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榮 政 博士.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Nat. n. al. Northern Taiwan. Ch. engchi. er. io. sit. y. Relational Leadership of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in. i n U. v. 研究生:劉 力 瑋 撰 中華民國 107 年 6 月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符合我國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組織現況之校長關係 領導指標,並確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之權重體系,以作為校長領導 學校組織與提升組織成員關係品質之參考。本研究以熟悉學校行政領導相關領域、 曾撰寫校長領導相關研究專書論文之專家學者以及具有豐富領導實務經驗、學校 領導能力受肯定之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共計 15 人作為研究對象。在指標 發展上,首先透過對國內外關係領導相關文獻與研究之探討,初擬我國北部地區. 政 治 大 家校長之修正意見後加以修改,接著邀請 15 位專家學者與校長組成模糊德菲法 立 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再藉由適切性評估專家問卷,綜合 8 位學者專. ‧ 國. 學. 專家小組,蒐集專家對於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之重要程度意見,選取 合適之指標、確認指標架構並計算指標之權重,據以建構「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 ‧. 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歸納其內涵架構包含四大層. sit. y. Nat. 面,依其重要性排序分別為「建立互動共創意義」 、 「善盡關係聯繫責任」 、 「解構. n. al. er. io. 上下權力關係」、「實踐組織開放對話」,共涵蓋 8 個向度、33 項細部指標。.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校長領導、關係領導、指標建構、模糊德菲法.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4)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al Leadership of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in Northern Taiwan, and thereby to confirm the weight system of these indicators. Following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fifteen experts, including researchers in Relational Leadership and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who had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were selected to answer questionnaires to develop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Initially, a framework of the questionnaire had been developed. 政 治 大 research analyses in Relational 立 Leadership of principals. And then, the Fuzzy Delphi. for the Relational Leadership Indicators of princip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via global. ‧ 國. 學. Process Team, composed of fifteen scholars in education fields and principals, was invited to offer opinions on these indicators of princip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as well. ‧. as the selection and weighting, and accordingly construct the Relational Leadership. sit. y. Nat. Indicato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Relational. n. al. er. io. Leadership indicators consist of four dimensions, " Creating Interaction and Meaning",. i n U. v. " Responsibility for Relationships", "Deconstructing Power ", and " Open Dialogues". Ch. engchi. , which cover eight units and thirty-three elements.. Keywords: principal leadership, relationship leadership, criteria, Fuzzy Delphi Method.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關係概念之釐清.......................................... 10 第二節 校長關係領導之意義與理論發展............................ 23. 治 政 大 第四節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之初步建構.............................. 46 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6 第三節 校長關係領導相關研究探討................................ 31.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2. y. Nat. sit.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er. io.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7. al. 第一節 適切性評估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77. n. v i n 第二節 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84 Ch U i e h n gc 第三節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權重結果分析............................ 9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6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 127 附錄 ............................................................. 141 附錄一「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適切性評估專家問卷 附錄二「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 i.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6) 表次 表 2-1 實體與關係觀點之比較.................................................................................. 21 表 2-2 國內外關係領導意義彙整表 .......................................................................... 25 表 2-3 關係領導國內相關研究整理表 ...................................................................... 32 表 2-4 關係領導國外相關研究整理表 ...................................................................... 34 表 2-5 關係領導的實體觀點層面 .............................................................................. 36 表 2-6 校長關係領導層面向度彙整表 ...................................................................... 53 表 2-7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一)............................................................................ 56 表 2-8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二)............................................................................ 58. 政 治 大 表 2-10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四) 立 ......................................................................... 65 表 2-9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建構(三)............................................................................ 