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對其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無尾港水鳥濕地保護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對其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無尾港水鳥濕地保護區為例"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程度 對其社區意識之影響- 以無尾港水鳥濕地保護區為例. 研 究 生: 林 意 嵐 指導教授:李. 晶.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謝 誌 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李晶老師,老師悉心的教導使我得以一窺雙網整合 技術領域的深奧,不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這些年中獲益匪淺。 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輩學習的典範。 本論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謝中研院余安邦老師、港邊社區解說中心盧小姐以 及社區居民的大力協助。因為有大家體諒及幫忙,使得本論文能夠更完整而嚴謹。 兩年裡的日子,研究室裡共同的生活點滴,學術上的討論、言不及義的閒扯、 讓人又愛又怕的宵夜、趕作業的革命情感......最終得以讓論文順利產出,更感謝眾 位學長姐、同學、學弟妹的共同砥礪,你/妳們的陪伴讓兩年的研究生活變得絢麗 多彩。 感謝不厭其煩的口試委員李素馨以及陳皆榮老師指出我研究中的缺失,且總 能在我迷惘時為我解惑,也感謝黃繼嫻同學以及林子郁同學的幫忙,恭喜我們順 利走過這兩年。當然也不能忘記,你/妳們的幫忙我銘感在心。 家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持更是我前進的動力,沒有你們的體諒、包容,相信這 兩年的生活將是很不一樣的光景。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摯愛的雙親、愛護我的所有人。. 林意嵐 謹誌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3)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對 其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無尾港水鳥濕地保護區為例 完成年月:2009 年7 月 研 究 生:林意嵐 指導教授:李 晶.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對其社區意識之影 響,並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鄰近的港邊里社區之 18 歲以上男性與女性居民為研究對 象,本研究採便利抽樣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根據宜蘭縣戶政事務所之人口統計資料, 針對港邊社區之居民進行調查,共回收 280 份問卷,回收率為 100%。所得資料經 分析後,研究結論為:1.本次調查以 31~50 歲已婚女性居多,職業多為退休者或無 職業者,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比例最高,居住時間多為 11~20 年。2.在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角色分析結果為七大構面以無參與特殊之角色以及志工角色比 例最高,並可將參與角色分為參與角色偏專業以及參與角色偏基礎兩集群;在參與 程度上,社區居民參與程度比例最高的工作為解說導覽、保育教育宣導、加入相關 組織以及清潔工作,並可將整體參與程度分為三個集群,分別為集群 1 參與角色偏 專業範圍廣、集群 2 參與角色偏基礎範圍小、集群 3 參與角色偏基礎範圍廣。3.社 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結果偏向「同意」的程度。4.居民基本變項與參與角色在職業與 教育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居民基本變項與參與程度在年齡、職業、教育程度以及居 住時間上有顯著差異。5. 社區居民在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 社區時間與社區意識上有顯著差異。6.集群 1:專業範圍廣集群、集群 2:基礎範圍 小以及集群 3:基礎範圍廣在社區意識上有顯著差異。而研究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 位與未來欲發展社區博物館的相關組織及後續研究,做為發展社區博物館考量因素 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參與程度、社區意識. iii.

(4)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of Wuweigang Bird Sanctuary Community Museum Affec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Date: July, 2009 Student: Yi-Lan Lin Adviser: Ching L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at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museum affect their sense of community.The method was survey with questionnaires. The survey was held at Wuweigang Bird Sanctuary community museum in Yila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Wu wei gang community. There were 280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280 effective samples collected, and response rate was 10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1. The residents’ popul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residents were mostly female between 31to 50years,retired or no occupation, married, high school’s degree, reside more than 11~20 years. 2.Most residents’s participation role was no peculiar role and volunteers.They can classify into two different group:group1-professional role、group2-basic role.In participation level, commentate, preservation&education,join organization, sanitary were the most. They can classify into therr different group:group1-professional&range small、group2-basic& range small、group3-basic& range wild. 3.The residentsthe rated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s importance degree. 4.The residents’s age,occupation, education level,resident duration had a significance on the impact on participation role. 5. The residents’s age, employment, marital status,education level,resident duration had a significance affect on sense of community.6.group1-professional&range small、 group2-basic& range small、group3-basic& range wild had a significance on the impact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The results suggested planners and community museum holders to choose or develope community programming. Key words:Community museum management, Wuweigang Bird Sanctuar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ense of community iv.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 i 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 3. 第七節. 名詞釋義 .................................................................................................. 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社區博物館 .............................................................................................. 5. 第二節. 社區參與 ................................................................................................ 20. 第三節. 社區意識 ................................................................................................ 23. 第四節. 社區參與程度與社區意識之關係 ......................................................... 29. 第五節.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介紹 ........................................................................ 31. v.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2. 第四節. 資料處理方式 ........................................................................................ 4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52. 第一節. 社區居民背景變項特性分析 ................................................................. 52. 第二節. 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程度情形分析 ..................................... 56. 第三節.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分析..................................................................... 70. 第四節. 社區居民基本變項對參與程度之影響 ................................................. 72. 第五節. 社區居民基本變項對社區意識之影響 ................................................. 76. 第六節. 參與程度對社區意識之影響 ................................................................. 7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 91 附錄 .......................................................................................................... 附 1 附錄一. 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對社區意識影響研究【初試問卷】 附 1. 附錄二. 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對社區意識影響研究【正試問卷】 附 4. 附錄三.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地理位置圖..........................................................附 7. vi.

(7) 表 次 表1. 博物館定義彙整表 ................................................ 6. 表2. 現代博物館功能彙整表 ............................................ 9. 表3. 博物館經營管理七層面歸納表 ..................................... 16. 表4. 社區博物館之意涵歸納表 ......................................... 18. 表5. 社區參與定義歸納表 ............................................. 21. 表6. 社區意識之涵義歸納表 ........................................... 27. 表7.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人口統計表 ................................. 40. 表8. 抽樣調查表 ..................................................... 41. 表9. 問卷之專家意見與修正表 ......................................... 42. 表 10 社區居民基本資料問卷設計表 ..................................... 43 表 11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問卷設計表 .................. 44 表 11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問卷設計表(續) ............ 45 表 12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問項表 .......................................... 45 表 12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問項表(續) .................................... 46 表 13 社區居民參與角色變項和諧係數分析表 .............................. 48 表 14 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程度變項信度表 ........................ 49 表 15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變項信度表 ...................................... 49 表 15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變項信度表(續) ................................ 50 表 16 社區居民性別摘要表 .............................................. 52 表 17 社區居民年齡摘要表 .............................................. 53 表 18 社區居民職業摘要表 .............................................. 53 表 19 社區居民婚姻狀況摘要表 .......................................... 54 表 20 社區居民教育程度摘要表 .......................................... 54 表 21 社區居民居住時間摘要表 .......................................... 54 表 22 社區居民基本變項彙整歸納表 ...................................... 55 表 23 社區居民參與角色變項和諧係數分析表 .............................. 56 表 24 環境調查與研究角色分析表 ........................................ 57 表 25 蒐集工作角色分析表 .............................................. 58 vii.

