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華禮貌表達習慣與教學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華禮貌表達習慣與教學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日華禮貌表達習慣與教學應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張玉玲博士 研 究 生:光井祐介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年十二月. 1.

(2) 論文題要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 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學習者往往對目的語中某些與自己 母語不同的表達習慣和方式,感到不解與困惑,而在使用目的語進行表達 時,又常常會不自覺地套用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結果常造成溝通或學 習上的障礙。筆者剛到臺灣時就常親生感受其似的困擾。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及對外華語教學事業的發展,以及近年來,國. 政 治 大 擴大。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筆者認為該重視的是要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進 立 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引進,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領域也不斷. ‧ 國. 學. 行描寫和說明,同時必須不斷地給學習者刺激並激發其學習上的成就感。 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學者除了必須熟悉聽說讀寫等教學法之外,也須瞭解. ‧. 學習者的環境背景、心理形態、以及因華語與其母語之間的差異而易導致. sit. y. Nat. 的各方面錯誤傾向等。. a. er. io. 本論文主要參考前人探討日語與華語在稱呼、寒暄問候、感謝、道歉. n. iv 以及委婉表達等研究成果作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之上補充筆者在臺灣親身 l. n U engchi 經驗過的觀察及分析探討日華表達習慣之差異,以作為對日華語教學參考. Ch. 之用。分析探討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部分:(一)日華禮貌概念及文化 分析;(二)日華稱呼的對比;(三)日華寒暄問候對比;(四)日華感謝 及道歉方式對比; (五)日華委婉表達; (六)針對日本學生譁語教學上的 應用。藉此研究,我們將分析比較現今華語及日語中,華人和日本人對禮 貌表達的看法和差異及如何活用在華語文教學。 本文研究日華語禮貌表達習慣之共性及差異性,並探討造成日華語溝 通障礙的原因。筆者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以中國大陸學者的著作為主,而 華人之間的表達習慣依其所區域仍存在著些許差異,因此在此方面筆者輔 2.

(3) 以本身在臺灣的生活經驗與觀察對照。 期待研究成果可以應用在對日華語教學上,以便提供華語教師相關建 議,協助華語教師瞭解其日籍學生,並促進日籍華語學習者瞭解華人文 化,以助其成功掌握華語禮貌策略與在交際中的應用。 關鍵詞: 禮貌表達習慣 日漢稱呼 日漢寒暄問候 日漢感謝道歉 日漢委婉表達 跨文化交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8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8 1.2 研究範圍…………………………………………………………………9 1.3 研究方法…………………………………………………………………12 1.4 研究架構…………………………………………………………………13. 第二章 日華禮貌概念對比………………………………… 17. 政 治 大 2.1 禮貌語用距離之原則……………………………………………………17 立 2.2 語言、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與語言現象…………………………………20. ‧ 國. 學. 2.3 不同文化之間的禮貌作用及表達形式…………………………………23. ‧. 2.4 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基本特點……………………………………………24. y. Nat. 2.5 華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禮貌表達差異……………………………………27. er. io. sit. 2.6 禮貌語用距離與日語敬語………………………………………………28 2.7 小結………………………………………………………………………30.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日華社交稱謂對比與分析…………………………32 3.1 中國大陸的稱呼近代史…………………………………………………32 3.2 現代的日華稱呼語對比…………………………………………………33 3.3 日華恭敬稱呼語差異……………………………………………………35 3.4 日華稱呼作用與交際關係………………………………………………37 3.5 日語親暱稱呼與交際關係………………………………………………38 3.6 親屬類社會稱呼…………………………………………………………40 ─3.6.1 日華語「老」字概念的差異……………………………………… 40 4.

(5) ─3.6.2 日華語「老」 字概念與稱呼影響………………………………………43 3.7 日華夫妻之間的稱呼…………………………………………………… 45 3.8 小結……………………………………………………………………… 46. 第四章 日華寒暄問候語對比與分析……………………… 47 4.1 日華招呼語的文化衝突…………………………………………………47 ─4.1.1「客套話」……………………………………………………………48 ─4.1.2「敬稱」………………………………………………………………49. 政 治 大 ………………………………………………50. ─4.1.3「指事」………………………………………………………………49. 立. 4.2 日常生活裡的問候對比. ‧ 國. 學. ─4.2.1「初次會面」類………………………………………………………50 ─4.2.2「你好」類……………………………………………………………53. ‧. ─4.2.3「出行」類……………………………………………………………55. sit. y. Nat. ─4.2.4「吃飯」類及「天氣」類……………………………………………55. er. io. 4.3 華日寒暄問候語對比…………………………………………………… 58. n. 4.4 華日讚揚表達之差異…………………………………………………… 59 a v. i l C n hengchi U 4.5 日華道別表現對比……………………………………………………… 59 4.6 小結……………………………………………………………………… 61. 第五章 日華致謝與道歉的對比與分析…………………… 63 5.1 華人對「致謝」之看法……………………………………………………63 5.2 日語裡的「致謝與道歉」……………………………………………… 65 5.3 夫妻之間的感謝表達…………………………………………………… 69 5.4 不同水平的日籍學生之華語道歉及請求應答語……………………… 70 5.5 小結……………………………………………………………………… 71 5.

(6) 第六章 日語委婉表達分析與華人的反應………………… 73 6.1 禮貌的語用距離與日語模糊表達之特色 ………………………………73 6.2 日本人為甚麼喜歡使用「模糊語」 ……………………………………73 6.3 日本人的委婉表達與環境影響關聯性 …………………………………74 6.4 日語裡的模稜兩可表達 …………………………………………………75 6.5 日語模糊拒絕與華人的反應 ……………………………………………77 ─6.5.1 日語拒絕的策略進行分類 …………………………………………77 ─6.5.2 日語的拒絕與贊成 …………………………………………………81. 政 治 大. 6.6 小結………………………………………………………………………83. 立. ‧ 國. 學. 第七章 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文教學應用………………84 7.1 華語教學的文化導入 ………………………………………………… 84. ‧. 7.2 如何進行文化導入及華語文教學的應用 ……………………………86. y. Nat. sit. 7.3 華語文教師的輔導與學習環境之影響 ………………………………88. n. al. er. io. 7.4 小結 ……………………………………………………………………90. Ch. hi. en. i n U. v. gc 第八章 結論…………………………………………………92 8.1 日華禮貌語言差異在對外華語教學中的意義 ……………………… 92 8.2 對外華語教學中的禮貌語言教學 …………………………………… 92 8.3 對外華語中的文化教學與禮貌語言教學 ……………………………93 8.4 不同程度地使用學生的母語進行闡述或教學…………………………94 8.5 將文化內容融入課文中…………………………………………………95 8.6 通過語言實踐培養溝通能力……………………………………………95 8.7 可進行的後續研究………………………………………………………96. 6.

(7) 參考文獻……………………………………………………98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來自日本,從 2004 年到臺灣來一直持續著華語的學習。在學習華 語的過程中,發現大多華語課本在文化差異方面的說明往往付之闕如,而 文化往往是深刻影響語用者表達或思考方式的。在初級階段使用課本裡雖 然有較多的中華文化介紹,但是不管是在臺灣或在日本出版的課本,裡面 對於這兩國的文化對比,或跟其他國家文化差異等方面的解釋並不多。. 政 治 大 由於日中兩國長久以來的交流,日本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了中華文化的 立. 影響。日本和中國都屬於漢字圈國家,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漢. ‧ 國. 學. 字,因此日本人在學習華語上似乎也掌握著某種優勢。而且,中國自古以. ‧. 來素稱「禮儀之邦」,日本更是以其人民彬彬有禮而聞名的世界,因此,. y. Nat. 這兩國家除去文字上有部分的共通點之外,在某些日常生活習慣上,諸如. er. io. sit. 禮節等似乎也存在著共通點,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日中兩國人民交往時除 去語言上的溝通外便全無障礙。在禮節的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上,日語和. al. n. v i n Ch 華語雖然有許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在許多方面也存在著差異。 engchi U. 一般華人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說話不直接、充滿模糊性、很難掌握說 話重點;日本人則覺得華人的說話方式偏於直接、誇張、沒有禮貌。這種 差異無疑對日籍學習者學華語時會產生某些程度的影響。日籍學習者若不 瞭解日華表達習慣之差異的話,將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甚至不能積極和 華人使用華語交談。這種情形的後果就是,表達機會減少了,華語水準的 提高自然多少會受到影響。因此,本論文將對比分析一般華人的思維方式 與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差別,並進一步應用於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教學。. 8.

