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閩、客各音系社群渡臺及入墾…

第四章、 閩、客移民的渡臺背景

第五節、 閩、客各音系社群渡臺及入墾…

根據新竹州第一統計書(1921)與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6)兩項資 料,鳳山溪中、上游以廣東省人居多,在下游多福建省人;就本研究調查所得的世 居宗族,也呈現類似的分布態勢,也就是中、上游多廣東籍,下游多福建籍。不過 廣東籍(粵籍)宗族並非全是客家族群,不少是原籍在潮州府、惠州府近海一帶的 閩南話區。但這些粵籍閩南人卻與泉州閩南人的分布範圍畛域判然,反而和客家人 出現交錯混居、生活領域疊合的情況(圖 4-3)。

清代漢人社會或漢番互動過程,常可從墾約、佃批、丈單、地契等古文書窺探

449 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乾隆 55 年 6 月 27 日,〈為拏獲偽造印照賣給渡臺之首從各犯審明定擬恭 摺具奏事〉,《乾隆朝軍機處檔》。引自:同上註,頁 259。

450 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乾隆 55 年 6 月 27 日,〈為拏獲偽造印照賣給渡臺之首從各犯審明定擬恭 摺具奏事〉,《乾隆朝軍機處檔》。引自:《明清臺灣檔案匯編》第參輯第 39 冊,頁 259。

圖 4-3:鳳山溪流域閩、客世居宗族分布

資料來源:筆者歸納 190 筆宗族資料繪製。

一二,而其對於所指範疇、田園四界,常以閩、客語慣用的地名稱呼來記載,如厝 後、牛欄、禾埕、張屋等,根據這些文獻所記的閩、客式地名用詞,再配合地圖判 讀,可略知其現今地點所在。

筆者根據《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451、《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452 兩書,將其中的墾約、契字、佃批、丈單等古文書所述及的閩、客式地名,按韋煙 灶所採用的閩、客式地名分類法,繪製研究區在清代時期的閩客地名分布圖(圖 4-4), 也能反應清代兩族群在鳳山溪流域的空間分布概況。如:

〈嘉慶 18 年 10 月大眉庄後平頂竹塹社通事錢榮選立給墾批字〉453中記有:「埔 地壹所坐落土名大眉庄後平頂小地名牛溝外舊大路...東至錢阿文厝後崁頂小路直 透婆老粉小路為界」,文中舊大路、厝後為閩式地名;

〈同治 2 年 3 月蕭鳴皋、鳴鳳等仝立鬮書字(二)〉454中記有:「西至牛欄河 葉阿戌之屋,對過陳家本坑口崙尾,透上深窩仔胡珠光田為界...」,文中的牛欄、

屋、深窩為客式地名;

〈咸豐 8 年 11 月詹功生父子立杜賣盡斷根水田併瓦屋地基契字〉455中記有:「(承 祖父遺下)應得水田壹處,坐落土名咸菜甕崁下庄...又帶瓦屋、倉谷、牛欄、桷欄、

枋棚以及門窓、戶扇、禾埕...」,文中的牛欄、枋棚、禾埕為客式地名;

〈光緒 11 年 9 月至 14 年 5 月竹北二堡新埔街民金六和即劉上達等具告羅阿圓 糾黨林阿蔚竹塹社番廖瓊林等掘廢茶叢焚毀房屋洗搶家物請拏究事456〉中記有:「達 等業在上,是燒炭窩崁唇彼牛埔在下係鳳山崎頂埔,界址各別,與達業懸殊...」,

文中窩、唇為客式地名;

在閩、客族群勢力接壤交會的地帶,會出現閩、客式地名混用的情形,如〈乾 隆 17 年 10 月竹塹社土目霄女佳、白番大里罵等立給佃批〉457:「埔地壹所坐落社 後,土名凹蛤埔...每張連厝地、菜園、禾埕、車路以陸甲為準」、〈乾隆 46 年姚 德芳、妻黃氏等立杜絕賣田契〉458:「水田壹處坐落土名竹塹新社背中埔庄番仔坡」,

可發現這兩份的佃批、田契文中,代筆人撰寫地點時混用閩客式地名,推知立契當 時此地帶應該是閩、客族群分占該地,或者交錯混居、互動頻繁。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調查所得,開基在鳳山溪中上游一帶的潮、惠閩南人為

451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 史田野研究室,1993)

452 吳學明、黃卓權編,《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2)。

453 張炎憲、王世慶 李季樺主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頁 121。

454 吳學明、黃卓權編,《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下篇)》,頁 322。

455 同上註,頁 275。

456 張炎憲、王世慶 李季樺主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下)》,頁 610-611。

457 吳學明、黃卓權編,《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篇)》,頁 170。

458 同上註,頁 180。

數不少,但閩式地名的比例卻很低,可能原因至少有二:一是這些粵籍閩南族群,

應該在移入鳳山溪流域開基前,就已能說客語、習客俗,或者定居本地後,族群身 分轉向為客家認同,不過仍在對話、文契中殘存閩語用字;二是有些福建屬之閩南 人,如光緒 3 年(1876),原籍泉州惠安的新埔庄民王烏目459,在移入此地立業時,