62. ‧ 國. 學. 表 3-1 適切性評估專家問卷名單 .............................................................................. 68 表 3-2 模糊德菲法專家小組名單 .............................................................................. 69. ‧. 表 4-1 修正意見統計結果表 ...................................................................................... 78. y. Nat. 表 4-2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修正前後重新編碼對照表 .............................................. 81. io. sit. 表 4-3「解構上下權力關係」層面模糊數統計結果 ............................................... 85. n. al. er. 表 4-4「善盡關係聯繫責任」層面模糊數統計結果 ............................................... 86. Ch. i n U. v. 表 4-5「實踐組織開放對話」層面模糊數統計結果 ............................................... 87. engchi. 表 4-6「建立互動共創意義」層面模糊數統計結果 ............................................... 88 表 4-7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篩選前後對照表 .............................................................. 90 表 4-8 校長關係領導各層面相對權重與排序摘要表 .............................................. 93 表 4-9 校長關係領導各向度相對權重與排序摘要表 .............................................. 94 表 4-10 各向度所轄指標相對權重與排序摘要表 .................................................... 99 表 4-11 校長關係領導指標整體相對權重與排序摘要表 ...................................... 101 表 5-1 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 117. ii.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7) 圖次 圖 1-1 研究步驟..................................................................................................................................... 7 圖 2-1 領導理論的歷史演變 ............................................................................................................... 2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66 圖 3-2 模糊德菲法問卷填答方式 ....................................................................................................... 71 圖 3-3 研究實施流程圖....................................................................................................................... 72 圖 3-4 三角模糊數之隸屬函數 ........................................................................................................... 74 圖 4-1 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架構圖 ....................................................... 83 圖 4-2 模糊德菲法專家問卷效用總值線性圖 ................................................................................... 8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建構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與權重為宗 旨,進行相關研究與探討,以做為我國校長進行關係領導之參考,進而提升教 育領導效能,促進學校組織達成教育目標。首先,本研究就組織中關係概念以 及關係領導之現有理論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指標之建構基礎;接著整合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關係領導所論述之內涵,形成初步指標構面,並以模糊德菲 法修正及建構校長關係領導指標;最後求得各項指標之權重,完成臺灣北部地. 治 政 大 本章緒論共分為五節,分別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重要名詞 立. 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系統。. 釋義、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五方面加以闡述。. y. ‧. io. er. Nat. 「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 sit.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動機. (Bakhtin , 2002,頁259). al. n. v i n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理念的逐漸落實以及外界環境的快速變遷,統一的控 Ch engchi U. 制方式為學校帶來的穩定與制式已經跟不上世界變動的腳步,聽見並尊重多元差 異的聲音並加以協調的彈性成為了領導學校組織最重要的功課之一。正如 Bakhtin (2002)所敘述的,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人們有權且必然擁有自己的 想法與聲音,這些多元且繁雜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緩緩的流動影響著每個人 的行為舉止與社會的運作,表面安靜實則喧嘩。從這樣的角度切入,學校組織必 然也屬於那「暗潮洶湧」的關係場域,而校長應該如何建立與成員間的高品質關 係,尊重差異提供支持,並帶領組織成員在組織中願意交流自己的聲音共創組織 意義,讓每一個喧嘩之聲成為組織的成長養分,著實考驗著學校領導者對關係的 敏感度與關係領導能力。 1.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0) 現代管理學發展至今,眾家領域學者無不對組織「領導」之研究趨之若鶩, 近一個世紀以來關於領導的研究數量更是汗牛充棟,而對於領導之定義也因為學 派、領域及關注焦點等不同而呈現多元差異的發展(秦夢群,2013)。雖然領導 之定義總是因著主客觀因素有所變動,但綜觀各方說法之後我們可以對領導下個 概括化之定義,其是在團體情境與角色關係中,透過互動方式來發揮影響力,展 現領導行為影響他人以達成組織目標的整合過程(秦夢群,2013;謝文全,2008; Yukl, 2009)。Leithwood、Harris 與 Hopkins(2008)指出校長領導對於學校的經 營以及達成教育成效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僅次於教室中教學. 治 政 大 (連俊智,2008;Harris, 2006)。由此可知,校長的領導作為在營造學校組織優 立. 對學生的影響,可見有效的校長領導與成功的學校經營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勢上的確佔有一席之地。. ‧ 國. 學. 而一直以來,人與人的關係皆是組織領導中備受關注的對象(蔡進雄,2004) ,. ‧. Mayo(1945)在著名的霍桑實驗中發現了影響組織成員效率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 y. Nat. 在工作場合的人際關係,而Graen與Uhl-Bien(1995)也指出組織中有效的夥伴關係. er. io. sit. 能夠增加領導者在成員之間的影響力,並對團體帶來好處,成員與領導者之間高 品質的互動關係能夠提升成員的工作態度,也會減低成員自私行為,轉換成有利. al. n. v i n 組織的思維,在工作上願意主動幫助同事,並將某些角色以外的任務歸納為角色 Ch engchi U 內的工作(Green, Anderson, & Shivers, 1996; Liden, Sparroweand, & Wayne, 1997;. Morrison, 1994)。領導者重視與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 不僅提升成員的工作態度,在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信任、組織公民行為與知 識分享,也有正面的影響(林行宜、戚樹誠,1993;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 2005;高儷文,2013;傅衡宇、余坤東,2008;Colquitt, Janz, & Noe, 1997)。由 上述可知,關係在組織領導中佔有相當關鍵的地位,良好的關係互動品質能為組 織帶來更多的發展可能,因此校長在領導過程當中如何與組織成員間建立良好高 品質的互動關係值得持續探究,深入了解並分析領導理論中以關係為主軸之探討, 並釐清關係在領導實務中的角色,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2.