(9) 1.2 研究範圍 每個民族、每個語言都有其表達「禮貌行為」的系統,然而隨著語言、 民族、文化、地域性的差異,每個民族反映出來的「禮貌語言」及其價值 觀並無法完全等同,換言之,「禮貌語言」是多變的,而這也是語言反映 出不同民族間文化、思維差異的例證。然而也因為如此,使得不同民族在 交流時,可能因為禮貌語言的不同而造成溝通上的摩擦與障礙。 根據畢繼萬的研究(1998:10),「所謂的跨文化交際,旨在研究具有. 政 治 大 牽涉到文化人類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門。正如跨文 立.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溝通時所產生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跨文化交際. 化交際其名,該學門最關注的是文化差異,並且經常被運用至語言教學. ‧ 國. 學. 上。在語言教學上,以詞彙、語用、交往習俗與語言交際有關的層面與跨. ‧. 文化交際最有相關。」. sit. y. Nat. 關於日籍華語學習者在華語表達上的困惑,魯寶元的研究(2005:. er. io. 263-285)認為:「日本人常覺得華人說話過於直接,而難以接受。從表達. n. 習慣來看,日語使用模糊語句、推測語句、客觀陳述句、否定式反問句等 a v. i l C n hengchi U 方面的頻率比華語要高得多。因此日語表達顯得含蓄、謙遜、客觀、委婉。 相對來說華語顯得比較直接、自信、主觀色彩濃。」 由於受母語表達影響,日籍學習者在與華人交際時,可能會覺得華人 說話過於直接、強硬。就筆者個人經驗而言,剛開始學華語,並與以華語 為母語者聊天時,總是感受到一股壓力,這可能是因為日華表達方式的不 同,再加上當時筆者詞彙及表達能力缺乏的緣故,使自己在與其溝通時, 總感覺到疲累不已。例如,根據筆者的經驗,日籍學習者與以華語為母語 者溝通時,若日本人說的話華人聽不太懂或聽不太清楚時,華人會以華語 「啊?」來反應,而這往往使日籍學習者感到驚訝,因為在日語裡, 「啊?」 9.

(10) 這口氣的反應含有怒氣、不高興等情緒,且如此的反應被認為是無禮的。 也許初級華語階段的學習者在聽到這樣的反應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不 安,進而影響到接下來的溝通表現與詞彙發揮等問題。對於這點筆者認為 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華語母語者的這種表達只是反應出華語的一種反問語 氣而已,必無惡意。 此外,根據魯寶元的研究(2005:263-285) , 「日籍學習者在說華語時, 常習慣直接以母語常用的否定式反問句提出邀請,而當他們聽到『今天晚 上我請客,您來吧。』這樣的肯定句時,總覺得有點強加於人的感覺。反. 政 治 大 したいんですが、いらっしゃってくださいますか?) 』這種以否定式的 立. 過來說,華人在聽到『今天晚上我想請客,你不能光臨嗎?(今晩ご招待. ‧ 國. 語言在邀請上不同的表達方式有時會引起誤解。. 學. 反問句來邀請自己時,常會覺得對方的邀請缺乏誠意」,也因此,日華兩. ‧. 另外,對於稱呼的差異,筆者有過很多經驗。筆者之前在臺灣商店看. y. Nat. sit. 東西的時候,有一個帶著小孩的媽媽也在筆者旁邊看東西,那時候筆者正. a. er. io. 在把玩一個會隨著音樂反應而跳舞的娃娃,娃娃開始跳的時候站在旁邊的. n. i v ,當下聽了她說的話 媽媽就對小孩說「你看,叔叔拿的娃娃,很可愛!」 l. n U engchi 就覺得有一點不舒服,其實那時候筆者的年齡已經差不多三十歲了,在華. Ch. 人社會被叫叔叔也不是件怪事。雖然筆者知道華人社會中的稱呼方式,不 過被年齡明明比自己還要大的大嬸叫叔叔或被陌生人叫叔叔還是覺得難 以接受,因為在日本社會中,被這樣稱呼暗示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歲數。 這些稱呼只有稱呼的功能,但卻沒有尊敬的意涵,因此一般在社會被認為 年齡已到了中年或已有小孩子的情況下,才會被這樣稱呼。 周小兵也指出(1996:118-124) , 「中國是『多元價值觀』的民族,因 此重視中間的價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也會反映在語言中,例如問一個英 文不錯的華人學生: 『你的英語怎麼樣?』他比較可能使用: 『還好』 、 『普 10.

(11) 普通通』 、 『馬馬虎虎』 、 『還可以』 、 『還說得過去』等回答,而這也反映了 華人民族的思維特點,也就是重視中間的價值。總之,以上的例證就是語 言與文化交叉現象的呈現。因此,語言教學是不可能完全脫離文化的。忽 略了文化的語言教學,將使學生學不到活生生而與文化相互滲透的語言; 他們將只能學到被抽離文化內在,而徒具形式的空泛語言,這也將使學生 難以把這種課室內人工抽離過語言拿來與母語人士溝通。」因此,語言教 學與文化必須配合進行,才能使學生造就出良好的語言使用能力。 根據吳麗君等的調查(2002:299-362) , 「日本人在學習華語時在稱呼、. 政 治 大 者相原茂的調查指出(2007:77-83) ,日語和華語之間許多表達方式不一 立 稱謂、問候等屬於語用文化的部分仍會出現種種的錯誤」,日本的華語學. ‧ 國. 學. 樣,例如日中兩國感謝與道歉方式便存在明確的差異,因此這些文化差異 上的表達差距容易造成雙方面的誤解。當今,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語音、. ‧. 詞彙、語法總是先為人所關注並被列為教學上的重點,然而周小兵提出. sit. y. Nat. (1996:118-124) : 「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對外國人的發音和. er. io. 語法錯誤往往採取寬容的態度,相反的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則認為是態. n. 度無理」,而「禮貌語言」正是這其中的一環。因此,本文擬探討日中兩 a v. i l C n hengchi U 國在禮貌語言上的差異及其對於日籍學生的難點。. 日籍學生學習華語時,常因為日語存在的敬語及尊重長輩的表達方式 而易引發華語使用或表達上的錯誤。日華文化皆有尊重長輩的禮俗,不過 與華語相較,日語對長輩使用的詞語和對一般會話使用的詞彙變化比華語 來得大,且日語本身具有嚴整的敬語系統,而這些敬語系統很複雜,因此 許多日籍華語學習者常以母語翻譯的方式來表達華語,不過這些直接以日 語翻譯而成的華語內容常常令人覺得難以理解,或甚至容易給人莫名其妙 的感覺。 魯寶元認為(2005:266-271) , 「中國古代社會使用敬語的意識也很強, 11.

(12) 古代華語也有明晰的敬語系統。現代社會受政治變化的影響,敬語使用意 識和現代華語敬語系統也隨之發生變化,情況比較複雜。如能將日語和華 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進行對比,發現其異同點,探討其對學習者的影響, 克服其負遷移作用,將使以華語為對第二外語學習者有正確理解和運用華 語的指導作用,更有利於日籍學習者掌握和運用華語敬語的表達形式,從 而提高學習者的溝通能力」。 因此,在本論文中,筆者便就日、華語中「禮貌策略」入手,將之分 為第一類──日華禮貌概念及文化分析;第二類──日華兩種語言所表達. 政 治 大 華致謝、道歉對比;第五類──日華委婉表達對比;由此五類以對比分析 立 的稱呼意思對比;第三類──日華兩種語言寒暄問候對比;第四類──日. ‧ 國. 學. 的方式來比較日華禮貌策略的異同,並探討以這些禮貌語言行為主的異 同、特點、成因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此外,也希望能使日、華二種語言. ‧. 的學習者、翻譯者及教學者等,明瞭此二種語言的文化內涵及其與日華禮. n. al. er. io. sit. y. Nat. 貌策略的關係,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排除應用上的困難。. 1.3 研究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以「日華表達習慣的對比與禮貌策略」為研究焦點,並透過文 獻分析進行研究。 在文獻分析方面,本論文主要參考前人探討日華禮貌 概念、即以日語與華語在稱呼、寒暄及問候、感謝及道歉、委婉表達等研 究成果作為基礎,再探討如何在華語文教學上應用。筆者初步將先行探討 華語禮貌語言的定義、分類、特徵,以及其形成、發展與演變的情形,從 中一探「禮貌」與漢民族文化的密切關係。其次,再探討日語禮貌語言的 定義、分類、特徵,以及其形成,發展與演變的情形。而後,再從文獻的 回顧、探討日華禮貌表達的對比,通過日華「稱呼」 、 「寒暄問候」 、 「感謝 12.

