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中家長與學生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及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中家長與學生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及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 景 美. 博士. 張 鳳 琴. 博士. 臺北市國中家長與學生親子關係、家長成癮 物質預防效能及相關因素研究論文 A Study on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n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Taipei City. 研 究 生:彭 瓊 弘.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六 月.

(2)

(3) 誌謝 能進入衛教所研學,我內心真是充滿無限感激與歡喜!系上豐富的學習資 源,讓我這兩年研究所學習生涯如入寶山而滿載而歸,對於成就我研究所學業的 一切人事物,在此一併致上最高的感謝: 感謝親愛的指導教授 李景美老師,總是不厭其煩、耐心仔細地指導我撰寫 論文,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傾囊相授,日常生活亦給予諸多關懷、照顧與鼓勵,讓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並為我開啟既廣且深的人生視野,增進我在學術研究上的 信心。 感謝口試委員 張鳳琴老師以及徐美玲老師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給予許多精闢 與寶貴的建議、指導與支持,讓本論文更臻完備。 感謝恩師 李景美老師、口委徐美玲老師、張鳳琴老師,以及苗迺芳老師、 李淑卿老師、魏秀珍老師、龍芝寧老師、張麗春老師、張瑜真老師、林世華老師、 陳映廷助理、張素菁助理、鍾君儀助理提供豐富的資料作為本論文之研究素材, 使本論文更加詳實完整。 感謝衛教系系主任 劉潔心老師以及陳政友老師、鄭惠美老師、江大雄老師、 黃淑貞老師以及衛教系所有師長們在課業與學術研究上的提攜與指導,使我在健 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的專業知能上獲益量多。 感謝疾病管制局 楊祥麟科長、李政益專員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給予我在 實習實務課程上許多珍貴的經驗分享與專業建議,讓我的研究生生涯更添豐富色 彩。 感謝我大專畢業母校臺中科技大學 劉倖吟導師即使在我畢業多年後,仍時 常關心我的生活近況,並在撰寫論文期間給予許多的鼓勵與支持。 感謝衛教系系辦成員 振楠助教、東穎助教、介謙助理在研究所兩年期間, 給予我在教務、學務及系務上的提醒及幫助。 感謝同窗好友 雲潔、資富、建勳、欣蓓、嘉緯、昀陞、妙珍、孟如、竺欣、 昭蓉、春秀、昕蓓、新路、豐倫、葉蓁、凱俐、惠蓉、秀玲、世芬、哲緯、宇翔 這兩年來給予我的照顧及幫助,大家相互嘻鬧、陪伴、打氣的點點滴滴,我將銘 記於心,珍藏這段珍貴的回憶。.

(4) 感謝畢業學長姐 琬婷學姐、宇翔學長、虹蓁學姐、佳琪學姐在研究所就讀 期間,給予我在學業上許多寶貴的建議與鼓勵。. 感謝好友 建安在我撰寫論文及就讀研究所期間,給予大力的協助、照顧與 支持;曼筑、元鼎、孟暄、千慧、韻竹、光玉以及許多朋友們在我撰寫論文及就 讀研究所期間,所給予的鼓勵及陪伴。 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特別是辛苦養育我、栽培我、支持我完成研究所學業 的父母,讓我得以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完成碩士學位。 感謝佛菩薩、感謝上蒼、感謝所有曾經幫助我的人,讓我的碩士人生得以順 利劃下圓滿的句點。. ~謹將本論文獻給我愛的人以及愛我的人~. 彭瓊弘. 謹誌. 臺中 101 年 8 月.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中正區國中家長與學生所知覺的親子關係、 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現況,並分析影響受測家長及學生知覺親子關 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抽出九十六學年 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中正區兩所市立國民中學之七、八年級學生及 其家長,研究工具採用李景美等(2007)進行「社區青少年藥物濫用預 防介入模式研究-以 MDMA 等俱樂部藥物為焦點」編制的調查問卷,共 獲得有效親子配對樣本 328 對。資料整理後以 SPSS18.0 軟體進行統計分 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親子雙方知覺親子關係普遍良好,僅在親子溝通互動分項上有 略低的情況。 二、受測親子雙方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尚佳,僅在菸酒檳榔預 防效能分項上有略低的情況。 三、受測親子雙方知覺親子關係會因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 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不同,有顯著的不同。 四、受測親子雙方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會因家長背景變項、學生 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不同,有顯著的不同。 i.

(6) 五、受測家長和學生間知覺親子關係有顯著中度的相關。 六、受測家長和學生間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有顯著低度的相關。 七、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能顯著預測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可解釋的總變異量達 11~14%,具中低度的 解釋力,其中以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學生年級三個變項能顯 著預測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 八、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能顯著預測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可解釋的總變異量達 11~18%,具中低度的 解釋力。其中以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家長婚 姻狀況、學生年級、學生成績六個變項能顯著預測受測學生知覺親 子關係。 九、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能顯著預 測受測家長知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可解釋的總變異量達 11%, 具低度的解釋力,其中家長教育程度能顯著預測受測家長知覺 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十、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能顯著預 測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可解釋的總變異量達 11 %,具低度的解釋力,其中以家長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學生年 級三個變項能顯著預測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ii.

(7)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推動親職教育重點為:加強親子雙方溝通 技巧、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及其家長做不同的親職教育規劃、強化弱勢 家庭的家庭功能及親職效能。在推動成癮物質使用防制工作方面,建議 未來發展適當的成癮物質預防親職教育介入方案、強化弱勢家庭家長成 癮物質預防效能,以及提供有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家庭戒除服務,以作 為未來教育界、政策面、社福專業建議與計畫實施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家長、學生、親子關係、成癮物質、菸、酒、檳榔、預防效能. iii.

(8)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n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and to anal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Taipei City. This study used the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2007. By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parents and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the seventh and the eighth graders in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eight pairs of valid parent-child samples provided data with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t schools and homes. SPSS18.0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parents and adolescent were generally good, with the scores of parent- 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being slightly lower. 2.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parents and adolescent were acceptable, with the scores of prevention efficacy of tobacco, drinks and betel being slightly lower. 3.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parents and adolescent with different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havior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4.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parents and adolescent with different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havior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iv.

(9) 5.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parent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6.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parent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adolescent. 7.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havior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could predict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parents, with explained variance being 11~14%.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parental occupation, students grades were important predicted variables of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parents. 8.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havior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could predict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with explained variance being 11~18%.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parental occupation, family 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student grade, student achievement were important predicted variables of the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9.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havior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could predict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parents, with explained variance being 11%.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was a important predicted variable of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parents. 10. Par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havior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could predict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v.

(10)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adolescent, with explained variance being 11%. Parental occupation, family economic status, student grade were important predicted variables of the perceived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adolescent.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parental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s on parent- 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parenting education planning for different grades of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strength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arenting effectiveness of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addi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ddictive substance use prevention work should develop the appropriate prevention plan of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efficacy of parental addictive substances of disadvantaged families, and provide the service to quit for those who have addictive substances use behavior in order to provide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 policy, and social welfare.. Key words: paren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ddictive substances, tobacco, drinks, betel, prevention efficacy. vi.