(8) 表 26 安全相關工作角色分析表 .......................................... 58 表 27 擬定展示相關內容角色分析表 ...................................... 59 表 28 建制展示相關內容或設備角色分析表 ................................ 59 表 29 解說導覽工作角色分析表 .......................................... 60 表 30 保育教育導覽工作角色分析表 ...................................... 60 表 31 撰寫或發行與保護區相關之出版物角色分析表 ........................ 61 表 32 相關組織工作角色分析表 .......................................... 61 表 33 相關經費募捐工作角色分析表 ...................................... 62 表 34 設施設備維護工作角色分析表 ...................................... 62 表 35 清潔工作角色分析表 .............................................. 63 表 36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角色彙整表 ........................ 63 表 36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角色彙整表(續) .................. 64 表 37 社區居民參與角色集群分析表 ...................................... 65 表 37 社區居民參與角色集群分析表(續) ................................ 66 表 38 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程度題項信度表 ................................ 67 表 39 社區居民整體參與程度特性表 ...................................... 68 表 40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集群分析表 ...................................... 68 表 40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集群分析表(續) ................................ 69 表 41 社區意識題項信度表 .............................................. 70 表 42 社區意識題項特性表 .............................................. 71 表 43 社區居民參與角色集群之基本資料變項表 ............................ 72 表 43 社區居民參與角色集群之基本資料變項表(續) ...................... 73 表 44 居民基本變項與參與程度變異數分析表 .............................. 74 表 45 社區居民基本變項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 .......................... 76 表 45 社區居民基本變項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續) .................... 77 表 46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 .......................... 78 表 46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續) .................... 79 表 46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續) .................... 80 表 47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集群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 ...................... 81 viii.

(9) 表 47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集群與社區意識變異數分析表(續) ................ 82. ix.

(10) 圖. 次. 圖1. 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分工圖 ..................................... 34. 圖2. 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組織架構圖 ..................................... 35. 圖3. 研究架構圖 ..................................................... 37. 圖4. 研究流程圖 ..................................................... 39. x.

(11)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陳述本研究之內容與範疇,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建立研究假設;第五節為研究 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研究重要性;第七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博物館之發展趨向多元化及區域性發展,其理念漸漸以社區為中心,逐漸 轉變為社區導向的機構,將傳統博物館學的重心從物轉變成人的想法應運而生(黃 光男,1999) 。此種以社區為導向的社區博物館,乃由社區居民主導的一種內發性組 織,其規劃、經營均攸關社區的發展,與社區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使社區博物館逐 漸成為博物館界一股新興的力量(官美慈,2007)。 臺灣的博物館運動在社區博物館理念興起並推行下已經逾三十年(陳佳利, 2004),文建會於1998年提出以社區博物館的精神來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但 是在推廣社區博物館之初的問題在於如何凝聚社區居民的意識,使社區居民瞭解這 是全體社區居民的責任,並體會到設立社區博物館對於居民的助益,乃是一大重要 課題(郭禎祥,1996)。 然而,臺灣社區博物館的發展,以具有強烈地方意識與認同的宜蘭地區最為蓬 勃(陳佳利,2004)。宜蘭縣地區已經發展出多個地區性的博物館,運用地方的資 源,逐漸地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博物館,而這些社區博物館共同組成了「蘭 陽博物館家族」,也在宜蘭發展成社區博物館運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陳國寧,1999;黃煌雄,2001;呂理政,2001)。此家族中有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以及白米木屐村三個社區家族館,這三個由社區居民起動的社區 博物館都在社區營造的脈絡中提煉出來,其經營管理也都由社區組織來負責,真正 成為居民參與和以居民為主位的社區博物館(呂理政,2002)。故本研究以宜蘭縣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作為研究之個案,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經營管理社區博物館中與其 互動關係,並進一步了解,當地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對社區居 民社區意識之影響。.

(12)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探討社區博物館在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的 規劃和經營管理下,是否能夠在這一整個過程達到凝聚社區共同意識的目的,包含 個人透過對其所處之社區的認識(認知層面),再經過長時間與其鄰人或環境的互 動與交流進而對此社區產生情感與認同(心理層面),以及願意投身參與社區的事 務(行動層面),以作為未來欲成立社區博物館的社區或相關單位之參考依據。本 研究的主要目的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一、瞭解社區居民之基本資料變項。 二、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程度。 三、討論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之程度。 四、分析社區居民之基本背景變項對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程度之影響。 五、研究社區居民之基本背景變項對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影響。 六、研究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的程度對於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問題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而來,發展以下五點: 一、瞭解社區居民之個人背景變項。 (一)探討社區居民之性別。 (二)了解社區居民之年齡。 (三)討論社區居民之職業。 (四)了解社區居民之婚姻狀況。 (五)探討社區居民之教育程度。 (六)了解社區居民居住在社區之時間。 二、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程度與角色為何? 三、討論社區居民參對社區之認知、社區之情感、參與社區事務為何? 四、分析社區居民個人背景變項對其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程度與角色之影響? 五、 研究社區居民個人背景變項對其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社區環境認知、社區之情感、 參與社區事務的影響為何? 六、研究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的程度與角色對於社區之認知、社區之.

(13) 3. 情感、參與社區事務的影響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訂定本研究之虛無假設假設如下: 虛無假設一:不同社區居民基本資料變項對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程度無 顯著差異。 虛無假設二:不同社區居民基本資料變項對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無顯著差異。 虛無假設三:不同居民在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程度對社區意識之影響上無顯著 差異。.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範圍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之鄰近港邊社區的居民為研究對象,因此本 研究僅以台灣宜蘭縣無尾港水鳥濕地保護區與港邊里為討論範圍,尚且無法討論至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與其他社區以及其他地方社區博物館與其鄰近社區間的發展與互 動情形。再者,在博物館學方面因為與傳統博物館學理論不盡相同,故討論範圍有 限;以社區理論而言,涉及層面僅在於社區參與程度與社區意識之相關文獻與理論 並未討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發展之範圍。最後乃因本研究時間、人力與成本之考 量,尚無法推估到整個台灣地區之母群體,故僅以無尾港水鳥濕地保護區為研究範 圍。.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之重要性分為學術上與地方上兩部分,在學術上本研究欲了解社區居民 在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的程度對其是否會產生以及凝聚居民之社區意識,透過 社區民眾主動的參與及參與社區博物館的過程了解社區居民意識之形成,以作為未 來在社區發展時的考量因素之ㄧ,另一方面亦可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做為社區總體營 造之考量依據,使台灣在發展博物館事業方面更具特色與多元。 而在地方上之貢獻為希望藉由本研究讓大眾更了解並珍惜無尾港社區民眾的生 活經驗和回憶與歷史等無形的資產,並做為台灣地方在發展社區博物館時的一個典 範。.

(14) 4. 第七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使用之特定名詞,共有社區博物館、社區參與、社區意識、社區博物館 之經營管理四個,依本研究之目的將以上名詞給予定義並分述如下:. 一、社區博物館 本研究所稱之社區博物館為以保存與展示社區以及社區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人 文資產為目的,緊密結合社區生活與博物館的存在。在此過程中社區居民不斷與環 境對話,形成對所處環境之認同,因此社區意識在此過程中被喚起。. 二、社區參與 本研究所指之社區參與乃指生活在特定地區域內的一群人,結合社區成員或相 關的地方組織團體,其中之成員願意將自身能力、財物、自己的意見、行為等投入 在社區事務中,使居民對其所屬地區產生社區的認同更能提升社區生活品質,進而 促進社區發展。. 三、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是指個人透過對其所處之社區的認識(認知層面),經過長時間與其 鄰人或環境的互動與交流進而對此社區產生情感與認同(心理層面),最後甚至願 意投身參與社區的事務(行動層面)這三方面使得個人與社區連結。. 四、社區博物館之經營管理 本研究將以研究、蒐藏、展示、教育、人事、財務、設施此七大面向來探討社 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與情況。研究上除了學術研究更著重與居民 生活以及地域間的互動;收藏與展示多與當地的文化、景觀、人文、居民生活有關, 藉以喚起共享的社區記憶;透過教育活動促進社區居民互動的機會,提供自我學習 的場所;人事方面則是以社區居民為主,提供其參與經營管理之機會;財務除了爭 取中央及政府的經費亦積極從地方上籌募資源;設施管理之管理人員則是由社區居 民或社區義務人員來進行。.

