的有所了解之後,研究者仍是再次的回到 Caillois 所建立的遊戲概念,進一步的檢視兩者的相似或相異之處。

貳、 遊戲的本質與目的

從 Caillois 的遊戲理論來看,顯然的遊戲的目的即是在追求樂趣,Caillois 在遊戲概念之中曾明確的說:遊戲的特色之一即遊戲並不會創造任何的價值或利 益,遊戲與工作或是藝術不同,在遊戲的起點到終點,所有的情況都沒有改變,

遊戲是個純粹的浪費,浪費時間、精力、技巧以及金錢(Caillois, 2001a: 5-6),

而遊戲的目的在其與神聖概念切割時則說,遊戲的目的是在放鬆及逃避現實世界 所帶來的禁錮,在一個完全人為,在完全預設好的純淨環境,人們得以在其中盡 情的享受與放鬆;而Caillois 在對於遊戲及工作概念作出釐清時,也針對遊戲的

72

目的指出遊戲是完全自為目的性的,並不具有外於遊戲的目的,若遊戲具有外在 的目的時,這樣的活動已成為工作而非遊戲。因此,對Caillois 來說,遊戲可以 說是一個純粹以樂趣為目的的世俗活動。而進一步來看,Caillois 所提出的四類 型遊戲,實際上也說明了遊戲的另一層目的,即四種原始慾望的宣洩:勝過他人 的慾望、放棄自身努力而交由命運安排、放棄自我成為他人、破壞個人感官而享 受暈眩,這四類型的原始慾望不只是在遊戲之中,而是同時存在於現實世界,只 是當四種原始慾望在遊戲世界之中,受到規則的規範之下,使得這些慾望能夠獲 得適當的抒發,這種情況之下,這些本能將會變得非常正向且具有創造力,當它 們能提供正式且受限的滿足時,它們將能教育及滋潤心智,同時讓心智免於本能 負面的侵擾。

若單從上述有關教育以及遊戲的論點來看,顯然遊戲與教育存在著本質上的 不同,然而遊戲帶給人們投入、忘懷其中的印象,仍使得教育者試著將遊戲融入 到學校教育之中,當教師試著設計教育遊戲,或實施遊戲式教學時,多透過規則 的引導,企圖使遊戲具有一定的正向價值,但若回到遊戲的本質與目的來看,純 粹的遊戲一向不以價值及認知為依歸,而是以享樂、放鬆為主要的目的,因此當 教師透過遊戲規則的制定,將認知的知識內涵鑲嵌至遊戲之中,使遊戲具有價值 性及認知性,面對這種情況,研究者也不諱言,這樣的遊戲已經不是遊戲,而是 教育的手段之一,更像是裹著遊戲外衣的教育活動,若以Caillois 所慣以使用的 觀點,即觀察參與者的心靈狀態,當學生參與這類型的活動時,是一種放鬆、享 樂的狀態時,那麼這正是遊戲;反之,若學生參與這類型的活動時,是伴隨著壓 迫,感受到來自外在的壓力時,它就已經不是遊戲,而更像是一種工作。

Caillois 曾說遊戲只有在人們自願參加的時候才能成功,玩家隨時都保有進 入及退出遊戲的權力(Caillois, 2001a: 6),而 Caillois 也直接的說自由是人們遊 戲的樂趣來源之一,而人們之所以自願的投入到遊戲之中,正是因為遊戲是安全

73

的,遊戲的一切都是人類在事前就規範好的,在這樣純淨的空間之中,一切都在 玩家的意料之中,因此人們可以自由的、自願的享受遊戲,在遊戲世界之中放鬆 與休憩,然而在學校慣以實施的教育遊戲,多數不具有自由的特性,最基本的來 看,真的有教師願意讓學生任意的離開課堂中的遊戲或教學活動嗎?光是這一點,

似乎就說明了在學校教育之中的遊戲,早已失去遊戲的色彩。

遊戲之所以為遊戲,所具有的特色即在於:自為目的性(game is satisfying in itself),研究者認為也是人們一般在認識遊戲時最為直接的第一印象,正因為一 般人主動的投入並沉浸在遊戲之中,這樣顯而易見的情況引起了教育者的關注,

紛紛提出遊戲式的教育或學習觀點,顯然地,教育也同樣的是一種內在目的的追 求,如同遊戲一般,然而當遊戲作為教育的工具時,似乎已脫離了遊戲的範疇,

而隸屬於教育之下,因此,研究者認為,當前的遊戲教育顯然是教育性的而非遊 戲性的,這樣的教育遊戲是僅存在著遊戲外衣的教育活動,研究者認為,對於這 樣的遊戲實有必要再詳加的確認。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