(11)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 …… ………………….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 …… …………………. 8.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義 …………………………………………. 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親 子 關 係 的 內 涵 … … … … … … … … … … … … … …. 13. 第二節 青少年親子關係及相關研究 …………………………. 21. 第三節 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與影響因素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0. 第四章 結果……………………………………………………………. 52. 第一節 受測家長與學生之背景資料………………………………. 52. 第二節 受測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知覺親子關係、知覺成癮物質預 防效能………………………………………………………. 57. 第三節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65 第四節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a………………………………………………………………. 70. 第五節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 關係…………………………………………………………. 87. 第六節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與受測學生知覺 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關係…………… 104 vii.

(12) 第七節 以家長背景變項及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學生背景變項預測受測 家長知覺親子關 係及知覺成癮 物質預 防效能………. 106. 第八節 以家長背景變項及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學生背景變項預測受測 學 生 知 覺 親 子 關 係 及 知 覺 家 長 成 癮 物 質 預 防 效 能 … 11 6 第五章 討 論 、 結 論 與 建 議 … … … … … … … … … … … … … …. 126. 第一節 討 論 … … … … … … … … … … … … … … … … … … … 1 2 6 第二節 結 論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第三節 建 議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 參考文獻 ………………………………………………………. 163. 附錄一營造社區青少年健康生活需求調查表(家長卷)……… 166 附錄二青少年健康生活與需求評估調查問卷(學生卷)……… 167. viii.

(13) 圖 圖 3-1. 表. 目. 次. 研究架構…………………………………………………………..37. 表 3-3-1 受測家長親子關係與成癮物質預防效能量表預試內部一致性分 析 ................................................................................................. 41 表 3-3-2 受測學生親子關係與成癮物質預防效能量表預試內部一致性分 析 .................................................................................................. 41 表 3-3-3 受測家長親子關係與成癮物質預防效能量表正式施測內部一致 性分析 .......................................................................................... 42 表 3-3-4 受測學生親子關係與成癮物質預防效能量表正式施測內部一致 性分析 .......................................................................................... 42 表 3-3-5 親子關係與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量表內容 ............................ 48 表 3-3-6 學校問卷回收數(率)/有效數(率)及配對人數 ................... 49 表 3-5-1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 51 表 4-1-1 受測家長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 56 表 4-1-2 受測學生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 57 表 4-2-1 受測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 ....................................................... 60 表 4-2-2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各分項間之得分情形 ............................ 62 表 4-2-3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各分項之作答情形 ................................ 63 表 4-2-4 受測家長知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各分項間之得分情形 ............ 64 ix.

(14) 表 4-2-5 受測家長知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各分項之作答情形 ................ 65 表 4-3-1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各分項間之得分情形 ............................ 67 表 4-3-2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各分項之作答情形 ................................ 68 表 4-3-3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各分項間之得分情形 .... 69 表 4-3-4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各分項之作答情形 ........ 70 表 4-4-1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依戀和自變項之關係 .................................... 80 表 4-4-2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溝通互動和自變項之關係 ............................ 81 表 4-4-3 受測家長知覺家長管教和自變項之關係 .................................... 82 表 4-4-4 受測家長知覺親職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83 表 4-4-5 受測家長知覺菸酒檳榔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84 表 4-4-6 受測家長知覺俱樂部藥物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85 表 4-4-7 受測家長知覺其他成癮藥物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86 表 4-5-1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依戀和自變項之關係 .................................... 97 表 4-5-2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溝通互動和自變項之關係 ............................ 98 表 4-5-3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管教和自變項之關係 .................................... 99 表 4-5-4 受測學生知覺親職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100 表 4-5-5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菸酒檳榔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101 表 4-5-6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俱樂部藥物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102 表 4-5-7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其他成癮藥物預防效能和自變項之關係 .. 103 x.

(15) 表 4-6-1 受測家長與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 .............................. 105 表 4-6-2 受測家長知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與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 預防效之相關 ............................................................................ 106 表 4-7-1 各變項預測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迴歸模式多元 共線性診斷 ................................................................................ 107 表 4-7-2 各變項預測受測家長知覺親子依戀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 109 表 4-7-3 各變項預測受測家長知覺家長管教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111 表 4-7-4 各變項預測受測家長知覺親職效能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 113 表 4-7-5 各變項預測受測家長知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多元線性迴歸分 析 ................................................................................................ 115 表 4-8-1 各變項預測受測學生知覺親子依戀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 117 表 4-8-2 各變項預測受測學生知覺親子溝通互動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119 表 4-8-3 各變項預測受測學生知覺家長管教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 121 表 4-8-4 各變項預測受測學生知覺親職效能之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 123 表 4-8-5 各變項預測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多元線性迴 歸分析 ........................................................................................ 125. x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中正區國中家長與學生所知覺的親子關 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情形,以及家長與學生的個人背景變 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對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影 響。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重要名詞界定,第 六節為研究限制。各節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有社會性的需求而營社會生活,家庭是人類社會化的第一站, 是子女學習社會化的初始(李美枝,1998;李青松,2000)。華人傳 統的社會秩序乃奠基在儒家文化之上,主要象徵之一是強調所謂「君 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五 倫關係;而所謂「國之本在家」、 「齊家治國平天下」 、 「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文化思想,在在都強調家 庭是國家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 然而,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中西文化相互衝擊、家庭結構多元化, 讓現今的家庭樣貌更顯多樣。現代父母為忙於家庭生計,還需花費更 多的努力與承擔更多的家庭壓力,雖然關心孩子的教養,卻少有充裕 的心力(趙梅如、鍾思嘉,2001;廖經台,2002),在此矛盾交迫下, 1.

(17) 家庭功能逐漸弱化,親與子的隔閡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引發雙 方衝突。 今日的臺灣社會,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成癮物質濫用的問題也 持續亮起紅燈。如果將青少年問題視為一種病態現象,其病因根植於 家庭(張春興,2000)。顯示不能僅以青少年為問題對象,家庭功能 與親子關係也應列入深究的範圍之一。因此以下研究動機將就兩點進 行探討: 「健全的家庭需具備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強化家庭功能有 助於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提升」,茲述如下: 一、健全的家庭需具備良好的親子關係 傳統社會的父母對子女主要的影響歷程,是以權力為後盾來要求 子女的順從與服從,但在今日的民主化社會,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 中除扮演照顧者、規範者及社會化者的角色外,還有子女傾訴、安撫 情緒的角色(李美枝,1998;廖經台,2002)。李美枝(1998)指出, 現代的親子關係存有「傳統親權威勢」與「子代自主權」的張力,此 種張力多半隱而不現,唯有衝突發生時才得見此張力之存在。 研究指出,親子關係在青少年階段常有明顯的改變(羅國英, 2001)。青少年時期是建立自我價值體系的轉型期,面對生理的成熟 與心理的轉變,讓青少年表現出不從眾性,不僅對未來的成人角色與 行為有強烈定位的需求,也具有積極主動觀察、尋求訊息的傾向,顯 2.