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1) 其實,過去教育領導領域提倡的諸多新興領導理論,皆看得到關係概念的影 子,例如分佈式領導(Gronn, 2002)、共享領導(Pearce & Conger, 2003)、後英雄領 導(Fletcher, 2004)和轉型領導等等,可想而知關係一直存在於學校組織之中,其 重 要 性 逐 漸 取 代 了 個 人 特 質 與 權 力 控 制 等 傳 統 領 導 思 維 。 Cunliffe 與 Eriksen(2011)在其對關係領導的研究中發現,對於組織中的領導者而言,處理日 常平凡的現實互動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將複雜的關係處理過程概念化,試在關係 互動與人際對話中建構可參照的內涵指標,提供學校領導者新的指導方針,可以 使領導者更加重視並反思自己與成員的互動與對話過程。綜合上述. 治 政 大 標與權重,使得校長在學校組織中擁有可參照之標準,以更加了解與成員之間的 立. 探究校長關係領導之意義與內涵並建構完整且具有參考價值的校長關係領導指. 關係互動並提升組織中的關係品質,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二。. ‧ 國. 學. 然而,雖然探討關係行為的概念在最早的組織管理研究中早已存在(Uhl-Bien,. ‧. 2006),但是「關係領導」 (realtional leadership)一詞卻是相當新穎的領導理論(Uhl-. y. Nat. Bien, 2005)。儘管關係概念在相關領導研究中逐漸嶄露頭角,但是更加仔細探討. er. io. sit. 組織中關係過程的「關係領導」卻在眾多領導理論中顯得寥寥無幾,而在我國關 係領導相關觀念,目前更僅僅只出現在 3 篇碩博士論文之中,關於此領域之研究. al. n. v i n 可說是相當罕見,也正因為如此,Uhl-Bien(2006)指出「關係領導」之意義與內 Ch engchi U 涵都還處在相對開放的階段。由於現階段關係領導相關研究之稀少性,因此本研. 究認為整合國內外關係領導相關研究內容並運用於教育組織當中,建構可供後續 有志研究者參考之指標統整,對於國內校長關係領導理論之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 意義。基於上述,針對本研究所建構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與權重, 提出討論與建議,俾供校長、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之 三。. 3.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節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壹、 研究目的 根據本研究之動機,本研究以建構臺灣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 指標為宗旨,臚列研究目的如下: 一、理解並分析領導理論中關係之概念,並探究校長關係領導之理論與內涵。 二、建構適切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體系。 三、確立各項指標之相對權重,以了解各項指標要素在目前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 校當中的相對重要程度. 立. 政 治 大. 四、根據指標建構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 國. 學. 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al. er. io. sit. y. Nat. 貳、 待答問題. n. v i n 一、北部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包含哪些內容? Ch engchi U. (一)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包含哪些層面(primary indicators)? (二)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包含哪些向度(secondary indicators)? (三)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包含哪些指標(tertiary indicators)?. 二、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各層面、向度與指標之權重與排序為何? (一)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各層面之權重與排序為何? (二)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各向度之權重與排序為何? (三)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各指標之權重與排序為何?. 4.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校長關係領導 關係領導(relational leadership)所關注的是領導者與組織成員間的關係動態 過程。主張領導者需要關注關係的建構歷程,並以信任、互相支持、情感交流以 及對話實踐為基礎,與成員建立互為主體的平等交流方式,並時時反思自己與組 織成員間互動的過程、自身的道德責任以及對話是否相互理解,以促進成員間的 互信與生產力,改善組織氛圍,提升團體效能。 本研究將校長關係領導(principal’s relational leadership)定義為,校長在學. 政 治 大. 校組織中重視與行政人員、教師之間的關係交流過程,透過對互動過程之理解,. 立. 建立互為主體的平等交流方式,藉由時時反思自身之作為以及互動時的語言敘述,. ‧ 國. 學. 提升校長與成員間信任、支持等情感的交流,運用參與協作與對話之實踐,轉化 學校組織成員的價值觀、態度、行為與意識形態等,以協調學校成員之間的共識、. ‧. 管理組織衝突、創造集體方向感,建構擁有優良關係品質的學校組織氛圍,進而. y. Nat. n. er. io. a. sit. 提升學校效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參、校長關係領導指標l. Ch. engchi. i n U. v. 指標是社會科學領域中,透過對理論與實際經驗的探討,將社會現象之抽象 概念具體化,以方便測量與研究的主要工具,它將人類的複雜行為整合歸納為可 以參照檢視的具體標準,提供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者測量統計的依據。 本 研 究 所 建 構 之 校 長 關 係 領 導 指 標 ( principal’s relational leadership indicators),目的在於將我國校長關係領導現象之具體化,並作為未來學校領導 者對於關係領導行為參考之依據。經過研究者歸納整理,其內涵可分為:「解構 上下權力關係」 、 「善盡關係聯繫責任」 、 「實踐組織開放對話」 、 「建立互動交流空 間」 、 「創造組織共同意義」五大層面,並向下細分為 10 個向度,共 41 項細部指 標。 5.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初擬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再以專家問卷 調查取得校長領導領域之學者專家之修正意見,接著以模糊德菲法建立臺灣北部 地區高中校長關係領導指標體系,並進一步計算指標相對權重。茲將本研究方法 說明如下: 一、模糊德菲法 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又譯作模糊德懷術或模糊德菲爾術,. 政 治 大 隸屬函數的觀念來整合專家之意見,除了解決傳統德菲法費時的多次問卷調查以 立 改良自傳統德菲法,主要用來取得群體決策達成共識之狀況,其藉由模糊理論中. ‧. ‧ 國. 學. 及收斂效果不大等問題,也更能處理人類思維的模糊性部分(吳政達,2008)。. Nat. sit. y. 貳、 研究步驟. n. al. er. io. 本研究進行步驟,可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如圖 1-1 所示,以下先分別說 明每階段之進行內容。. Ch. engchi. i n U. v. 一、初步建構階段: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形成研究主題、文獻蒐集分析與整 理、擬定研究架構、建立初步指標。 二、指標發展階段:編製及實施專家問卷調查、修正初步指標、編製及實施模 糊德菲法問卷調查、以模糊德菲法進行指標篩選、確立北 部校長關係領導指標、計算指標相對權重與排序。 三、完成階段:彙整北部高中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及權重體系,根據研究結果 撰寫結論與提出建議。. 6.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 1-1.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步驟. 7.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係以國內校長領導領域的學者專家以及北部地 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為研究對象,藉由學者專家們在教育行政與領導領域常年 累積的豐富學識以及校長們在教育現場豐富的實務經驗,以提升本指標之完整 性與準確性。. 二、研究內容.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旨在建構北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主要內容包括:北. ‧ 國. 學. 部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之建構,及指標相對權重之確立。. ‧. 參、 研究限制. y. Nat. sit.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n. al. er. io. 本研究係以立意抽樣之方式抽樣國內校長領導學者專家與北部高中校長為. i n U. v. 研究對象,然由於研究者人脈與時空成本等限制,難免疏漏國內更具校長領導專. Ch. engchi. 業之學者或更具有豐富領導實務經驗之高中職校長,因此在本研究結果之分析與 解釋上,將受到研究對象取樣之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由於研究時間與經費有限,本研究未能採用訪談方法,深入訪問並彙整學 者專家之專業實務見解以建構初步指標,而改以文獻探討之方式蒐集國內外關 係領導相關文獻資料,歸納整理關係領導之內涵要素並撰寫指標初步架構。因 此本研究在初擬指標架構之階段,缺少與學者專家之實際交流為方法上之限 制。而在權重體系建構階段,囿於研究時間與經費的限制,僅以模糊德菲法所. 