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詩集《愛之春》

第一節 浪漫主義下的德國文學

浪漫主義於 18 世紀、19 世紀初興起於德國,進而在英、法至全歐洲掀起熱潮,

由於始於文學,詩歌的表現尤其耀眼,因此,浪漫主義可視為一種文學活動-專 指 1800 至 1880 年的文學發展。在浪漫主義名下的詩人,深信未受制度破壞的大 自然裡,擁有其理想的情感,他們追求原始、自在且真摯的詩。藝術上,浪漫主 義者捨棄規律與刻板的技巧,追求適合表達真理的形式,拋棄一切理性,情願走 上憂鬱的道路。

浪漫主義在詩歌方面的輝煌表現,尤以 19 世紀上半是全盛期。詩人明顯地表 露主觀情感,抒情洋溢。愛情、回憶、夢境、死亡、流浪(異國風情)與神秘景 物等都是詩人喜愛的創作題材;詩的形式也有所創新,表現更為大膽熱烈,筆調 奇特且充滿藝術性。

其中,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於 1798 年 1830 年間,時間大致與其他歐洲國 家同時。大環境動亂不安,使德國浪漫主義帶有濃厚的復古傾向,渴望的是「寧

靜」而非變革,73 詩人認為現實生活醜陋、庸俗,高尚的藝文不應該描寫這般外 題材,如《致月亮》(An den Mond)、《酒杯》(Der Becher)、《獵人的晚歌》(Jagers Abendlied)、《航海》(Seefahrt)與《流浪的夜歌》(Wandrers Nachtlieder)等。其小說

《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1774)及詩劇《浮士德》(Faust, 1831)則是歌德最受世人景仰的作品。

出生於杜塞爾道夫的海涅是歐洲著名的愛情詩人,將單相思的苦楚化作《歌 之卷》(Buch der Lieder, 1827)中動人的詩篇,使他享譽國際。除了抒情詩之外,海 涅曾於 1825 到 1830 年間遊歷各地,將旅途點滴寫成四卷遊記,合稱《旅行印象》

(Reisebilder, 1826-1831)。書中將事實與想像、自我探索、社會批評和政治諷喻巧 妙地交織在一起,充份展現海涅敏銳的觀察力,以及諷刺性文學的寫作手法,為 後世文學家競相模仿。晚年,海涅以詩集《羅曼采羅》(Romanzero, 1851)訴說情感

-對社會的關懷、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受死亡威脅的悲訴,充滿令人心碎的哀嘆

與人性的悲喜,其中有多篇詩歌被認為是海涅最傑出的作品。

德國另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艾辛朵夫,於 1813 年普魯士解放戰爭爆 發後,參加呂措志願軍團(Lutzowsche Freikorps)對抗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然而,戰爭造成艾辛朵夫家族的衰落,毀壞盧博維茨城堡(Lubowitz),

如此遭遇,使其詩歌作品中充斥鄉愁與思念。戰後,艾辛朵夫任職普魯士政府部 門,此時期創作的詩歌選《詩集》(Gedichte, 1837),刻劃出他對大自然特殊的情懷 與感受力,受到世人喜愛,同時吸引多位作曲家如舒曼、孟德爾頌與理夏德‧史 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等,將他的詩作譜成歌曲。

夏米索出生於法國貴族家庭,九歲時因法國大革命爆發而舉家遷至柏林,終 身居住於此,因此,兩個祖國的矛盾情感時常讓他無所適從。他是浪漫時期的作 家,筆觸中卻充滿對現實的描繪,尤其在其詩歌作品中表現特別明顯。夏米索早 期的詩作,以表現當時德國浪漫主義善感的真摯情感為主,純樸可愛;至後期,

作品多以模仿法國詩人貝朗瑞(Pierre-Jean de Béranger, 1780-1857)的政治抒情詩而 成,將此類詩種引入德國,後世認為他是德國政治詩人的先驅。其最重要的作品

《彼得‧史勒米爾奇遇記》(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 1814),內容敘 述主角將影子賣給魔鬼,雖獲得神奇錢袋做為補償,卻因失去影子遭預意想不到 的困難。旨在比喻自己失去祖國的政治遭遇,卻也藉著「流浪」試圖尋求心靈的 寧靜。此作品甫出版便獲得熱烈迴響,風靡全歐洲。

克納(Justinus Kerner, 1786-1862)是晚期浪漫主義「士瓦本派」(Schwäbische)創 立詩人之一,此派別在創作上常取材歷史傳說,歌頌中世紀的生活,作品多具有 民謠風格。他的第一本詩歌選《詩集》(Gedichte)於 1826 年出版,詩中探索死亡的 真理,散發抑鬱、神祕的色彩,獨樹一格。民謠風格的語法在此作品集中鮮明地

呈現。

蓋貝爾被視為 1848 到 1870 年間德國抒情詩的代表詩人,他於 1840 年出版的

《詩集》(Gedichte)大獲成功,使他深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 1795-1861)的喜愛與重用。而後蓋貝爾轉往慕尼黑發展,加入當地頗具 規模的文學性社團「鱷魚協會」(Die Krokodile),鑽研傳統詩歌之題材與形式。其 抒情詩《時代的呼喊》(Zeitstimmen, 1841)、《六月歌謠》(Junius Lieder, 1848)和《晚 秋的葉子》(Spatherbstblatter, 1877)反映當代人的趣味-推崇古典主義及理想主義。

他的翻譯作品《西班牙詩歌集》(Spanisches Liederbuch, 1852)和《古典詩集》

(Klassisches Liederbuch, 1875),文藻極為優美動人。

在名家輩出的浪漫時期,德國各地依序發展出各式派別,豐富了革新時代的 變化,也帶給世人別具意義的嶄新詩篇。筆者在本文中,僅以幾位著名的詩人為 代表,欲呈現文學在新時代中的表現。綜向而觀,由歌德至蓋貝爾囊括將近一世 紀的浪漫主義時期,詩歌文學在社會變遷之下具有不同的時代意義,從吐露抑鬱 情懷轉而追求個人精神層面的飽滿;橫向而論,無論是抒情、敘事、社會關懷亦 或嘲諷,虛實之間的掌握等等,詩人們紛紛追尋內心深處的淨土,文壇新秀急流 湧現,德國詩歌的成就,如百花綻放般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