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纏擾行為之管制與制裁-兼評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纏擾行為之管制與制裁-兼評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論纏擾行為之管制與制裁. 政 治 大 -兼評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立. ‧ 國. 學. A Study on the Control and Punishment of Stalking. ‧. - Comment on the Stalking Prevention Draf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許恒達 博士 研究生:葉錦龍 撰 中 華 民 國 一O六 年 六月.

(2) 摘要 近來有關纏擾行為之報導時有耳聞,然纏擾行為並非為一個新穎的課題,一直以來 纏擾行為都是個層出不窮的問題,而隨時科技進步與人民相處模式之改變,手段越發千 變萬化,對於受纏擾者之影響與傷害亦不可謂不巨大。觀之我國現有法規範,對於纏擾 行為可透過行為人所為之纏擾行為態樣而對尋得特定之法規範加以適用,雖可達一定之 管制與制裁,然難免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疑慮。 反觀各國立法例,早已對於纏擾行為加以重視與討論,並紛紛透過制定一專法對於 纏擾行為進行全面性之管制與制裁。以美國為例,其於 1990 年,加州制定美國第一部. 政 治 大. 反纏擾法,而於 1996 年由聯邦法畫下最後一筆,全美從聯邦至各州均有其自行之反纏. 立. 擾法之規範。至於鄰近我國的日本,亦於平成十二年(2000 年)施行纏擾防治法(スト. ‧ 國. 學. 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簡稱:ストーカー規制法),以嚇阻纏擾犯罪。. ‧. 鑑於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加害者透過跟蹤騷擾,因而對被害人造成致命死傷案件,2015 年於司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第 10 次會議中提出爰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以具. y. Nat. n. al. er. io. 得進一步保障。. sit. 體規範和防制社會中之跟蹤騷擾問題,促使民眾的人身安全與自由、隱私及尊嚴得以獲. Ch. i n U. v. 然而,相較於外國對於纏擾行為之研究與保護,我國在對於纏擾行為問題之重視上. engchi. 略有不足,現行法規範亦缺乏完整的規範保護措施,此對於被纏擾者無疑是場噩夢。據 此,筆者擬以纏擾行為為探討核心,先行探究纏擾行為之內涵與影響,並以國家對於纏 擾行為之保護與研究作為輔助,進一步對於我國最新立委提案之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進 行檢討,希冀能為我國纏擾行為提供法源依據,並給予被纏擾者有效的保護與援助,以 建構一個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 關鍵字:纏擾、纏擾防治法、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ストーカー規制法。.

(3) 目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一項 第二項.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一項. 研究範圍 .............................................. 7. ‧. 第二項. 研究限制 .............................................. 7. y. Nat. io. 第一節. sit. 纏擾行為(Stalking)之概念 ................................... 9 纏擾行為之意義............................................ 9. er. 第二章. 治 政 大 研究架構 .............................................. 5 立 學.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5. ‧ 國. 第一章. al. 第二項. 法律層面 ............................................. 11. 第三項. 小結 ................................................. 13. n. 第一項. v i n Ch 心理學層面 ........................................... 10 engchi U. 第二節. 纏擾行為之手段與態樣..................................... 14. 第一項. 纏擾手段 ............................................. 14. 第二項. 纏擾動機與類型 ....................................... 16. 第一款. 日本學理與實務經驗 .............................. 16. 第二款 我國學理分析 .................................... 19. I.

(4) 第三款 小結 ............................................ 24 第三節. 第一項. 心理層面 ............................................. 24. 第二項. 人身安全 ............................................. 25. 第三項. 人際關係 ............................................. 26. 第四項. 小結 ................................................. 27. 第四節. 小結..................................................... 27. 治 政 大 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之規範 ...................................... 29 立 刑事實體法............................................... 29. 第一項. 學. 第一節. ‧ 國. 第三章. 纏擾行為對被害人之影響................................... 24. 刑事實體法對纏擾行為之保護規範 ....................... 30. ‧. 第一款 恐嚇危害安全罪 .................................. 30. y. Nat. al. er. io. sit. 第二款 強制罪 .......................................... 31. n. 第三款 竊視竊聽竊錄罪 .................................. 31.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款 強制猥褻罪 ...................................... 32 第五款 公然侮辱罪及誹謗罪 .............................. 33 第二項 第二節. 刑事實體法無法全面涵蓋纏擾行為之內涵 ................. 34. 社會秩序維護法........................................... 35. 第一項. 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下之跟追問題 ................. 35. 第二項. 社會秩序維護法對於纏擾行為保護之不足 ................. 40. 第三節. 家庭暴力防治法........................................... 42. 第一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概述 ................................... 42 II.

(5) 第一款 規制行為 ........................................ 43 第二款 保護對象 ........................................ 45 第三款 救濟與保護 ...................................... 46 第二項 第四節. 家庭暴力防治法對於纏擾行為保護之不足 ................. 52. 性平三法................................................. 55. 第一項. 性平三法概述 ......................................... 56. 政 治 大 性平三法對於性騷擾行為之規制與保護 .............. 59 立. 第一款 性騷擾之內涵 .................................... 56. 學. ‧ 國. 第二款. 性別工作平等法 ............................. 60. 第二目. 性別平等教育法 ............................. 61. 第三目. 性騷擾防治法 ............................... 62. ‧. 第一目. sit. y. Nat. n. al. er. 性平三法對於纏擾行為保護之不足 ....................... 64. io. 第二項 第五節 第四章. Ch. i n U. v. 小結..................................................... 70. engchi. 外國立法例之比較 ............................................ 73. 第一節. 美國法................................................... 73. 第一項. 發展沿革 ............................................. 73. 第二項. 法規範 ............................................... 74. 第一款 加州法 .......................................... 74 第二款 1993 年之模範反纏擾法(A Model Anti-Stalking Code for The States) .................................... 76 第三款 各州法 .......................................... 77 III.

(6) 第四款 聯邦法 .......................................... 79 第五款 2007 年之修正模範反纏擾法(The Model Stalking Code Revisited) ..................................... 81 第三項 第二節. 小結 ................................................. 83. 日本法................................................... 86. 第一項. 立法沿革 ............................................. 87. 第二項. 立法目的 ............................................. 89. 第三項. 一般纏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解析 ..................... 92. 學. ‧ 國. 第四項. 治 政 纏擾行為之定義 ....................................... 90 大 立. 第一款 規範對象 ........................................ 92. ‧. 第二款 保護對象 ........................................ 93. y. Nat. al. er. io. v. 對被纏擾者之保護措施 ................................ 100. n. 第五項. sit. 第三款 行為態樣 ........................................ 93. Ch. engchi. i n U. 第一款 警告 ........................................... 100 第二款 暫時命令 ....................................... 102 第三款 禁止命令 ....................................... 106 第四款 刑責 ........................................... 108 第五款 對被害人提供相關援助 ........................... 109 第六項 第三節. 小結 ................................................ 110. 小結.................................................... 113. IV.

(7) 第五章. 對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之反思 ................................. 115. 第一節. 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之概論................................ 115. 第一項. 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之立法目的 ........................ 115. 第二項. 纏擾行為保護之法益 .................................. 117. 第一款 隱私權 ......................................... 117 第一目. 我國對於隱私權之保護 ...................... 117. 第二目. 美國對於隱私權之保護 ...................... 124. 政 治 大 第三目 歐洲人權公約對於隱私權之保護 .............. 126 立. ‧ 國. 學. 第四目. 纏擾行為與隱私權之關係 .................... 127. ‧. 第二款 一般行動自由 ................................... 128 跟蹤騷擾行為之內涵 .................................. 129. 第四項. 保護對象 ............................................ 129. 第五項. 救濟方式 ............................................ 130.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三項.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款 警告命令 ....................................... 130 第二款 防制令 ......................................... 131 第三款 罰則 ........................................... 132 第二節. 反思.................................................... 134. 第一項. 跟蹤騷擾行為無區分之實益 ............................ 134. 第二項. 騷擾行為態樣之不當 .................................. 136. 第三項. 保護對象之不足 ...................................... 137. 第四項. 警告命令與防制令得同時申(聲)請,並不妥適 .......... 137 V.