8.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7) 計算之效用總值為依據,作歸一化處理,故在數值上具有趨中性,權重差異不 明顯為此研究方法之限制。. 三、研究地區的限制 基於研究經費與研究者人脈的有限性,本研究所調查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之所在地區,僅以臺灣北部地區為限,以立意抽樣方式抽樣臺北市、新北市與 桃園市三個縣市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結果僅代表臺灣北 部地區,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地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校長關係領導做相關文獻探討與整理,首先從心理學、社會學以及. 社會建構的角度釐清關係之內涵概念,並將其應用於領導領域之研究,歸納為實 體與關係觀點並期能夠融合二者觀點來分析關係領導,接下來深入探討關係領導之 意涵與理論發展,理解該理論之結構與脈絡,再分析關係領導相關理論之研究論 述,以尋得國內外學者在關係領導領域研究所提出之要素,最後根據上述之文獻探 討初擬校長關係領導初步指標,以提供模糊德菲法專家小組做進一步篩選與修正。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為四大節,分別從關係概念之釐清、關係領導之意涵與理論. 政 治 大. 發展、關係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加以探討,最後擬定校長關係領導初步指標。. 立. ‧ 國. 學. 第一節 關係概念之釐清. ‧. 綜合關係領導之理論研究,研究者認為須從領導領域中所提及之關係相關. y. Nat. 概念加以分析與釐清,以利於後續對於關係領導定義與內涵之探討,因此本節. er. io. sit. 首先說明關係之基本定義,接著從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理論以及社會建構理 論的角度解析關係在自我與社會中的定位與內涵,最後將上述理論在關係領導. al. n. v i n 領域之應用歸納整理成實體與關係觀點,並期融合兩者觀點來建構校長關係領 Ch engchi U 導初步指標。. 壹、 關係之基本定義 在談論關係(relationship)的基本定義之前,首先我們需探討物質存在的抽象 概念—「實體」,實體是構成這個世界(不論是物質或是精神世界)最基礎的要 素,是世界指稱存在的單位,當這實體的性質是最簡單且不可分割時,稱之為 簡單(原始)實體,而當我們將最簡單、不可分割的實體組合成更複雜的實體 時,這個將一個原始實體轉變為另一個複雜實體的過程,即為關係。事實上,. 10.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19) 真實的世界中很少會遇見最小的原始實體,這個世界向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巨大 的關係網絡,每一個可見的實體,在進一步仔細觀察與探究後,就會發現其內 部結構還是存在著更小的實體,換言之,人類可理解的存在世界是由無數個 「關係」所構成的(Holt, 2013;Russell, 2007)。 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關係是由兩個或多個實體之間或兩個或多個實體集合 之間的關聯,可分為對稱關係與不對稱關係,對稱關係是兩實體間互相有著相 同的地位,例如:<表親>、<兄弟>、<配偶>等的關係,這些關係是互相對稱 的,舉例來說:A 與 B 是一對夫妻,A 是 B 的丈夫,B 即是 A 的妻子,雖然從. 治 政 大 couples 來理解會比較容 是 B 的配偶,B 也是 A 的配偶(這裡也許把配偶用英文 立. 性別定義上來區分的話 A 與 B 的存在具有差異,但依<配偶>這個關係而言,A. 易明白),A 與 B 的關係是雙向的,這個關係可以用來解釋 A 對 B 也可以反過. ‧ 國. 學. 來了解 B 對 A;然而在社會上,大多數的關係是不對稱的,例如,A 比 B 寬,. ‧. B 不比 A 寬或者甲喜歡乙,乙卻不一定喜歡甲。這種不對稱意味著必須具體說. y. Nat. 明參與關係中的實體(或實體集合),對實體的性質或特性加以理解,以便了解. er. io. 2001)。. sit. 每個參與實體在關係中的位置與行為,藉此顯示關係的性質(Bean,&Green,. al. n. v i n 經由上述的說明,我們會發現關係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任何事物之間 Ch engchi U. 有都會產生「關係」,而關係也並非是由人類所控制的工具,它自然的成為兩個 事物之間的連結,Bauman(2003)在其著作中將關係定義為「紐帶」的概念,黎 淑慧(2013)也稱關係是人與人間的互動連帶,而連帶的概念包含了聯繫、連 結,甚至枷鎖之意。 然而,過去好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於關係的思想,始終停留在以人自身為 中心的思考角度,總是將關係視為「主體-客體」的二元對立狀態,認為以 「我」這個主體為中心去與他者客體來接觸的過程才稱得上是關係,因此大多 數探討關係的理論都以人類理性為思考重點,將關係視為達成目的的手段之 一,重視主體本身對關係的處理與操作,而忽略客體的獨特性、差異性與環境 11.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0) 的變動,且缺乏對關係本身的注視。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末期,後現 代主義與社會建構思想漸漸的興起之後,人們才開始以一個本體的角度來看待 關係概念,換言之,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才認識到關係是脫離主體本身的客觀 「存有」(宋文里譯,2016;許婧譯,2014;Buber,& Smith,1937)。以下我們就 來探討一些較為重要的,對現代影響較為深遠的關係相關理論,透過對這些重 要思想的了解於發展,我們可以掌握到在人文社會學科當中對於關係概念的思 考方向。. 政 治 大 對於關係的探討我們可以追述到西元前三百多年的希臘時期,希臘三哲之 立. 貳、關係相關理論. ‧ 國. 學. 一的 Aristotle 就曾經對人際關係進行粗略的探究,他當時認為如果一個人對另 一個人友好,而對方也反過來對其友好,那麼就表示對方把他視為朋友(Miller,. ‧. Perlman,& Brehm, 2007)。Aristotle 認為友愛(ψτλτα)是人一生中必要的德性,. sit. y. Nat. 它能使人得到幸福與快樂,這裡提到的友愛不只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友情,而. al. er. io. 是包括了兩者之間任何互相吸引的關係,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應該朝向. v. n. 友愛而努力,任何一種關係都需要透過友愛的德行來維繫,讓自己與他人或整. Ch. engchi. i n U. 個社會成為一個相互合作的共同體,友愛的關係讓我們更加靠近生活的幸褔與 至善(Cooper,1976)。我們可以將友愛視為 Aristotle 對於關係品質的追求,維 持有品質的關係在他的思想當中是一種高貴的德行,且是生活中最必須的事物 之一,因為「誰也不願去過那種應有盡有卻獨缺朋友的生活」(鄧安慶譯, 2010,頁 271)。 上述對於 Aristotle 在關係上的探究,雖然點出了關係對人類生活的重要 性,但其重點聚焦於對於德性的探討,並未使用有系統的方式更加確切的深入 於對關係的研究。直至十九世紀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對於傳統科學 管理與機械式組織理論反動浪潮以及近代社會心理學與人類文化學的發展,著. 12.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1) 名的美國心理與社會學家 Cooley 和 Mead 的開始強調關係在社會學與心理學研 究當中的地位,關係的相關理論慢慢的在人文科學領域受到重視與發展(彭文 賢,1992)。自此之後,在心理與社會學界不同學者皆各自發展出對關係的不同 概念與定義。之後又因後現代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興起,對於關係的研究捨 棄以人為中心的角度,擺脫人的控制思維,關係成為獨立客觀的存在,成為了 建構人存在的主因,其重要地位不言可喻(宋文里譯,2016;許婧譯,2014)。 以下本研究將從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社會建構的角度分別提出探討關係與自我 的符號互動論、人與人關係的社會交換理論以及探討關係與存在的社會建構主. 政 治 大. 義的關係相關理論來釐清關係之概念。. 立. ‧ 國. 學. 一、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主要探討的是自我概念與關係的相互影響過程,認為一個人和. ‧. 他人的關係是定義其對自我概念的主要因素,「自我概念」一詞係指人思考、評. sit. y. Nat. 估或感知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自我概念的定義是個人對自己的信仰,包括自己. al. er. io. 的特性以及自己是什麼,而這樣對自我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與待人處世. v. n. (邱皓政,2003;James, 2013)Mead(1934)曾說過:「自我只能存在於與其他自. Ch. engchi. i n U. 我的關係中」,即是符號互動論學者對於自我意識建構的主張,他們認為人類對 自我的意識與概念是藉由社會互動關係建構而得的。 符號互動論學者相當關心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以及關係中「符號」的運用與 意義,「符號」也可以稱之為象徵,凡是能夠將想法表達出來與外界交流的中介 我們都可以稱為符號,例如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等。符號互動論學者認 為,社會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所組成的,而互動交流的工具就是符號, 社會的變化會受到人際交往型態的影響,而個人自我意識又會隨著社會環境與 人際互動關係而產生變化(Charon, 2010)。 Cooley(1902)所提出的「鏡中之我」的概念詳細闡述了關係如何影響自我概. 13.