(13) 與道歉」 、 「委婉」等四個部分一些具體實例解說,對其表達方式及概念差 異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相同的部分、相異或特出之處等,以瞭解日本及 中華文化表達和引申用法的大致輪廓,再探討這些策略在教學現場如何應 用。 最後,再歸納出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意義及應用,並略述造成日華語共 通性及差異性的原因,與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4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論文目前計畫共分為以下八章:. ‧. ‧ 國. 學. (一)緒論:. 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論文篇章結構。. y. Nat. er. io. sit. (二)日華禮貌概念對比:. 每個民族、每個語言都有其表達「禮貌行為」的系統,然而隨著語. al. n. v i n Ch 言、民族、文化、地域性的差異,每民族中反映出來的「禮貌語言」及其 engchi U 價值觀並無法完全等同,換言之,是多變的。而這也是語言反映出不同民. 族間文化、思維差異的例證。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使得不同民族在交流時, 可能因為禮貌語言的不同而造成溝通上的摩擦與障礙。華人過去見了面往 往以「吃了沒有?」的問題作為打招呼,也被認為是友好善意行為、為眾 多人所接受,然而其他國家的人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這打招呼的方式。在日 本不少人覺得這樣和吃飯有關的打招呼內容暗示著要請客的意思,顯然不 同的語言同它生成的社會習俗息息相關,其語言形式同時也傳遞某種文 化。禮貌原則運用得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交際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能否 建立友善和諧的人際關係,它協調著人們的交際活動。 13.

(14) (三)日華稱呼語對比: 在華語裡,用「叔叔」 、 「阿姨」 、 「伯父」 、 「伯母」 、 「哥哥」 、 「姊姊」、 「大哥」、「大姊」等親屬用語來稱呼跟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人是很常見 的,而這種親屬類的社會稱呼,也有助於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根據李淼 (2006:37-41)的說法,「稱呼與稱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稱謂表現出人 們相互間的特定關係,稱呼則是當面呼叫時,為顯示出當面呼叫人和被呼 叫人稱謂關係的說法」,稱呼可以分為親屬稱呼語和社會稱呼語,社會稱 呼語相較於親屬稱呼語,是使用於社交場合的稱謂。在社會稱呼語中,有. 政 治 大 叔」 、 「阿姨」等稱謂稱呼跟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人的用法。因為日語與華 立. 一類是使用親屬稱呼語來表現社交場合中的關係,即如上面所提到,以「叔. ‧ 國. 學. 語在這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因此本節擬討論社會稱呼類。 (四)日華寒暄問候對比:. ‧. y. Nat. 研究日華語的寒暄問候語的種類。雖然日語在客套話種類可以分為許. er. io. sit. 多類型,但整體而言,日語寒暄問候語的靈活度仍然不像華語的寒暄問候 語有那麼多種選擇性。郭硯君等甚至認為(2009:291-292) , 「日語與華語. al. n. v i n Ch 相比,華語的寒暄語較為五花八門,再加上地域差異等因素,可說是難有 engchi U. 體系可言;反觀日語,則有較明確的使用模式。」此外,華語的寒暄語較 為開門見山,也因此較有「吃飯類」 、 「出行類」之類的問候客套話,這些 客套話在某些場合情境下,甚至可以帶有一定的實質意義,因而不僅止於 形式上的問候。至於日語,在進入正式的談話內容之前,必定有形式上的 寒暄問候語言。 (五)日華致謝與道歉對比: 徐萍飛(2001:146-151)與相原茂(2007:173)指出,從詞彙上來看, 日華語中的致謝語與道歉語非常相似,都是「謝謝(ありがとう) 」和「對 14.

(15) 不起(すみません) 」,但在具體使用時卻有些不同。華語在表達謝意與歉 意時,使用的詞彙或語句有較清楚的分別,想表達感謝之情時多用「謝謝」 , 想表達歉意時則用「不好意思」、「對不起」;相較之下,日語就不那麼規 範,日本人在使用表達謝意與歉意的詞彙的用法上似乎沒有一定的規律, 日本人在表達感謝之情和道歉之意時都喜歡用「すみません(對不起、不 好意思)」 ,因為日本人覺得表達感謝之意時光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謝謝)」不夠真誠,甚至會給人一種很傲慢的感覺。日本人在受別人的 服務時,如主人為你倒茶或服務生為你倒咖啡等時,一般喜歡用「すみま. 政 治 大 這是因為用「すみません(對不起、不好意思)」表明說話者對接受別人 立. せん(對不起、不好意思)」 ,日本人覺得「すみません」更為謙虛與親切,. 的服務感到很過意不去,而「ありがとう(謝謝)」則是表示自己很理所. ‧ 國. 學. 當然地接受別人的服務的樣子。因此,日語使用「すみません(對不起、. ‧. 不好意思) 」來表達謝意的頻率遠大於「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 」 ,. sit. y. Nat. 也因此跟華語表達謝意跟歉意明顯有別的方式有所差異。. er. io. 從道謝方式來看,根據黃永紅(2001:35-36)的研究指出,由於華人. n. 的交際方式重和諧,盡量避免衝突。根據靳衛衛(2004:51-61)的研究指 a v. i l C n h e n g c」的原意為「自分の過失を詫びる 出, 「すみません(對不起、不好意思) hi U. 言葉です。私の行動では償いきれません、お詫びのところが尽くしきれ ない、済んでいない(即使用我的行動來向您贖罪也不能贖乾淨。我真的 不知道如何向您表示歉意才好) 。」因此,是表達道歉的詞語,然而後來擴 大為到「もしもし」的招呼、召喚之意,現在又發展到有內疚之感,用以 表達「感謝」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將「すみません」稱為「萬能語」, 似乎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使用。 (六)日華委婉表達對比: 根據費建華(2004:26-30)的研究,日本人喜歡使用「模糊語」, 15.

(16) 它指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及表達。若使用此「模糊語」可以為了 給對方一種理解的自有度和心理上的輕鬆感,同時使話語更加委婉含蓄。 根據劉芳(2004:323)的研究指出,「華語中委婉的意思是詞、聲音等婉 轉、動聽,態度誠懇。日語中委婉的意思是避開直截了當,而是婉轉曲折 地表達出來」,因此日本人學習華語時容易受到這種日語特有的委婉表達 影響。 (七)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文教學: 以日華語禮貌表達習慣之共性及差異性要探討如何應用在對日華語. 政 治 大. 教學上,以便提供華語教師建議,協助華語教師瞭解其日籍學生,以助其. 立. 成功掌握華語禮貌策略與在交際中的應用。. ‧. ‧ 國. 學. (八)結論:. 綜合前章所述之重點,歸納整理,以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範. n. al. er. io. sit. y. Nat. 圍與建議,並提出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Ch. engchi. 16. i n U. v.