(15)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分為五節作為探討,本研究主要為探討社區博物館發展歷程中社區居民 之參與程度是否會影響當地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因此分為五個部份作為探討,第 一節為社區博物館、第二節為社區參與、第三節為社區意識、第四節為社區參與程 度與社區意識之關係、第五節為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之介紹。. 第一節. 社區博物館. 本節先藉由了解博物館的定義與功能以及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再進一步了解社 區博物館的興起契機,進而對社區博物館做更深入的瞭解,最後在探討本研究個案 目前的經營管理方式,因此本節分為博物館的定義、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博物館之 經營管理、社區博物館來探討。. 一、博物館的定義 本研究以國內外專業組織、法規以及學者所提出之不同定義來探討各國家與學 者專家在不同時期對博物館之看法。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在 1960 年提出博物館為一個文化遺產保藏以及研究之場 所,並且以展覽的方式,提升群眾對人類文化價值的了解,更是一個提供藝術品、 歷史文物、科技產品、植物園、動物園以及水族館之欣賞與教育的永久組織與機構 (葉金鉦,2004)。 而美國的博物館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在1962年在博 物館的定義上加入了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的概念,此協會認為博物館並非只為了舉辦 特展或者可免除稅金而存在,而是必須對大眾開放並展示具有教育及文化價值的物 件,是為公眾教育和娛樂的目的而存在(秦裕傑,1992;林政弘、張沛華,1995; 王秋土,2000)。 由此可看出,上述兩者間對於博物館定義之差別,科教文組織認為博物館提供 一個研究與展覽的場所,而美國博物館協會則是以大眾為出發點,認為博物館具有.

(16) 6. 非營利性的目的,更是為了公眾的教育與娛樂而存在。此種觀念與1974年國際博物 館協會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對於博物館的定義相類似,但 是此協會亦認為博物館研究與展覽的目的不可被抹滅,該協會認為博物館是一個非 營利且向大眾開放服務的永久性常設機構,是為了服務社會及促進社會發展而開 放,並致力於蒐集、保存、研究、交流與展覽,目的在於學習、教育和享受等與人 類以及環境有關的具體物質證據 (秦裕傑,1992;王秋土,2000;林陽杰,2001;葉 金鉦,2004;張婉真,2005)。 而我國對於博物館的定義則是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CMA) 在1990年成立之時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一章總則第一 條中明訂博物館為服務社會及促進社會發展,並從事蒐集、維護、研究、傳播、展 覽與人類與其生活環境有關之具體證物,更以研究、教育、提昇文化為目的而開放 之非營利的法人機構。 除了以上所列之具有相當公信力之國家機構組織對於博物館之定義多所著墨之 外,另外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亦對博物館之定義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國內學者張譽騰(1999)以ICOM的定義為其基礎,認為博物館具有公眾的、常 設性的、非營利的、專業的與可親近的這幾種特性。黃光男(2007)更進一步提出 博物館的意涵有精神、實證與專業三個層面,精神層面指的是以人為主體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為人服務的機構。實證層面指的是即蒐藏品的存在。專業層面指的是博物 館學在於研究、展示、教育、典藏保存之間的運作。 本研究將上述博物館之定義彙整如下表: 表1 博物館定義彙整表 年代. 協會組織 /學者. 研 究. 收 藏. 保 存. 展 示. 教 育. 永久性. 1960 1962 1974 1990 1999 2007. 教科文組織 美國博物館協會 國際博物館協會 我國博物館協會 張譽騰 黃光男.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非營利常設 機構. 對大眾 開放. 9 9 9 9. 9 9 9 9. 因此,本研究歸納博物館的定義為蒐藏、保存、研究、展示有價值之文物以及 提供社會民眾一個教育與娛樂的永久性對大眾開放之非營利性常設機構。.

(17) 7. 二、博物館的功能 早在希臘亞歷山大城建立時博物館主要的目的有二個方面,一是提供學者們研 究與傳授學問之場所,二為學生之養成,因此,教育與研究便是當時博物館主要的 功能(秦裕傑,1996)。 十五世紀,因為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博物館乃以科學之研究方法與學術研究 為目的,直至十七世紀末,博物館已經具有教育社會大眾的功能。此後,博物館的 功能逐漸因時代與環境變遷而日趨多元(蕭飛,1992)。故十七世紀以前,博物館 極少對大眾開放,僅為宗教、貴族等具有身分地位之人士收藏珍貴物品之地。當時 的博物館功能有蒐集、保存與研究之用,一直到了十七世紀末才多了展示的功能, 並開放給大眾參觀(Alexander, 1979;林政弘、張沛華,1995;梁筱梅,2008)。 十九世紀中葉,因工業革命使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博物館順應所需,提供教化及娛 樂等功能(蕭飛,1992)。 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博物館逐漸成為教育與公眾教化的中心,使博物館的功能 再擴大到教育、傳遞文化及促進社區福祉的範圍(Alexander, 1979;林政弘、張沛 華,1995;梁筱梅,2008)。因此,博物館的功能因時代變化已經從最早的研究、 教育、蒐藏、保存轉變為增加了娛樂與教化大眾的功能。 國內學者秦裕傑(1996)認為博物館館具有四項功能:蒐藏、研究、展示、育 樂(教育與娛樂) 。漢寶德(2000)則是把博物館的功能分為兩大類,一為蒐藏與研 究,其次是展示與教育,他認為一個完整的博物館必然要均衡的具備這四大功能, 而且一座現代的博物館,在這四大功能之間,彼此之間應該有互動的關係。 然而,學者陳國寧(2003)整理國內外針對博物館的功能之相關文獻,認為一 般論述之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研究、蒐集、保存、展示、教育、娛樂這六個 面向。本研究並將上述六個博物館功能的面向整理如下: (一) 研究 近代博物館中的研究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為對博物館中的收藏品進行有系統地 整理與研究;其次為應用研究,也就是執行有計畫的長期收藏工作,要適時擴充其 館藏的質與量,展示研究與保存的科技;最後則是將館內之收藏品與其特色還有觀 眾進行廣泛的研究(王嵩山,1991;林政弘、張沛華,1995;秦裕傑,1996;漢寶 德,2000;林政弘,2005;梁筱梅,2008)。.

(18) 8. (二) 蒐集 收集物件是博物館一切活動與存在的起點,博物館進行物件的搜集乃依其設立 之宗旨與性質,並考量其對學術上、教育、娛樂方面具有保存、研究價值的物品(文 物、標本、影像、模型、生物原種) ,透過田野採集、購買、接受捐贈或仿製的方式 獲得(陳媛,1995;林政弘、張沛華,1995;林政弘,2005;梁筱梅,2008;鍾美 儀,2008)。 (三) 保存 保存乃是把經由田野採集、購買、捐贈或仿製等方式所蒐集到之文物予以登錄、 整理維護、收藏,並且在過程中力求保持原樣(林政弘、張沛華,1995) 。收藏物有 自然趨於消滅的本質,甚至面臨各種被破壞的威脅,所以如何保存使其永久存在並 抵抗時間的磨蝕力,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漢寶德,2000)。 (四) 展示 展示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與互動的橋樑,博物館將搜集到之文物或標本、模型 等按照主題式做系統性的安排,使觀眾藉由觀賞、聆聽、操作或閱讀的方式來達到 教育與獲得知識的目的(林政弘、張沛華,1995;林政弘,2005) 。博物館展示的方 式已經逐漸多元化、科技化、互動性等特色,最重要的是要以活潑生動的呈現方式 來吸引觀眾(呂理政,1999;漢寶德,2000)。 (五) 教育 博物館的教育即是將研究、蒐集與保存的成果透過各種不同的教育活動、展示、 導覽、解說、影帶欣賞、出版刊物、研習活動、現場演出、專題演講、辦理研討會 的方式與大眾分享博物館的藏品,引導民眾充分利用博物館的設施。並藉此傳遞相 關知識(林政弘、張沛華,1995)。 (六) 娛樂休閒 博物館以擁有豐富的藏品以及濃厚的文人氣息、特殊的建築吸引各地遊客前往 朝聖。博物館了把文物呈現給觀眾,更是藉此提高參觀者的知識與生活內涵,也就 是教育和休閒娛樂(林政弘、張沛華,1995;秦裕傑,1996;林政弘,2005) 。雖然 因為經濟衰退,但各國博物館數量卻有增無減,甚至與旅遊觀光業結合,完全的發 揮娛樂的功能(劉惠媛,2002)。.