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2) 念的形成,Cooley 反對 Descartes「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觀點,認為這樣的觀點 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所產生的,在 「鏡中之我」的概念描述中,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反映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 就是說他人就如同一面鏡子,人們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看到自己,以自己的理 解來認知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並通過解釋這個反應來構建自己對自我的認識。 換言之,任何社會性的「自我」之建成都不能獨立存在於他人之外,如果沒有 別人的相對意識就不可能產生「我」的意識(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 瑾、顏炯,2004)。. 治 政 大 外,Thomas (1928)認為個人過去的經驗和當前互動的情況交互作用能夠形塑一 立 除了解釋人際關係在自我概念與人格發展過程之中的重要性的相關理論之. 個人的人格,當人們基於過去經驗對當前的情況作出主觀釋義時,即被稱為情. ‧ 國. 學. 境定義(鍾蔚起,1989),換言之,個人和情境的「關係」亦會使人的行為產生. ‧. 改變,當前情境不僅僅是環境,也可以是個人、團體,甚至整個社會,所以依. y. Nat. 照情境定義的內涵,我們知道人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建構人類行. er. io. sit. 為和人格的重要因素。. 經過上述的探討,符號互動論對於關係概念的定位在於對自我的影響力,. al. n. v i n 其關注焦點在於關係(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對自我概念、行為之影 Ch engchi U. 響,透過其理論對關係與自我的研究,本研究對關係對自我內外在行為歷程的 影響性有進一步之釐清。. 二、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學是以科學的方式解釋人類行為、人群關係以及社會現象的一門學科 (蔡文輝、李紹嶸,2014),而社會交換理論屬於社會學四大主要理論之一。 社會交換理論一直是研究關係熱門的理論基礎,這個學派起源於 1950 年代 末期,其試圖從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科學角度來解釋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歷. 14.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3) 程,他們認為關係就是一種交換的過程。主要運用經濟學對等交流的概念以及 行為心理學中回饋增強的觀點,來分析人類在關係中的行為與互動模式,並以 有價資源(包含具體與抽象)的流動來解釋人際關係交流的過程。從社會學角度 切入的交換理論偏向於以較宏觀的社會結構來觀察人際互動的交換歷程,而以 行為心理學為主要論述的交換理論,則較偏向用微觀行為主義的概念解釋之(張 華葆,1992; Emerson, 1976; Floyd & Wasner, 1994)。 社會交換理論的創始者,Homans (1958)嘗試將人類的社會行為假定為經濟 學領域中貨物的交易活動,將經濟學中成本與利潤等概念運用在解釋人際間的. 治 政 大 同是貨物的交換過程,在關係中交換的,不只是具體的標的,更多的是抽象的 立 互動關係。其理論將人類在關係中的種種行為視為貨物,而關係中的交流就如. 心理需求,例如授權或信任等等。對於一個進行交換的人來說,他所給予的對. ‧ 國. 學. 他來說即是一個成本,而他所得到的則是一個獎勵,人的行為往往是朝成本最. ‧. 少而獎勵最多的情況努力的。而獎勵會影響行為的概念,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 y. Nat. 中操作制約理論,動物受到刺激與增強即會引發反應改變行為,說明懲罰(成. 趨力,這樣的力量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交換活動。.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本)與獎勵(利潤)對一個人的行為之影響,並認為人天生有趨利避罰的內在. i n U. v. 當代社會交換理論的重要學者 Blau (1964)將關係的過程描述為,至少兩個 人之間的交換活動,此活動是有形或無形的,包含著或多或少的回饋或代價, 而這樣的交換活動存在於各種的社會關係之中。隨後他將關係區分為:經濟交 換與社會交換,經濟交換中的參與者投入較少的情感,更多的是雙方的契約關 係,這樣的交換明確規定了利益和回報,例如雇傭關係等;相比之下,社會交 換是一種更為投入的關係,是在一個開放和長期的時間框架內,自願且有動力 地交換未指定的福利和報酬,換句話說,即是人們在互動中由於期望從對方那 兒得到某些回報而自願行動,例如在人際互動時向對方報以有禮貌的微笑,是 由於期望能夠得到對方的好感或是同等的禮貌對待等等。 15.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4) 綜上所述,社會交換理論所分析的是人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的因果細節,並 將人際關係定位為具體或抽象形式的交換活動,並融入行為心理學中回饋增強 的觀點,來說明交換關係對人在人際關係中行為的動機與趨向的影響,人在與 他人互動的關係當中因為對無形或有形的交換活動有所感受,並對關係產生某 種期待的心理狀態,進而產生互動行為的改變。這樣的觀點對於本研究對於關 係概念的釐清,提供了相當清楚的對於關係互動細節的理論性假設,也就是關 係互動本身之品質或是關係對象之行為對於關係參與者的行為與心理具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性。. 政 治 大 三、社會建構取向的關係概念 立. ‧ 國. 學. 隨著近一個世紀後現代思潮的興起,社會建構的論點逐漸活躍於人文科學領 域之中,在社會建構提倡者的眼中,關係是一切的開始,所有的存在都來自關係. ‧. 的聯繫(宋文里譯,2016)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建構主義的倡導者 Gergen. sit. y. Nat. 說明社會建構論點中對於關係的定位為:「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主要取決於我們. al. er. io. 如何看待它,而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則又取決於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關係」(許. v. n. 婧譯,2014,頁 23),由此可知關係在社會建構中是相當重要的。. Ch. engchi. i n U. 社會建構的基本思想認為事物並不是原來就存在的,所有事物之所以存在都 源於“我們認為它存在” (Gergen, 1999),例如,當我們使用「樹」這個詞來描述 「樹」的存在時,我們實際上也給予了它「樹的概念」 ,想像一個還沒有學到「樹」 這個詞的小嬰兒,看到「樹」時,並不會將之定義為樹。在嬰兒的世界中,大人 們眼中的「樹」可能具有其他的含義,藉由這個例子,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的 所有意義都是由人所創造的。. 由上述可以知曉,世界萬物的定義皆來自於人的認知,人們透過語言的力量 為萬物下了註解, Heidegger(1959)也對存在有著類似的見解,他認為「語言召喚. 16.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5) 存在」,存在是透過語言建構而來的,戴偉傑、張富玲譯(2016)指出人們透過 語言在腦中建立圖像來思考,這就可以說明我們為何在閱讀或是聽他人敘述時, 總是能讓沒親眼見過的事物仿如身歷其境一般的歷歷在目,總言之, 「真實」存 在於語言的敘述裡。. 語言的意義會因為外界的環境而改變,人會在不同關係情境下因為不同身分, 而使用不同語言來定義一件事物(許婧譯,2014) 。陳嘉映譯(2001)以 Wittgenstein 所做的下棋舉例來解釋語言的意義從何而來,在棋盤中的每個棋子都有他的走法,. 治 政 大 裡被賦予了意義,離開了棋盤與遊戲規則,這些棋子便失去了意義。而語言就像 立 在這場下棋遊戲中人也必須遵守下棋的規則,每顆在棋盤上的棋子都在這場遊戲. 這棋盤上的棋子,在名為關係的遊戲規則中獲得了意義,在關係裡我們的互動會. ‧ 國. 學. 定義語言的模樣,由此可知,社會關係是語言之所以擁有意義的基礎。總結而言,. ‧. 語言建立了事物的存在,而語言的意義在關係中才能獲得(Gergen, 1999)。. y. Nat. 德國社會學家 Luhmann 也曾經提出關於關係創造意義之概念,其指出創. er. io. sit. 造新意義的動力在於個體對自我獨特意義的不滿足感。人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互動 中體驗到了自我與多元社會間的差異和自身的不足,透過在對話與交流的過程中. al. n. v i n 的反思行動,讓自己進入到創造與更新的齒輪之中尋找新的意義,換句話說,個 Ch engchi U 體的不足感受是社會創新的動力,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互動是創造意義最重要的 一環 (引自阮曉眉,2014 年 8 月 25 日)。. 經由上述可以得知,在社會建構的理論中萬物並未被一個固定的架構所規範, 人們透過語言建構這個世界,而關係是獲得語言的途徑。社會建構理論對於本研 究對於關係概念的認識,提供了一個關係建構取向的見解,其擺脫了傳統人文科 學以主客體為研究標的的個人主義思維,反對過去將個人與他者(包括世界、社 會、他人等等)分離的思考,其認為符號互動論的觀點雖然重視人的互動,但太 過於重視社會對人心靈的單向影響,我們不應該將自我與社會視為分離的主客體, 17.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6) 而是要將自我與社會理解為共同在對話進程中的參與者,人們並非是關係的主宰, 而是自然環境、世界萬物組成的一部份。事物的意義並非單純產生於人的認知思 考中,而是在與社會互動聯繫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關係的參與者們共同創造出 彼此的或某件事的意義,並且意義在每一次的互動中都在不斷改變(許婧譯, 2014)。. 參、領導理論中關係觀點之統整分析 本節所介紹的三項重要關係理論: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理論以及社會建構. 政 治 大 論所主張的關係對自我意識的影響概念,通常運用於領導者與成員的角色關係研 立 取向的的關係概念,皆對近代組織領導理論當中的關係構念影響深遠。符號互動. ‧ 國. 