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Caillois 生平與遊戲研究背景

第一節 Caillois 的生平

壹、 Caillois 的生平及研究取向

Roger Caillois 於 1913 年 3 月 3 日出生於法國東北方的城市 Rheims,於 1978 年12 月 21 日於法國巴黎 Kremlin-Bicêtre 去世,享年 65 歲。Caillois 生活在兩次 世界大戰的期間,在一個資本主義陷入經濟蕭條,與藝術、創造力相對活躍的年 代(Henricks, 2010)。Caillois 是全球知名的學者,據 Jean d'Ormesson(1979:1)

所說,Caillois 的死亡被世界各地的作家及知識分子所哀悼,不僅是在法國,在 日本、巴西、阿根廷等國家,他的離去帶給文學界和知識界沉重的悲痛。在英語 系國家中,Caillois 以他的遊戲理論而聞名,其著作部分已被翻譯成英文。

Caillois 於童年時期即已搬離 Rheims 到 Paris,並就讀於 Lycée Louis-le-Grand

(路易大帝中學),該校原屬於耶穌會學校,在法國中等教育中是具有悠久歷史 的菁英學校,在法國的教育制度中屬於普通高中,1933 年 Caillois 於該校畢業後,

先是於1933 年至 1935 年就讀於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並於1936 年進入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的社會科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取得宗教研究(religious studies)的文憑。該校為法 國年鑒學派(Annales)、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符號學派(Semiotics)的大 本營,在此時Caillois 拜師於 Marcel Mauss 並結識了語言學、歷史學、人類學家 Georges Dumézil、哲學、政治學家 Alexandre Kojève,Caillois 早期的作品受到

18

Mauss 相當大的影響,Mauss 曾關注於遊戲與儀式、神話之間的關係,並致力於 遊戲與美學、競爭交流(agonistic exchange)的研究直接啟發了 Caillois 的遊戲 分類理論(Carbone, Ruffino and Massonet, 2017)。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Caillois 的政治立場偏向左派,並積極的投入反法西 斯主義(Anti-fascism)的政治運動中。學術上,1932-1934 年間,Caillois 曾受 到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吸引加入其陣營,然而隨後便與超現實主義的大 家Andre Breton 產生意見上的分歧,離開了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到了 1937-1939 年間,Caillois 夥同 Georges Bataille 創立了社會學學院(College of Sociology),

該學院由當時的知識分子所組成,其創立的宗旨是為了對抗當時具主導地位的超 現實主義,該學院企圖擺脫超現實主義對個人潛意識(unconscious)的關注,轉 向對儀式及人類共同生活等具體現實生活的關注,據Frank(2003)所說,Caillois 受到Breton 及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影響,Caillois 的大部分作品可視為其早期對於 超現實主義擁戴的反動(Henricks, 2010),同一時間,Caillois 也展現了他對「神 聖的社會現象(the social phenomena of the sacred)」的研究興趣,如 1934 年 Caillois 發表《螳螂:從生物學到精神分析》(The Praying Mantis: From Biology to Psychoanalysis)一篇,以螳螂生態作為其論述的起點,指出在昆蟲與人類世界 中營養和性所共同具有的重要地位,他指出雌性螳螂會在性行為後吃掉雄性螳螂 的現象,這也在人類神話中發展出女性致命的誘惑力概念,對他來說,這似乎說 明了一些神話的起源來自於自然世界(Henricks, 2010;Marshall, 2005);又如1939 年發表《人類與神聖》(Man and the Sacred)的研究,在此發展了他對神聖的分 析,並且在這個時期,他提出了自己的立場:即神聖可以將人類社群連結在一起,

而這樣的信念也導致他熱衷於研究神話在文學及社會中的功能(Marshall, 2005:

206)。

1939 年 Caillois 受阿根廷作家好友 Victoria Ocampo 邀請,伴同妻子離開法 國前往阿根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0-1945)。戰爭期間 Caillois 成為

19

反納粹主義(Anti-Nazi)的一份子,積極的對抗納粹主義在拉丁美洲的蔓延,同 時在 Ocampo 的支持之下成為反納粹期刊《Lettres Francaises》的編輯作者,並 藉由此期刊積極的聯繫來自世界各國的法國菁英份子,在其逗留阿根廷的時期,

受到世界大戰的影響,Caillois 在政治上及學識立場上產生了變化,其特別強調 道德對人類社會的貢獻(Marshall, 2005)。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 年 Caillois 返回法國,擔任一些期刊和出版 社的編輯,將重要的南美洲作家的作品翻譯成英語,並任教於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持續自己的研究與出版活動。1948 年 Caillois 加入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簡 稱 UNESCO),並於 1952 年在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Philosophy and Humanistic Studies (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簡稱 ICPHS)主持及 UNESCO 所支持下創 辦《Diogenes》期刊,持續的投入在其廣泛的研究興趣及其熱愛的旅行之中。

《Diogenes》創辦的目的在於吸引熱於學習的讀者,特別是那些想要不斷更新自 己的知識,並在自己所熟知的領域之外獲得進步的專家。期刊發表了許多不同領 域或研究主題的文章,包含人類學、語言學、科學哲學及宗教史等,且這些文章 的共通點在於將人類放在研究的最核心地位,Caillois 的第一個有關遊戲理論的 文章即在《Diogenes》中發表。據 d'Ormesson 所說,Caillois 是第一個試圖建立 高學術水平的普通文化期刊的學者之一,而這樣的期刊目的在於回應精確、系統 化、不斷更新的時代需求(d'Ormesson, 1979)。這段期間 Caillois 的作品多著重 在文學、政治學及美學的主題,並於1958 年出版《人、遊戲與競賽》一書,以 社會學研究的方式進行遊戲研究。