(8) 第五項. 以防制令作為強制執行之依據,似有不妥 ................ 138. 第六項. 對罰則規定之檢討 .................................... 139. 第一款 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選擇衝突 ................... 139 第二款 跟蹤騷擾防治法草案罰則規定之反思 ............... 141. 第二目. 對跟蹤騷擾行為之刑事罰 .................... 142. 第三目. 對違反警告命令或防制令之刑事罰 ............ 143. 立. 政 治 大. 小結.................................................... 144. 學. 第六章. 對跟蹤騷擾行為之行政罰 .................... 141. ‧ 國. 第三節. 第一目. 結論與建議 ................................................. 145. ‧. 參考文獻 ........................................................... 151. sit. y. Nat. 附件 1: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 ........................ 159. io. n. al. er. 附件 2: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 171. Ch. engchi. V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一項.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 近來新聞媒體報導,有關恐怖情人型態的纏擾行為(stalking)時有所聞 1,在 一方提出分手後,另一方心有未甘,於積極要求復合不成後,對於他方心生怨懟, 甚至因愛生恨,不時以跟蹤或埋伏之方式窺視他方之一舉一動,或者寄送沾染類 似血液對他方予以恐嚇,尤有甚者,將先前交往期間倆情人之間的親密合照,散. 政 治 大. 佈在色情網站上更是時有所聞,因而造成他方造成被纏擾者長期感到心理不安與. 立. 困擾,甚至有被跟追者開始出現「創傷害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國. 學. 簡稱 PTSD)」之症狀。 2. 纏擾行為並非為一個新穎的課題,一直以來纏擾行為都是個層出不窮的問題 3,. ‧. 然而隨時科技進步與人民相處模式之改變,手段越發千變萬化,無論是單純埋伏. Nat. sit er. io. 1. y. 或跟蹤行為、或口頭上之恐嚇或行為上寄送使人感到不安物品之行為,或言行上. 近年來恐怖情人案件之發生時有耳聞,而於恐怖情人案件中,纏擾行為往往於案件中可見一斑。 以「城隍廟血案,恐怖情人殺前女友」為例,呂嫌與陳女原為男女朋友,3 天前雙方剛分手。不過, 呂嫌的家中還擁有陳女的照片,疑似心有不甘,仍以電話騷擾陳女。27 日晚上,呂嫌持水果刀尾 隨陳女,約 8 時 30 分左右,到達城隍廟美食商圈,發現前女友與擔任建築工人的邱男一起用晚餐。 呂嫌於是以水果刀殺害邱男,然後又殺害陳女,隨後持刀劃自己頸部自戕。參照:城隍廟血案,恐 怖情人殺前女友,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9280005-1.aspx,最後瀏覽時間:2016 年 1 月 28 日。 相關判決可參照:新竹地方法院 103 年度訴字第 328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04 年度上訴字第 1901 號判決、最高法院 105 年度台上字第 510 號判決。 2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人在遭逢重大變故,心理受到重 創時就容易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目擊、親身經驗、或被迫面對戰爭、地 震、車禍、墜機、火災、虐待、性侵害、家暴、重大疾病(如癌症)、所愛的人突然死亡或分離… 等等不論已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威脅生命或身體傷害時,都可能產生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主要症狀: (1)反覆在腦中出現創傷事件或痛苦經驗,或接連出現可怕惡夢。 (2)經常感覺又再度 經歷創傷事件。 (3)當回想起創傷事件時引發極強烈的心理痛苦情緒和生理反應。 (4)逃避與創傷 事件有關的地點、思緒、活動,封鎖相關記憶。 (5)反應麻木、消沈、沮喪、無助感、對事物失去 興趣、對人產生疏離感、對未來感到悲觀。 (6)警覺性增加、睡眠困難、緊張暴躁、強烈害怕、驚 嚇反應強烈。參照:Ronald J. Comer 原著、林美吟譯,變態心理學,二版,心理出版社,2012 年, 頁 196-212。 3 1991 年社會秩序維護法設立之初於第八十九條明文: 「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三千元 以下罰鍰或申誡:一、無正當理由,為人施催眠術或施以藥物者。二、無正當理由,跟追他人,經 勸阻不聽者。」直至今日,雖經過多次糾正,此規定亦仍從未修改過。甚至於 2011 年大法官釋字 六八九號解釋,對此條文進行進一步解釋。. n. al. Ch. engchi. 1. i n U. v.

(10) 使人感到不舒服或厭惡之騷擾行為等,均是存在已久且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世界各國對於跟蹤騷擾問題早已加以重視,並制定相關法規。美國加州於 1990 年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反纏擾法案,隨後美國各州陸續展開立法工作,1993 年聯邦 政府並且制定反跟蹤法模範法典(Model Anti-stalking Code for States) ,至今美國各 州均已制定此項法案。加拿大於 1993 年在其刑法中增訂有關規範跟蹤與騷擾行為 的規定;而 1995 年,澳洲每一省份亦均已制定反跟蹤法案。歐洲地區近十餘年亦 積極關注此議題,至 2009 年止,已有包括丹麥、英國、比利時、愛爾蘭、荷蘭、 馬爾他、奧地利、德國、以及義大利等多國制定跟蹤騷擾防制相關法律。亞洲地. 政 治 大. 區的日本,亦於平成十二年(2000 年)施行纏擾防治法,以嚇阻纏擾犯罪。 4. 立. 然而,觀之我國現行法規範,關於纏擾行為之保護,並未設有規制纏擾行為. ‧ 國. 學. 之專法,而是將其行為切割為各特別法所針對之適用對象加以規範,主要見於「社 會秩序維護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 ‧. 別平等教育法」(此三法又統稱「性平三法」 5)。在家庭暴力防治法中有跟蹤、騷. Nat. sit. y. 擾相關規定,但適用對象僅限家庭成員間實施家庭暴力行為時,提供禁止跟蹤之. n. al. er. io. 保護令,對於非家屬關係或非同居關係者,卻無法加以適用;而對於一般關係之. i n U. v. 人,則僅在社會秩序維護法中設有違法跟追行為的行政罰,但並無如保護令之保. Ch. engchi. 護效果。由此觀之,雖不能說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並無保護規定之存在,然而,如 此依照纏擾行為之不同態樣而將不同之纏擾行為劃分至不同法規範加以規範保護, 難免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疑慮。例如,在家庭暴力防治法中,由於對 於保護對象之限定,對於陌生人間發生之纏擾行為則略有不足。而在性平三法中, 其僅處理性騷擾之行為,對於其他類型之纏擾行為並未加以保護,此亦略有不備。. 4. 參照: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纏擾行為研究報告書, http://www.hkreform.gov.hk/tc/publications/rstalk.htm,最後瀏覽時間:2017 年 3 月 28 日,頁 72-94。 5 對於「性騷擾防治法」 、 「性別工作平等法」 、 「性別平等教育法」三法之統稱,學理上有不同稱呼。 衛生福利部將三法統稱為「性騷擾防治三法」 。然多數學者及民間機關(例如,女性權利促進會) 則將其統稱為「性平三法」。筆者認為,三法對於性騷擾均設有保護,然性別工作平等法及性別平 等教育法除規範性騷擾行為外,尚在保障兩性工作權之平等及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和環境。據 此,筆者認為應以「性平三法」統稱之。 2.

(11) 簡言之,雖然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並非無相關法規範之存在,然而實際使用上卻未 為全面,對被害人之保護實有不足。 立法者有鑑於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加害者透過纏擾行為,因而對被害人造成 致命死傷案件,亟思解決之道。衡諸外國立法例對於纏擾行為之重視及規範,我 國現行法規範對於纏擾行為之管制仍略有不足,因而爰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草 案」 ,以具體規範和防制社會中之跟蹤騷擾問題,促使民眾的人身安全與自由、隱 私及尊嚴得以獲得進一步保障。 6雖然相較於外國立法者而言,我國對於纏擾行為 之規範與管制仍不受重視,然而此草案之擬定無疑係對於纏擾行為發展上之一大. 政 治 大. 步,對此實應予以肯定。然而,該草案規範是否合理有效,仍有進一步討論之空. 立. 間,以期能制定一符合我國本土特色之跟蹤騷擾防制法。. ‧ 國. 學. 相較於外國對於纏擾行為之研究與保護,我國在對於纏擾行為問題之重視上 略有不足,現行法規範亦缺乏完整的規範保護措施,此對於被纏擾者無疑是場噩. ‧. 夢。據此,筆者擬以纏擾行為為探討核心,先行探究纏擾行為之內涵與影響,並. Nat. sit. y. 以國家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與研究作為輔助,進一步對於我國最新立委提案之跟. n. al. er. io. 蹤騷擾防制法草案進行檢討,希冀能為我國纏擾行為提供法源依據,並給予被纏. i n U. v. 擾者有效的保護與援助,以建構一個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 第二項. Ch. engchi. 研究目的. 相較於外國立法例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我國並無一套對於纏擾行為完整之 規範保護機制,雖然纏擾行為之諸多態樣可於現行法規範中尋得類似法規加以適 用,然而於適用上亦產生許多漏洞急需填補。甚至於,被纏擾者向相關單位請求 援助時,由於沒有相關法規範之存在,相關機關對於纏擾行為無法及時介入處理, 或僅僅對纏擾者處以新臺幣三千元以下罰鍰或申誡。此不僅無法對被纏擾者加以 保護,甚至此種半吊子的保護措施可能對於纏擾者造成刺激,因而間接引發纏擾. 6. 立法院關係文書,院總第 1774 號,委員提案第 17654 號。 3.