學. 究當中(Ritter & Lord, 2006);社會交換理論在組織領導中的應用,則以領導成員 交換理論(LMX)最為著名,其可以說是目前領導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關係品質. ‧. 測量方法(Gerstner & Day, 1997);而社會建構取向的的關係概念因為近期後現代. sit. y. Nat. 主義的興起,也逐漸在領導研究領域中嶄露頭角。以下將根據 Uhl-Bien (2006)對. al. er. io. 領導理論中關係觀點的分類方式將上述三種關係理論加以分類,並探討不同觀點. v. n. 對於關係之假設的差異,以及各自的研究內涵,以便我們能夠更廣泛地了解關係 於領導理論中使用的狀況。. Ch. engchi. i n U. Uhl-Bien (2006)將領導理論中對於關係的觀點分類為實體觀點(The entity perspective)與關係觀點(The relational perspective),其認為即使實體和關係的 觀點都將領導視為一種社會過程,但他們對過程的定義以及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哲 學基礎具有差異,這些不同導致關係領導的概念化和操作方式也會產生差異。實 體觀點對於關係的關注角度以個人的認知和觀念為中心,認為關係是人這個主體 所操作的工具,因為人進行了交流才影響了關係的變化,換言之,實體觀點認為 人與組織是過程的製造者;而關係觀點卻與之相反,將人與組織視為在關係過程 中不斷進行多樣建構的產物(Hosking, 2000)。. 18.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7) 一、實體觀點 實體觀點是關係領導研究中較為傳統的觀點,其強調客觀真理與人的理性, 以笛卡爾哲學中主客體分離之本體論為思想依歸。Dachler 與 Hosking(1995)對實 體觀點提出三項假設:1.個體擁有理性的心靈(knowing mind);2.個體心中的思想 被視為實體,並且能夠被他人理解;3.可將實體區分為來自個人或是環境。 在實體觀點中,個人被視為存在的「實體」,而這個實體可以被明顯分離為 內部認知與外部環境,具有理性心靈的個人,被理解為內部認知與外部環境的控 制者,因此研究個體的認知內容變得有意義(Dachler & Hosking, 1995)。運用在領. 政 治 大 人或組織的性質與行為來解釋組織中的關係,人被認為擁有理性的領導及管理能 立 導的學術研究當中,實體觀點假設組織的生活是個人行動的結果,並試圖使用個. ‧ 國. 學. 力,組織中的關係被認為是人所創造和控制的產物。實體觀點認為關係是人與人 之間因為角色與職位而形成的某種特定關係,這樣的關係過程經常被認為與領導. ‧. 者與組織成員間在交往互動時所展現的個人特質與行為風格有關(Uhl-Bien,. sit. y. Nat. 2006),領導被視為一種影響關係的手段,在這種關係中,人們彼此相互配合,以. al. er. io. 實現彼此或組織的目標。整體而言,從實體的觀點來研究關係通常會透過,個體. v. n. 的認知(如自我概念) 、特性和行為(如社會影響,社交)等角度來探討領導中. Ch. 的關係概念(Uhl-Bien, 2006)。. engchi. i n U. 綜合上述與上一部分的介紹,符號互動論與社會交換理論皆屬於實體觀點的 關係理論,儘管符號互動論者強調互動關係對自我意識之影響,但其思想依然維 持著傳統社會科學的個人主義色彩,在關係中建構自我意識的是以個人為主體中 心, Mead 認為人是透過在關係中「體驗」,來從他人身上「理解」到自我的樣 子,而理解本身即屬於個體獨自的心智活動,因此我們發現,符號互動論者在討 論關係時,乃是以個體的心智活動為主要出發點,將關係視為「主體與客體」的 互動。Endres 與 Weibler (2017)指出,自我概念關注的是 “內部”的身份建構過程, 也就是身份建構過程發生在參與社會過程的個人認知當中,而不是社會動態本身. 19.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8) 的身份構建歷程;而社會交換理論的論點以人為主體,試圖使用經濟學交易的角 度解釋人的關係,即將關係視為達到個人(或組織)利益的手段,人是操控關係 的控制者。基於實體觀點而探討關係的領導理論,也常常使用符號互動論與社會 交換理論所提及的概念來探討領導者和組織成員之間的雙向關係(Brower et al., 2000),最常研究的像是領導者與成員之間、領導者與團隊之間還有領導者與成 員及組職團隊三者之間的人際關係互動。Uhl-Bien(2006)指出,領導成員交換理 論(LMX)、Hollander 的關係理論、魅力領導、社會網路理論以及 Rost 的後工業 領導皆屬於以實體觀點探討關係的領導理論。. 政 治 大 與實體觀點中將領導視為一種影響關係的手段的想法不同,關係觀點認為領 立. 二、關係觀點. ‧ 國. 學. 導是組織變革的社會過程,領導存在於組織動態的關係過程之中,與傳統觀點中 將個體視為獨立分離的實體不同,關係觀點並不將人與關係分開探討,而是將關. ‧. 係與人皆視為社會建構過程的一環(Bradbury & Lichtenstein, 2000; Uhl-Bien, 2006)。. sit. y. Nat. 此觀點延伸於上一部分所談的社會建構理論,將個人的認知與特質視為社會建構. al. er. io. 和分配的結果,而不是完全由個人構建出來的,“真實”只不過是在不同的關係和. v. n. 歷史、文化環境中“被認為的真實”,從社會建構的角度來看,個人的心靈存在於. Ch. engchi. i n U. 關係的過程中,關係具有建設性且透過語言的相互理解持續的製造意義,而且這 個意義永遠不會是固定的,它總是不斷的在過程中變動(Dachler & Hosking, 1995)。 因此,關係觀點的領導理論,並不注重於領導行為或參與關係的個體之特性, 而較重視被賦予特權的領導階層對於社會建構的關係過程的理解與實踐(Meindl, 1995),此觀點對個人心靈對關係的影響持懷疑態度,相反的,他探討在關係中 對話活動的任何思想的理解交流形式(Holmberg, 2000)。關係觀點認為組織是一 個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絡,它不使用“結構”或“實體”等的傳統管理術語而是將組織 視為一個複雜的整體,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影響而改變,組織中的人際關係是成 員與所屬的系統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組織因為參與人的語言和行動的相互協調. 20.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29) 而不斷產生變化。綜言之,相較於實體觀點將注意力集中在組織中個體間或群體 之間的關係質量和類型上,關係觀點的領導理論將探討組織關係的焦點從個人特 質轉變為團體的動態過程(Hosking, 2007)。Uhl-Bien(2006)指出,關係建構主義與 Drath 與 Murrell 的關係領導皆屬於以關係觀點探討關係的領導理論。. 三、實體與關係觀點之比較 經過上述對實體觀點以及關係觀點的說明之後,我們可以歸納分析這二種觀 點的共同點與差異之處,在共同點方面儘管這二者探討關係的角度並不相同,但 都強調關係在領導研究與組織管理上的重要性。Uhl-Bien(2006)在其著作中將這. 政 治 大. 兩種觀點之差異從本體論假設、研究假設、研究方法以及對與領導的觀點加以探. 立. 討整理如下表 2-1。. ‧ 國. 學. 表 2-1 實體與關係觀點之比較. 關係觀點. 唯實主義. 關係本體論. (假設關係為客觀實體). (假設關係為社會實體). Nat. y. ‧. 本體論假設. 實體觀點. sit. •將關係中的個體視為獨立、分離 •所有關於自我、他人和事物的認 識,皆被認為是相互依賴、依存的. n. al. er. io. 的實體 研究假設. 認知建構主義. Ch. engchi. •個人透過內部認知來理解事情 研究方法. iv n •人與環境的聯繫是在文化歷史進 U 社會建構主義. 程中建構而成的. 探討個人行為的特徵. 關係聯繫為研究重點. •分析的基本單位是個人. •把溝通視為創新和改變領導力的. •行為被定義為單向因果關係. 媒介. •研究使用個人層面的變量進行 操作 對於領導的觀點. 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強調「連繫關係」的重要性. •領導存在於「既成組織」當中. •認為領導是「組織化的過程」. 資 料 來 源 : Uhl-Bien(2006) 。 Rel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exploring the social processes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ing.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7, 654-676. 21.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0) 透過上表,我們會發現,兩種觀點影響研究走向差異最大的部分在於研究方 法的實施過程,在實體觀點的研究中,對於資料的搜集是靜態的且較在乎結果, 他們通常是使用變項問卷的方式了解受試者的特質與行為來探討這些特質對關 係的影響,而對於了解關係的動態過程有所限制,就如同 Uhl-Bien(2006)所認為 的,由於我們目前的領導研究絕大多數都忽略領導關係的動態過程,以至於我們 對領導的關係動態歷程所知甚少;而相反的,關係觀點則只關注歷史文化中社會 建構關係的動態過程,在理論建構與推廣上較窒礙難行(Bradbury & Lichtenstein, 2000)。因此,為了建構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做為未來研究標準,我們需要將此二種. 治 政 大 特質來了解。因此,所使用的變量應該真正地捕捉到關係中的相互理解過程,並 立 觀點之概念加以融合討論,我們認識到領導是關係性的,不能僅僅通過調查個人. 且在方法上比傳統實體觀點的研究更深入的了解關係過程和互動細節。. ‧. ‧ 國. 學. 肆、小結. 經過上述對於關係概念之探討,我們可以清楚理解到「關係」在大多數領. sit. y. Nat. 導研究中所代表的定位與內涵,它並非用來探討人與人之間特殊連結的緊密程. al. er. io. 度,而是客觀且身為「聯繫」的存在,只要有兩個實體存在在同空間中就會自. v. n. 然而然地產生關係。在理論探討的部分,符號互動論對於關係對自我概念形成. Ch. engchi. i n U. 的影響有深刻的見解,也讓我們了解到關係不只是人們行為的結果,更是人們 形塑自我的主要管道,由此可了解人內在認知與人際關係不可分割的緊密聯 繫;而社會交換理論從互惠交換的角度探討人與人的關係,提供了我們可參照 的架構以觀察關係的互動方式;最後所提及的社會建構理論,更是打破傳統主 客體之理性思維,主張關係是建構人與社會萬物的主要因素,提升了關係對人 與社會之影響性。本節最後以實體與關係觀點分析上述理論在領導研究領域的 應用,實體觀點重視人之行為對於關係之影響,而關係觀點則主張關心關係互 動的動態過程,對於後續關係領導內涵之探討本研究將綜合兩者觀點探討之。. 