(18) 示其開始具有獨立的思考與自己的判斷。此階段的青少年渴望自己能 被了解重視,卻又不願意受到干涉與限制 (吳秀櫻,1986;周玉慧、 吳齊殷,2001;廖經台,2002)。 Ausubel (1954)指出,理想的親子關係好比衛星與恆星之間的運 轉,如同一個正常的親子關係,子女圍繞著父母為核心,但是子女本 身仍具有相當的發揮空間,正如衛星和恆星之間,既不相撞,也不分 離,他們密不可分,卻又互相獨立(引自陳冠蓉,2005)。親子關係 是人類一生中最早接觸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對於青少年在此人格發 展、價值觀形成、道德尺度及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扮演著關鍵性的 影響力與決定力。 親子關係是親與子持續且雙方互動的動態歷程,良好的親子關係 是影響家庭功能的關鍵金鑰。因此,探討親子雙方知覺的差異性及親 子關係的內涵,進而提出強化家長親職角色功能、促進家庭和諧的策 略與方法,是激發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二、強化家庭功能有助於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提升 內政部(2008)「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一文中指出,投資青少年 就是投資臺灣的未來,言明青少年是國家社會重要的資產。青少年是 人生身心重大轉變階段的開始,也是人格發展與價值觀養成的關鍵階 段,此時青少年以父母、同儕及師生關係最為重要且最具影響力(徐 3.

(19) 美玲,2007)。 近年來成癮物質濫用現象一直是各國關注且長期抗戰的議題。世 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吸菸、飲酒與使用非法藥物占全球疾病負擔12.4% 死因及8.9%失能調整人年損失, (引自李景美等,2008;WHO, 2008) 。 我國目前估計約有350萬吸菸人口,且青少年吸菸率近年來持續居高 不下,國中生的吸菸率從2006年7.5%上升至2010年的8.0%(國民健 康局,2011);而飲酒造成事故傷害的案件更是時有所聞。近十年, 臺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為臺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 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國民健康局,2010)。另隨著新 興成癮物質的出現,青少年使用非法成癮藥物的比例更急遽攀升。國 中時期的青少年,容易因為好奇心驅使及受到同儕等外界因素的影 響,而開始嘗試使用菸、酒、檳榔等成癮物質。這時候親子關係扮演 著重要的影響力,若父母能夠提供較多的行為策略及行為監控,則可 以降低青少年受到同儕團體的不良影響(李蘭、孫亦君、翁慧卿, 1998)。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院(NIDA, 1997)指出,以家庭為主(family -based)成癮物質濫用預防計畫要比僅重於家長(family only)或僅著重 學童(children only)的策略更為有效(引自彭如瑩、李景美,2001)。 如果要對成癮物質濫用之預防對症下藥或規劃切合所需之計畫,則研 4.

(20) 究的向度需擴展至整個家庭的互動體系。因此,從親子雙方知覺角度 發現影響家長成癮物質效能的重要因子,以作為日後發展成癮物質濫 用防治計劃之參考,此為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之二。 李景美等(2007)接受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之委託進行 「社區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介入模式研究-以MDMA等俱樂部藥物為 焦點」研究計畫,研究者獲得此研究之計畫人員同意,採取第一年研 究計畫之部份調查資料作為本研究之分析資料。國內關於親子關係及 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的親子配對研究尚不多見,如能發現哪些是影 響親子關係與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的相關因素,將有助於規劃未來 親職教育及家庭成癮物質濫用防制計畫及課程。故本研究擬從瞭解親 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著手,藉由對家長與學生雙管齊下, 瞭解家長與學生所知覺的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情形, 以及家長與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對知覺親子 關係、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影響情形,提供未來教育界、政 策面、社福專業建議與計畫實施之參考依據。. 5.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中正區兩所國民中學家長與學生所知覺 的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情形,以及家長與學生的個人 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對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 能之影響,研究目的有下列八項: 一、瞭解受測家長之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知覺親子關 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分佈情形。 二、瞭解受測學生之背景變項、知覺親子關係及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 防效能分佈情形。 三、分析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是否會因家長背 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之不同而有差異。 四、分析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是否會因家 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之不同而有 差異。 五、探討受測家長與學生知覺親子關係之關係。 六、探討受測家長與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關係。 七、以家長與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來預測受測家長 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八、以家長與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來預測受測學生 6.

(22) 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受測家長的背景變項、使用成癮物質行為、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 物質預防效能的分佈情形為何? 二、受測學生的背景變項、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的 分佈情形為何? 三、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是否會因家長及學生 的背景變項、家長使用成癮物質行為之不同而有差異? 四、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是否會因家長及 學生的背景變項、家長使用成癮物質行為之不同而有差異? 五、受測家長與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是否相關? 六、受測家長與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是否相關? 七、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能預 測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八、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能預 測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7.

(2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八項假設,並以 α=0.05 顯著水準驗 證之,茲述如下: 一、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會因家長與學生背景變 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會因家長使用成癮物質 行為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會因家長與學生背 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會因家長使用成癮 物質行為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受測家長與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有顯著相關。 六、受測家長與受測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有顯著相關。 七、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能有效預測 受測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及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八、家長背景變項、學生背景變項、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能有效預測 受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8.

(24)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 一、受測學生 本研究的受測學生,係指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中 正區兩所市立國民中學之七、八年級國中學生。 二、學生背景變項 本研究界定之學生背景變項,係指受測學生之年級、性別、成績。 (一)性別:分為男生與女生。 (二)年級:分為七、八年級。 (三)成績:指受測學生自覺最近一年與同學相比之班上成績情 形,分為非常好、好、不好、非常不好。 三、受測家長 本研究中的受測家長,係指臺北市九十六學年度就讀於中正區兩 所市立國民中學七、八年級學生之任何一方雙親。 四、家長背景變項: 本研究界定之家長背景變項,係指受測家長的性別、教育程度、 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婚姻狀況,茲說明如下: (一)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 (二)教育程度:指受測家長之最高畢業學歷,分為不識字、國 小、國中、高中、專科、大學、研究所以上。 9.

(25) (三)職業:指受測家長之職業類別,依專業程度共分為五類, 第一類職業屬性為「技術性」,例如:技術工、水電匠、店 員等;第二類職業屬性為「半專業」 ,例如:技術員、縣市 議員、警察等;第三類職業屬性為「高專業」,例如:大專 校長、大專教師、醫師等;第四類職業屬性為「專業」,例 如:中小學教師、會計師、律師等;第五類職業屬性為「非 技術性」,例如:漁夫、家庭主婦、無業等。 (四)家庭經濟狀況:指受測家庭之經濟狀況,分為低收入、清 寒、收支平衡、小康、經濟優渥。 (五)家庭結構:指受測家庭之家庭結構,分為獨居、僅夫妻同 住、夫妻加小孩同住、三代同堂、大家庭。 (六)婚姻狀況:指受測家長之婚姻狀況,分為共同生活、分居、 離婚、丈夫過世、妻子過世 。 五、成癮物質使用行為 指受測家長使用以下五類成癮物質之情形,包含(1)菸;(2) 酒; (3)檳榔;(4)搖頭丸等俱樂部藥物(如 K 他命、甲基安非他 命、大麻等); (5)其他成癮藥物(如海洛因、嗎啡等)。 六、親子關係 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界定之親子關係內涵,係指由 10.