(12) 者更進一步的犯罪行為,進而造成被纏擾者受到更加龐大的心理壓力與不安。是 故,筆者希望透過對於纏擾行為之研究,擬期望能達到以下研究目的: 一、纏擾行為概念之具體明確: 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之概念並未具體成形。現行法中具體提及纏擾行為者,雖 可見於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二條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九條,然實際上應如何解 釋與適用,仍有進一步討論之空間,此外,除此兩項法規範外,纏擾行為是否仍 有其他發展空間存在,仍有進一步確定之必要,以其對於纏擾行為之規範更加具 體明確,使被纏擾者之保護更加全面。 二、填補我國現行法規之不足:. 立. 政 治 大. 對於纏擾行為之規範,雖可於我國現行法中尋得相類似之規定加以適用,然. ‧ 國. 學. 而,此類法規大多分散於諸多特別法中,各該特別法之適用對象及法律效果均不 相同,甚至可能造成之一定衝突。此外,我國現行法於纏擾行為規範之適用上是. ‧. 否已因諸多特別法之存在而已達全面?其適用上是否亦可對纏擾者達到嚇阻纏擾. Nat. sit. n. al. er. io. 相關法規進行建議。. y. 行為繼續發生之效果?筆者擬檢討我國現行法規範對於纏擾行為之漏洞,並針對. 三、建構符合我國體制之專法:. Ch. engchi. i n U. v. 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雖可見於諸多特別法中,然相對比外國立法例上對 於纏擾行為多以訂立專法加以規範,例如:美國、日本等,此種訂立專法之方式, 似較能整合纏擾行為之相關配套措施,並給予纏擾者及被纏擾者適當的處置與保 護。此外,我國於 2015 年司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第 10 次會議中,立法委員潘維 剛等 36 人亦提出援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以具體規範和防制社會中之跟 蹤騷擾問題。據此,筆者擬針於我國法規範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制度進行討論, 並參酌外國立法例對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加以檢討,以期建構符合我國適用之專 法。 四、給予被害人完整的保護機制: 纏擾行為對於被纏擾者之保護,不僅在於對於纏擾者科以刑事或是行政上之 4.

(13) 處罰。更重要的是,透過相關配套措施對於纏擾者之纏擾行為加以制止,對此在 日本法上則設有警告、緊急命令、暫時命令等相關措施存在,希望能在被纏擾者 受到纏擾行為之侵害時,立即加以介入,以其對被纏擾者達到立即有效之保護。 據此,筆者擬先針對我國現行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規範加以檢討,另參照外國立 法例對於被纏擾者之相關援助措施,以期建構對被纏擾者更加完善之保護措施。. 第二節 第一項. 研究方法與架構.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筆者主要透過我國現行相關特別法對於纏擾行為之保障制度進行討論,以現 立. ‧ 國. 學. 行法既有之規範與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分析並與外國立法例進行比較法討論,以 期於同中取異、異中求同,進而建構較符合我國適用上之針對纏擾行為之保護規. sit. y. Nat. 一、文獻探討法. ‧. 範制度。據此研究方法可區分如下:. io. er. 筆者針對纏擾行為之相關爭議,彙整蒐集國內外於實務及學界上之相關見解. al. 與討論,而於我國現行法上可能對於纏擾行為加以適用之法律規範加以整理,包. n. v i n Ch 括刑事實體法、社會秩序維護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 engchi U 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針對上述國內外專書著作、學術期刊與雜誌文章、臺 灣博碩士論文等,加以進行歸納分析、整理,並探討、確立研究方向,以建構整 篇論文研究之方向與內容。 二、比較分析法 相較於我國,外國對於纏擾行為早已設有諸多保護規範。筆者擬以美國法與 日本法上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規定做為比較與參考,進行對於美國法與日本法上 對於纏擾行為之相關法規範及學理研究進行整理歸納,透過比較外國立法制度之 相關背景、實務運作情形及學理討論,截長補短、甚至改良創新以符合我國國情, 供未來立法之依據。 5.

(14) 第二項. 研究架構. 本論文之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其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在第一章緒論中,說明筆者選擇此項議題作為研究之研究動機、所欲達成之 研究目的、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及各章節所欲論述之內容,使讀者能快速清楚瞭解 筆者所欲探討纏擾行為之相關問題。 在第二章,筆者先行對於纏擾行為進行概念上之介紹。纏擾行為並不是一個 新興概念,不論是我國立法或外國立法上例均對其有所規範與保障。然而,其具 體內涵為何?其行為態樣為何?對被纏擾者所造成之影響為何?筆者於本章將對. 政 治 大. 纏擾行為之意義、態樣與對被纏擾者造成之影響進行介紹,以對纏擾行為有初步. 立. 之了解與印象,以此作為之後討論與分析之基礎。. ‧ 國. 學. 在第三章中,筆者將於現行法規範中尋找是否存在對於纏擾行為之相關保護. ‧. 規範措施存在。我國現行法對於纏擾行為之規範散佈於諸多特別法之中,筆者將 對於此類規定於涉及纏擾行為之範圍內進行討論與分析,包括刑事實體法、社會. y. Nat. io. sit. 秩序維護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與性別平等教育. n. al. er. 法等。以此討論現行法規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與規範是否仍有不足之處,提出看. Ch. i n U. v. 法與建議,並探求纏擾行為是否有入罪化之必要,提供我國在未來立法制度發展 上有相關的幫助。. engchi. 延續對於纏擾行為法規範之探討,第四章中將針對外國立法例作介紹。相較 於我國對於纏擾行為欠缺全面之保護規範措施,世界各國對於纏擾行為均設有一 定之規範存在。筆者於本章將以美國法與日本法作為分析比較之對象。筆者將先 行分別對兩國對於纏擾行為之立法背景、立法政策及歷史沿革加以介紹,之後再 對各該法規範之具體內容與解釋作分析,並將兩者對於纏擾行為之具體規定作比 較分析,以作為嗣後對於我國纏擾行為規範制定之比較依據與參考,以期作為我 國未來立法之借鏡。. 6.

(15) 有鑑於近年來社會發生多起加害者透過跟蹤騷擾,因而對被害人造成致命死 傷案件,2015 年立法委員於司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第 10 次會議中提出援制定「跟 蹤騷擾防制法草案」 ,以具體規範及防制社會中之跟蹤騷擾問題。筆者將於第五章 中,先行對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進行介紹,嗣後再引用上章所介紹之美國法與日 本法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規範,將三者進行比較分析,以比較其中之差異,並以 兩法為借鏡,進行分析比較,以期建構更適合我國之纏擾行為保護規定。 最後,於第六章將對於上述各章節中所提及之內容進行統合與彙整,並略述 淺見,希冀筆者所做出之研究,能提供未來學術界與實務界做為參考。. 學. 第一項. 研究範圍與限制. ‧ 國. 立 第三節. 政 治 大. 研究範圍. ‧. 纏擾行為之意義與態樣多樣,然筆者之目的在於透過對於纏擾行為之介紹進. sit. y. Nat. 而探討是否有加以規範之必要,甚至於以此作為嗣後立法之參考,因此於討論上,. io. er. 筆者將其限定於法律層面之探討,並對纏擾行為之意義與解釋多以他人立法例之. al. 實務與學理見解為依據,進而建構起一法律上之纏擾行為。. n. v i n Ch 外國立法例之比較,以美國法及日本法為主,美國法將纏擾行為定為一刑事 engchi U. 不法行為,纏擾者之行為倘符合法規範上對於纏擾行為之規定,則得科以其刑事 處罰。而日本法對於纏擾行為之規範分成行政與刑事雙軌進行。對於一般纏擾行 為,被纏擾者得透過申請警告、禁止命令或暫時命令,然而倘纏擾者重複實行纏 擾行為者,即得直接向法院聲請對其科以刑事處罰。筆者以此兩者相異之立法規 範做比較,以做為我國未來立法之參考與借鏡。. 第二項. 研究限制. 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之保護異於世界各國,雖可於現行法規範中尋得相類似之 規定加以適用,然而並無專法存在。因而筆者於探討我國現行法對於纏擾行為之 7.