22.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1) 第二節 校長關係領導之意義與理論發展 透過上一節對領導理論中關係概念觀點之理解與分析,我們對於關係有更 進一步的認識,本節研究者將試圖以融合實體與關係兩種觀點的理解為框架並 蒐集相關文獻整理出關係領導之定義,為之後關係領導的指標建構建立更完善 的框架,並從領導理論典範的更迭分析關係領導的發展歷程以了解其歷史脈絡 與未來發展。. 壹、 校長關係領導之意義. 政 治 大. 關係是近代領導研究中常常出現的研究概念,例如分佈式領導(Gronn,. 立. 2002)、共享領導(Pearce & Conger, 2003)、後英雄領導(Fletcher, 2004)和轉型領. ‧ 國. 學. 導等等,由此可見工作場所中的關係之形成與發展受到了相當大的重視,關係 取代了權力或控制的概念成為了新領導理論的關鍵向度(Drath, 2001)。在學校組. ‧. 織當中,關係也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Uhl-Bien(2007)曾指出,關係在學校領導. y. Nat. sit. 中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影響著組織參與者完成工作的程度,因此近幾年來在. n. al. er. io. 領導管理研究中逐漸出現關係領導一詞,皆強調領導者對於組織關係運作的重. i n U. v. 視與實踐,然而儘管關係導向行為的概念在領導研究中並不是那麼新鮮,但關. Ch. engchi. 係領導一詞在相關的領導研究中還是相對稀少,其意義與內涵仍然較為嶄新, 因此目前對於關係領導有許多涵意依然相當開放 (Uhl-Bien, 2006)。. 而在學校組織與關係領導的研究部分,在 Regan 與 Brooks(1995)的關係領 導著作中提供了對於女性校長如何改變學校領導關係的探討,Smit 與 Scherman(2016)在其論述中則認為改變關係的能力不只存在於女性校長身上, 男性校長也可以在組織中建立關係行為,亦即任何人都可以執行影響關係的領 導,由此可知關係領導在學校組織當中是可以運作的。. 23.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2) 就上述之探討,可以發現關係領導一詞之主要概念係對於組織中人員的互 動關係之注重的領導,然而具有關係概念的領導與其他領導類型或功能有何區 別,自應從關係領導的意義探討開始,方能確認其概念屬性,以下綜合相關學 者專家對於關係領導意義的界定整理之,如下表 2-2 所示。. 綜合表 2-2 之歸納,本研究定義之關係領導強調領導之影響力形成於關係 歷程之中,其關注的焦點並非領導者的個人特質或行為風格,而是領導者與組 織成員之間自然建構出的關係歷程、關係質量以及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以信. 治 政 大 流方式,並強調交流過程中語言敘述、反思與道德責任之影響,透過對人與人 立 任、互相支持等情感交流以及對話實踐為基礎,與成員建立互為主體的平等交. 互動中脈絡、角色、行為、過程與實踐之聯繫的理解,參與協作和創造集體方. ‧ 國. 學. 向感,協調並轉化組織成員的價值觀、態度、方法、行為與意識形態,以促進. ‧. 成員間的互信與生產力,並改善組織氛圍。. y. Nat. er. io. sit. 延伸上述關係領導之定義,本研究針對學校校長關係領導定義為,校長在 學校組織中重視與行政人員、教師之間的關係交流過程,透過對互動過程之理. al. n. v i n 解,建立互為主體的平等交流方式,藉由時時反思自身之作為以及互動時的語 Ch engchi U 言敘述,提升校長與成員間信任、支持等情感的交流,運用參與協作與對話之 實踐,轉化學校組織成員的價值觀、態度、行為與意識形態等,以協調學校成 員之間的共識、管理組織衝突、創造集體方向感,建構擁有優良關係品質的學 校組織氛圍,進而提升學校效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24.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3) 表 2-2 國內外關係領導意義彙整表 學者專家. 年代. 關係領導的意義. Komives, Lucas, & McMahon. 1998. 關係領導者關注領導者和組織成員之間自然存在 的關係本質. Brower, Schoorman, & Tan. 2000. 基礎建立在社會交換與人際信任關係上。. Uhl-Bien. 2006. 一種社會影響力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來建構協調 和變革(如新價值觀、態度、方法、行為和意識 形態). Uhl-Bien. 2007. 其目的在於,參與和創造集體方向感. Cunliffe & Eriksen. 2011. 是一種實踐智慧,重視互為主體的對話方式,強. 2010. 治 政調主體間的反思性與道德責任 大 通過領導與成員之間的信任交換過程,彼此相互. Carifio. Ashkanasy, Paulsen, & Tee. 2013. 關係領導的意義不只發生於領導者身上,而是產 生在整個組織的關係過程當中,對話過程是關係 關係領導是用來解釋主體或互為主體的建構歷 程,如脈絡、關係以及角色、行為、過程與實踐. n. al. sit. 2013. y. 領導的核心關鍵. er. io. 謝傳崇、朱陳國智. 認為領導者和成員之間的關鍵情感交流是塑造關 係領導成果的關鍵決定因素。. Nat. Fulop & Mark. 2012. ‧. Hersted & Gergen. 影響,進而達成組織目標。. 學. ‧ 國. 立. Ch. 2013. i n U. v. 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語言、敘述、交談和對話探. e索其意義。 ngchi. 以社會交換理論與信任為基礎,建立組織成員間 互信與互相支持的關係。. Reitz. 2015. 領導力是透過關係而形成的,而領導者的行為結 果對深化關係品質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Orr & Bennett. 2016. 關係領導是避免關注於偉人的特質甚至行為風 格,而是關注領導過程如何在組織和社會環境中 出現。. Endres & Weibler. 2017. 關係領導重視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 係質量以及關係中產生的內在的社會影響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4) 貳、 校長關係領導概念之發展 教育領導一直是教育行政領域研究的焦點之一,可見教育領導在學校組織 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在本部分,研究者將對領導理論典範的更迭加以分析,透 過理解領導理論的焦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甚麼變化,以說明關係領導的發 展歷程。為了使領導的領域更易於研究與分析,過去有許多學者皆嘗試從歷史 的角度加以考察,對領導理論進行分類和歸納(秦夢群,2013;Gordon, 2002 ; Yukl, 2009),秦夢群(2013)整理過去教育領導的理論發展可被歸納為「特質 論」、「行為論」及「權變論」三大走向,而 1980 年之後所興起的另一股教育領. 政 治 大 式,然而,為了更加明確地了解與分析關係領導概念的發展歷程,本研究中將 立 導風潮則被歸納為「新興領導理論」這當中又包含了整合與功能走向的領導模. ‧ 國. 學. 使用 Gordon(2002)與 Reitz (2015)的觀點,將 1980 年之後整合取向的領導理論 再細分為「新興領導理論」與「非傳統領導理論」,如下圖 2-1。.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1 領導理論的歷史演變 資料來源:Reitz (2015). Dialogue in Organizations: Developing relational leadership. London,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6.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5) 上圖為 Reitz (2015)修改自 Gordon(2002)的分類而歸納出的近代領導理論之 演變,其顯示了 20 世紀以降組織領導領域文獻的歷史發展。身為分布式領導的 支持者,Gordon(2002)將圖中的前四類理論典範(特質、行為、權變、新興)皆歸 類在「傳統」的範疇之中,他這裡所說的傳統是與 20 世紀末期出現的非傳統理 論作區別,「傳統」理論的基礎一般是建立在領導者和追隨者「分化」的概念之 上並且包含了優越的權力角色對追隨者的統治意義;而「非傳統」的領導理論 (如關係、共享、僕人、靈性領導等等),則通常是建立在「去分化」的概念之 上,也就是說領導者與追隨成員之間的身份界限是模糊的,而全員都能夠分享. 治 政 大 Gordon(2002)所提出的分類概念將教育領導理論分為「傳統理論時期」與「非 立 組織中的權力並協力合作完成任務(Reitz, 2015)。綜合上述,本研究使用. 傳統理論時期」兩大族群,並以關係在此演變中的改變為焦點加以論述之:. ‧ 國. 學. 一、傳統理論時期. ‧. 可分為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與新興領導理論四大走向,以下先將前三. sit. y. Nat. 者並列說明(秦夢群,2013;謝文全,2008;Gordon, 2002;Reitz, 2015):. al. er. io. (一)特質論、行為論與權變論. v. n. 特質論盛行於 1940 之前,在這個時期研究學者認為領導能力是天生的,並. Ch. engchi. i n U. 採取心理學研究取向,試圖找出成功領導者的特質、人格等面向,將研究焦點 放在領袖的「英雄特質」上;1940 到 1960 年代,伴隨者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 起,開啟了行為論的興盛時期,這時期開始強調領導者的行為模式對組織的效 率有重要的影響力,開始對領導者該做些甚麼展開探討。然而以上兩種理論最 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忽略了組織成員的多元樣貌以及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在 1960 年代之後重視情境因素並融合特質論與行為論的權變理論逐漸盛行,權變 理論強調領導行為需要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變通,重視領導者、追隨者與情境 三者的交互作用。 上述三種理論雖然對現今教育領導研究的貢獻巨大,但我們會發現他們仍 27.