1971 年 Caillois 被選為法國 Académie française(法蘭西學術院)學術院9第 三席位院士(繼承Jérôme Carcopino 之席位),法蘭西學術院為法國知名的學術

9 法蘭西學術院是法國知識分子的最高殿堂,四十名院士皆為終身職,並擁有自己的一號座席。

每當一名院士逝世之後,才能推選出下任院士來接替,代代傳承,李維史陀因而稱此為「半虛構 的家譜」(賴姵瑜、吳宗遠譯,2017)

20

機構,隸屬於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是其下五個學術院當中歷史最悠 久、名氣最大的學術權威機構。

綜觀Caillois 的一生,曾積極投入政治組織如反法西斯、反納粹組織,追求 人類的和平;在研究領域及取向上,展現其對於多領域及研究主題的興趣,如昆 蟲學、生物學、哲學、文學、語言學、面具、石頭、遊戲等方面,並以對角關係

(diagonal relationship)的思考模式建構其理論架構,而核心仍是追求以人類為 主的跨領域學術研究;生涯成就上,曾擔任Lettres Francaises 及 Diogene 等期刊 編輯,及UNESCO 文化部代理主任(Acting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Académie française 學術院第三席位院士。

Caillois 以他的遊戲理論而聞名,在《人、遊戲與競賽》中,針對遊戲議題 的探討,Caillois 多次以昆蟲、動物、語言學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並建立了空前 的遊戲分類理論,d'Ormesson 在其對 Caillois 紀念文中曾說「他最著名,也是世 界上至今為止,對遊戲最標準的分類」(劉一民,1995:33)。

貳、 Caillois 思想評析

對於Caillois 的思想評析,Marshall(2005)曾指出能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是 Caillois 對於美學的立場,Caillois 拒絕接受文學的唯心主義(literary idealism),其認為在文學藝術之中,就像其他領域學門般,必須具有嚴格的規則。

他欣賞Saint-John Perse10所著的不涉及現實世界事物的詩歌,同時,Caillois 也欣 賞拉丁美洲文學中的「魔幻元素(magic element)」,對他來說,這似乎是源於地 球最深處且能使人觸及渾然天成的美好,並且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Caillois 更 進一步的對於詩詞研究及美學的進行深度的反思,重新喚起對於「美好」的想像,

並開始著手撰寫一些故事。

10 Saint-John Perse(1887-1975)為法國著名的詩人及戲劇作家,於 1960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其獲獎原因為 soaring flight and the evocative imagery of his poetry which in a visionary fashion reflects the conditions of our time(Nobel Foundation,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60/)。

21

其次在學術研究上,Caillois 傾向於以分類、組織和理性等方式解釋社會中 複雜的多元對應關係,他認為必須將一連串的現象視為單一個體來進行研究,連 結來自不同領域的獨特素材,進行同構性(isomorphisms)研究11與秘密類比

(secret analogies)12研究,此外Caillois 相當依賴 Dimitri Mendeleev 所建立的元 素周期表,呼籲應建立「對角科學」(diagonal sciences),藉以揭示「冒險的一致 性」(adventurous coherences)13及「潛在的循環」(hidden recurrences),在此研 究者試圖釐清Caillois 慣以使用的研究方式-對角科學。對角科學的概念源自於 化學元素週期表,週期表中的每一個元素與其右下方的另一種元素性質相近,如 鋰(Li)與鎂(Mg)即具有相似的性質,Caillois 借用這樣的思維,主張面對研 究對象或主題先進行分類,再深入探討各元素之間的關係(Gandolfi, 2017),同 時,在元素週期表中,各元素所呈現的對稱、互補關係,也使Caillois 宣稱人類 及自然現象的元素亦具有對稱性(symmetry)和不對稱性(dissymmetry)的性 質,而元素之間的比較則可做為學術研究的一個方法。對稱性代表著是靜態的平 衡狀態,而不對稱性則提供一個靈活、豐富和多樣性,Caillois 認為人類生活最 具發展的模式即在於不對稱,可作為社會解構的動力,其也認為不對稱的存在是 法國思想家的根本力量。藉由對稱與不對稱的抗衡,使得社會得以不斷的演進,

據Caillois 所說,社會即是在「不對稱-對稱-失去對稱-新的對稱關係」的循 環下,觸發了人類生活發展出更多的標準及規則。在遊戲理論中,基本關係組的 模仿(mimicry)即被 Caillois 認為是對稱的,其代表的是通過對其他事物特徵有 規律的操作;而眩暈(vertigo)則是代表著不對稱,代表對日常生活的破壞,而 將兩者並列,兩者都代表著對個人自我的放棄,但眩暈更是無規則、混亂的狀態,

11 同構性(isomorphisms)在社會學中指事物所具有的相同結構,levi-Strauss 曾於《語言學和人 類學中的結構分析》中,以同構性概念疏通語言學與人類學的領域差異。

12 秘密類比指在不同領域研究中,可能所具有類似的關係,進而進行推論,如 Caillois 觀察螳螂 生態,推演到人類早期神話中人類女性具有的威脅性,連結了生物學現象、神話學以及社會學。

13 針對 adventurous coherences 一詞,研究者以直譯的方式譯為「冒險的一致性」,而該詞出自於 Caillois 於 1976 的著作 Cohérences aventureuses。其代表的是可能性與證據之間的模糊地帶,具 有一致性的證據往往成為真理,並因而建立真相,然而不合理、不可能的證據雖不能構成真相,

卻也可能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或發現的工具(Cailloi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