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教育性遊戲的可能性

第五章 Caillois 遊戲理論評析及對教育的省思

第四節 非教育性遊戲的可能性

隨著遊戲世界的擴張,遊戲世界逐步的入侵人們的日常生活,模糊了日常生 活以及遊戲世界的界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校教育也同樣得面對來自遊戲擴 張的壓力,成為學校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象,當遊戲與日常生活逐漸模糊之後,

許多教育活動都必須模仿遊戲而以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方永泉,2003),當前教 育之中顯見的便是以遊戲融入教學,具體作法可能是將遊戲作為引起動機、將遊 戲作為教學工具,更甚者,將遊戲作為教學的主體,以遊戲取代教學。

然而,研究者認為,上述的遊戲都不是遊戲,誠如遊戲研究者一再強調的,

遊戲為自為目的性的(game is satisfying in itself),在當前的學校教育現場中,無 論是將遊戲作為動機、教具,都是先將外於遊戲的教育目的作為遊戲設計的主要 考量,這與遊戲的本質大相逕庭,這似乎已經不能被稱作是一種遊戲,又如 Caillois 強調的,遊戲源自於人類的原始慾望,即在受規則規範的競爭中勝出的 慾望(agon),順從自己的意志,焦急和被動地預期輪盤將停止的位置(alea),

假扮一個陌生人格特質的慾望(mimicry),最後,追求眩暈(ilinx)(Caillois, 2001a:

44),而這四類型的慾望在遊戲規則的導引之下,將發揮其作為人類文化創造力 的泉源,因此,遊戲設計時關注的應該是四類型人類原始慾望的抒發,而非以教 育目的作為依歸,然而,遊戲在學校教育現場實施時,無可避免地必須受到教育 所規範,對此,研究者試圖提出一種可能,即非教育性遊戲的可能。

據 Evren Sar(2012)觀察,在電腦遊戲盛行的當代社會,教育遊戲的出現 雖扭轉了教育者及家長對於非教育性遊戲的偏見,並且在部分的研究中也指出遊 戲對於學生學習動機具有顯著提升的效果,然而教育遊戲的提出並未真正減少學 童對於非教育性遊戲(non-educative games)的關注。研究者在此所提出的非教 育性遊戲是指不具有價值、不符合認知,一種純粹為了樂趣而進行的遊戲,以教 育 的 規 準 來 看 , 大 致 可 將 教 育 活 動 分 成 教 育 性 (educative )、 非 教 育 性

81

(non-educative)以及反教育性(mis-educative),當前學校教育的活動多提倡教 育性的活動,而排斥非教育性及反教育性的活動,研究者認為,排斥反教育性的 活動是無可厚非的現象,畢竟在教育的現場,不可能存在有負面價值的活動存在,

然而非教育性的活動,是否真的沒有任何價值,這可能也不至於。非教育性遊戲 的提出意旨在提倡一個純粹的遊戲,一個為了好玩(fun)而進行的遊戲,對 Caillois 來說,正如其在《遊戲與神聖》所分析的,遊戲與神聖是截然不同的態度,遊戲 最根本的態度就是放鬆、是享受、是日常生活的隱匿之處,而當遊戲作為教育的 手段時,這樣的遊戲實際上就已經脫離了初衷,從屬於教育之下,然而非教育性 遊戲的倡導,並非無教育意義的,誠如Caillois 所指出的,當這些類型的慾望獲 得適當的抒發時,這樣的遊戲對人類文化來說將更具創造力,因此,非教育性遊 戲的提出,將能為教育的可能性作出保證,在人們獲得適當的放鬆後,避免了日 常生活的混亂,才能使教育更具教育的可能,並且更能夠充分的發揮人作為人的 創造力。

進一步的對非教育性遊戲進行探究,非教育性遊戲的出現是為了提倡純粹的 遊戲,但這樣的遊戲出現在教育之中並不能成為反教育性遊戲(mis-educative games),至於如何能夠避免成為反教育性的遊戲,研究者認為關鍵即在「規則」, 對Caillois 來說,規則近似於人類的另一種原始慾望,在人類文化發展中,規則 的強調與建立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也導致遊戲出現paidia 以及 ludus 的差異,

而為了避免反教育性遊戲的出現,教師可以妥善的利用規則的制定,避免部分遊 戲的暴戾、非道德的內涵出現在教育的場合,使非教育性遊戲符合教育的規範,

而另一方面又能使遊戲成為純粹的遊戲。

當前學校教育之中其實已經不乏非教育性的遊戲,如園遊會、運動會、校外 教學等,這類型的遊戲就研究者來看,其真正的教育意義在於參與的過程,而這 樣遊戲的教育意義是後設的(meta-)而非先於遊戲的,正如黃士魁等(2012)

所觀察的「當初創辦夏令營時沒有賦予它特別的工具性價值,而藉由遊戲的實踐,

82

取得了其特殊的地位,使這樣的活動存在著值得深究的價值性」,這樣後設性的 對於遊戲活動進行反思,實際上才使得遊戲獲得了普遍的教育意義,而往往這類 型的遊戲(不具教育目的的遊戲),也才是真正吸引學生目光的純粹的遊戲(pure games)。

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