(26) 受測家長與受測學生所填答之親子互動情形,包含親子依戀、親子溝 通互動、家長管教、親職效能四個部份 七、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指家長對於自己是否有把握教導孩子拒絕使用下列三類成癮物 質的自信程度,包含(1) 菸、酒、檳榔; (2)搖頭丸等俱樂部藥物 (如 K 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大麻等);(3)其他成癮藥物(如海洛 因、嗎啡等) 。 八、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指學生對於父母是否有把握教導自己拒絕使用下列三類成癮物 質的信心程度,包含(1)菸、酒、檳榔;(2)搖頭丸等俱樂部藥物 (如 K 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大麻等);(3)其他成癮藥物(如海洛 因、嗎啡等) 。.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具下列三項限制: 一、本研究採用李景美等(2007)所進行之「社區青少年藥物濫用預 防介入模式研究-以 MDMA 等俱樂部藥物為焦點」第一年研究計畫之 部份樣本與變項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受限於原始研究資料的調查 11.

(27) 年代及對象,因此本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當年該群體。 二、影響親子關係與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的相關因素很多,本研究 侷限於資料庫內變項之選擇,僅就研究工具所含括之部分因素進行論 述與探討。 三、本研究資料為單年度橫斷調查性研究,無法提供充分證據推論因 果關係。. 12.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臺北市中正區國中家長與學生所知覺的 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情形及相關因素。本章共分三節, 包括:第一節為親子關係的內涵;第二節為親子關係影響因素;第三 節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與影響因素,各節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 親子關係的內涵 一、親子關係的定義與內涵 親子關係的涵蓋層面非常廣泛,從字面上解釋,親子關係指的是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Inman-Amos、Hendrick 與 Hendrick (1994) 和李漢斌(2010)皆指出,親子關係是個體最初、最原始的社會關係, 並提供了日後親密關係的模範,而社會本身亦是建立在此種最原始的 社會關係之上。黃春枝(1980)認為,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由父母與子 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此種互動關係包含情感、權威性與結 構性;翁樹澍(1990)則認為親子關係的良窳可從父母與子女之間互 動行為及感受兩方面來探討。 Kaczynski (2003)認為親子關係具有多樣化的互動型態、不同於一 般人際關係之特質。胡悅倫(1997)與 沈秀貞(2007)則指出,親子 關係是由親子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在此關係中,父母的行為會與 13.

(29) 孩子的行為產生交互作用,父母的行為扮演著模範的角色,並強調互 動過程中彼此所給予的感覺。 Thomas 與 Chess (1977)曾定義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孩子相互影響 的一種取予關係。Gongla 與 Thompson (1987)則將親子關係分為身體 與心理的互動,身體互動指的是家庭成員間的溝通與接觸,心裡互動 指的是家庭成員間的依附與認同感 。 黃春枝(1979)指出青少 年的親子關係適應是否良好,主要取決 於青少年與父母間的「相互信任」、「情感交流」、與「友誼性交往」 三大變項,凡是青少年自覺與父母之間,能有充分的互信、情感交 流 與友誼性交往,其親子關係愈佳。 親子關係是多樣化的雙向互動關係,Gonglia 與 Thompson (1987) 認為理想的親子關係在於身體與心理的雙重互動,並根據此雙重互動 的互動程度將親子關係分為「聚頻—心繫」、「聚疏—心繫」、「聚 頻—心離」和「聚疏—心離」等四個層面用以測量親子關係之內涵。 羅國英(1997)則指出華人的親子關係有其文化上的獨特性,認 為親子關係涵蓋了親子互動、父母的教養方式和親子間的情感關係, 並將親子關係分為知心感、負向情感、敬佩感、依附感、缺乏自主感、 回報壓力、被重視感、一體感、工具功能等九個向度作為親子關係的 測量。 14.

(30) 由此可知,親子關係是人類最初的社會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雙方 在情感交流、溝通互動、教養行為等多樣化的互動歷程中所構成的一 種人際關係,彼此的行為在此互動過程中會產生交互作用並相互影響 對方。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親子關係的相關探討,雖然很難確切界定親子 關係的定義與其內涵型式,但可統稱親子雙方的互動交流均可屬之, 並可歸納出情感、溝通、教養為親子關係內涵的必要元素。親子關係 的內涵是多重層面且複雜的,因此本研究擬從情感層面探討親子間依 戀的關係;從親子間的互動歷程探討雙方的溝通情形;從教養層面探 討家長管教行為及親職效能,以下將針對上述討論之: (一)親子依戀 依戀一詞,亦有學者使用「依附」稱呼之。親子依戀最早研究開 始始於Bowlby對二戰中孤兒的觀察,Bowlby發現這些缺乏母親照顧 的幼兒會表現出較多的心理障礙,因此在1969年提出依戀的概念 (岳 建宏、王爭艷、文娜,2010)。親子依戀指的是父母對子女,或子女 對父母所產生之情感性連繫與親密情感的行為,是一種相互的關係, 藉由情感的鍵結將雙方更緊密的連結;依附關係不容易改變,但依附 行為會隨經驗與發展階段而有所改變(Bowlby, 1988)。 Perry (2001)曾表示,依戀是一種形成與建立健康之情感關係的能 15.

(31) 力。Mikulincer 與 Shaver (2007)亦指出,依戀對於維護及促進心理健 康、人際關係的運作、滿足親密關係與心理成長是很重要的。父母與 孩子間的依戀關係,是雙方在互動歷程中持續的情感連結。依戀理論 架構認為親子關係對個體的發展有延續性,並對早期家庭的互動有無 法忽略的影響,是個體追求滿足安全堡壘需求的因應中逐漸建構的內 在運作模式,提供未來與人互動中的重要參考觀點。 (何原、沈榮桂、 梁淑惠,2006;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 依戀關係是孩子與依戀對象之間一種互惠、持久、情緒與生理的 連結關係(引自陳金定、劉混揮,2003;James, 1994) 。依戀行為 是個人用來與他人接觸,保持與他人親密關係的行為,特別是照顧自 己的人(陳金定、劉混揮,2003;Bowlby, 1973)。鄧芬姬(2008) 認為,家人是一群親密的人對家和家人有認同感,擁有強 烈的忠誠和 感情的聯結,而且共享過去的歲月和未來,家庭成員間樂於彼此關心 付出、擁有共同的願景目標,且願意相互扶持,也是一個人學習與他 人相處互動的第一個對象(何書綾,2011)。 綜上所述,親子依戀是親子關係互動歷程中重要的情感連結,對 於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的運作、滿足親密關係與心理成長有無法忽略 的影響力。依戀經驗的好壞,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鉅,因此本研究擬 從探討父母與子女各所知覺親子關係之親子依戀程度,瞭解親子雙方 16.

(32) 情感關係之性質。. (二)親子溝通互動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訊息互相傳遞的過程,透過溝通,人與人互相 傳遞情感、想法和感覺。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維繫感情的重要橋樑 (趙梅如,2003)。 邱獻輝與鄔佩麗(2004)指出,親子溝通是存在於親子之間彼此 思想信念、情感、與行為的互動過程,唯有雙方皆採用正向的方式進 行溝通,才能有利於成長性、發展性的親子互動產生。正向的親子溝 通對於親子是一個互惠的過程,經過反覆的互動能使父母和子女更能 認識自己和對方的世界,(Lewis, Wallerstein, & Johnson, 2004),並有 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Warren, 1995)。 Laursen 與 Collins (2004)認為,親子溝通可以被多方面定義,父 母與子女之間正向的日常交談能增加親近的感情,並對孩子的自我概 念發展以及親子關係的形象有所幫助(Dixson, 1995)。 然而,侯崇文(2001)認為,西方文化強調用對小孩的支持與鼓 勵來幫助小孩的成長,但此種文化在臺灣社會並不十分突顯,臺灣小 孩來自父母的支持與鼓勵的經驗是不同於西方的。 趙梅如(2005)指出,近來的研究者都有一個信念趨勢,不僅僅 17.