(19) 9. 因此,本研究認為博物館的功能從以前以研究、蒐集、保存、展示為重點到現 代的博物館增加了以不同的方式來展現文物並與人互動以提高民眾的知識與生活內 涵,更成為大眾空閒時選擇從事的活動之ㄧ,故使得現代博物館除了具備了研究、 蒐集、保存、展示此四大功能外,尚具備教育學習以及休閒娛樂的功能。本研究將 上述對於現代博物館功能之演進彙整如下表: 表2. 現代博物館功能之彙整表. 年代 希臘時代 十七世紀前 十七世紀末 十九世紀中 二十世紀初 1996 2000 2003. 學者 秦欲傑(1996) 林政弘、張沛華(1995)、 梁筱梅(2008) 林政弘、張沛華(1995)、 梁筱梅(2008) 蕭飛(1992) 林政弘、張沛華(1995)、 梁筱梅(2008) 秦欲傑 漢寶德 陳國寧. 研究 9 9. 教育 9. 保存. 蒐藏. 9. 9. 9. 9. 展示. 9. 9 9 9 9 9. 9 9 9. 娛樂. 9. 9 9. 9 9 9. 9 9 9. 9 9. 三、博物館的經營管理 博物館的經營管理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層面,廣義的博物館經營管理包含研 究、蒐藏、展示、教育以及各種行政支援(人事、財務、設施設備),狹義的經營 管理則是指博物館的後勤支援(林政弘、張沛華,1995),本小節將進一步探討博 物館的研究、蒐藏、展示、教育、財務、人事以及設施設備這七個層面之經營管理 層面情形,以作為將來發展研究工具之依據。 (一)研究 研究之意義為從事觀察、實驗或批判,以期能發現事物之正確解答(包遵彭, 1987)。研究工作是博物館發展的基礎,從藏品蒐藏的研究、展示內容、教育推廣 的活動都需要研究分析,博物館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觀眾與社會需求進行,故一般博 物館的研究工作乃由工作人員執行,研究之範圍包含(陳國寧,2003): 1.蒐藏研究:乃將搜集到之藏品進行登錄、保存、鑑定與分類,最後則是將藏品進 行交流。在尚未開始進行藏之前博物館就已開始研究應該優先進行哪些蒐藏,有 了藏品之後便針對個體或群體作研究(秦欲傑,1996)。.

(20) 10. 2.展示研究:整個展示的規劃設計與製作之研究,且必須評估藏品是否適合展示以 及如何展出才能有最佳效果(秦欲傑,1996)。 3.教育推廣研究:從教育活動的內容規劃到教育人員與解說人員的培訓,以及各類 活動的實施與評估。 4.專題研究:針對館內固有藏品外的特展計劃做相關研究。由博物館人員就其背景、 能力與研究設備,自行擬定專題進行學術研究,或者接受教育與其他機構之委託, 依約進行學術性及實用性研究並交付成果(秦欲傑,1996)。 5.相關制度及法規研究:建立博物館供人員遵守之機制與制度規章。 因此,博物館的一切作業,均必須經過專業之研究工作,並配合適當方法,方 可達到博物館營運之目的。. (二)蒐藏 國內博物館對於文物資料之搜集、管理與保存並非像國外以「collection」一詞 概括之(秦欲傑,1996),故蒐藏包含蒐集與保存兩種內涵,本研究將分述如下: 1.蒐集 博物館蒐集之工作應先確立蒐集計畫,進而討論蒐集方法,且可分為長期性之 搜集計畫與短期性蒐集計畫,長期性蒐集工作一般來說有考古發掘、田野調查與採 集,短期性蒐集工作有交換、收購或接受捐贈(包遵彭,1987) 。秦欲傑(1996)與 陳國寧(2003)則是提及一座博物館之搜集一定要根據蒐藏計畫與政策來執行與調 查,包含蒐集之方法、時間、區域範疇、性質、數量、程期、人員與經費這些內容, 而一般博物館之蒐集的方法有採集、搜購、受贈與商借,本研究將其分述如下(包 遵彭,1987;秦欲傑,1996;陳國寧,2003;林潔盈,2007): 2.保存 對博物館的館藏來說,災害預防、安全措施、溫度以及相對溼度均是維護文物 的重要考量相關環境因子(陳國寧,2003;林潔盈,2007)。在災害預防層面,地 震、火災、水災與颱風均是台灣的博物館可能會面對的自然災害,故事前預防顯得 更為重要(陳國寧,2003);博物館的安全措施包含人為的破壞、天然災害、文物 的安全,在人為蓄意破壞的情況下,必須設立保全監視人員以防範人為的破壞情形 (陳國寧,2003)。溫度與相對溼度是最重要的環境條件,必須嚴加監控,由於溫.

(21) 11. 度會直接影響相對溼度,也較容易控制,相對溼度的穩定性因較難控制,太高或過 低均會導致文物的損失(林潔盈,2007)。. (三)展示 現代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展示理念已隨時代而有所變化,從以物為主轉變為 以人為主、從分類陳列到主題陳列、從不准動手觸摸到歡迎參與、展示日益科技化 而且呈現方式多元化,因此,展示的規劃、設計就必須有詳細周全的計畫,其分述 如下(秦欲傑,1996;陳國寧,2003;曾于珍等,2004): 1.展示策略 展示策略必須依博物館之性質、目的與政策來擬定,甚至必須考量預算、觀眾 的背景與需求、展示的面積、解說人員,換言之,策略之擬定取決於觀眾、展示設 計與資源三大要素的研究分析與運用。 2.展示設計與規劃 展示設計與規劃包含展示的動線與空間、照明、色彩、說明文字與圖片的設計。 動線與空間就是對觀眾行進之動向與流量做考量,動線設計必須是場地與空間大小 來決定;照明設計要考慮兩個因素,一為使用建材作光害的保護,二為藝術效果的 呈現,另外,採光與光線亦為影響展示之照明要素;色彩的運用得宜方能幫助展品 有效呈現其風格與特色,除了展品與背景的對比,動線與展示的色彩組合亦含括在 內;使用圖片的表達方式更能衝擊觀眾的視覺與感官,圖片有解說、加強、綜合、 比較與裝飾的功能,因此,更能夠使觀眾的領悟力增加;除了圖片的適當搭配,也 必須有文字的說明,因為觀眾對文字有安定感,並期望從文字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文字能夠提供看不見的資訊、解釋物件之特性以及比較,所以文字的設計必須有吸 引力、傳達力、內容精確性的原則。 3.展示設備 展示的設備除了照明的處理以外,展示品更可以使用展示牆、展示櫃、展示台 組合成展示的空間運用與設計。另外的輔助展示設備就是視聽設備(幻燈片、電影 播映、音響、螢幕)以及安全防盜系統的裝置。.