(16) 保護措施上,須分別對於我國現有之諸多特別法加以介紹,例如,刑事實體法、 社會秩序維護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 教育法等。然而,渠等法律規定並非僅在於處理纏擾行為,例如家庭暴力防制法 其尚在處理家庭關係下所生之暴力問題,因此筆者於渠等法規範之介紹上僅環繞 著纏擾行為進行解釋,其他諸多問題並非筆者所欲探討之範圍。 在比較法上,雖然世界各國對於纏擾行為均有相關規定存在,然筆者僅介紹 將纏擾行為設定為刑事不法行為之美國法及與將纏擾行為設定為行政與刑事雙軌 介入之日本法作為比較。至於其他各國之規定,筆者並不格外加以介紹,僅作部. 政 治 大. 分參考與借鏡,並不加以深入分析。.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7) 第二章 纏擾行為(Stalking)之概念 纏擾行為(stalking) 7並不是一個新興概念 8,然而直到近期我國才漸漸有人 將此類行為視為反社會行為中的一個獨立類別加以討論。而近來關於恐怖情人型 態的纏擾行為,於新聞媒體報導上亦時有耳聞。 9然而究竟纏擾行為之意義為何? 其行為態樣為何?其對於被害人又可能造成何種侵害與影響?分析如下:. 第一節. 纏擾行為之意義. 政 治 大 他類似方式,持續接近他人或即時知悉他人行蹤,足以對他人身體、行動、私密 立. 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認為: 「所謂跟追,係指以尾隨、盯梢、守候或其. ‧ 國. 學. 領域或個人資料自主構成侵擾之行為。至跟追行為是否無正當理由,須視跟追者 有無合理化跟追行為之事由而定,亦即綜合考量跟追之目的,行為當時之人、時、. ‧. 地、物等相關情況,及對被跟追人干擾之程度等因素,合理判斷跟追行為所構成. sit. y. Nat. 之侵擾,是否逾越社會通念所能容忍之界限。」大法官雖然對於纏擾行為加以定. io. er. 義,然而其適用上仍有許多模糊空間。究竟何種情況屬於可受規制之尾隨、盯梢、. al. 守候行為?又何為其他類似方式?此外,行為人之行為究應如何判斷已達侵害他. n. v i n Ch 人身體、行動、私密領域或個人資料自主構成侵害?據此,筆者認為尚有進一步 engchi U. 對於纏擾行為(stalking)定義之必要。以下將分別從心理學層面及法律層面加以 判斷定義。. 7. Stalking 的中譯名稱,國內其實並未統一。司法院大法官釋字六八九號解釋翻譯成「跟追行為」, 國內亦有學者採相同翻譯,亦有學者認為應該翻譯成「纏擾行為」 。筆者認為,為了更加明確精準 表現出 stalking 之行為態樣,應翻譯成纏擾行為較為妥適。 8 外國立法例上,美國早於 1990 年加州即通過第一部反跟追法(anti-stalking law) ;德國亦於 2002 年通過預防暴力行為與跟追民事保護法(Gesetz zum zivilrechtlichen Schutz vor Gewalttaten und Nachstellungen) ;日本亦於 2000 年(平成 12 年)通過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 関する法律,簡稱:ストーカー規制法)。參照:陳英淙、林燦璋,跟追問題之探討,軍法專刊, 59 卷 4 期,2013 年 8 月,頁 8-12。 9 近年來恐怖情人案件於社會上時有耳聞,而纏擾行為往往在此類案件佔有至關重要之地位,甚至 與嗣後殺傷行為之實行存在一定之關聯。相關案件事實可參酌下列媒體資料:城隍廟血案,恐怖情 人殺前女友;恐怖情人當街潑汽油縱火,女全身 80%灼傷;癡女 7 天騷擾近 4 萬次前男友險崩潰; 恐怖情人 16 年殺 2 女友,道歉賠錢竟判"免死";發現女友人在摩鐵男吃醋亂拳打死她;恐怖情人! 剪刀狂刺女友後吞藥,最後瀏覽時間:2016 年 1 月 28 日。 9.

(18) 第一項. 心理學層面. 其實,纏擾行為(Stalking),與殺人行為和竊盜行為一樣,均是用來描述某 種行為, 其並非一個法律概念。根據 Lamber Royakkers 之解釋,纏擾行為是心理 攻擊的形式,施暴者反覆、不受期望地、並不中斷地闖入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或 不再有)被害人的生活世界。此外,個別分離的行為並不能引起被侵擾者精神上 的虐待。10國內學者對纏擾行為亦有相若的見解,其認為所謂纏擾行為,係指一個 故意地、無理由地、嚴重地連續驚擾、騷擾、威脅或困擾特定一個人或一群人之 行為過程。11其方式可能是打電話給被害者、送禮物給被害者或是寄信給被害者…… 等。. 立. 政 治 大. 據此可知,纏擾行為之特點在於:「持續反覆性」與「心理壓迫」。纏擾者. ‧ 國. 學. (stalkers)之行為的本身常常可能是社會上認為應予容忍之行為,甚至可以說是. ‧. 合法行為,例如打電話給被害者、送禮物給被害者或是寄信給被害者……等。此時 被害者雖可能因為行為人之行為而感覺到困擾或不舒服,但是由於未造成實質上. y. Nat. io. sit. 的生理侵害,或者加害者本身並不覺得其涉及犯罪的行為,因此未察覺其本身已. n. al. er. 遭遇到侵害。然而,透過持續性、不間斷地反覆執行,原本應予忍受之無害行為,. Ch. i n U. v. 無形中將造成被騷擾者心理層面之壓力與不適,使被騷擾者長期處理恐懼與不安. engchi. 之中,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換言之,纏擾行為是一種「心理攻擊戰」 ,讓被害人 時時刻刻活在恐懼之中,喪失生活的控制力量。 另外,纏擾者亦可結合不同態樣的跟蹤或騷擾行為進而發展出不同程度之侵 害嚴重性。根據實務經驗發現,纏擾者之纏擾行為往往具有暴力之目的取向。12纏. 10. dr. Albert Benschop, translation: Connie Menting,CyberStalking: menaced on the internet, available at http://www.sociosite.org/cyberstalking_en.php,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 13 日。 11 黃壬聰,尾隨者的類型和方法,收錄於:林燦璋主編,犯罪剖繪(二) —連續殺人罪偵查,初版, 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2000 年,,頁 125。 12 參照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100 年度上易字第 113 號判決: 「陳慧萍與羅浩成分手後,心有不 滿,時常藉故電話騷擾、傷害、開車跟蹤等方式,讓陳慧萍無法過正常生活。嗣於 98 年 11 月 16 日下午 1 時 10 分、同日 1 時 17 分以行動電話 0000000000 號撥入陳慧萍所使用之手機(號碼詳卷) 語音信箱留言兩則羞辱陳慧萍外,並稱要前往臺東縣臺東市○○路○段 13 巷 7 號陳慧萍住處,同日 下午 4 時許,羅浩成果真駕駛其所有車牌 2351-YP 號自用小客車,至陳慧萍上開住處按門鈴及踹門 10.

(19) 擾者透過不同態樣的纏擾行為使被害者無法擺脫其控制,進而使被害者感到困擾 與恐懼,甚至喪失生活的控制力量。在長期恐懼與驚慌的狀態,被纏擾者的身體 與心理健康將面臨嚴重之侵害與影響,可能引起被害人之精神耗損,甚至可能產 生心理創傷。13最嚴重的是,纏擾行為與致命危險間具有一定相關性,雖有相關實 證研究所呈現的結果顯示:大部分纏擾的案件並不會提高涉及暴力及其他騷擾行 為的額外風險,但是它往往是相關犯罪行為的前端徵兆,絕大多數被謀殺或幾近 死亡的女性都曾有被纏擾的經驗。 14. 第二項. 法律層面. 立. 政 治 大. 在我國,對於纏擾行為之定義,可參照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其認為:. ‧ 國. 學. 「所謂跟追,係故意或惡意對被跟追人重複緊追不捨之行為,形成被跟追人恐懼、. ‧. 不安。以尾隨、盯梢、守候或其他類似方式,持續接近他人或即時知悉他人行蹤, 足以對他人身體、行動、私密領域或個人資料自主構成侵擾之行為。至跟追行為. y. Nat. io. sit. 是否無正當理由,須視跟追者有無合理化跟追行為之事由而定,亦即綜合考量跟. n. al. er. 追之目的,行為當時之人、時、地、物等相關情況,及對被跟追人干擾之程度等. Ch. i n U. v. 因素,合理判斷跟追行為所構成之侵擾,是否逾越社會通念所能容忍之界限。」. engchi. 相較於纏擾行為之概念,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僅係在解釋纏擾行為態樣之 一之跟追概念。我國於法律層面上並未對於纏擾行為有一具體明確之討論。 而在外國立法例上,根據美國第一部對纏擾行為有明文規範之加州刑法法典 第 646.9 條規定,所謂纏擾行為(Stalking),係指任何人本於故意、惡意且重複 的跟隨或騷擾他人,及此種行為將造成一種可信的威脅(credible threat)而意圖. (未據告訴),直至在車庫前看到陳慧萍,竟無故基於傷害之犯意,以徒手毆打陳慧萍頭部、臉部之 方式,致陳慧萍受有腦震盪、左前臂挫傷及擦傷之傷害。」其他相關判決可參照:士林地方法院 100 年度簡上字第 125 號判決、板橋地方法院 100 年度侵訴字第 162 號判決、基隆地方法院 99 年 訴字第 808 號判決、板橋地方法院 96 年度簡上字第 419 號判決。 13 吳姿瑩,親密暴力被害者,近八成遭伴侶跟蹤騷擾,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117 期, http://www.38.org.tw/List_1.asp?id=857,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 28 日。 14 黃壬聰,同前註 11,頁 132-142。 11.