(33) 是父母影響孩子,相信孩子對父母也存在著影響。親子溝通是父母與 子女彼此之間相互分享情感、交流意見及表達需求的重要過程,能使 親子之間建立強有力的情感連結,從中獲得尊重及親密感,對健全青 少年的人格具有促進作用(王海蓮,2009;張筱苓,2005)。 綜合上述,各學者雖從不同角度提出對親子溝通之觀點,但無論 國內外之研究結果皆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正向的意見分享與情感交 流在親子溝通上的重要性,正向的親子溝通對於父母與子女雙方具有 成長互惠之影響。雖然親子溝通的型態在中西文化上或有差異,但本 研究認為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互動過程中的必要元素,故本研究擬 從探討父母與子女各所知覺親子關係之親子溝通狀況,瞭解親子雙方 溝通互動之情形。. (三)家長管教 了解父母管教子女的狀況已成為研究親子關係內涵的必要項目 之一。楊國樞(1986)指出,教養方式僅是家庭訓練或教導其幼小成 員時所採用的社會化方式。父母管教方式亦可視為一種父母管教子女 的策略,包括對於子女作息以及行為表現的管教策略(王鍾和, 1993)。Darling 與 Steinberg (1993)認為,父母管教方式結構所研究 的即為子女對於上述父母行為的接納情形,不論內涵為何,其對於個 18.

(34) 體日後身心發展與適應形成深遠的影響。 父母管教是透過親子互動、親子之間交互作用的歷程,父母扮演 保護、監督、評價甚至雕塑子女的角色,目標在於達成子女身心之健 全發展(羅國英,2001)。可透過直接的管教或間接的以身作則、親 子互動,使父母和子女產生交互作用而表現在照顧和訓練子女時之行 為上,並在過程中不斷地作調整,以隨著子女的成長給予合適的訓練 (廖經台,2002)。 Kwon、Chung 與 Lee (2011)將父母管教定義為「普遍重視子女 的行為,並且子女也知道他們的父母瞭解他們的學校生活、同儕關係 以及他們如何利用休閒時間。」 周玉慧與吳齊殷(2001)指出,在青少年親子關係的相關研究裡, 有四項相當一致的發現,分別是子女和父母共同相處的時間減少、子 女和父母的親密度減少、子女不願意將事情的決定權交予父母以及子 女與父母的衝突增加。顯示青少年階段的親子關係型態面臨轉變的歷 程。 陳富美(2004;2007)指出,教養行為的測量,是由父母自陳或 孩子報告,並 不能被視為對等。親子雙方的知覺常呈現顯著的差異, 雖說如此,但親方的教養行為,的確在某種程度上為子女所接收。子 女所知覺的教養,除了父母的教養行為本身,尚存在不被解釋的部分 19.

(35) ,這個部分可能反映出親子對於教養行為在解讀上的差異。 由此可知,這些結果暗示著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相處型態的轉 變,研究者必須更加謹慎的探討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方式與情形。. (四)親職效能 親職效能一詞,國內學者亦有使用「父母效能」稱呼之。親職效 能源於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指的是個人對自我 能力預期的信念,也就是「個人對於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項特定行為或 任務,所抱持的信心與有把握的程度,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及整體性的 自覺能力」(Bandura, 1977; Montigny & Lacharité, 2005)。Iruka (2005) 亦指出,親職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定義相似,只是將自我效能的概 念運用在父母教養的領域上(引自商瑞娟,2007)。 Coleman 與 Karraker (2000)定義親職效能感為「父母對於自己扮 演父母的角色以及能力是否能對子女的行為及發展有正面的影響之 主觀知覺。」 。Montigny 與 Lacharite (2005)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 對自己養育孩子能力的自信或評價」。陳富美(2005)則將親職效能 感定義為:「父母對於個人在扮演父母角色上能力預期的信念 」。商 瑞娟(2007)則定義為「父母自覺自己能有效教養兒女的能力信念」。 劉百純與陳若琳(2010)將親職效能感包含兩個部份,一為父母對於 20.

(36) 自己教養子女時,是否能勝認父母角色的自我信念;另一個則為父母 對於自己教養子女之教養方式、行為能力做評斷。 Brody、Folr 與 Gibson (1999)研究指出,親職效能感與教養行為 具有相關。若父母越相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的發展具有影響,則越傾 向於對子女施予支持性的教養行為。高親職效能感的父母有較高標準 的教養目標及較正向的教養信念。反之,低親職效能感的父母則具有 較低的教養目標,並對子女教養行為的品質產生影響。因此,親職效 能感較高的父母,較會採取積極且持續努力的教養行為,以達預期的 教養成果。(陳富美,2005) 綜合以上,可知親職效能對於父母知覺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是 一重要的評估指標,亦是父母教養孩子的重要條件之一,也為親子關 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索方向。因此,本研究擬將親職效能納入親子 關係內涵之研究向度,探討父母與子女所知覺的親職效能情形。. 第二節 青少年親子關係及相關研究 趙淑珠與蔡素妙(2002)指出,「情感投入」與「彼此良好的互 動性」是家庭最重要的組成要素。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交互影 響與運作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都趨向同一個信念趨勢,那就是不僅 21.

(37) 僅父母會影響孩子,而是親子雙方相互地影響(趙梅如,2005)。親 子關係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持續最久的人際關係,雖然會隨著生命歷程 的進展而有所不同,但也因而展現不一樣的特性。本節即針對青少年 親子關係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親子關係之探討,茲述如下: 一、青少年親子關係現況 Barnes 與 Olson (1985)研究指出,親子在知覺溝通方面有明顯差 異(例如:我的父母/子女會嘗試瞭解我的想法;我不認為我可以告 訴我的父母/子女我的真實想法),青少年知覺與父母溝通困難。 周玉慧與吳齊殷(2001)指出,在青少年親子關係的相關研究裡, 有四項相當一致的發現,分別是子女和父母共同相處的時間減少、子 女和父母的親密度減少、子女不願意將事情的決定權交予父母以及子 女與父母的衝突增加。同樣的,Young 等人(2006)進行親子雙方關係 調查,發現許多家長與子女希望與彼此能有更多時間的相處,但受限 於時間的不允許,尤其大多是因為父母工作忙碌的關係,使得親子之 間相處的時間非常短暫。可見現代家庭中的父母為忙於生計,要花費 更多的努力與承擔更多的壓力,雖然更關心孩子的教養,卻又反而少 有充裕的心力(趙梅如、鍾思嘉,2001;廖經台,2002)。 根據 Steinberg、Elmen 與 Mounts 在 1989 年的研究指出,75% 的青少年覺得與父母親近,只有不到 10%的青少年覺得家庭關係逐漸 22.