(22) 12. (四)教育 博物館乃針對不同的對象與目的舉辦各種不同的教育活動,目前博物館的教育 推廣活動有一般性、學校與社會服務、網路教育三種類型,一般教育活動指的是在 館內舉行的活動;中間者指的是位社區或學校舉辦之活動;後者則是博物館利用虛 擬的網路開放於大眾使用。而博物館教育推廣常見的方式有導覽解說、演講與研習、 出版與發行之刊物,分述如下(秦欲傑,1996;陳國寧,2003;曾于珍等,2004): 1.導覽解說 導覽解說是常見的教育活動,導覽解說可以利用人員解說、文字、字幕、廣播、 電影或電視來進行,但以人員解說效果較好,因為人員與觀眾之間會產生互動與溝 通。導覽的方式則是依照觀眾的性質而有所差異。 2.演講、課程研習與研討會 演講為博物館教育推廣中的基礎活動之一,演講內容與博物館內的展示或藏品 有關之歷史與知識,以幫助觀眾了解展示品的目的與意義。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或研 習班,以提供學生、教師、家庭親子或成人再教育的機會。因為博物館的研究工作 越來越為學術界所重視,因此,開放相關之研討會或國際會議供大眾參與,文藝性 的研討會方式有音樂會、藝術欣賞會或讀書會,配合節日慶典,在假日舉辦相關活 動吸引觀眾的參與。 3.出版與發行之刊物 博物館透過出版品使其影響力觸及廣大的觀眾群,觀眾會透過出版品對博物館 產生印象,包含參觀指引(介紹手冊)、收藏品手冊。活動節目表與簡訊、視聽出 版品、專業出版品。. (五)博物館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指的是機構中人事部門依據組織機構的人事政策與法規,配合相關業 務需求,進行人力的網羅與運用(黃光男等,2000)。人員是博物館運作的最小單 位,也是推動博物館組織使其成為一個活動體的基本動力,博物館的建設、運作、 生存與發展,關係全在人員。在人事方面可以分為正式人員以及義務工作人員,正 式人員又包含如何選用、培訓、如何發揮其在組織中的功效。選定後再針對選定之 人員進行職前培育與訓練。博物館在人事面最容易也是最大的資源是來自於社會,.

(23) 13. 也就是義務工作人員(簡稱義工)(秦裕傑,1996),博物館因為義工的協助,得 到財力、人力、物力的節省,使專職的館方人員能就將精力放在研究發展或更高層 次的業務(陳國寧,2003)。因此,博物館的人事管理可分為人員任用、人員培訓、 擔任義工、人員績效評估與評鑑(秦裕傑,1996;黃光男等,2000;曾于珍等,2004; 林政弘,2005;林盈潔,2007): 1.人員任用 博物館在員工任用方面依其性質有所不同,公立博物館人員之任用乃依據社會 教育法第十條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之,而博物館之任用人員可分為專業人員、 行政人員、技術人員、約聘人員,行政人員與技術人員則是依公務人員有關法規來 任用,專業人員則是指館長、副館長、單位主管、研究人員以及與蒐藏、研究、展 示、推廣有關之人員(編輯、編審等),此類專業人員任用方式多不相同,可分為 聘任制、任用制、任用與聘任雙軌制、任用但必要時得由聘任之研究人員兼任四種 任用方式(秦裕傑,1996;林政弘,2005)。私立博物館人員之任用則因博物館法 尚未立法,沒有法源依據,故其人員之任用乃由各博物館之隸屬單位、基金會、企 業依照規定辦理,目前尚無統一標準與規定(林政弘,2005)。 2.人員培訓 培訓是指針對博物館職員的培育與訓練,職員在依照規定通過任用資格後,應 該進行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在國外有許多大學設有相關系所與課程供職員進修, 休習完畢者則可獲得正式資格,然我國在博物館人員培訓方面則是有文建會辦理之 專業人員訓練,但目前則是由各博物館透過出國考察實習、參與國際與國內研討活 動等方式為博物館新進人員作培訓之動作(秦裕傑,1996)。人員訓練的種類可分 為職前與在職訓練(黃光男等,2000;曾于珍等,2004)。 3.擔任義工 義工與博物館間存在著共生關係 (Symbiotic Relatiobship) ,擔任義務工作人員 必須要有自願奉獻心力的意願與動機,博物館也必須滿足義工們學習、成就感、自 我實現等動機(秦裕傑,1996),義工制度除了可以彌補人力之不足外,他們也必 須接受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訓練。然而近期因為義務工作人員供需常難掌握,所 以有博物館開始已按時計薪的方式來掌握確切人力,不管是義工或計時人員均為博 物館導覽解說、觀眾服務、票務以及其他有關服務性工作的主要人力來源(林政弘,.

(24) 14. 2005)。 4.人員績效考核與評鑑 績效考核乃作為獎優汰劣的根據,不論博物館公私立性質與規模大小均須有績 效考核的制度,希望達到人才運用以及維持博物館運作的目標,考核之方式有以下 五種(黃光男等,2000)。. (六)財務管理 博物館做作為經營者、服務業都必須有相當可觀的收支來源與物質設施,且應 該以財務管理的角度來處理(曾于珍等,2004),資金是一組織之命脈,從資金的 搜集、經費之動用與運用都必須有一套計畫,以確保財務能夠健全與順暢,並將博 物管的財務管理分為預算、會計、財源三個部分,分述如下(黃光男等,2000;曾 于珍等,2004;林盈潔,2007): 1.預算 預算指的是成本依附的基本計劃,預算計畫應根據每年的情形來預計下一年度 的收支與開支情形,年度預算則是用金錢來表示該年的長短期目標,博物館長使用 兩種年度預算來檢視其財務,一為營業預算,營業預算包含博物館保全、藏品維護、 公共活動、研究、行政以及博物館基本營運的收入與支出;二為資本預算,資本預 算主要是博物館的大型設備添購、整修、與博物館建築相關或展示等方面的投資資 金。為了讓財務工作有書面記錄且明瞭,博物館可透過財務報表來撿視財務狀況(曾 于珍等,2004;林潔盈,2007)。 2.會計 預算的重要資訊不僅每天均需處理,更須由會計來提供相關資料。會計基本上 是一種資訊系統,將所有重要數字記錄下來,並做出列表,以檢視博物館的重要財 務資訊(曾于珍等,2004)。 3.財源 博物館在開始籌建之前,就應先籌足所需要之經費(王秋土,2000),而博物 館的資金管道可分為個人捐助、企業捐助、政府機構、私人機構、財團法人以及基 金會、博物館直接的營收等(秦裕傑,1996;林政弘,2005;林潔盈,2007)。.

(25) 15. (七)設施管理 博物館的設施管理是指適切安排工作人員以維持並保護機構組織的營運、建築 架構、週邊區域與其他區域(林潔盈,2007)。各國的博物館多有設置建築與設備 維護單位,負責建築物的修繕、水電供應、光線空氣溼度調節等事務,館內的設施 設備除了有防盜、防火、防水、防震、照明之外,對於緊急出口、吸(禁)煙區等均有 設置標示。博物館亦有一套安全的作業系統,除了有警衛人員,還有精密的監控與 警示設備,以維護展品的安全與觀眾的秩序(林政弘,2005)。另一方面能夠吸引 更多觀眾的因素就是博物館的清潔,如何保持博物館美麗整潔的環境是必要的措施 (黃光男等,2000)。故本研究將博物管設施管理分為維護、安全以及清潔三方面 來了解博物館的設施管理情形: 1.維護 博物館的組織中應設有負責建築設備之單位與人員,其職責就是負責博物館建築 物和附屬設施的管理與維護保養,工務科或工務組等均屬於此類單位,除了要定期 有人員負責檢查之外,還必須要記錄每次檢視之結果,建立監督與抽查制度以確保 人員均有確實做到應負責之事項(秦裕傑,1996)。 2.安全 安全措施是博物館管理最重要的考量,在多數的博物館中都設有安全警衛人 員,除了基本的職責外尚可提供觀眾參觀的相關資訊(秦裕傑,1996;黃光男等, 2000;曾于珍等,2004)。 3.清潔 博物館是美的展示場所,若沒有整潔美觀的環境,將未能成為美感實踐之處, 也無法吸引更多觀眾參觀,而且必須擬定一個完整的清潔計畫來執行(黃光男等, 2000;林潔盈,2007)。 因此,本研究歸納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乃指在研究、蒐藏、展示、教育、人事、 財務以及設施等七個方面來進行博物館的操作與營運(表3),並發展出博物館經營 管理之指標與說明,以作為未來本研究研究工具之依據。.