(20) 使他人害怕或其家人之安全受到威脅之行為。15就此觀之,纏擾行為之構成要件, 客觀上,纏擾者須反覆實行具有威脅之行為,而造成他人之恐懼,主觀上,纏擾 者除須具有使他人恐懼之故意外,尚須具有從事可信具威脅之跟蹤或騷擾行為之 意圖。相對於加州刑法法典對於纏擾行為僅為概括性之規範,在美國其他各州法 典中尚有指明若干行為構成纏擾。例如:亞利桑那州規定,在另一人要求停止尾 隨後仍然繼續在公眾地方或附近尾隨該另一人,而這種行為是沒有正當目的 16; 科羅拉多州規定,在並非有意進行正當談話的情況下致電或使電話持續響個不停, 不論其後是否有進行談話 17,此類行為均屬違法之纏擾行為。. 政 治 大. 另外,在日本,對於纏擾行為,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規制法),將纏擾. 立. 行為分為二類:「一般纏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與「重複纏擾行為(ストーカ. ‧ 國. 學. ー行為)」,並於本法第二條有明文規定。. 所謂「一般纏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係指:對於抱持戀愛感情之特定. ‧. 對象示其愛意,但得不到對方回應而心生怨恨之情,於是對對方及其配偶、直系. Nat. sit. y. 或同居之親屬或其他與被害人關係親密之特定人士進行條文所明示之行為者。申. n. al. er. io. 言之,一般纏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乃指加害者基於愛慕,在無法獲得回應. i n U. v. 後而心懷不滿或怨恨,而對被害者、其伴侶、親屬或其他與被害者有關聯之人,. Ch. engchi. 進行各種令人感到厭惡、恐懼的行為,主要包括:埋伏、跟監或徘迴、告知行動 已被監視之事項、強求對方交往與會面或其他無義務之事、明確之粗暴言行、連 續之通訊騷擾、寄送穢物、名譽上之侵害、性羞恥之侵害等八種樣態。18而所謂「重. 15. California Penal Code §646.9.(a):「Any person who willfully, maliciously, and repeatedly follows or willfully and maliciously harasses another person and who makes a credible threat with the intent to place that person in reasonable fear for his or her safety, or the safety of his or her immediate family is guilty of the crime of stalking, punishable by imprisonment in a county jail for not more than one year, or by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one thousand dollars ($1,000), or by both that fine and imprisonment, or by imprisonment in the state prison.」 16 Arizona Revised Statutes, Title 13, Criminal Code, § 13-2921, subsection A2 17 Colorado 1999 Statutes, Title 18 Criminal Code, § 18-9-111(1)(f). 18 ストーカー規制法第二條第一項: 「この法律において「つきまとい等」とは、特定の者に対す る恋愛感情その他の好意の感情又はそれが満たされなかったことに対する怨恨の感情を充足す る目的で、当該特定の者又はその配偶者、直系若しくは同居の親族 その他当該特定の者と社会 生活において密接な関係を有する者に対し、次の各号のいずれかに 掲げる行為をすることをい う。 」 12.

(21) 複纏擾行為(ストーカー行為)」,係指針對特定之被害人反覆行使本條第一項 第一款至第四款中之行為,亦即透過埋伏、跟監或徘迴、告知行動已被監視之事 項、強求對方交往與會面或其他無義務之事、明確之粗暴言行,進而損及被害人 之身體安全、居住安全及其名譽,或行動自由等而使被害人感到不安。 19. 第三項. 小結. 依照上述可知,無論從心理層面抑或法律層面觀之, 「持續反覆性」與「心理 壓迫」在纏擾行為之判斷上之重要性。然在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中,對於. 政 治 大. 跟追行為之定義僅認為,所謂跟追,係故意或惡意對被跟追人重複緊追不捨之行. 立. 為,形成被跟追人恐懼、不安。以尾隨、盯梢、守候或其他類似方式,持續接近. ‧ 國. 學. 他人或即時知悉他人行蹤,足以對他人身體、行動、私密領域或個人資料自主構. ‧. 成侵擾之行為。由此觀之,大法官對於跟追行為之判斷僅言明持續反覆性之必要, 對於心理壓迫並未提及。對此,筆者認為大法官對於纏擾行為之認定有所欠缺與. y. Nat. io. sit. 不當,筆者認為纏擾行為是一種心理攻擊戰,行為人透過其反覆實行之特定行為. n. al. er. 使被害人時時刻刻活在恐懼之中,進而達成其目的。持續反覆性與心理壓迫相輔. Ch. i n U. v. 相成之存在,兩者構成纏擾行為判斷之兩大要件,缺一不可。大法官對於跟追行. engchi. 為之定義,仍有進一步討論之必要。. 總言之,纏擾者透過看似微小、合法、社會上認為應予忍受之行為,故意地、 反覆不間斷地違反被纏擾者之意願,一再地反覆執行某類行為,因而造成被纏擾 者心理層面的恐懼與不安,即屬纏擾行為,其進而對被纏擾者的心理造成壓力與 控制,甚至影響被害者之日常生活,最終亦可能演變成嚴重的暴力犯罪事件。. 19. ストーカー規制法第二條第二項: 「この法律において「ストーカー行為」とは、同一の者に対 し、つきまとい等(前項第一号 から第四号までに掲げる行為に ついては、身体の安全、住居等 の平穏若しくは名誉が害され、又は行動の自由が著しく害され る不安を覚えさせるような方法 により行われる場合に限る。 )」 13.

(22) 第二節. 纏擾行為之手段與態樣. 纏擾行為,係指行為人透過其持續反覆之行為,造成被害人之心理壓迫,僅 而使其感到不安。然而究竟何種行為屬於應受管制之纏擾行為?行為人之所以會 為纏擾行為之原因為何?纏擾行為是否可區分成不同類型,不同類型間之差異為 何?以下將分別從纏擾手段、纏擾動機與纏擾類型分別處理之。. 第一項. 纏擾手段. 政 治 大 會風氣的開放以及網際網路等科技的發達,近來有越來越多的犯罪活動時常牽涉 立 纏擾並非一新形態之概念,一直以來均從在於社會活動之中,然而,隨著社. ‧ 國. 學. 糾纏與跟蹤,無論是男女感情糾紛、職場暴力甚或是同儕之間的妒嫉等 20,而原 本單純之行為可能因為行為人之跟蹤與糾纏,甚至可能引發後續嚴重的犯罪事. ‧. 件。 21. sit. y. Nat. 纏擾行為之態樣及成因,十分多樣且複雜,其往往結合了諸多的犯罪類型。. io. er. 一般來說,纏擾行為並不是只發生一次之事件,而是涉及在某段時間內發生之一. al. 連串事件。典型之纏擾者(Stalker)會反覆實行一連串之行為,而此諸多行為從整. n. v i n Ch 體觀之可形成一行為模式,纏擾者透過該行為模式使目標者感到厭煩、困擾、甚 engchi U. 至驚恐,以期達成其目的。22申言之,纏擾者透過持續反覆地實行某些特定行為, 進而影響其特定人之心理或生活,例如透過電話騷擾、跟隨、送禮物等方式,以 期達成其心理所追求之目的。此外,纏擾者之行為可能會因為某些特定契機,而 以更強烈的方式破壞被害人之財產或各種型式的暴力去傷害目標者。. 20.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100 年度上易字第 113 號判決、板橋地方法院 100 年度侵訴字第 162 號判決、士林地方法院 100 年度簡上字第 125 號判決、基隆地方法院 99 年訴字第 808 號判決、 花蓮地方法院 99 年度易字第 644 號判決、花蓮地方法院 99 年度易字第 235 號判決、板橋地方法 院 97 年度易字第 2512 號判決、板橋地方法院 96 年度簡上字第 419 號判決、宜蘭地方法院 91 年度易字第 438 號判決。 21 法思齊,反跟追法之新挑戰──美國網路跟追法(Cyberstalking Law)之初探,月旦刑事法評論, 第 5 期,2017 年 6 月,頁 40-41。 22 張維容,日本「騷擾行為規制法」之研究,警政論叢,第 10 期,2010 年 11 月,頁 194-223。 14.

(23) 雖不排除纏擾者可能透過違法行為騷擾目標者,例如:寄送穢物、傳達威脅、 恐嚇、淫穢之話語、或毀損目標者物品之行為。然而,一般情況下,纏擾者之行 為本身常常可能是合法的,例如打電話給被害者、送禮物給被害者或是寄信給被 害者……等。此時被害者雖可能因為行為人之行為而感覺到困擾或不舒服,但是由 於未造成實質上的生理侵害,或者加害者本身並不覺得其涉及犯罪的行為,因此 未察覺其本身已遭遇到侵害。倘若纏擾者選擇以非違法方式纏擾目標者,此時以 個別獨立事件觀之,纏擾者之特定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係屬相對人應予忍受之社會. 政 治 大. 義務,例如送禮、在街道上尾隨、注視或環伺通往某處所的入口。然而,此類看. 立. 似無害的行為,倘纏擾者明知其所作出之特定行為將可能造成被纏擾者驚恐或困. ‧ 國. 學. 擾仍執意持續不斷地為之,進而對當事人造成威脅及帶來困擾,此時該看似合法 之特定行為,可能已質變成違法之纏擾行為,而應受到規制。. ‧. 據此,日本於制定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規制法)時,即以立法明示之方. Nat. sit. y. 法制定八種一般常見之纏擾行為,即:. n. al. er. io. 一、埋伏或阻擋對方去出入,或於對方之居住所、工作職場、學校或是其他被害. i n U. v. 人經常出入之場所進行監視、或闖入住居所、或到住居附近徘迴。. Ch. engchi. 二、向被害人告知其正遭監視之事,或使被害人處於得知之狀態。 三、要求被害人與其約會、交往及脅迫被害人行其無意願之事。 四、向被害人行使粗暴或暴力之言行。 五、撥打無聲電話、或被害人已拒接來電,行為人仍持續為之,或以傳真及寄送 電子郵件等方式行使之。 六、寄送污穢之物、動物屍骸或是其他明顯使人不愉快或嫌惡之物予被害人,或 事前告知對方欲行使以上之行為。 七、告知被害人有害其名譽之事項,或使被害人處於得知之狀態。. 15.