(38) 惡化。而 Moore 等人(2004)針對美國 14-17 歲與父母同住的青少年進 行親子關係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少年普遍感覺與父母親近,79%的 青少年表示喜歡與母親相處的時光,而 76%的青少年表示喜歡與父親 相處的時光。 Luster 與 Kain (1987)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家長知覺親職效能偏 高,只有約7%的家長知覺親職效能較低,認為自己對於孩子的影響 有限,或者自覺無法對孩子造成影響。 綜合過去相關文獻,可看出雖多數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普遍良好 ,但仍有研究顯示青少年與父母溝通困難、親密度減少,以及衝突增 加的情形,此種現象可能暗示現階段的青少年渴望父母的了解卻又不 願意受到牽制的矛盾心理,因此青少年親子關係的現況仍有待更進一 步研究釐清。. 二、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研究 探討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很多,以下針對個別變項分別論述如下 (一)家長性別 Barnes 與 Olson (1985)針對美國426個一般家庭進行親子配對的 研究指出,家長的性別對於在知覺親子溝通上具有差異,母親知覺親 子溝通情形比父親好,而子女亦同意與母親的溝通情形較父親好。但 23.

(39) 是比較親子知覺溝通情形的差異性方面,研究表示,青少年表示與父 母溝通困難,顯示出父母與子女對於親子溝通(例如:我的父母/子 女會嘗試瞭解我的想法;我不認為我可以告訴我的父母/子女我的真 實想法)有明顯差異。 Jackson 等人(1998)分別進行兩項研究,一是針對荷蘭6所國中 413名13歲以下以及13到17歲之青少年進行親子溝通相關研究,另一 項則是針對荷蘭4所國中658名13-15歲的青少年進行親子溝通相關研 究,第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在親子溝通情形上有性別差異,青 少年知覺親子溝通情形為母親高於父親。與女性青少年相比,男性青 少年認為與父親的溝通較為開放且少有問題;另外一項研究結果則顯 示多數的青少年大致滿意與父母的溝通情形,且在親子溝通上無性別 之差異。從兩項研究結果整體來看,無論男生或女生,青少年皆表示 與家長的溝通情形會因家長性別而有所差異,且與母親溝通的狀況較 父親來的好。 歐陽儀、吳麗娟與林世華(2006)指出,男性青少年會比女性青 少年知覺較多對父親依附的安全感的研究。這和蔡淑鈴與吳麗娟 (2003)研究發現青少年對於父親有較高負向的情感,父親的角色在 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不若母親來得鮮明或正向,而青少年對母親的正 向情感性知覺勝於對父親的感受的結果不同。 24.

(40) Shek (2008)針對香港就讀國中7到9年級的2559名青少年連續三 年進行親子關係相關研究,研究顯示家長的性別對於教養以及親子關 係的特性有其差異性,這和蔡淑鈴與吳麗娟(2003)研究指出,不同 性別與不同親別會受到文化規範的影響,而呈現不同樣貌的親子關係 ,例如子女知覺與母親的依附感程度大於對於父親的知覺,顯示親子 關係會因家長的性別而有所差異。. (二)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經地位包含家長教育程度、職業與經濟狀況,許多研究皆 針對上述變項進行親子關係的相關探討。朱崑中(1996)以台中市七 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之研究發現,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情形會 因父母的教育程度不同而達顯著差異。陳富美(2005)研究亦指出, 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親,其親職效能感也較高。 Coleman 與 Karraker (2000)以美國145位5到12歲孩子的母親進 行研究發現,家長教育程度與親職效能感有關,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 較高、能描述較多先前育兒經驗的家長,會有較高的親職效能感,這 和Luster 與 Kain (1987)以美國1974年維吉尼亞州婦女民意調查資料 庫進行3002名有孩子的家長所進行的研究指出,低教育程度的家長其 知覺親職效能較低的結果相近。 25.

(41) 黃思穎(2007)曾指出,家長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者,其教育程度 與職業水準都較高,對於子女成長較關心,較會採行正向積極的教養 態度。而洪美鈴(2004)研究亦顯示,職業為公教領域的家長,對於 青少年的教養自信與接納程度,較職業為工的家長來得正向積極。 Brody、Folr 與 Gibson (1999)針對美國黑人社區139位單親黑人 母親的研究中指出,家庭經濟資源會與家長教養子女的效能相關。而 相關研究亦證實,家庭收入較高的父母,其親職效能感較高, (Luster,1987 ; Coleman & Karraker, 2000)。反之,當家庭經濟狀況較 差時,父母親會對親職效能表現出無力感,而使父母表現出較無效能 的教養行為(陳富美,2005)。 其他學者在家庭社經地位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也有上述研究不 一樣的結果,余錦芬與黃郁婷(2009)在臺北市進行親子配對的研究 指出,青少年親子關係在父母社經地位上無顯著的差異;而Shumow 與 Lomax (2002)以美國兒童委員會資料庫進行10歲以上不同種族的 青少年及其家庭進行研究的結果亦顯示,無論是拉丁裔、非洲裔或是 歐洲裔的家長,其社經地位對於親職效能皆無顯著差異。. (三)家庭結構 Lanz 等人(1999)在北義大利針對450名11到18歲的青少年進行 26.

(42) 研究中意外地發現,居住在收養家庭(跨國收養家庭)的青少年知覺 親子溝通情形比非收養家庭(正常親生家庭)以及分居或離婚家庭較 好,但是離婚或分居家庭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狀況明顯比另外兩種 家庭較有問題。 Dunn 等人(2000)以英國192個家庭467個7歲以上的孩子,分為50 個正常血緣同住家庭、45個繼母家庭及雙方寄養家庭、49個繼父家 庭、48個單親家庭,進行親子配對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繼親家庭的 家長知覺親子關係品質較其他家庭結構差,而血緣家庭同住者的親子 關係較其他家庭結構來的正向。. (四)家長婚姻狀況 家長婚姻狀況與親子關係的連結是瞭解家庭過程如何影響童年 發展的關鍵鑰匙(Grych & Fincham, 2001),鄭錦霞(2006)針對嘉義 縣市公私立國中一、二、三年級學生進行的研究指出,雙親家庭的國 中生與非雙親家庭的國中生相比,雙親家庭的國中生在親子關係的依 戀程度較高。而余錦芬與黃郁婷(2009)的研究卻指出,雙親家庭的 青少年其親子關係與單親家庭的青少年無顯著差異。 (五)學生性別 朱崑中(1996)以臺中市七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之研究發現, 27.

(43)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情形並未達顯著差異,其研究結 果和 Barnes 與 Olson (1985)一致。而鄭錦霞(2006)研究有不一樣 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知覺的親子關係會因學生性別而有顯著 差異,國中女生知覺的親子關係較國中男生為佳。 歐陽儀、吳麗娟與林世華(2006)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性別對 父親的依附關係有不同,男性青少年對父親依附關係的得分較女性青 少年要高。 Shek (2008)針對香港就讀國中7到9年級的2559名青少年連續三 年進行親子關係相關研究,研究顯示子女的性別對於父母管教以及親 子關係的特性有其差異性存在。. (六)學生年級 Nickerson 與 Nagle (2004)針對四年級、六年級、八年級的兒童 與青少年進行親子依戀對生活滿意度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與 家長的溝通情形會隨著年級的增加而減少,且青少年會認為父母不瞭 解自己。這與Shek (2008)針對香港就讀國中7到9年級的2559名青少年 進行親子關係的研究顯示,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會依年級的增加而逐 漸下降的結果相似。 Jackson 等人(1998)分別進行兩項研究,一是針對荷蘭 6 所國中 28.