(26) 16. 表 3 博物館經營管理七層面歸納表 年代 學者 研究 蒐 展 教 專 制 藏 示 育 題 度. 1987 1996 2003 2004 2007 年代. 1996 2000 2004 2005 2007. 包遵彭 秦裕傑 陳國寧 曾于珍 林潔盈 學者. 秦裕傑 黃光男 曾于珍 林政弘 林潔盈. 9 9. 9 9. 9. 9 9. 人事 任 培 義 評 用 訓 工 鑑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蒐藏 蒐 保 集 存. 9 9 9. 9 9. 9 9 財務 預 會 財 算 計 源 9 9 9. 展示 策 設 略 計 規 劃. 展 示 設 備. 導 覽 解 說. 教育 演 講 研 習.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維 護 9. 9 9 9. 9. 9 9 9. 出 版 與 發 行 物 9 9 9. 設施 安 清 全 潔 9 9 9 9 9 9 9. 四、社區博物館 本小節將探討從新博物館學發起的社區博物館概念與功能、社區博物館的涵義 以及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 (一)社區博物館之概念起源 1970年代初期,法國興起生態博物館 (Ecomuseums) 以及社區博物館 (Community museums) 的革命性運動,這一股反傳統博物館思維的運動乃反對傳統 博物館以文物為中心,只關心文物的保存維護與展示,這一股思潮主張該地域所有 自然與人文景觀才是重點(張譽騰,2000)。遂於1980年代,法國興起了新博物館 學(new museology)的思潮,並成為此時期的重要領導思潮(呂理政,1999)。1984 年主張新博物館學的學者們在加拿大魁北克發表宣言,認為為了要擴大博物館的功 能,必須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生態關係,並深入社會為社區群眾服務,使社區居 民成為博物館新主人,銜接歷史與未來,使博物館能夠反映社會的演變(王淑華, 2008)。Hurbert (1985) 與Harrison (1993) 認為新博物館學側重在地方社群與關懷等.

(27) 17. 議題上,也就是以社區需求為博物館經營的最高指導原則。並且認為應該積極建構 與人群或社區環境結合的契機,使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並強調博 物館不再只是扮演物的蒐藏,應該是在於博物館與地方、環境、社區之間的發展(許 功明,2004)。整體而言,新博物館學所關注的焦點已經與傳統的博物館產生相當 大的差異,新博物館的重心不再只有典藏、研究、保存、展示的傳統博物館功能, 新博物館學嘗試將博物館與社區居民做結合,使居民參與地方上的文化資產保存與 詮釋(林陽杰,2001;王志遠,2007)。 綜而言之,新博物館學除了擁有傳統博物館之研究、展示、保存、蒐集等功能, 還強調博物館與地方、環境、社區之間的互動關係,增加關懷社區之導向與功能。. (二)社區博物館之意涵 關於社區博物館的意義,多數學者認為社區博物館乃強調有社區居民的加入與 參與,並且能夠在此過程中凝聚社區意識。國外學者Fuller (1992) 則認為社區博物館 是一個結合地方資源進而由居民共同參與、自主經營的一座凝聚社區意識、服務社 區居民與展現社區居民共同生活經驗和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期望透過社區自發性的 力量去詮釋脈絡、紀錄情感、展現活力的過程(Harriso, 1993;孫本文,1964;龍冠 海,1996;羅仕昂,2002)。社區博物館著重於博物館與社區民眾之間的互動關係, 認為博物館應與社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藉由社區博物館的成立加以保存,使社區 文化得以累積、沉澱與發展(張譽騰,1999;黃光男,1999)。只要一座社區博物 館能夠基於社區的驅動並能夠帶給社區新生命,以地方文化歷史、自然環境、風景、 產業特色為輔助的,由居民共同參與,自主經營,是一處凝聚社區共同意識,展現 共同生活經驗和地方特色的場域就可以稱為社區博物館(秦裕傑,1996;林陽杰, 2001)。呂理政(1999)提出一個理想的社區博物館是社區共創、共有、共享的博 物館,他認為社區博物館乃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經營,並透過蒐藏、展示與展示教 育甚至成為義務工作人員來提升社區生活品質。陳國寧(2001)亦認為社區博物館 是一所由居民參與管理的博物館,是一所與居民有互動的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的營 運範圍是整個社區自然景觀及人文事務,將社區生活和博物館的存在關係緊密相連。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社區博物館的定義,本研究歸納(表4)社區博物館的定義為 透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以及自主經營,並展現社區中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緊密結合.

(28) 18. 社區生活與博物館的存在,並期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與加入能夠加強社區意識之 凝聚。 表4 社區博物館之意涵歸納表 年代. 學者. 1964 1992 1993 1996 1996 1999 2001 2001 2002. 孫本文 Fuller Harrison 秦裕傑 龍冠海 呂理政 林陽杰 陳國寧 羅仕昂. 共同參與. 9 9 9 9 9. 自主經營 9 9 9 9 9 9 9 9. 展現社區自然 與人文 9 9 9 9 9. 結合社區 生活. 9 9 9. 9 9. 9 9. (三)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 社區博物館的經營與管理為居民的共同事業,若能在博物館的經營中成功的融 入社區,對社區的社區意識凝聚上會產生相當的效應(陳國寧,2000),因此,本 研究將透過個案之研究期望能夠了解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程度之 深淺對其社區意識是否有顯著之影響。本研究將由研究、蒐藏、展示、教育、人事、 財務、設施此七大面向來探討社區博物館之經營管理特性: 1.研究 社區博物館在設立時,負責規劃與設計的學者除了會使用田野與文獻等學術的 資料來展示主題內容外,同時也展開民意調查、公聽會與採訪,使博物館的設立可 以獲得民眾的支持與認同了解,帶領居民積極參與地方文化研究,凝聚地方與博物 館的共識,引導居民重視與保護地方文化、產業、古蹟遺址與自然景觀(陳國寧, 2003)。另一方面,社區博物館研究欲探索的方向也與居民生活以及地域間的互動 相關(羅士昂,2001)。 2.蒐藏 社區博物館保存了人類活動的記憶,經由博物館將過去與現代的生活記憶連結 在一起,藉由展品展示及教育推廣等途徑,將它傳播給社區居民(黃光男,1999)。 一般博物館通常會有收藏庫,而社區博物館則是將其轉換成在地收藏,也就是將物.