(17) 第二章:日華禮貌概念對比 華人過去見了面往往以「吃了沒有?」的問題作為打招呼,也被認為 是友好的行為、而為眾多人所接受;然而其他國家的人似乎不太容易理解 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對其他背景的人而言,這種和吃飯有關的打招呼內容 似乎暗示要請他吃飯等的意思,也許在某些國家這種問法就是一種潛台 詞。顯然不同的語言同它生成的社會習俗息息相關,其語言形式同時也傳 遞某種文化。因此每一個國家的民族語言都有大量只為該國、該民族語言 所特有的色彩,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2.1 禮貌語用距離之原則. ‧. 交際雙方之間的語用親密度越高,對語言禮貌的要求就越低,交際雙. sit. y. Nat. 方之間的語用親密度越低,對語言禮貌的要求就越高。. er. io. 根據王建華(2002:30-31)的研究指出,語用距離原則可進一步分為. n. 兩個相輔相成而又相互區別的分則。第一種語用距離原則是發話人在特定 a v. i l C n hengchi U 交際行為中所使用的語言是發話人認為他與受話人之間特定語用距離的 反映。具體體現為: (一). 發話人使用語言禮貌的程度較高的話語,就意味著他認為與. 受話人之間的語用親密度較低或者試圖降低與受話人之間現時(發話人發 話時)的語用親密度。 (二). 發話人使用語言禮貌程度較低的話語,就意味著他認為與受. 話人之間的語用親密度較高或者試圖提高與受話人之間現時(發話人發話 時)的語用親密度。. 17.

(18) 話語禮貌的語用距離原則有兩個基本的概念,這就是「語用距離」與 「 話 語 禮 貌 」。 所 謂 語 用 距 離 , 是 指 交 際 雙 方 在 特 定 的 交 際 事 件 (communicative event)中,借助特定的語言表達法所表示的彼此之間的親 密度(degree of intimacy)。任何交際行為中所使用的話語都體現出交際雙方 之間的語用距離。語用距離可分為前語用距離(initial pragmatic distance) 和交際語用距離(ongoing pragmatic distance)。前語用距離是交際發生之前 由交際者知覺與推定的彼此之間的語用距離,交際語用距離是指在具體交 際事件中表示出來的彼此之間的語用距離。語用距離具有兩個基本特性,. 政 治 大 指語用距離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而不是恆定不變的。即使在特定的交際過程 立. 這就是「可變性(fluidity)」與「可洽商性(negotiability」 。所謂「可變性」是. 中,語用距離也很少處於恆定態。所謂「可洽商性(negotiability」是指語用. ‧ 國. 學. 距離在語言交際中是可以由交際雙方共同洽商的。「可變性」與「可洽商. ‧. 性」是語用距離的區別性特徵,就是語用距離與人際關係以及社會距離之. sit. y. Nat. 間的不同之處。. er. io. 根據王建華(2002:30-33)的研究指出,話語禮貌不同於語言禮貌。. n. 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話語層面(utterance level)上的禮貌,是語言 a v. i l C n hengchi U 使用於交際,並結合特定的語境因素而推斷出來的現時禮貌;後者卻是語. 言層面上的禮貌,是忽視話語所涉及的特定語境因素而假定的禮貌。我們 說語言禮貌是「假定」的禮貌,是指語言禮貌在話語層次上只有禮貌的可 能性。在現實交際中,語言禮貌是否是話語禮貌,取決於交際雙方之間的 語用距離。從最簡單意義上來說,話語禮貌表明了「發話人認為應該怎麼 說」與「受話人認為發話人應該怎麼說」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發話人與 受話人「認為應該怎樣說」是以各自對彼此之間語用距離的知覺與推斷為 依據的。發話人根據自己對彼此之間的語用距離的知覺與推斷,使用具有 一定語言禮貌程度的表達法。他認為這樣的表達法是符合他本人所推斷的 18.

(19) 他與受話人之間的語用距離。受話人聽了發話人的話語之後做這樣的理解 與推斷:發話人所使用的語言具有一定程度的語言禮貌,這種語言是發話 人認為符合他們彼此之間的語用距離的。發話人知覺與推定的並在話語中 表示出來的這種語用距離,可能與受話人所知覺與推定彼此之間的語用距 離相一致,也可能不相一致。如果受話人認為發話人所使用的語言所穩含 的彼此之間的語用距離與他本人所推定的相一致,那麼發話人的話語是禮 貌的。反之,則不一定是禮貌的。 根據王建華(2002:33)的研究指出,語用距離原則能比較合理地解. 政 治 大 題,諸如禮貌與尊稱、正式語言和間接語言等等之間的關係問題。儘管尊 立. 釋語言使用現象,也解決了語用學界長期以來存在著的一些模糊的理論問. ‧ 國. 學. 稱、正式語言和間接語言與禮貌相關連,他們通常表現為語言禮貌,有時 是不禮貌的(不夠禮貌或過份禮貌),這是因為尊稱以人際關係(通常是. ‧. 不平等的人際關係)為依據,正式語言主要以情景場合為依據,間接語言. sit. y. Nat. 卻主要以表達方式為依據,而話語禮貌,歸根結底,是以交際雙方之間的. a. er. io. 語用距離為依據的。. n. iv 如果有人認為話語禮貌的語用距離理論摒棄語言禮貌,或認為話語禮 l. n U engchi 貌的語用距離原則要求我們在具體交際中不必使用禮貌語言,這無疑是一. Ch. 種誤解。恰恰相反,語用距離原則認為,語言禮貌在具體的交際中也是非 常必要的。交際者以一定的話題與對方進行交際的時候,知覺與推定出他 與對方之間的語用親密度較低,那麼語言禮貌非但十分必要,而且特別重 要。禮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語用現象,話語禮貌的語用距離原則,作為一 種新的禮貌理論,也僅僅是一種嘗試,許多問題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19.

(20) 2.2 語言、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與語言現象 根據徐萍飛(2001:146)的研究指出,「禮貌原則」─這原則是以利 益均衡為標準,以迴避不和為目的的。換句話說,當人們要求發生衝突時, 禮貌原則可以起到調節和緩衝作用。禮貌原則運用得恰當與否,直接關係 到交際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能否建立友善和諧的人際關係,它協調著人們 的交際活動。然而,禮貌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有明顯的民族性。這個民族 認為是「禮貌的」 ,另一個民族也許認為是「不禮貌的」 ,這個民族認為是 「不禮貌的」,另一個民族也許認為是「禮貌的」 。. 政 治 大 儘管每個民族都提倡禮貌,重視禮貌,但衡量禮貌與否的標準卻因該 立. 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導致不同的禮貌觀. ‧ 國. 學. 念及表達方式。中國和日本雖同屬亞洲國家,都有著文明禮貌的傳統,在. ‧. 衡量禮貌與否的標準上大體上較為相似,但由於文化背景同中有異,事實. sit. y. Nat. 上在禮貌表達上還是存在著差別。. er. io. 周小兵(1996:118)認為,若把語言與文化比做兩個圓,則這兩個圓. n. 是互相交叉的,換句話說,不同民族的文化,會反映於語言之上,而不同 a v. i l C n hengchi U 的語言系統,也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例如與日語相較,華語的親 屬稱謂系統較為嚴密,因此有較豐富的親屬詞彙;而日本是個靠海的國 家,因此有相當豐富的魚類詞彙,華語的魚類詞彙遠遠比不上日語。也有 人說,華人是「多元價值觀」的民族,因此重視中間的價值;而英美屬於 「雙元價值觀」民族,因此認為非此即彼,常忽視中間價值。而這種文化 上的差異也會反映在語言中。總之,以上的例證就是語言與文化交叉現象 的呈現。因此,語言教學是不可能完全脫離文化的。忽略了文化的語言教 學,將使學生學不到活生生而與文化相互滲透的語言;他們將只能學到被 抽離文化內在,而徒具形式的空泛語言,這也將使學生難以把這種課室內 20.

(21) 人工抽離過語言拿來與母語人士溝通。所以,語言教學與文化必須配合進 行,才能使學生造就出良好的語言使用能力。 由上,我們便可以知道語言與文化關係之密切,因此,語言絕不僅止 於語音、詞彙、語法等結構,其間必定蘊含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及思維。也 因此,當人們在跟不同民族、不同語言間的人溝通時,便可能因為語言間 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而產生交流上的障礙。 每個民族、每個語言都有其表達「禮貌行為」的系統,然而隨著語言、 民族、文化、地域性的差異,每民族中反映出來的「禮貌語言」及其價值. 政 治 大. 觀並無法完全等同,換言之,是多變的。而這也是語言反映出不同民族間. 立. 文化、思維差異的例證。然而也因為如此,使得不同民族在交流時,可能. ‧ 國. 學. 因為禮貌語言的不同而造成溝通上的摩擦與障礙。以下,我們就何謂「禮 貌語言」做一番界定。根據陳松岑(1989:4-5),禮貌語言可以分為廣義. ‧. 及狹義兩種解釋:. y. Nat. er. io. sit. (一) 廣義的禮貌語言. n. 廣義的禮貌語言指一切合於禮貌的語言使用行為及使用結果,簡言 a v. i l C n hengchi U 之,即說話有禮貌。然而,有禮貌不僅要求說話說得合理,更要求說出來 的話能在特定的社群中被接受。而所謂說得合理,就是指句子必須符合語 言模式,詞典和語法書就是這個模式的體現。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 使用的語言多少都不同於這個模式,這是因為實際的語言使用總受到說話 人的特徵、話題內容、交際環境等社會、文化因素所影響,也因此,在語 言模式中合理的句子,在實際使用中卻未能必為人所接受。例如,根據陳 松岑(1989:4-5)的研究指出,在中國北京一位北京青年如果對一個老年 人說:「您幾歲了?」這個老人一定會很生氣,雖說「幾歲了」在北京話 語言模式的語法、語音系統中都是完全合理的,但在該社群中,詢問一個 21.