(44) 413 名 13 歲以下以及 13 到 17 歲之青少年進行親子溝通相關研究, 另一項則是針對荷蘭 4 所國中 658 名 13-15 歲的青少年進行親子溝通 相關研究,兩項研究結果皆指出,年輕的青少年其知覺親子溝通情形 比年長的青少年來得好,親子溝通問題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 鄭錦霞(2006)針對嘉義縣市公私立國中一、二、三年級學生進 行的研究指出,子女的年級與親子關係具有差異,國一學生的親子關 係顯著高於國二、國三學生;修慧蘭(2006)研究亦指出,七年級生 在知覺「父親親密」、「母親親密」的程 度高於八年級和九年級的學 生,表示剛升入國中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優於其他年級的國中生;而 余錦芬、黃郁婷(2009)研究結果卻指出,臺北市青少年親子關係在 青少年的年級上無顯著差異,顯示學生年級與親子關係上仍有不一致 的結果。. (七)學生成績 Moore 等人(2004)利用 NLSY 資料庫進行全美 9000 位 14-17 歲 與父母同住的青少年的親子關係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親子關係較好的 青少年,其學業成績較好。而余錦芬與黃郁婷(2009)研究結果亦顯 示,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在學業成績方面達顯著差異,學業成績越佳, 則親子關係越好,反之,學業成績越差則親子關係越差。 29.

(45) (八)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 Kathleen、Lisa 與 Brenda (2000)針對229位成癮物質濫用者和137 位高危險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有成癮物質濫用情形的父母對 子女忽略照顧,有成癮物質濫用的家庭其家庭凝聚力較差。 蔡淑鈴與吳麗娟(2003)研究指出,處於「長期家庭壓力中的青 少年」(例如:父母有成癮物質濫用行為)比「未處於長期家庭壓力 中的青少年」較無法表達情感、較認同照顧者角色,建立起超乎親子 關係的更親密連結,使子女提早成熟,去滿足父親或母親的需求。 Ohannessian 等人(2004)針對參與遺傳性酗酒計畫家庭中的青少 年進行調查,發現母親使用成癮物質行為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比父親 來得大。 由此可知,家長使用成癮物質行為之變項應是影響親子關係之重 要因素,家長使用成癮物質行為會對親子關係具有影響力,故本研究 擬將家長使用成癮物質行為之變項納入親子關係研究探討,瞭解家長 使用成癮物質行為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力為何。 綜上所述, 「親子關係」仍是國中生獲得親密、安全感的 來源, 但隨其身心發展而需要相互調整,而性別、家庭結構、年級等變項對 親子關係的影響在相關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結論,因此,本研究將 同時 30.

(46) 測量親子雙方之親子關係得分並比較其差異性,針對家長與學生的親 子關係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 第三節 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與影響因素 青少年成癮物質的使用行為為當前先進國家普遍遭遇的社會問 題,我國青少年成癮物質濫用的問題也持續亮起紅燈,從以往吸食強 力膠,演變到安非他命的氾濫、FM2和MDMA中樞神經興奮劑(俗 稱快樂丸)的濫用,在在顯示成癮物質防制工作的重要性,(苗迺芳、 李景美、劉美媛、何慧敏、魏秀珍,2006;李景美,1992)。 (一)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預防效能之現況 國民健康局(2007;2008)及Griesbach 等人(2003)發現,一半 以上青少年,他們的父母至少有一人會吸菸;陳圭如(2006)針對大 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認為「24.2%~29.1%家中父親或母親有 喝酒情形」;臺南市信義國小(2008)針對全校家長進行調查,發現 有21.2%的家長有嚼檳榔的行為。顯示家庭中有近四分之一以上的家 長有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成癮物質使用防治仍是未來必須重視的議 題。 根據本章第二節指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源於自我效能(self31.

(47) efficacy)的概念,指的是「個人對於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項特定行為 或任務,所抱持的信心與有把握的程度,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及整體性 的自覺能力」(Bandura, 1977),在此是將自我效能的概念運用在家長 拒絕成癮物質使用的領域上。 Todd (2004)指出,美國針對 1000 位 12 到 19 歲青少年進行的調 查顯示,青少年不認同大人在阻止他們飲酒、吸菸和濫用違禁藥品 上,所作出的努力,青少年知覺家長在預防藥物濫用和吸煙的行動 上,得到最低分,大多是 C;在阻止未成年飲酒上,家長得到分數是 C-。. (二)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措施及預防效能相關研究 為了防範青少年的成癮物質濫用行為,許多專家學者致力於探究 相關影響因素,而家庭因素就是經常被關注的環節,許多研究都證實 以家庭為本位的成癮物質濫用計畫之重要性(Kathleen, Lisa, & Brenda, 2000)。 美國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1997)歸納家庭本位預防計畫的原則 有五項,其中指出增進親子關係、提供一致的紀律及規則、監測孩子 在青春期的活動是家長該(訓練)具有的行為技術(引自李景美等, 2005)。然而,父母親採行預防子女物質濫用行為措施與效果、親職 32.

(48) 教育的需求,會因為個人因素(例如: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而略有 不同、家庭因素之不同而略有不同(苗迺芳、李景美、劉美媛、何慧 敏、魏秀珍,2007)。 彭如瑩(2001)曾綜合國內外相關的文獻,歸納出家長預防子女 濫用成癮物質的十二項措施,包括:(1)與子女談論成癮物質使用的 相關話題;(2)學習真正傾聽孩子;(3)做子女良好的楷模;(4) 協助子女對自己感覺良好;(5)協助子女發展明確的價值觀;(6) 協助子女面對友伴壓力;(7)協助子女正確的選擇與分析媒體;(8) 建立拒用成癮物質使用的家規;(9)鼓勵子女參與健康、富創造性 的活動;(10)與其他家長保持聯繫並相互協助;(11)加強親師溝 通,多與學校連絡;(12)子女有疑似成癮物質使用的問題時,知道 如何處理。 鍾宜君等(2005)研究指出,不吸菸家長比吸菸家長有較好的預 防子女吸菸的措施,有吸菸的家長預防子女吸菸的各類措施皆做得比 不吸菸的家長差,顯示出不吸菸家長的預防措施比吸菸家長之預防子 女吸菸的措施做得比較好。 吳瑞卿(2006)的研究指出,父母本身有無吸菸,對子女吸菸所 採取的態度以及對子女吸菸行為的影響也有所不同。父母雙方若反對 子女吸菸的態度越明確,則子女未來吸菸的機會愈低,反之則會增加。 33.