最可能選擇在新埔街或咸菜甕(今關西)等商賈群集之地謀生營利,但這些福建省 的閩南人為數不多,沒有形成較大的群體,所以在當地僅留下少數閩式地名。

圖 4-4:清代鳳山溪流域閩、客式地名分布

資料來源:筆者繪製;地名資料出自《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

兩書中各件古文書所載之閩南式、客式式地名。

二、閩、客族群與各音系社群

本研究在鳳山溪流域共蒐集 190 筆世居宗族資料,除了 4 筆渡臺祖原籍在閩西 汀州府,其他全數位於粵東與閩南地區460。按各家派下族譜所記載,再輔以古籍文 獻,可回溯其原鄉祖籍地至鄉鎮層級以下,能更細緻地還原其閩、客族群屬性。部 分宗族目前僅能確認至縣層級,但位於純客語或純閩語區者,如五華縣幾全為四縣 客語區,同安區幾全為泉州閩語區,則溯至縣級即可。分析研究區 190 筆世居宗族 資料,結果顯示,研究區內屬客家的宗族占總宗族數目 72.1%(137/190),屬閩南 族群的宗族占總宗族數目 27.9% (53/190),兩者比例約為 7:3。所以清代鳳山溪

459 案中王烏目稱其堂兄王宇在咸豐 2 年(1852),將瓦店典過趙金之父承管限期 10 年,但王烏目與 王宇之子進來為「花宗叔姪」,控告趙氏抗贖乃因王烏目意欲併盡此瓦店。由此看來,王烏目縱 使與王宇父子非至親,也應具有一定程度的親友關係,以致王烏目插手此事,實欲贖併此店。參 考:《淡新檔案》,〈據竹北二保新埔庄民王烏目具告趙金等堅聽陳壳連外坐圖霸抗贖叩請吊契 拘訊押贖由〉,23203 全案。引自:吳密察,《淡新檔案(二十四)第二編〈民事〉田房類:公 業、用水、抄押.錢債類:買賣、典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7),頁 238-241。

460 截至 2013 年 5 月,筆者蒐整竹北市、新埔鎮與關西鎮的世居宗族資料共有 190 筆。

流域的閩、客族群組成結構,客家宗族數量之比例在閩南宗族之上。

客語族群雖然族群內部具有較高同質性,但各地音系腔調仍有不小差異461,目 前臺灣學界與官方文書多將臺灣客家族群按其地緣關係與方言腔調,分為四縣客、

海陸客、大埔話、饒平客與詔安客五個音系社群(次方言族群),合稱「四、海、

大、平、安」462。「四縣」指清代廣東嘉應州本轄,還包括鎮平(今蕉嶺縣)、平 遠、興寧與長樂(今五華縣)四個縣份;「海陸」指的是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 兩縣;大埔、饒平與詔安分別指的是廣東潮州府的大埔縣、饒平縣與福建省漳州府 詔安、南靖、平和、雲霄縣463

另一方面,閩南族群廣泛分布在粵東與閩南近海地帶。關於粵東沿海地區盛行 之潮汕話,不少文獻有記述,如乾隆《潮州府志》:「潮人言語侏㒧,多與閩同,

故有其音而無其字,與諸郡之語每不相通464」;乾隆《揭陽縣正續志》:「粵東各 府,聲音大約相近,惟潮郡與閩之漳泉同,揭潮屬邑,也亦囿於俗,往往有其音而 無其字,與諸郡之語每不相通」465;光緒《惠州府志》:「海豐謂粥為糜,屋為厝,

近潮多潮音,與閩漳泉語相近466」;民國《潮州府志略》:「潮人言語,甚近閩音,

名曰福老話,惟近嘉應一帶,如大埔,饒平,豐順諸邑,亦有操客音者」467。 因此,清代潮州府、惠州府近海地區盛行近似漳泉語的口音,相當於韋煙灶等 以閩、客式地名所繪製歷史方言分區圖的近海地帶,也就是閩客語弱界線以南地區,

此地多為閩南族群之生活領域,語言學者通常將其視為閩南話潮汕音系分布區468。 本文以閩南及粵東原鄉行政區劃和地理環境為區分族群的依據,將研究區 190 筆世居宗族以地緣關係與方言口音,分為泉州閩、潮州閩、惠州閩、汀州客、饒平 客、四縣客、海陸客、豐順客、揭陽客、大埔客等社群469

以作者所得 190 筆世居宗族資料來看,鳳山溪流域的主要音系社群以四縣客(60)、

461 張雙慶等將廣東客家話以古濁上的白讀層為陰平或陰去、去聲,分為梅韶片與惠河片兩片,梅韶 片再細分為興梅、韶五、海陸、饒豐四小片。參考:張雙慶、莊初昇,〈廣東方言的地理格局與 自然地理及歷史地理的關係〉,《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期(2008),頁411。

462 相關論述如:陳運棟,〈源流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 19-41;羅肇錦,〈語言文化篇〉,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 239-24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 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頁 83-84。

463 陳運棟,〈源流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7),頁 25-33。

464 周碩勛纂,乾隆《潮州府志》(高雄:高雄市潮汕同鄉會,1968),頁 34。

465 劉業勤纂,乾隆《揭陽縣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頁 885。

466 鄧掄斌等纂,光緒《惠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頁843。

467 潘載和纂,《潮州府志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頁 307。

468 林倫倫,〈廣東閩方言的分布及語音特徵〉,《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 8 卷第 2 期(1992),

頁 54-55。

469 兩筆宗族資料來自紫金縣(清代稱永安縣)南嶺鎮與龍窩鎮,地近五華縣,且皆位居韓江水系梅 江支流琴江流域,故本文亦將其歸納為四縣客。

饒平客(32)、海陸客(26)、潮惠閩(21)470、泉州閩(28)比例較高,而汀州 客、豐順客、揭陽客與大埔客各只有 4-7 筆,所占比例不高。所以接下來,本文著眼 於前五個次方言族群,分述其遷程時間序列與空間分布特性。

三、閩、客各音系族群渡臺的時序表

三、閩、客各音系族群渡臺的時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