(22) 老人的年齡時,必須使用「您高壽?」「您多大年紀了?」才具有合理性 與可接受性。因此,廣義禮貌語言研究必須探討具體話語裡因為受到社 會、文化等因素影響,而具可接受性語言的使用規則。 (二)狹義的禮貌語言 狹義的禮貌語言常指特定語言社群中某些現成的詞語,這些詞語專為 表達禮貌而存在,它們又具備兩種特徵:1.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意義並未表 達人們為交流思想而敘述的理性意義,也不表達出人們喜、怒、哀、樂等 情緒的表情意義,它主要體現出說話人對交談雙方社會的關係的理解和態. 政 治 大. 度。2.這些詞語本身構成的成分和結構方式在不同民族間各有其特色,是. 立. 不同語言社群的產物,與該社群的文化因素有密切聯繫。因此,狹義的語. ‧ 國. 學. 言禮貌同時依賴客觀的語言社群的傳統習慣與說話人對各種社會關係的 認識。. ‧ sit. y. Nat. (三)禮貌行為之概念. er. io. 根據畢繼萬(1998:121)的研究, 「禮貌是人類共有的文明行為,是人際. n. 關係的調和劑,是維持交際者相互之間友好、合作與和諧關係的重要規範 a v. i l C n hengchi U 要求,這是各種文化之間所共有的。不能說一種文化禮貌,另一種文化不 禮貌,也不能說一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更禮貌。我們只能說,由於不同文 化群體相互之間的歷史進程和生活環境不盡相同,禮貌的形式及其含義也 會多種多樣。這些不同反映出禮俗規範和深層價值觀念的文化差異。」 我們在研究有關禮貌交往的理論時,需要認真研究其他國家的禮貌概 念,也應當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但是,在學習和借鑑他人對我有用的 理論時,要著眼於實用性,看看能否解決中華文化的問題。這就需要充分 瞭解外國理論與中華文化實際之間的理論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而又 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的跨 22.

(23) 文化交際能力為主,禮貌的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的研究與教學自然也是第 二語言教學中研究的重要課題。. 2.3 不同文化之間的禮貌作用及表達形式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文化誤解甚至文化衝突並不 少見。日華文化差異和文化誤解也很明顯。強調禮貌的文化差異絕不是否 定禮貌的文化共性,不同文化之間禮貌的基本作用和主要表達形式是相同. 政 治 大. 或相似的。根據畢繼萬的說法(1998:121-123) ,日華共性主要表現為:. 立. 禮貌是調劑人際關係的文明行為,禮貌又是體現相互尊重但又保. 學. ‧ 國. 一、. 持一定距離感的行為表現,注重交際者之間的關係不是華人文化的特產, 而是各種文化共有的習俗。. ‧. 婉言法是禮貌語言的主要形式,其作用是將不禮貌的語言通過婉. y. Nat. 二、. er. io. sit. 轉的方式變成對人彬彬有禮的語言。要對人禮貌,說話就不能總是直來直 去,常常需要用婉轉的方法表達真實的意圖,這也是所有文化在人際交往. n. al. 中人們共有的交際習慣。 三、. Ch. engchi. i n U. v. 「面子」就是自尊心,體現出的是交際者社會形象的維護與尊重,. 是交際者對相互之間關係的承認協調。對人際關係的維護離不開對「面子」 的尊重與協調。所以,「面子」也是各種文化在人際交往中都必須注意的 共同問題,中華文化重視「面子」,其實日本文化也重視面子,但是對有 些事情的「面子」表現形式不同而易造成誤解。 四、. 謙虛在每種文化中都是體現尊重他人和避免矜誇的應有態度。日. 華文化都有此概念。 五、. 每種文化都有隱私觀念,人際交往中盡量避免干涉他人的私事也 23.

(24) 是所有文化的共同要求。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為隱私觀念的內容和維護方式 有別。認為一種文化有隱私觀念,另一種文化不存在隱私權是違背事實的。 在跨文化交際和第二語言教學中,應當認真研究禮貌的文化差異,注 意禮貌的文化特徵,緊密結和中華文化交際實際,創立中華文化的禮貌理 論。出於跨文化交際和第二語言教學的要求,通過日華語的禮貌語言對 比,重點討論禮貌的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之問題。 總之,禮貌語言反映出特定社會中的言行準則和道德規範,但也是該 社會語言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份,因此,禮貌語言會隨著各社會經濟制. 政 治 大. 度、社會結構、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它也接受該語言. 立. 社會結構系統內部各個因素的制約,這也使得各個民族的禮貌語言在內容. ‧ 國. 學. 上和特點上有所不同。每個文化雖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影響,也呈現出形形 色色的特點。在歷史淵源與文化比較相近的日中兩國間亦是如此。. ‧ er. io. al. sit. y. Nat. 2.4 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基本特點. n. v i n 根據王順洪(2008:68-72)的研究指出,日本人民族性格有這些特 Ch engchi U. 點如下:. (一)日本人重視「恥」和「禮」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斯(1887-1948 年)在 1946 年曾出版過一本很有 影響的書──《菊花與刀》 (中譯本 1990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將日本人 的文化歸於以「恥」為主的「恥感文化」 , 「羞恥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映,罪 惡感則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而自我生活」。後人在論及日本人的民族 性格時,常常引用他的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就像西方「罪惡文化」中的 「純潔良心」 、 「尊奉上帝」和「避免罪惡」一樣,羞恥感在日本人的道德 24.

(25) 觀念中佔有突出位置,「恥」意識是日本人最強烈的意識之一。 日本人特別愛面子,非常介意自己的言行會引起周圍人的何種反應, 與人相處時他們不僅察顏觀色,細心得觀察別人,還時時刻刻戒惕別人對 自己的看法和批評。日本人總是擔心在他人面前出醜,或自以為會受到他 人的嘲笑而感到羞恥。正是這種「恥」的文化心理和道德觀念,在相當程 度上影響著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和言行舉止。 而與「恥」的意識密切相關的是,日本人「禮」的意識十分濃厚。每 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禮」,但像日本人那樣對「禮」格外在意的民族卻. 政 治 大. 不多見。日本人認為,在人與人的接觸和交往中,首先應該考慮「禮」,. 立. 彬彬有禮,禮尚往來,是有教養的表現。對日本人而言,「失禮」是粗俗. ‧ 國. 學. 微賤的行為,會令人感到羞恥。. ‧. (二)謹慎、謙和、精細. sit. y. Nat. 在「恥」和「禮」的文化心理和倫理觀念的支配下,日本人待人處事. er. io. 總是以小心謹慎、謙恭的姿態出現。日本人與人謀事,總是先瞭解對方的. n. 意見、反應,然後調整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採取被動等待、主動調和的 a v. i l C n hengchi U 模式。日本人在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在有外人的情況下不搶先說話,電 車上不管有多少乘客總是鴉雀無聲,不過筆者認為年輕人不一定遵守此規 則。 另外,日本人做事認真仔細,計畫性強,留有餘地,不打無準備之仗。 他們幾乎每人身上都總帶著一個小本子,隨時記下自己的活動日程。筆者 在日本買賣東西時發現,在日本幾乎每家商店的服務生在找錢時,他們總 先把鈔票給客人,再拿零錢和收據拿給客人,雖然這麼做會比一次找足所 有錢和收據要花多一點的時間,不過筆者認為這麼做的話,服務生可以讓 客人依序收拾鈔票、零錢和收據。目前筆者在臺灣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服 25.