(49) 此外,鍾宜君等(2005)研究指出,母親預防子女吸菸的措施做 得比父親好;母親預防子女吸菸的措施皆比父親得分高;不同教育程 度的家長在預防子女吸菸的整體措施上皆達到顯著差異;預防子女吸 菸的整體措施方面,子女成績表現前三分之一的家長做得比子女成績 表現後三分之一的家長好,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生,家長的預防措施也 較不足。 李碧霞等(2004)及 Kinard 與 Webster (2010)的研究指出,拒菸 自我效能薄弱者,較容易出現吸菸行為。有吸菸者的拒菸自我效能顯 著低於無吸菸者,顯示吸菸者的自我效能較弱。鍾燕婷(2011)針對 1712 位家長進行調查,發現曾實際參與預防青少年濫藥活動的家長 當中,一般家長的自我效能較成癮物質濫用的家長來的高,對參與預 防青少年濫藥活動有印象的家長當中,一般家長的自我效能較成癮物 質濫用的家長來的高。 張鳳琴(2011)研究指出,父母親職效能越高反映出家長越能實 踐對子女的教養行為,親職效能對於加強養育子女實踐、增進青少年 的競爭力和減少青少年藥物使用扮演重要的角色。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家長實施預防成癮物質使用情形不盡相 同。家長本身 不同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因素、個人行為也會直接 或間接影響到家長本身的預防效能以及是否會採取預防措施。故本研 34.

(50) 究擬調查家長預防子女成癮物質使用效能的現況,並將子女以及家長 之背景變項(年齡、性別、家庭結構、家長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宗 教)以及家長使用成癮物質行為納入影響家長預防子 女吸菸措施之變 項,以作為未來介入的重要參考依據。. 35.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說明研究方法,以下分為五節 說明研究過程:第一節研究架 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第五節資 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法,研究主旨在瞭解國中家長與學生所知 覺的親子關係與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的情形、家長與學生的背景變 項與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對親子關係與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之 影響,並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本研究之依變項包含家長與學生兩部份,家長部份包括家長知覺 親子關係(含親子依戀、親子溝通互動、家長管教、親職效能)與家 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含菸、酒、檳榔預防效能、俱樂部藥物預防效 能、其他成癮藥物預防效能) ;學生部份包括學生知覺親子關係(含 親子依戀、親子溝通互動、家長管教、親職效能)與知覺家長成癮物 質預防效能(含菸、酒、檳榔預防效能、俱樂部藥物預防效能、其他 成癮藥物預防效能) 。自變項包括有三項,分別為(1)家長背景變項 (含家長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婚姻狀 36.

(52) 況、宗教) 、 (2)學生背景變項(含學生性別、年級、成績、宗教)、 (3)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含吸菸、飲酒、嚼檳榔、俱樂部藥物、 其他成癮物質)。此外,由於家長使用俱樂部藥物以及其他成癮藥物 的使用人數偏低,故不列入推論性統計分析。.      . 家長背景變項 家長性別 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 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結構 婚姻狀況.   . 學生背景變項 學生性別 年級 成績.   . 家長成癮物質使用行為 吸菸 飲酒 嚼檳榔. 圖 3-1 研究架構 37. ◎. 家長知覺親子關係.    . 親子依戀 親子溝通互動 家長管教 親職效能. ◎. 學生知覺親子關係.    . 親子依戀 親子溝通互動 家長管教 親職效能. ◎. 家長知覺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  . 菸、酒、檳榔預防效能 俱樂部藥物預防效能 其他成癮藥物預防效能. ◎. 學生知覺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   . 菸、酒、檳榔預防效能 俱樂部藥物預防效能 其他成癮藥物預防效能.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六學年度就讀臺北市中正區二所國民中學的七、八 年級的在學學生及其家長為研究母群體。根據教育部統計處顯示,臺 北市九十六學年度中正區兩所市立國民中學的七、八年級學生總數約 為1736人 (教育部,2008)。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基於時間、經費與人力等因素限制,並配合學校行政意 願,選定調查學校並以班級作為抽樣單位,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 針對臺北市中正區兩所市立國民中學之七、八年級學生及其家長進行 抽樣(學校母群及抽樣親子數詳見表3-2-1)。兩所國中七年級共計 27個班,851個學生;八年級共計25個班,885個學生,各自抽取6個 班級進行施測,分別為七年級209對學生與其家長、八年級222對學生 與其家長,合計配對431對親子。 表 3-2-1. 學校母群及抽樣親子數一覽表 母. 學校名稱 X 國中 Y 國中 總計. 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群. 數. 班級數 男生 9 8 18 17 52. 118 144 298 319 879. 抽 女生 總數. 134 125 301 297 857 38. 252 269 599 616 1736. 樣. 抽樣班級數 2 2 4 4 12. 親. 子. 數. 抽樣人數 61 76 148 146 431.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法,研究工具引用李景美等(2007)所進 行的「社區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介入模式研究-以MDMA等俱樂部藥 物為焦點」第一年所編制的自填式結構調查問卷,進行本次分析研 究。為使問卷內容符合良好測驗信度標準,足以反映測量工具內部同 質性、一致性與穩定度,此調查問卷設計的過程分別為擬定問卷初 稿、專家審查內容效度、進行預試及問卷信度檢定、完成正式問卷, 茲說明如下: 一、擬定問卷初稿 問卷初稿之擬定名稱為家長卷「營造社區青少年健康生活需求調 查表」 ,內容包含十一個部份: (1)一般資料(11題) ; (2)使用藥物 行為及情境因素(5題);(3)危險因子(14題);(4)家庭功能(9 題) ; (5)保護因子(11題) ; (6)社區的資源(6題) ; (7)里民的需 求(3題);(8)親子關係(22題) ; (9)家長自我效能(3題) ; (10) 拒絕成癮物質態度(5題);(11)成癮物質預防教育的需求(9題) 。 學生卷名稱為「青少年健康生活與需求評估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八 部份:(1)基本資料(14題);(2)使用成癮物質行為(10題) ;(3) 成癮物質個人危險知覺(5題) ; (4)取得成癮物質可近性(5題) ; (5) 使用成癮物質的社會規範(11題) ; (6)親子關係(22題) ; (7)社區 39.

(55) 資源(3題) ;(8)成癮物質預防教育訊息來源/需求(6題) 。. 二、專家審查內容效度 問卷初稿擬定之後,邀請社區衛生學、學校衛生學、親職教育 等領域專家、社區里長、及學校行政人員共九人,進行問卷內容效 度評量,針對問卷題目的適用性與編制內容涵蓋面給予審查、修改 及建議,以作為編制正式問卷的參考依據。 三、進行預試及問卷信度檢定 (一)實施預試 本研究之問卷初稿擬定後,選定與研究對象屬性較為相符的臺北 市中正區某市立國中進行問卷預試,選取七、八年級各一個班施測, 共回收64份學生卷及63份家長卷,受測學生在調查員講解問卷填答方 式後,多能在20至30分鐘內作答完畢。調查員並請學生在填答完畢 後,針對問卷題目逐一進行討論,提出問卷中題意不清楚之處及修正 建議。家長卷的部份,則請學生將問卷帶回交由一位家長填寫「家長 卷」,再請學生帶回班上,交給該班導師,研究人員於一星期之後, 再前往學校向導師收取家長問卷。 (二)預試問卷信度檢定 本研究採用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的信度分析來考驗本問卷之 信度,在親子關係以及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量表部份,家長卷預試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生源主要來自屋邨,家庭 社經地位不高,但絕大部 分學生品德純良,喜愛學 習,家長願意與學校携手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月份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9 月 月 月 月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一天,班主任於空堂回覆家長的電話,家長十分激動,提及學生 的成績與功課,言語間家長提及會與兒子一同尋死 ( 打死兒子 後跳樓或燒炭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

The grad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the occup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meals are cooked at hom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cep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