(24) 八、告知有害於被害人之性羞恥之事項,或使被害人處於得知之狀態,或寄送有 害於性羞恥之文書、圖畫或電磁紀錄等物,或使被害人處於得知之狀態,或寄送 記載有害於性羞恥之電磁紀錄之紀錄,或使被害人處於得知之狀態。 23 簡言之,主要包括:埋伏、跟監或徘迴、告知行動已被監視之事項、強求對 方交往與會面或其他無義務之事、明確之粗暴言行、連續之通訊騷擾、寄送穢物、 名譽上之侵害、性羞恥之侵害等八種樣態。. 第二項. 治. 政 纏擾動機與類型. 立. 大. 纏擾行為有其複雜多變的態樣,而纏擾者將選擇何種纏擾行為作為其達成目. ‧ 國. 學. 的之方式,往往與纏擾行為之動機有關,以下將分別透過日本及我國之學理及實. y. Nat. io. sit. 日本學理與實務經驗. er. 第一款. ‧. 務經驗進行分析比較。進而歸納纏擾者之動機與行為間之關聯性。. al. 日本學理與實務曾經針對纏擾行為進行了定義與行為樣態學理與實務之探討。. n. v i n C(stalkers) 而根據傳統日本學理之見,纏擾者 ,依次為: 「(1) h e n g c之特徵可分成下列十種 hi U 喜好論及個人當年之勇等等榮譽史。(2)擅長寫書信。(3)喜歡打電話。(4)言. 23. ストーカー規制法第二條第一項: 「一、つきまとい、待ち伏せし、進路に立ちふさがり、住居、 勤務先、学校その他その通常所在する場所(以下「住居等」という。 )の付近において見張りを し、住居等に押し掛け、又は住居等の付近をみだりにうろつくこと。二、その行動を監視してい ると思わせるような事項を告げ、又はその知り得る状態に置くこと。三、面会、交際その他の義 務のないことを行うことを要求すること。四、著しく粗野又は乱暴な言動をすること。五、電話 をかけて何も告げず、又は拒まれたにもかかわらず、連続して、電話をかけ、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を用いて送信し、若しくは電子メールの送信等をすること。六、汚物、動物の死体その他の著し く不快又は嫌悪の情を催させるような物を送付し、又はその知り得る状態に置くこと。七、その 名誉を害する事項を告げ、又はその知り得る状態に置くこと。八、その性的羞恥心を害する事項 を告げ若しくはその知り得る状態に置き、その性的羞恥心を害する文書、図画、電磁的記録(電 子的方式、磁気的方式その他人の知覚によっては認識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方式で作られる記録で あって、電子計算機による情報処理の用に供されるものをいう。以下この号において同じ。 )に 係る記録媒体その他の物を送付し若しくはその知り得る状態に置き、又はその性的羞恥心を害す る電磁的記録その他の記録を送信し若しくはその知り得る状態に置くこと。 」 16.

(25) 語或行動中喜好試探對方私生活隱私。 (5)喜歡贈送貴金屬類等高額的贈禮。 (6) 對各種人事物的價值觀隨時易做改變,含糊不定。 (7)敵我之間分別得相當清楚。 (8)一旦發怒就無法平息自己的情緒。 (9)比一般人而言,對於各種情報有相當 敏感。(10)工作的效率方面不錯。 24」透過該學理見解對於纏擾者之特徵描述, 我們對於纏擾者有僅一步的認識,然仍過於廣泛與浮濫,有進一步確定之必要。 日本實務統計歸納社會上層出不窮之纏擾案件,進而將纏擾行為分為以下四 種: 「一、因戀愛、感情方面(含親屬非親屬)之破滅或瑕疵所產生之報復型纏擾: 數量約佔 61%,為目前最多之纏擾行為類型,亦是最為普遍之纏擾行為。二、迷. 政 治 大. 戀偶像型纏擾:此種纏擾類型約佔 32%。然而,需特別注意的是,此類型中『偶. 立. 像』之定義,並非單指偶像藝人,泛指工作職場、學校等環境中,特別是男女比. ‧ 國. 學. 例有極端差異之團體環境中表現優異之人。三、職業型纏擾:此部份為 5%,主要 指狗仔隊、討債公司等等。因加害人多是以賺取利益為目的而行使加害行為,故. ‧. 相較於上述各類型之加害人,其目的性較為明確。四、精神病態(自我妄想)型. sit. y. Nat. 纏擾:此種類型最少數約佔 2%,然而,實務認定此種加害人之行為多具犯罪性,. n. al. er. io. 為高危險性之類型。25」由此觀之,情愛關係所導致纏擾行為進而引發暴力犯罪之. i n U. v. 狀況最多。據此,日本於平成 12 年(2000 年)制定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規制. Ch. engchi. 法)時,將一般纏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之規制對象限於「對特定人間因愛意、 好感或因戀愛情感無法滿足所萌生之仇恨而採取的纏擾行為者」 而在日本制定纏擾防治法(ストーカー規制法)後,不法的纏擾行為分成 8 種態樣。根據警政廳最新統計顯示,強求對方交往與會面有 1,060 件占 28.9%、尾 隨糾纏有 1,015 件 27.7%、連續之通訊騷擾有 825 件占 22.5%,佔據前三名。由此 亦可之,情愛關係仍係屬導致纏擾行為之最大宗原因。而對比過去 4 年紀錄,有 相同的行為態樣趨勢。 26. 24. 岩下久美子,人はなぜストーカーになるのか,文芸春秋,2001 年,頁 12-15。. 25. 陳慈幸,司法改革的另一思考:從日本纏擾(stalker)防制法談起,司法新聲,第 97 期,100 年 1 月,頁 81。 26 參照:警視庁,http://www.keishicho.metro.tokyo.jp/seian/stoka/jokyo_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 17.

(26)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尾隨糾纏. 474. 456. 658. 659. 1,015. 監視行為. 115. 103. 152. 135. 157. 強求對方交往與會面 568. 575. 798. 722. 1,060. 明確之粗暴言行. 139. 101. 214. 226. 365. 連續之通訊騷擾. 394. 328. 430. 501. 825. 寄送穢物. 18. 13. 5. 13. 19. 名譽上之侵害. 51. 77. 88. 性騷擾. 65. 治85 55 政 大 48. 100. 83. 135. 1,679. 2,442. 學. 3,664. 總計. ‧ 國. 2010 年. 立. 1,824. 2,416. 表 1:2010 至 2014 年,ストーカー行為態樣數。. ‧. 資料來源:警視庁.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圖 1:2014 年,各ストーカー行為態樣之個數。 資料來源:警視庁. 年 1 月 28 日。 18. i n U. v.

(27) 第二款. 我國學理分析. 我國學者藉由分析 120 餘件纏擾案件,進而依照被害者態樣、被害者選擇、 動機、期待獲得、是否使用致命暴力、有否性之動機等變項,而將纏擾行為大致 分為六大類: (1)名人型纏擾者(the celebrity stalkers) ; (2)輕蔑愛情型纏擾者(the love-scorned stalkers); (3)家庭型纏擾者(the domestic stalkers);(4)色慾型纏 擾者(the lust stalkers) ;(5)殺手型纏擾者(the hit stalkers);(6)政治型纏擾者 (the political stalkers) 。 27以下將分別針對各該類型之纏擾行為進行介紹:. 政 治 大. 一、名人型纏擾者(the celebrity stalkers). 立. 所謂名人型纏擾者(the celebrity stalkers) ,係指對於一個著名人物之纏擾行為。. ‧ 國. 學. 這類之纏擾者會追逐一個對於自己而言是陌生之人,基本上,纏擾者與被害人間. ‧. 並沒有任何之親近情誼,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或不認同彼此的關係。而其 所使用之暴力通常是致命的。其動機屬於內在層面,且期待獲得亦屬心理層面,. y. Nat. io. sit. 然並非係基於性之動機所引起。 28. n. al. er. 此類纏擾者之動機,又可分為四類:追求依附型(attachment seekers),此類. Ch. i n U. v. 纏擾者之人格特質通常具有自戀、善妒、具過度依賴性,其企圖與被害者建立關. engchi. 係,纏擾者深信只要有機會的話,他的對象自會跟他墮入愛河─儘管實際上他們之 間,並沒有任何關係或感情交往。此種纏擾者往往神出鬼沒,危險性極高;追求 肯定型(identity seekers) ,纏擾者認為自己微不足道,希望透過纏擾行為獲得他人 肯定,但往往無法達成最後目的,因而訴諸於暴力;被拒基礎型(rejection based), 此乃追求依附行之變形,當纏擾者被名人拒絕後,可能基於報復之理由或希冀名 人回心轉意之意圖,而訴諸於暴力;妄想基礎型(delusion based) ,纏擾者認為有 某種力量驅使他們完成某種使命,此類之纏擾者通常患有精神方面之疾病。 29. 27 28 29. 黃壬聰,同前註 11,頁 128-135。 黃壬聰,同前註 11,頁 128。 黃壬聰,同前註 11,頁 128。 19.