(26) 務,雖然這是極小的行為,但是若在日常環境下習慣受到這種服務,也許 可以使人們養成隨手收拾好東西的習慣。從上述行為可見日本人的謹慎習 慣,還有其細微、紮實的概念。 謙謙君子、彬彬有禮的樣子,使人容易親近,而謹慎、細緻、穩健、 紮實的作風,使他們辦事牢靠,常立於不敗之地。但是,也常常由於小心 謹慎有餘,不夠熱忱、坦誠、直率,使交際進展遲緩,不易深入。在日本 人中,這樣的現象很普遍。譬如說,在街上碰到有人問路,他們會熱心指 點,不會置之不理;新的鄰居搬來,他們會主動打招呼或送上一件用品,. 政 治 大 時,卻是瞻前顧後、小心翼翼,缺乏華人熱情豪邁、真誠坦率、當機立斷 立 對所有的行為一般而言都很積極。但是要真正和他人進行交際或做交易. ‧ 國. 學. 的氣度和魄力。. (三)內向、委婉、含蓄. ‧. y. Nat. 日本人自我保護意識強,性格比較內向,加上害怕出醜,唯恐失禮,. er. io. sit. 使得他們的言語行為充滿了委婉含蓄的特點。根據筆者的看法,日本人對 於別人,甚至連親密之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分寸。不管自己的內心世界. al. n. v i n Ch 活動如何強烈,從不將喜怒哀樂掛在臉上,不願敞開心扉吐露真實感受, engchi U 生怕別人看透自己的秘密。. 日本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是自省、試探、迂迴式的。他們與別人打交 道、商量事情,很重視觀察和考慮對方的立場、意見、情緒,他們在表達 自己的立場、態度、意見時,則會盡量做到心平氣和、委婉含蓄,就是不 同意也不輕易公開反對,即使心裡有什麼想法也不首先或明確提出,不希 望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直接對立與衝突。. 26.

(27) 2.5 華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禮貌表達差異 根據筆者在臺灣的留學經驗,臺灣區域的華人和日本人之間的表達方 式上的差異還表現在日常生活談話上。例如,華人見面聊天時會毫不拘束 地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成員等,而日本人則認為這些是別人不該 過問的事,他們見面時常談論天氣、興趣、旅遊等等。 華人的表述方式比較直接,而日本人則比較含蓄、委婉,尤其在拒絕 對方時,往往避免說「不」字。當你無心去參加一個聚會時,華人在表達. 政 治 大 干個「不能去」的理由,讓對方得出「不能去」的結論。 立. 時常常說出「不能去」的結論,然後再說出理由,而日本人則會先說出若. ‧ 國. 學. 根據魯建紅(2000:79-80)的研究指出,華人和日本人的表達方式之 間有這些差異。這是華人與日本人溝通時,遇到如下情況如何反應的調查. ‧. sit. io. n. 日本人 82% 18% 2% C h 20% engchi 20% 19% 0%. er. Nat. 調查內容 1.先說不能去的理由 2.先說不能去的結論 3.詢問對方的家庭成員 a l 4.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 5.詢問對方家庭 6.詢問對方的工作內容 7.詢問對方的收入. y. 結果。調查內容 3 到 7 是第一次見面時會詢問到甚麼程度的問題結果。. i n U. v. 華人 28% 72% 53% 70% 85% 65% 35%.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日本人與華人的思維差異,調查內容 3 到 7 的第 一次見面時的詢問結果有很明顯的差異。對於家庭成員,華人喜歡詢問對 方的家人事也喜歡介紹自己家人事,日本人會認為太涉入別人的家事是不 禮貌的,因此華人與日本人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另外,工作或收入有關 的事情,日本人詢問的也比華人少很多。尤其,第 7 個問題「詢問對方的 收入」的結果日本人是 0%,華人則是 35%,像此類觀念的差異若彼此掌 27.

(28) 握,在跨文化交際時,就容易產生文化衝突。因此教師必須強調讓學生應 該要能掌握在不同社會交往中的正確運用方式,以免發生兩者之間的文化 衝突。 在日本,詢問對方有關錢財的問題是不禮貌的行為。這種話題也許和 交際親密度有關,但在日本一般認為談論錢財的問題還是不太好的,也許 這種概念和西方國家注重隱私的概念相似,但是,在華人之間談論這些和 錢財有關的問題卻是很普遍,例如:「你的工資多少錢?」、「你買這房子 花了多少錢?」 、 「你這件衣服多少錢?」等等。此外,在日本是不太仔細. 政 治 大 為什麼不要孩子?」 、 「你年齡已經這麼大,為什麼還不要結婚?」等等深 立 過問跟婚事或年齡相關的問題,例如:「你們為什麼沒有孩子?」、「你們. ‧ 國. 學. 入的問題。. 以上這些寒暄表達差異應該是由於日華各文化的關心程度不同,而造. ‧. 成這些文化差異。在日本管太多別人的事情被視為是不禮貌的行為,保持. y. Nat. sit. 一定的距離才能建立友好關係,但是在華人文化裡交際關係保持一定的距. a. er. io. 離則被視為太見外。日華之間對別人的隱私理解有別,因此若不懂彼此國. n. iv 民的思維特色,也許溝通時容易造成誤解。對華人而言,交談雙方相互對 l. n U engchi 起居生活的關切就是友好的意思,因而必然大量涉及個人問題,但是日本. Ch. 人總有「親密也要有個分寸(親しき仲にも礼儀あり)」的想法,若彼此 沒有涉及個人隱私程度問題的共識,便有可能會產生文化衝突。. 2.6 禮貌語用距離與日語敬語 根據 Nancy Bonvillain(2008:227-230)的研究分析, 「男性的英語母語者 和女性的英語母語者比起來,女性的說話方式比較委婉、多使用否定疑問 方式,男性則比較直接,使用的詞彙也比較粗俗」。筆者認為男女之間使 28.

(29) 用語言的不同和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人類一出生就有只 有兩種性別,在生活上的所有場合存在著各個性別「該做的行為」,因此 我們雖然不會特別意識到各個性別該有的姿態、行為等,但自然受到性別 刻板印象的影響。 對以日語為母語的筆者而言,英語和華語的敬語沒有像日語一樣多, 和日語比起來,英華語這兩種語言在表達上沒有明顯的男女分別。當然仍 有些詞彙有男女分別或有些詞彙,若女性使用會讓人覺得有種粗魯、下流 的感覺,不過相較之下還是不像日語一樣的明顯。. 政 治 大. Nancy Bonvillain (2008:227-230)認為, 「語言是表示性別差異的主要工. 立. 具之一」。根據她的研究,有些國家使用的語言有男女生的差別,其中她. ‧ 國. 學. 提到了日本的例子。按照作者的分析結果,最近在日本使用中性日語的人 越來越多。在這點筆者同意作者的意見,在現代的日本,特別是年輕人之. ‧. 間越來越沒有男女生的語言分別,雖然的確仍存在著男女生不同的表達方. y. Nat. sit. 式或詞彙,不過許多人已習慣使用中性日語。根據筆者的看法,我們日本. a. er. io. 人認為年齡五、六十歲以上的「中年女性」使用的日語是最接近女性該使. n. iv 用的標準女性日語,因為她們受過戰爭後的教育,那個時代的教育和禮節 l. n U engchi 都比現代嚴格多了,因此不只是她們的語言,行為和對禮節的看法都是比. Ch. 較傳統的。中年男性使用的日語則比較粗俗,表達方式也比較直率,這些 原因應該多少跟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有關。 另外,筆者認為語言可以把自己的性別裝扮成另外一個性別。如果有 的女性希望被別人覺得他的個性既堅強又活潑,他可以特意多使用男性的 表達用法。另外,我們在日常生活看得到從事美容行業的男性,如化妝師、 服裝師等,他們使用的語言表達是比較女性化的,也許這是因為受到所處 環境的影響,使得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自然而然會向另一性別靠攏,總之 這種看法仍然和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有所關連。 29.