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6) 相當強調領導者本身的表現和特質,卻甚少提及組織中人與人的互動關係過 程,因此在這三個階段,領導的的關係取向還沒被注意與重視,Caviglia (2010) 指出,一直到 1970 年代中期之後,領導研究才開始探索了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 關係的複雜性,如此對於關係的注意延伸到了之後興起的新興領導理論之中。. (二)新興領導理論 Gordon(2002)將原本我們熟知的整合走向領導理論中的交易型領導、轉型 領導歸納為新興領導理論範疇之中,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興起,此時期隨者人 類學、社會學領域社會交換理論與經濟學的蓬勃發展,新興領導理論所關注的. 政 治 大. 方向已經從過去的以領導者為中心,轉變為重視被領導者的需求、動機與感受. 立. 等等,交易型領導與轉型領導都有探討領導與成員之間關係的概念成分,其中. ‧ 國. 學. 交易型領導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透過領導交換理論(Leadership Exchange Theory,LMX)來探討組織中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關係,以經濟和社會交換. ‧. 為核心探討人際互動,此種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價值的合作交換概念(Cardona,. y. Nat. n. al. er. io. sit. 2000),為後續關係領導理論的建立了原始的基礎(Caviglia, 2010)。. i n U. v. 在上述第一節中,我們將領導中的關係概念區分成了實體與關係觀點,而. Ch. engchi. 目前大部分實體觀點的關係領導研究,即是沿用領導交換理論的觀念而來(謝傳 崇、朱陳國智,2013;Carifio, 2010 ; Endres &Weibler, 2017)。這種實體觀點的 關係領導對於領導者與追隨者的角色定位上依然採二元對立的分化觀點,認為 領導者自然依據職位擁有統治之權力,採取此觀點的研究通常較關心組織成員 的個體特徵和行為,以及組織績效與關係質量的相關性(Graen & Uhl-Bien, 1995)。雖然這個理論在強調領導者與成員高質量關係的重要性方面是非常有助 益的,但是卻缺少關於這些關係產生和出現的關係動態過程和實踐的調查 (Uhl-Bien, Maslyn, & Ospina, 2012)。. 28.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7) 二、非傳統領導理論 Gordon(2002)認為關係、共享、僕人、靈性等領導理論都屬於非傳統領導 理論的範疇,與新興領導理論最大的不同在於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界線的模糊 化,以及組織權力的共享性,這類理論大致興起於 20 世紀末期,此時期社會、 經濟和資訊科技等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組織面臨著日益複雜化、相互關 聯、不確定、快速且多樣的環境變遷(Gulati & Gargiulo, 1999 ; Marion & UhlBien, 2001)。Daft(2014)指出這樣的變遷為領導理論典範帶來了根本性的革命, 組織的領導必須跳脫傳統的舊思維對這個世界做出回應,在組織目標上需要從. 政 治 大 理上則是從追求一致改變為尊重差異並強調合作的重要,而研究中所關注的焦 立 追求穩定轉變為認識變革的價值,在權力使用上應從控制到授權,在人員的管. ‧ 國. 學. 點應從任務事件轉向對關係過程之探討。. 對於關係過程的探討研究者大多數關注組織個人和他人的互動作用,關係. ‧. 觀點的領導理論,通常採用分析人與人之間溝通和社會交往的性質的方法。他. sit. y. Nat. 們認為,從社會性的角度來觀察人際間的依賴,並檢查對組織有影響的行為,. al. er. io. 有助於將互動和關係結構化(Fairhurst & Grant, 2010; Hosking, 1988)。這些方法. v. n. 否定了領導與被領導上下階層的基本假設,並認為組織秩序是經過認可才得以. Ch. engchi. i n U. 產生的,把領導的重點從階層的控制轉向關係性的探討(Uhl-Bien, 2011)。 在領導理論的發展中,這種越來越重視領導的動態過程而不只是重視領導 者與追隨者實體特徵的轉變,Uhl-Bien 與 Ospina (2012)將其稱為「關係轉向」 (relational turn)。隨著領導理論典範的「關係轉向」,Endres 與 Weibler (2017)指 出,在組織中這種轉變體現在權力下放以及重視人員相互協調與團隊合作,從 這些發展中我們可以明白,人們不是獨立行事,而是與其他人相聯繫的,並且 這種相連置於脈絡之中,組織和成員們(包含領導者)希望完成的事情大多無法 通過單個組織成員或單個領導者就能夠實現的。在此背景下,關係領導對關係 聯繫過程的注重成為了目前領導研究領域中相當有研究價值的趨勢之一(Endres 29.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8) & Weibler, 2017),正如 Uhl-Bien、Maslyn 與 Ospina (2012)所強調的,關係領導 是足以帶動領導的「關係性」達到巔峰的領導理論,這其中包含了這個新時代 的哲學精神。. 叁、小結 在本節中,第一部份綜合國內外關係領導相關研究,歸納整理關係領導之 定義與內涵,在定義部分本研究將校長關係領導之意義界定為校長重視並反思 與學校組織成員之間的關係交流過程,透過建立平等的且互相尊重的交流方. 政 治 大 造集體方向感,提升學校效能。 立. 式,提升彼此之間的信任等情感聯繫,運用對話實踐協調學校成員之想法以創. ‧ 國. 學. 本節在第二部分探討了關係領導理論之發展歷程,將領導理論之發展分為 傳統與非傳統兩大主流時期,在傳統領導理論時期研究方向大多以領導者之特. ‧. 質與行為對組織之影響為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新興的領導理論雖有考慮到情境. sit. y. Nat. 與成員之需求與動機等等因素,但在研究焦點上還是偏重目標導向與明顯的權. al. er. io. 力階層,缺乏對關係過程的討論,直到 20 世紀末期,非傳統領導理論之興起,. v. n. 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下模糊權力界限與尊重差異等觀點,漸漸受到專家學者的. Ch. engchi. i n U. 重視,注重組織關係互動過程的關係領導理論也逐漸成為目前領導研究領域之 趨勢之一。下一章節,將從國內外校長關係領導的相關研究論述著手整理並加 以分析,以釐清關係領導研究中所關注之相關要素為何。. 30.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39) 第三節 校長關係領導相關研究探討 根據前兩節文獻探討中,針對關係領導研究觀點的分類與分析,可知本研 究期望融合實體與關係兩種觀點的研究途徑,擷取各自之優點並補充不足之 處,以建構校長關係領導指標。因此以下針對關係領導之相關研究論述,二者 觀點之相關研究文獻皆會納入討論範圍。又因關係領導之理論實屬相當新穎之 觀念,在國內外管理學界之文獻遠比其他領導理論來的少,更遑論在教育行政 領域,以教育或學校組織為背景的關係領導主題研究更是寥寥可數。經查國家 圖書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及國內外各種教育行政或管理領導. 政 治 大 導」或「relational leadership」為研究主題或以其為關鍵字的研究論文相當少 立 領域之中英文資料庫,以「校長關係領導」、「學校關係領導」、「教育關係領. ‧ 國. 學. 見,故本研究對於相關研究的文獻蒐集並不侷限於教育行政領域之實證研究論 文,亦包含相關之期刊、專書等關於關係領導之研究論述。因此本節使用研究. ‧. 者認為有助於建構校長關係領導指標之方式呈現,並不以一般從主題、對象、. sit. y. Nat. 方法、結果分析比較的方式撰寫。以下分為國內與國外專家學者對關係領導之. n. al. er. io. 研究論述兩個部分探討之,並進一步綜述之。. C. hengchi 壹、國內關係領導之相關研究論述. i n U. v. 彙整國內有關關係領導的相關研究論述,整理如下表 2-3,透過下表文獻之 整理,在對於關係領導的定義與測量層面上,葉志傑、謝傳崇(2013)、謝傳 崇、朱陳國智(2013)與陳文忠(2015)三篇研究文獻皆採用 Carifio(2010)對 其的見解,認為關係領導是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使學校成員們發展出互相 信任、支持等優質的互動關係,以提升學校組織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並將關 係領導之構面分為:包容、授權、關懷、道德以及願景五項,將 Carifio(2010) 以 LMX 理論為基礎所發展的關係領導量表,加以修訂後進行施測。. 31. DOI:10.6814/THE.NCCU.EAP.010.2018.F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x Discrimination, Change Leadership and LMX on Femal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研 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1996),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behaviors and 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 as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s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trus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Holistic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major updates in the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 The purpose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not to replace teachers. Does e-learning replace

Schools may strategical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each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through particip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