(28) 二、輕蔑愛情型纏擾者(the love-scorned stalkers) 所謂輕蔑愛情型纏擾者(the love-scorned stalkers) ,此種類型的纏擾者幻想著 自己與被害者間有發展特殊關係的可能性。被害人與纏擾者間彼此互相認識。纏 擾者所期待獲得屬於心理層面。 30 任何與被害者的互動會大大牽動纏擾者之情緒,都會讓此種類型的纏擾者更 加強化持續進行纏擾行為的動機,對被害者的纏擾行為能使纏擾者感覺到自己的 重要性,並且認為這種愛戀的情緒是很偉大的,也相信終有一天能獲得回報。而. 政 治 大. 此類纏擾者對被害人時愛時恨,其渴望愛但缺乏愛,因而造成其對於某些行為產. 立. 生錯誤的誤解。例如:他可能剛好跌倒被對方扶起,即認為對方可能喜歡自己而. ‧ 國. 學. 無法自拔,亦可能因為對方突然不看自己而感到憤怒。因而,假如被害人對他的 深情無動於衷,行為人可能會陷入極度自戀或感到被遺棄而異常憤怒,演變成具. ‧. 威脅、恐嚇、甚至是暴力的行為。31纏擾者之暴力行為有時僅是宣洩自己之沮喪,. Nat. sit. y. 但亦有些纏擾者認為,如果得不到正面之回應,至少要得到負面之關切(被害人. n. al. er. io. 之驚恐或困擾),以獲得心上人之注意。然暴力行為通常不會致命。. i n U. v. 此外,由於纏擾者幻想的重點在於彼此具有精神層面上的愛意,而非將焦點. Ch. 置於性愛層面,故無性之動機。. engchi. 三、家庭型纏擾者(the domestic stalkers) 家庭型纏擾者(the domestic stalkers),與被害人曾有十分親密之關係。此乃 與輕蔑愛情型纏擾者有所不同。此類纏擾者與被害人間一度具共同分享關係及生 活經驗,此類關係包括愛情,但不以愛情為限。 32 此類纏擾者與被害者間曾有某種私人或感情關係,當他們的關係破裂或當纏 擾者認為被害人對不起他,纏擾者便會藉纏擾被害人以圖修補關係或存心報復。. 30. 黃壬聰,同前註 11,頁 129。 McAnaney K., Curliss L.A., & Abeyta-Price C.E., “ From Imprudence to Crime:Anti-Stalking Laws”, 68 Notre Dame L. Rev. , at855-856(1993). 32 黃壬聰,同前註 11,頁 130。 31. 20.

(29) 此類之纏擾者往往將被害人視為自己之所有物,對其具有強烈之佔有慾,因此, 他們可能針對被害人現時的情人或配偶,企圖剷除那些他們視為妨礙復合的障礙, 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控制被害人。 此類之纏擾者往往極度缺乏安全感,故其動機與期待獲得在於滿足自尊,屬 於心理層面,而致命暴力往往可能出現於此類纏擾者。但於暴力過程中,並無任 何有關性之動機。 許多家庭型纏擾者,在開始纏擾被害人之前就已出現情緒上和身體上虐待行 為,此類纏擾和家庭暴力之關聯性極高 33,可說是從控制與操控之行為所分支出. 政 治 大. 之類型,纏擾者欲藉由纏擾被害人以圖修補關係或存心報復。 34. 立. 四、色慾型纏擾者(the lust stalkers). ‧ 國. 學. 色慾型纏擾者(the lust stalkers) ,是基於一種邪惡之性獵取意念,其主要目的 是意圖性侵害被害者並藉此獲得性滿足。此種類型的纏擾者之人格特質通常具有. ‧. 低自尊、易產生性衝動、不擅於處理情感問題且智力表現較差,且這類纏擾者大. Nat. sit. y. 多在童年時曾遭受虐待或排斥。他們在成年後若發覺環境不受他們控 制並再次遭. n. al. er. io. 受排斥,便會對被害人宣洩怒火。 35. i n U. v. 其雖會選擇典型之被害人(例如,具特殊身體、個人、職業特徵之人) ,然被. Ch. engchi. 害人對於纏擾者而言基本上仍係陌生人。其動機屬於內在層面,且期待或得是一 個性的經驗,亦屬一種心理上獲得。 因纏擾行為僅是其進行性犯罪的前置工作,故進行纏擾行為時未必會與被害 者接觸,通常是隨機無計畫的,常伴隨其他行為,如:暴露自己的身體、偷窺等, 此種纏擾行為的加害者相較於其他類型的纏擾行為加害者而言,通常具有前科並 有較高可能對被害者進行性侵害。其暴力程度可能提升至殺害被害者。. 33. Zona M.A., Kaushal K. S., & Lane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rotomanic and obsessional subjects in a forensic sample ”,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38(4) , at902 (1993). 34 Diacovo N, “California’s Anti-Stalking Statute: Deterrent or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4 , at 396 (1995). 35 Leibman F.H., “Serial Murderers: Four Case Histories”, Federal Probation ,53(4), at42 (1989). 21.

(30) 五、殺手型纏擾者(the hit stalkers) 殺手型纏擾者(the hit stalkers) ,乃係為謀殺雇主所挑選之被害人因而執行纏 擾行為。被害人對纏擾者而言係屬陌生人,係由雇主仔細挑選而來。纏繞者期待 獲得屬於物質層面,而致命暴力乃屬常態。 六、政治型纏擾者(the political stalkers) 政治型纏擾者(the political stalkers) ,此類被纏擾者為纏擾者仔細挑選之政治 人物,通常與纏擾人互不相識。其動機在於政治理念之差異,屬於心理層面,其. 政 治 大. 所欲獲得亦屬心理層面,其之纏擾行為係事先詳細計畫的,基本上並不會達到致. 立. 命暴力,於極端之情況可能出現致命之暴力行為。 36. ‧ 國. 學. 另外,現代婦女基金會於 102 年度進行了「親密暴力被害者遭伴侶跟蹤現況」 調查,並回收有效問券 232 份,從調查中發現,高達七成八的親密暴力受害者有. ‧. 遭到伴侶纏擾的經驗,纏擾的手法以通訊騷擾(69%)、跟監(59%)及侵入毀損. n. al. er. io. sit. y. Nat. (45%)為主。 37. Ch. engchi. i n U. v. 圖 2:親密暴力被害者遭伴侶跟蹤現況。. 36. 慣常使用的方法包括︰(1)不斷致電或親身到辦公室投訴並堅持有關機構需滿足其要求、或以 粗言穢語、或侮辱或羞辱的 言詞質詢有關機構的政策或決定;(2)不斷就瑣屑無聊、缺乏實質理 據的事情、甚至惡意地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作出投訴; (3)尾隨負責人或其職員; (4)藉尾隨負責 人回家找到他的住所地址後到訪他的家; (5)在街上或在該負責人或其職員的工作地點附近截停負 責人或其職員,或恐嚇會這樣做。參照: The Anti-stalking Web Site, “Stalkers & Stalking” , http://www.antistalking.com/ aboutstalkers.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 28 日。 37 吳姿瑩,同前註 13。 22.

(31) 資料來源:吳姿瑩,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 117 期. 名人型. 輕蔑. 家庭型. 色慾型. 殺手型. 政治型. O. O. O. O. O. 愛情型 O. 被害人與 熟人. O. 纏擾者之 陌生人 O 關係. O. 隨機. 選擇. 計畫. O. 動機. 內在. O. 立. O. 政 O治 大. O. O. O. O. 學. ‧ 國. 被害人. 外在. O. O. O. O. ‧. 期待獲得 心靈. O. al. 被拒或 為受肯 定之. O. O. sit er. O. O. n. 致命暴力. io. 否. Nat. 是. y. 物質 性動機. O. iv. n C手段通 行為人 U h e n g此類型 chi 常不會. 乃家庭. 之目的. 致命,然 暴力之. 在於性. O. O. 謀殺乃. 原則. 其目的. 上,手段 較輕. 下,可能 仍有極. 一環,最 之滿. 微,然於. 訴諸暴. 端情況. 終可能. 足,不一. 極端情. 力. 存在. 造成致. 定會出. 況可能. 命暴力. 現致命. 訴諸致. 暴力. 命暴力. 表 2:纏擾者之類型。 資料來源:黃壬聰,尾隨者的類型和方法,頁 128-135。 23.

(32) 第三款. 小結. 纏擾行為之動機與目的往往與纏擾者可能行使之纏擾行為與後續行為之強度 有關。依前所述,各國透過纏擾者之動機將纏擾者進行分類,類型上雖有所不同, 然而本質上卻無外乎以下幾類:一、親密關係型。二、愛慕型。三、掠奪型。首 先,親密關係型,即係指我國分類上之家庭型纏擾者,抑或日本分類上之纏擾者 與被纏擾者因戀愛、感情方面(含親屬非親屬)之破滅或瑕疵,進而產生之報復 型纏擾。再者,愛戀型,纏擾者對於被纏擾者具有愛意進而對其實施纏擾行為,. 政 治 大. 然而由於其與被纏擾者間是否具有一定關係又可分成名人型或輕蔑愛情型,亦即. 立. 日本分類上之迷戀偶像型。最後,掠奪型,纏擾者係為達成特定具體目的而實行. ‧ 國. 學. 纏擾行為,而又可依照其不同目的區分成殺手型、色慾型、…之類,亦即日本分類. ‧. 上之職業型纏擾。. y. Nat. 纏擾行為對被害人之影響 er. io. sit. 第三節. al. 纏擾行為是一種透過持續反覆實行某類特定行為,因而造成被害者心理感到. n. v i n Ch 困擾或驚恐的行為。簡言之,其係屬一心理攻擊行為。故而纏擾行為以造成被害 engchi U 人心理壓迫為必要,因而對於被害人之心理層面將可能造成侵害,然其據此侵害 程度為何?除心理方面之影響外,纏擾行為對於被害人是否亦可能造成其他侵害 與影響?分析如下:. 第一項. 心理層面. 根據國內研究,大多數纏擾行為的被害者表示,他們不知該如何終止纏擾行 為之繼續發生,無論嘗試何種方法,都無法有效制止纏擾行為之繼續發生,甚至 可能因而刺激到纏擾者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糕。被纏擾者因而陷入無止盡的不安與 恐懼中,害怕遭到纏擾者騷擾、攻擊,甚至被謀殺。由於纏擾行為之持續反覆性 24.