(30) 各國家對敬語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不論在任何社會裡,筆者認為人們 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使交際順利進行,都會有意識地使用敬語等尊敬 表達,這一點日語與華語沒有什麼不同,不過這兩種語言比起來,日本人 與華人敬語的看法稍微不同。在日本社會對使用敬語的意識非常強烈,如 果一個人不懂敬語,容易被別人覺得他是一個沒有教養、沒有文明的人。 特別是踏入社會圈之後如果一個人不懂敬語及禮貌,會給上司或同事很不 好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到他的升遷機會。在華語中若使用的敬語太多,則 會給人這個人的態度太見外,有種沒有辦法跟他深入交往的感覺。當然在. 政 治 大. 華人社會裡工作時仍會重視敬語及禮貌,不過這方面跟日本的比起來還是 沒有那麼明顯。. ‧. ‧ 國. 學. 2.7 小結. 立. sit. y. Nat.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更加廣泛,交談也就更加密. er. io. 切,這就是語言與社會生活的結構,實際上也是一種語言運用的社會規. n. 則。若這些規則在一定的社會範圍中是大家公認的話,它便形成一個社會 a v 的語用習俗。. i l C n hengchi U.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系統不可能是一種存在於真空中獨立發 展、自生自滅的系統,因此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無時無處不受存在於語言 之外的社會要素制約,即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無一不與社會大系統的諸要 素發生聯繫,並且是縱橫交錯、彼此滲透、全方位的聯繫。 每個國家的語言在文化層次上的規範都有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若要掌 握某一種外語,從各個國家的習慣與文化背景等開始研究也許會得到更多 的學習效益。在語言禮貌等文化範疇上仍按照自己母語的表達方式來溝通 的話,由於母語與目標語間文化上的表達方式一定會有不同之處,也因此 30.

(31) 容易造成目標語學習者和母語人士溝通時的誤解,所以若我們要教日籍學 習者華語,除了解釋華語男女生的性別表達差異之外也要同時進行日華禮 貌策略差異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使用華語溝通時不會產生文化上 的障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1. i n U. v.

(32) 第三章:日華社交稱謂對比與分析 談話雙方的身份決定了雙方在社交場合的稱呼,這是所有語言和文化 的共有特徵。但是,各種語言又都有自己特殊的稱謂系統和使用規則,這 是由不同文化特殊的個性所決定的。稱謂詞按使用範圍可分為親屬稱謂和 社交稱謂兩類。日語和華語這兩類稱謂詞都有不少明顯的區別。在跨文化 交際中,日華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主要表現在社交稱謂上。華人稱呼看區 域有所不同,因此在有些內容提到區域名稱。. 政 治 大 3.1 中國大陸的稱呼近代史 立. ‧ 國. 學. 根據童菁(2003:5-6)的研究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的 1949 年當時,在中國大陸第一個通稱曾經是「同志」。雖然有政治色彩,但它. ‧. 不分職業、職務、年齡和性別,使用非常方便,體現了當時一種平等、親. Nat. sit. y. 切的社會關係。後由於在文化大革命中,稱不稱同志往往成了敵或友、革. er. io. 命或反革命的重要標誌,因而使之令人忌諱、降低了在社會上的使用度,. n. al 儘管在一部份人群中仍然使用。現在「同志」有表示同性戀之意,在很多 iv. n U engchi 的電影小說中如說某男、女是位同性戀者,可稱其為 「同志」或「同性戀」 。. Ch. 「先生」這個詞彙古代屬於尊敬,專指有德行的學者。現在的「先生」 是叫男性時使用的,但是在中國解放前該詞主要用於稱呼有文化、地位的 人使用,男女不限。「太太」、「夫人」和「小姐」是古代華語中稱謂的延 用,只是「小姐」一詞有些變異。「夫人」在古時多指諸君之妻,至今, 它仍指社會地位較高者之妻。「太太」─詞不僅用來稱呼已婚的女性,也 可以用來稱呼一般的婦女。「小姐」─詞在宋代,是對社會地位低下的女 子稱呼。自元代始, 「小姐」逐漸上升為豪門未婚女子的稱呼。從明代起, 正式成為尊敬。至今,它已成為對年輕未婚女性的禮貌通稱。 32.

(33) 在中國大陸,在文革前解放後,「小姐」及「太太」用得比較少,當 時人們認為「小姐」及「太太」有些資產階級情調,屬於一個階級性含意 的稱呼,故不多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目前在華人社會上用得越來越廣 泛,一是稱呼未婚女子,二是該詞還出現在服務行業,如飯店、商場等地 方,人們稱呼這些女性為「服務小姐」 。 「女士」這稱呼是近幾年使用較多 的詞,它可以稱呼任何年齡、任何職業,無論有無婚姻狀況的女性,而且 有尊重女性的含意。尤其是稱呼職業婦女,因不表明或強調其年齡、職業、 婚姻狀況,這是一個最佳稱呼語。以上稱呼語可以附加在姓氏、名字、姓. 政 治 大 雅芬小姐,宋雅芬小姐、總統先生、大使先生、劉女士、劉春玲女士等。 立 名、構成複合稱謂語,例如;張同志、子強同志、張子強同志、宋小姐、. 以上複合稱謂中, 「張同志」和「張子強先生」 , 「劉春玲女士」 、 「宋小姐」. ‧ 國. 學. 和「宋雅芬小姐」系一般性正式稱呼,比較莊重,不帶感情色彩。而「子. er. io. sit. y. Nat. 較熟悉的人。以上提到的稱呼方式以大陸區域為主。. ‧. 強同志」 、 「雅芬小姐」等都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比較親切,一般用於比. a 3.2 現代的日華稱呼語對比 n. iv l C n hengchi U 根據徐萍飛(2001:150)的研究指出,在現代華人社會一般所使用的. 華語稱呼語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姓名類有「姓+名」、「名」、「老/ 小+姓」、「姓+先生/小姐」、「姓+老」、「小名」等等。「名」一般用於同 齡或年齡相仿的人之間,如學校裡的同學之間、單位裡的同事之間,這種 稱呼比起「姓+名」(連帶姓名)要親切一些。「老/小+姓」,一般用於地 位相仿或相互比較熟悉的人之間,如果年齡比自己大就叫「老×」 ,比自己 小就叫「小×」 。這種稱呼方式在大陸區域常見。但對女性,有時為了表示 一種親暱,也有時候對年齡比自己大的女性稱呼「小×」的。「姓+先生/ 小姐」多用於服務性行業或生意場上,一般不管年齡大小,通稱男士為「先 33.

(34) 生」,女士為「小姐」。「姓+老」一般用於稱呼一些非常德高望重的老知 識分子或老藝術家,它對有非常尊重的色彩。 第二種是身份類:華語喜歡用身份來稱呼人,特別是對身份地位比較 高的人,因為身份本身就代表一種地位,一種尊重,所以用身份來稱呼就 顯得比較禮貌。身份類稱呼主要有「姓+職務」 、 「姓+職稱」和「姓+職 業」。「姓+職務」用得非常普遍,如「×主任」、「×處長」、「×經理」等似 的,對具有這一職務的人不管在正式場合還是在非正式場合,不管是熟人 還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姓+職稱」也和「姓+職業」類一樣,只要是. 政 治 大 普通了,它一般只限於「教師」 立 、「律師」、「醫生」這三種職業。如「王醫 對具有這一職稱的人都可以使用。「姓+職業」類就用得不像前二種那麼. ‧ 國. 學. 生」、 「蘇教師」 、「陳律師」等。. 第三種是親屬類:在華語裡,年輕人稱呼上一輩的人時,喜歡用親屬. ‧. 類稱謂。如「大伯」 、 「大媽」 、 「叔叔」 、 「阿姨」等。稱呼一般以自己的父. sit. y. Nat. 母為準,比自己父母大的稱「大伯」 、 「大媽」 ,小的則稱「叔叔」 、 「阿姨」。 但這種稱呼相當複雜,年齡層次和職業不同,其稱呼都會有一些不同。如. er. io. 對知識分子就很少用「大伯」 a 、「大媽」這種稱謂,一般只用「伯伯」、「叔. n. iv l C n 叔」 、 「阿姨」 。 「大媽」一詞,以前用得很普遍,而現在就不太受歡迎。並 hengchi U 且大有被「先生」 、 「小姐」 、 「太太」所取代的趨勢,特別是在一些服務性 行業裡更是如此。 根據徐萍飛(2001:150-151)的研究指出,在現代日本社會一般所使 用的日語的稱呼語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姓名類,但它和華語的姓名 類有很大的區別。它一般由姓(姓名)+「さん」 、 「くん」 、 「ちゃん」構 成。雖然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有關,但基本上稱呼時,日語中不直呼其名的, 必須在姓名後面加上「さん」、「くん」、「ちゃん」,姓名+「さん」相當 於華語的「姓+名」 、 「老/小+姓」、和「姓+先生/小姐」之類的意思。以. 34.