(29) 19. 品放在原處收藏,打破中央收藏的觀念,而非僅止於玻璃櫃中展示(黃世輝等, 1999)。 3.展示 社區博物館展示的藏物多與當地的文化、景觀、人文、居民生活有關,因此其 運作範疇已然跳脫固有的建築內,而是擴及整個自然景觀與人文事物(張譽騰, 2000;陳國寧,2001;陳國寧,2003;張譽騰,2003)。社區博物館的展示方式較 為活化,其採取分散式以及現地式的生活化展示方式以脫離集中與櫥窗式的展示(羅 士昂,2001)。 4.教育 社區博物館乃作為社區中教育學習的中心,其任務乃在於了解社區成員的組成 特色、個人需求和期望、社區資源的彙集和提供、幫助社區民眾共同學習、促進人 格成長及提升自我評價(黃光男,1999)。並透過導覽解說與具有歷史臨場感的教 育活動據點達到教育社區民眾與觀眾的意義(張譽騰,2000)。 5.人事 社區博物館在規劃籌建的每一個階段有社區居民以積極參與的姿態加入社區博 物館之事務(張譽騰,2000;陳國寧,2001)。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主要是在人 力方面與傳統博物館有明顯差異,傳統博物館的管理主要還是專職人員,或者是徵 求一些義工做導覽與服務民眾的工作,義工很少能夠進入行政管理的工作範圍,然 而社區博物館的管理乃透過社區發展人員去輔導與培訓社區民眾與義工參與更多的 管理工作,居民參與的管理工作有研究發展、展示管理、教育推廣、場地與設施管 理事務,透過以上的管理工作事務使社區博物館成為社區民眾自治與關懷的博物館 (陳國寧,2003)。 6.財務 為了減少政府補助的經費,也為了避免政治酬庸的現象,故社區博物館多使用 募款的方式來籌措博物館所需之經費(羅士昂,2001)。除了爭取中央或政府的補 助之外,也透過特展、教育活動的推動,鼓勵當地企業或在地人士與他人的捐助來 維持社區博物館的營運(張譽騰,2003)。. 7.設施.

(30) 20. 社區博物館將博物館的環境、設施與社區的整體文化空間做整合的規劃,甚至 將博物館的空間納入社區的公共空間中(陳國寧,2003),且其強調的不只是硬體 的設施,也不僅是軟體的人與資源,更重視體制的組織與經營(鄭郁馨,2004)。 另一方面,由本研究所探討社區博物館之意涵可知,社區博物館最重要的因素在於 社區居民的參與,因此,設施管理層面上與一般博物館類似,但是在管理人員上則 多是由社區居民擔任義務人員或經由社區居民的協助來進行。 簡言之,社區博物館為由社區居民參與經營管理。研究面上與居民生活以及地 域間的互動相關;收藏與展示多與當地的文化、景觀、人文、居民生活有關,足以 喚起共享的社區記憶;透過教育活動促進社區居民互動的機會,提供自我學習的場 所;人事方面則是以社區居民為主,提供參與經營管理之機會;財務除了爭取中央 及政府的經費亦積極從地方上募得款項;設施管理則是與一般博物館相似,但是在 管理人員則是由社區居民或社區義務人員來進行。. 第二節. 社區參與. 本小節分為社區參與的意涵以及社區參與程度來探討,以更了解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事務等相關面向。. 一、社區參與之意涵 聯合國人類定居中心 (United Nations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UNCHS) (1983)認為社區參與是一種權利,民眾有權以民主的方式去參與直接影響他們生 活情況的決策(吳珮雯,2003)。因此社區參與是一種社區行動方式,社區居民參與 各種社區中的活動,表示其對社區事務的關切與興趣,社區參與之過程對參與之個 人而言,也是一個最佳之學習和教育(蔡宏進,1985)。一個社區或社區成員的社 區參與,不僅是貢獻勞力或金錢而己,在計劃和決策面上也有其足跡(林振春,1994; 陳其南,1996;吳宜蓁,1996)。社區參與的目的乃為使政策與服務的當事人或社 區居民可以參與決策制訂和資源分配、分擔決策或服務方案的設計、執行及管理、 確保決策或服務方案的利益,最後,將成果落實在原定的族群或對象(施教裕, 1996)。然而社區參與必需有下列三個條件:1.居民要有參與的自由;2.居民要有參 與的能力;3.居民有參與的意願(蘇葵玲,1998)。丘昌泰、陳金貴、洪鴻智( 2001).

(31) 21. 歸納社區參與的意義有下列四點: 1.社區參與為改造社區、活化地區的主要動力,社區居民基於共同生活經驗的分享 及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會積極參與環境的改造活動。 2.社區參與應該是一種自發性、自主性的民主過程。 3.社區參與的核心要素為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認同感是社區居民內心的集體意識, 也是一種生命共同體的感覺。 4.社區居民可以共同分享社區參與的成果,且成果將有助整體國家發展與社會進度。 目前社區參與的行動主軸,已由政府轉移至民眾,社區參與理念始逐漸發揚起 來,強調以居民為主體,本著互助合作的原則推動社區發展,故社區參與可謂社區 居民共同來參加,以該社區及其居民為範圍、對象,所發起促進該社區發展的一切 行動(彭連煥,2005)。 因此本研究歸納(表 5)社區參與為 社區居民自願將自身能力、意見、行為. 等投入在社區事務中,而其成果則有助於社區發展與認同。 表 5 社區參與定義歸納表 年代 學者 1985 蔡宏進 1994 林振春 1996 陳其南 1996 吳宜蓁 1996 施教裕 2001 蘇葵玲 2001 丘昌泰、陳金 貴、洪鴻智 2005 彭連煥. 參與意願. 投入能力. 投入意見. 9 9 9 9 9 9 9. 投入行動 9 9 9 9. 社區發展. 9. 9. 9. 9. 9 9. 二、社區居民參與程度 與社區居民參與程度相關的研究中,多採用美國學者 Arnstein 所提出之 居民的參與程度概念(蔡宏進,1985;林振春,1997),Arnstein (1969) 依 據參與影響力程度,從完全沒有參與到完全參與的階段,將民眾參與程度以 階梯式排列並分為八個階段(蔡進宏,1985;林暉月,2001),第一、二階 段為無參與的形式,也就是民眾並無實際的參與行動;第三至第五階段為象 徵性參與的形式,此階段社區民眾只能接受訊息但可透過集會改變相關團體.

(32) 22. 的權力分配,故其參與係不完整的;第六至第八階段代表完全參與的形式, 民眾與行政當局完全處於平等的地位(林振春,1998;吳坤良,1999;吳珮 雯,2003)。Arnstein 所提出的模式揭露了並非每一種參與都是正面健康的, 層級太低的參與反而會產生反效果而成為瓶頸 (Arnstein, 1969;Sheng, 1989) 。 雖然Arnstein提出民眾參與程度之三階八梯的分類過於簡化,但可看出民眾參與 有漸進等級之分,進而瞭解其之差異。但並非可藉此分類法評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參 與後的成果如何,僅能將其做為居民參與程度的參考(廖于瑋,2000)。 然而國內學者研究參與程度多半依據Arnstein所提出之概念為主,但Wilcox (1994)認為不同層級的參與方式各有其適用性,不過Arnstein的參與程度的概念乃 偏重在參與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參與程度的高低決定了擁有權利的多寡(蘇癸玲, 1998),Arnstein的模式較強調高階層的參與方式,諸如居民主控、委任權力和夥伴 關係,相對地貶低較低階層參與形式(李光中,2003)。當民眾開始對社區活動萌 生動機,了解社區活動後,通常參與的事務與活動有很多種,其中有些人的參與程 度較深,另一些人的參與程度較淺,有些人較常參與,另有些人則較少參與(蔡宏 進,1985)。而陶蕃瀛(1993)在探討博物館的社區居民參與問題時,則直接將參 與方式與參與程度進行連結,其將社區居民參與分為從沒有表達意見這種影響力最 小的情況與幾乎無參與的參與狀況,到擔任管理委員或諮詢委員等高度參與、高影 響力的狀況。此種分類與本研究相似,本研究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 程度分為參與的方式(角色)以及參與的程度(無投入、很少、普通、很多到非常 多)來檢視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的程度之深淺。 除了透過參與的方式以及投入的時間長短來探討之外,陳其南(1996)指出個 人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程度,可依其在參與社區活動時,所願意奉獻的時間、金錢與 勞力,以及其願意擔任社區內組織團體的職務或投入程度來表示,而經由個人參與 社區活動和事務的頻率和程度,可加深其對社區之認同。蔡宏進(1999)於進行農 村居民參與農村發展規劃之問題的研究時,使用二種評量方法,一種是問其主動與 熱心與否的程度(參與態度) ,另一種是直接問其參與的高、中、低及不參與等四種 不同程度。然而吳坤良(1999)於進行社區參與之相關研究中則是將社區參與程度 分為出席、渉入、控制及全心投入等四個向度。由此可見,其使用 Arnstein 所提出.