(33) 與侵害危險之不確定性,將造成被纏擾者長期心理困擾,而開始有焦慮(最常見 的明顯症狀如神經質、顫抖、恐懼症和過度警戒反應) 、無法專注、食慾減低、睡 不安寧、體重下降(體重增加)、虛弱、疲勞、缺少活力、噁心、排便習慣改變和 頭痛。38更有些被害者有人格上的轉變,如變得較不友善、更為內向、防衛心強、 易怒與偏執,並對他人的動機多所猜疑。更甚者,有被跟追者開始出現創傷害壓 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之症狀。 39. 第二項. 人身安全. 政 治 大. 纏擾行為與暴力之關係雖非必然但兩者之間非完全無關連。40美國的全國受害. 立. 人援助協會(National Victim Assistance Academy)指出,纏擾者之行為有時對於被. ‧ 國. 學. 纏擾者可能並無立即危險,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或因為纏擾者受到某些特殊刺激,. ‧. 例如,纏擾者看到被纏擾者與其伴侶間之親密關係,纏擾者之纏擾行為之侵害程 度將會升級,可能無故侵入被纏擾者之家中,抑或開始破壞被纏擾者之財物,最. y. Nat. io. sit. 終甚至可能對被纏擾者之身體或生命造成侵害。 41故而,全國受害人援助協會. n. al. er. (National Victim Assistance Academy)認為,應將纏擾者之行動升級與被纏擾者之. Ch. i n U. v. 身體或生命侵害互有關連,倘若纏擾者之纏擾行為有升級之趨勢,即應有介入並. engchi. 制止之必要,以避免最終被纏擾者之身體或生命受到侵害。. 38. 黃靜怡,跟蹤行為及其被害型態實證研討:以國立中正大學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頁 122。 39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 :人在遭逢重大變故,心理受到重 創時就容易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目擊、親身經驗、或被迫陎對戰爭、地 震、車禍、墜機、火災、虐待、性侵害、家暴、重大疾病如癌症、所愛的人突然死亡或分離…等等 不論已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威脅生命或身體傷害時,都可能產生 PTSD。Pathé M.& Mullen P.E.對於 100 名曾被纏擾之人進行問卷調查,並發現纏擾行為對受害人影響主要可能造成幾種影響: (1)所 有受害人均認為被纏擾的經驗對他們的心理、人際關係和/或工作能力有負面的影響。 (2)大部分 受害人表示有創傷後精神壓力癥狀;37%的受害人的癥狀可以被判定為患上創傷後壓力疾患。參照: Pathé M.& Mullen P.E., “The impact of stalkers on their victim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0, at14 (1997) 40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 Press Release: OVW Highlights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Stalking Crimes Report”, http://www.justice.gov/ovw/stalking, 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 28 日。 41 National Victim Assistance Academy, “ Chapter 22 Special Topics Section 2:Stalking”, https://www.ncjrs.gov/ovc_archives/nvaa2002/chapter22_2.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 28 日。 25.

(34) 而以我國為例,2014 年發生之城隍廟血案,呂嫌在與陳女分手後,仍持續以 電話騷擾陳女。某日晚上,呂嫌尾隨陳女到達城隍廟美食商圈,發現陳女與邱男 一起用晚餐,因而心生妒忌,持刀殺害邱男後,又殺害陳女,隨後持刀劃自己頸 部自戕。 42其他亦有諸多相似的案件存在。 43雖不能直接認定纏擾行為與之後之侵 害行為有其必然完全之關聯性存在,然而,纏擾行為之存在與嗣後身體或生命之 侵害仍有一定之關聯性。甚至有時纏擾行為僅係嗣後侵害行為之先行行為,例如, 纏擾者為求達成殺人目的,而開始跟蹤調查被害人之生活模式。. 第三項. 人際關係. 立. 政 治 大. Pathé M.& Mullen P.E.對於 100 名曾被纏擾之人進行問卷調查,並於纏擾者對. ‧ 國. 學. 於受害者影響(The impact of stalkers on their victims)一文中指出,82%的受害人. ‧. 因受到騷擾而改變他們的日常活動,其中很多受害人避免到纏擾者可能出現的地 方。有 70%的受害人因恐懼遇上纏擾者而減少出外參加社交活動。很多人因此與. y. Nat. io. sit. 朋友失去聯絡。53%的受害人減少或停止工作或上學。在數個個案中, 受害人的. n. al. er. 生產力大降,令他們失去工作或生意。37%的受害人需要轉換工作地點、學校或職. i n U. v. 業。39%的受害人遷居他處, 有些受害人甚至移居海外。 44被害人之所以有以上. Ch. engchi. 諸多行為之原因,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被纏擾者恐懼隱私被侵害之,而認為生活 不再自己控制之下,此恐懼逐漸擴大成為對所有人之警戒,進而開始影響被纏擾 人之社交生活。許多被纏擾人因此變得退縮,不僅逐漸退出社交生活,更難以維 持原本之人際關係;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被害者擔心同儕會認為是由於自己不夠明. 42. 參照:城隍廟血案,恐怖情人殺前女友,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9280005-1.aspx,最後瀏覽時間:2016 年 1 月 28 日。 相關判決可參照:新竹地方法院 103 年度訴字第 328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04 年度上訴字第 1901 號判決、最高法院 105 年度台上字第 510 號判決。 43 恐怖情人當街潑汽油縱火,女全身 80%灼傷;癡女 7 天騷擾近 4 萬次前男友險崩潰;恐怖情人 16 年殺 2 女友 道歉賠錢竟判"免死";發現女友人在摩鐵男吃醋亂拳打死她;恐怖情人!剪刀狂刺女 友後吞藥,最後瀏覽時間:2016 年 1 月 28 日。 44 Pathé M.& Mullen P.E., supra note 39, at14. 26.

(35) 確拒絕加害者,才會導致此情況持續出現。 45. 第四項. 小結. 纏擾行為往往可能並非違法,甚至從個別獨立事件觀之,纏擾者之特定行 為可能被認定為係屬目標者可以忍受之社會義務,例如送禮、在街道上尾隨、注 視或環伺通往某處所的入口,單從形式上觀之,此類行為並不能認為對於被纏擾 者造成任何影響。但實質上,反覆的纏擾行為,被纏擾者由於無法預計纏擾者的 行為,所以被纏擾者即使不擔心他自己的安全,也可能因為不知道纏擾者接下來 會採取甚麼行動而感到惶恐不安,此種纏擾行為就如同施加於身體及精神上之恐. 政 治 大. 怖活動,受害者經常感到自己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終日惶恐不安且不再信. 立. 賴任何人。再者,許多纏擾行為,實際上僅是纏擾者未實施其他行為之先行行為,. ‧ 國. 學. 是為了實踐糾纏加害人的其他行為,例如為取得債款而實行之纏擾行為、為監控. ‧. 舊友之纏擾行為,纏擾者透過其纏擾行為讓被纏擾者知道:你的一切行蹤都在我 的掌控中,不要企圖採取任何我不樂意看見的行動,此時,被纏擾者所面對的不. y. Nat. io. sit. 再僅是難以預測的風險,還包含直接感受威脅的恐懼。持續不斷和節節進迫的纏. n. al. er. 擾,以及在受害人日常生活的每一環節上進行纏擾是足以干擾甚至摧毀受害人的 一生。. Ch. engchi. 第四節. i n U. v. 小結. 纏擾行為對於不僅對於被纏擾者之心理層面造成影響,被纏擾者之人際關係 或生活模式亦可能因為纏擾行為之存在而受到干擾或破壞,更甚至纏擾行為之存 在可能造成被纏擾者生命身體上之侵害。因而對於纏擾行為實有加以重視之必 要。 纏擾行為由於其成因之不同,因而纏擾者所為之纏擾行為之態樣亦可能有所. 45. Nation Stalker Programme(n.d), “What is the effect of stalking on victims”, http://www.thensp.co.uk/faq/the-effect-of-stalking-on-victims.asp, 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 28 日。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聲請司法機關提供案件相關資訊,並通知其偵查、裁 判結果。但其妨害偵查不公開、足以妨害 另案之偵查、違反法定保密義務

能依化學品 健康危害及 暴露評估結 果,評定風險 等級並分級 採取對應之 控制或管理 措施。. 能正確訂定 空氣中有害 物之採樣策

(十三)危害性化學品管理相 關法規(含危害性化學 品評估及分級管理辦 法、新化學物質登記管 理辦法、管制性化學品 之指定及運作許可管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偵查或審

六、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

(五)性騷擾申評會應對申訴案件做出成立或不成立之決議;評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