(35) 「陳敏さん」為例,如果陳敏和說話者是同學關係,那就相當於華語的直 呼其名:如果陳敏是說話者同單位的年長者,則相當於「老陳」 :如果「陳 敏」是同單位的小輩,則相當於「小陳」:如果「陳敏」是說話者的生意 上的客戶,則相當於「陳先生/小姐」 。 「くん」和「ちゃん」用法和「さん」 一樣, 「くん」一般用來稱呼同輩或晚輩的男性, 「ちゃん」一般對女性使 用的稱呼,可用來稱呼同輩或晚輩的女性或稱呼小孩。 第二種是身份類,但它能使用的範圍沒有華語的身份類那麼廣。日語 中也可以用「職務」來稱呼人,但它一般前面不能加「姓」。另外,日語. 政 治 大 い)」一詞,但它通常用來稱呼學校的教師、醫院的醫生和律師三種職業 立. 中沒有華語中有的職稱類稱呼,而「職業」類稱呼僅限於「先生(せんせ. ‧ 國. 學. 的人為主。這三種職業以外的人被稱為「先生」時,會有一種無地自容的 感覺,彷彿是在被作弄被嘲笑。. ‧. 第三種是親屬類稱呼,但它也與華語有著很大的差別。華語一般喜歡. sit. y. Nat. 往大的叫,比如一位五六十歲的女士聽到有人叫他「奶奶」 ,她會很高興, 而日語奶奶的對應詞是「おばあさん」,如果叫一個五六十歲的日本婦人. er. io. 為「おばあさん」,那她可能一整天都不高興,日本人會用「おじさん(叔 a. n. iv l C n 叔) 」、 「おばさん(阿姨) 」來稱呼該年齡層的人。再比如在華語裡,同事 hengchi U 的孩子一般會稱呼父母的同事為「叔叔」或「阿姨」,而它的對應詞似乎 可以是「おじさん(叔叔)」和「おばさん(阿姨)」,但是如果在日本用 「おじさん(叔叔) 」和「おばさん(阿姨) 」去叫日本人,那麼又犯了很 大的語用錯誤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一般喜歡用「おにいさん(哥哥) 」 和「おねえさん(姊姊) 」。. 3.3 日華恭敬稱呼語差異 根據童菁(2003:9-10)的研究指出,華語中除了「先生」 、「夫人」 、 35.

(36) 「教師」之外,還有中國式的恭敬稱呼語,特別能體現中華文化裡的尊敬 老人的傳統。這就是「老」字的運用。即「老+姓」如:老陳、老馬等等; 「老+同志(或師傅)」如:老陳同志、老馬師傅; 「姓氏+老」如:徐老、 葉老等等;「名中其字+老」如:陳老(陳望道)、建老(張建宏)、明老 (王明)等等;還有「名+老人」如:冰心老人等。日語的恭敬語有「さ ん」 、 「様(さま) 」 。這兩個稱呼使用「姓+さん」或「姓+様(さま)」,男 性、女性都可以使用。 在華語裡認識的人還可以採取直呼全名的方法進行稱呼。在上述徐萍. 政 治 大 面加上「さん」、「くん」、「ちゃん」,因為日語中通常沒有直呼其名的稱 立. 飛(2001:150-151)指出,日語基本上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須在姓名後. ‧ 國. 學. 呼習慣。若要談明星或政治人物等的話題時才會直呼全名,因此特別是剛 開始學華語的日籍學生不太習慣華語的稱呼方式。筆者在與華人的交流中. ‧. 發現,在好朋友之間不太加上「先生」或「小姐」一詞,在日本則即使是. sit. y. Nat. 好朋友,卻仍不一定會直呼彼此名號,因此日籍學生或因受到日語影響而. io. er. 在使用華語時仍然不太會直呼。此外,若不懂華語的稱呼規則,也會有加 上「先生」或「小姐」的傾向。在華語中,通常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 al. n. v i n Ch 稱呼時也不太直呼其名,因為這在華語文化中是犯禮貌大忌的,更別說這 engchi U 在日語也是不禮貌的行為,不過華語的稱呼沒有像日語那麼複雜。. 若某一個人和說話者是同學關係或同單位的年長者,華語中可以彼此 直呼其名或姓,但是在日語中,在關係不熟的同學之間直呼其名,則被直 呼者的感覺一定是不太好的,因為他一定覺得這個人太親暱了,因此,在 這種情況下,在姓名後面加上「さん」 、 「くん」 、 「ちゃん」是應該的,所 以,日籍生即使在稱呼關係良好的同學時,仍然會加上華語「同學」一詞, 如果兩個人的關係是同單位的年長者,仍然會加上「先生」或「小姐」一 詞,這就是因為受到日語影響而產生的現象,因此在教導日籍華語學習者. 36.

(37) 時,教師應該特別提這種現象以利其華語之使用。總之,如果能理解這些 華語稱呼規則及與日語稱呼習慣之間的不同,不但能拉近兩者之間的關 係,也能理解華人社會人際關係間上下之不同。. 3.4 日華稱呼作用與交際關係 根據童菁(2003:8)的研究指出,華語中的交際性稱呼語有中國式的 「同志」、「師傅」,這些詞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含意。此外,也有新詞語 的產生,即「先生」 、 「太太」 、 「女士」 、 「小姐」 ,這和英語中的 Mr、Mrs、. 政 治 大. Miss 較相近。它們中有的些不分性別、如「同志」、「師傅」,但可以附加. 立. 在姓氏、名字、姓名、職銜之後構成複合稱呼語。因此,它們的稱呼形式. ‧ 國. 學. 不定,所表達的親切感也不同。. Nancy Bonvillain(2008:84-92)認為,在美國社會叫姓或叫名字會影響到. ‧. 人們之間的關係深度或距離。在華語中也有這樣的現象。對日語為母語的. y. Nat. sit. 筆者而言,華語的敬語沒有像日語一般多。另外,華語這語言在表達上沒. a. er. io. 有像日語一樣明顯的男女分別,當然仍有些詞彙有男女分別或有些詞彙若. n. v l 女性使用會讓人覺得有種粗魯、下流的感覺,但是這種詞彙日語比華語 ni Ch. U i e h n c g 少。在這些沒有明確的性別分別的語言裡,說話者若要表示敬意、禮貌, 除了使用專門的禮貌用語之外,應該多注意說話語氣、表情等,不然說話 時易給對方容誤會及反感。 一般而言,在呼叫對方時使用姓可以向對方表示敬意;使用名字則可 以給對方親切感,日語裡也有這種作法,不過在日本的社會中直呼名字的 比率並不高。雖然日本人也認為叫彼此的名字有親切感,可以拉近彼此之 間的距離,不過筆者認為日本人還是喜歡保持疏遠的態度,不太喜歡太過 親暱的態度。華語有一句俗語「在家裡靠父母,在外面靠朋友」,以日本 人的角度來分析,也許不容易理解這個俗語的含意。筆者認為也許日本人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簡報裡展現一枚以拉斐爾的名畫一角做成的郵 票。 請搜尋這幅畫的全貌,並模仿美術館導覽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問題及困難,亦懂得適當地為自己訂定清晰的目標。 學者 Grotberg 曾指 出,擁有抗逆力之小朋友 (9 至 11 歲) 能認識自己的情緒、用語言及不傷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有的人是天生的領袖人物,有的人則是後天培育而成。美國的華倫‧班尼斯(Warren

儘管佛教在花蓮開始萌芽成長,但這種佛教是呈現著濃厚的日式殖 民情調,信徒多為日本民眾,信奉日本佛教的臺灣人極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