(33) 23. 之 測量方式為主。 因此,以上學者多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事務之頻率和程度以及意願將社區 參與程度由淺到深以及參與的形式來測量社區居民參與的情形,並經由不同的參與 方式,以表達對其所處社區之認同程度。然而本研究在社區居民參與的程度方面則 分為以角色以及程度來衡量,角色面也就是參與的方式,分為無參與、兼職、全職 以及志工四種,程度面也就是投入的時間多寡,分為無投入、很少、普通、很多到 非常多來測量。. 第三節. 社區意識. 本小節將探討社區之涵義,再進一步了解社區意識之意義。. 一、社區之涵義 有關社區之定義因為各領域研究之重點不同,國內外學者對社區的定義做過許 多闡釋,故對於社區定義之範圍也不盡相同。然而社區這個概念最早則是源自於西 方,不論中西方國家,在過去產業與交通尚未發達時,人們選擇群聚而居,形成一 個邊界明確、各自獨立的村落,生活於其中的居民彼此有著親密的依存關係,然而, 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開始形成現代都市,只是環境在高度都市化下人們開始有外遷 的趨勢,並形成許多以住宅區為主的獨立社區。這些社區居民對此生活空間有情感 與記憶,人與人之間彼此關心(陳明竺,1992)。 由此可知,社區已經是一個具有社會關係的名詞。但是有些學者乃以最基本的 地理層面來探討,有些則是跳脫傳統地域的觀念,認為社區會形成是根基於心理情 感上的依賴。社區的概念已經從地域解放,西方學者 Hillery (1955) 就認為社區的 四個質素為人民 (people)、地方 (place)、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認同 (identification) (林瑞穗,1996)。可見心理層面因素逐漸成為社區在定義時的因素 之ㄧ。Poplin (1977) 就單從心理層面來考慮社區的性質,他認為社區往往有較強烈 之意識。社區中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心理感受比較接近,彼此間也較為關切,因而個 人較容易從他人獲得關懷與溫情。國內學者蔡宏進(1985)則是認為社區包含了地 理與社會因素,地理是指一定區域內的人,社會則是社區居民會從事社會性活動。 這種社區之概念至少包括三個要素:一群人、一定之地理範圍、人之社會性(社會.

(34) 24. 意識、關係、及活動)。 McMillan & Chavis(1986) 進一步將社區分為以地理及地 方之概念以及以社會關係與人類關係之概念予以界定,依此概念界定之社區屬心理 上之社區。前者為地方社區,後者歸為利益社區 (Heller,1989;Cochrun, 1994;Nasar & Jullan, 1995) 。因此,一般將社區界定為一個自然區域,或是一個社會互動網絡 (Georjeanna, 2000)。 由此可知,社區的發展缺少不了人的存在、心理的情感連結與歸屬、一起從事 社會性活動這三個概念。 陶蕃瀛(1993)認為社區應從空間單元、社會關係網路與集體認同單元來了解: (一)以空間為單元:人們共同生活於期間,在期間進行各種活動,生活上各種的 需求在社區內獲得滿足。 (二)社會關係網路:人們的生活之中,與他人交往,參與社會活動,形成互相依 賴的社會關係,進而交織成社會網路。 (三)集體認同單元:社區是一群人集體認同的標的,也就是說,只要有相同的心 理認同,是不是為一地理空間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陳其南(1996)將社區歸納為下列四個要素: (一)定住空間之範圍:村落、公寓、街區、聚落、鄉鎮、城市;區域、縣市、國家。 (二)社群的對象:居民主體(兒童、青少年、女性、主婦與老人)、認同、共識、 共同體。 (三)社區生命之要素:自然、產業、設施、空間、活動與居民。 (四)社區是文化之總體表現,用文化來營造社區與地方。 總之,社區是社會學形容人類聚落的名詞,各學者定義不同,綜合言之,是在 一定的區域內共同生活的人群,並且具有相同的文化和互相歸屬感的組織體系(秦 裕傑,1996)。根據以上所述,社區必需具有下列因素:特定範之空間範圍、一群居 民、具有共同之關係、共同之需求或問題、社會之組織、以及社區意識(蔡宏進, 1996)。故社區無論就其原本字義或者是後來才衍生的意義,都有朝共同方向的趨 勢(林福岳,1998)。 因此,對於社區之定義與概念,本研究認為社區為包括地理空間、心理認同與 社會行動三個面向,意即居住在某一特定鄰近地區內之居民,而且彼此常有互動, 基於共同的需求、利益與問題為前提,彼此間有認同此一區域的歸屬感,而於行動.

(35) 25. 上願為該社區付出心力的區域即可稱之為社區。. 二、社區意識之意義 在一個社區中所有的社區問題、社區需求都因居民產生,而為達到需求的滿足 或問題的解決,社區居民就會自動自發地組織起來,因而形成社區組織型態,但如 果在這過程中社區居民缺乏對社區的關懷、對社區的認同、對社區的歸屬感,則工 作必定難以持續,因此建立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是相當重要的環節,雖然社區意識 是社區發展之動力,但重點在於人與人之間要有互愛、互助與互動的往來(蔡漢賢, 1980)。 林瑞欽(1994)則認為社區意識包含有認知的面向,有行動的參與,但他也提 及社區意識並非均為正面反應,所以他將社區意識定義為:「指個人對於所處之社 區,經由感覺與知覺而建構之一套涵蓋情意因子之認知結構系統,認知系統具有正 負價,具有正價者對社區的態度是正面的,他會認同社區、喜歡社區、參與社區活 動、關心社區事務;具有負價者則反是,他會逃離、疏遠社區,對社區事務冷漠、 不參與。因此認知結構所具有之正負價,便對該社區產生親近或逃離的態度或行為。 社區意識之高低,便是社區凝聚與發展之指標。」。他認為形成社區意識的過程, 可區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社區親和、社區關懷、社區認同、社區參與。由於四者 間皆是假設性的心理建構,因此四者之間將彼此間有所關連。 林振春(1994)則概括的將社區意識定義為居民對社區具有認同感與貢獻的心, 是社區功能良好之最佳指標,使社區居民願意對社區的事務盡心盡力。徐震(1995)、 黃富順(1996)也有同樣看法,認為社區意識是指居住於某一地區的人,對此地區 及其鄰人有一種心理上之認同與融合,也就是歸屬感,居民認為社區是屬於他的, 而他也是屬於這個社區的。此種歸屬感係來自社區居民具有共同之利益、共同之服 務、共同之問題、共同之需要、共同之居民環境,而產生之共同意識。因此,在社 區中,倘若居民缺少了歸屬感,也就是說居民無法對此社區有所認同或者產生情感 時,就不會有所謂的社區意識產生。 除了對社區必須有歸屬感之外,對於整個社區環境的認知跟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蔡祈賢,1996)。並有研究者李秀玲(2006)整理相關文獻後,依照對社區環境 的認知、對社區情感的累積、對社區事務的參與這三的面向加以歸納。並認為社區.

(36) 26. 意識係是個人對於所處的社區,經由感覺、知覺而建構一套認知結構系統。本研究 將此三面向的意涵整理如表6並分述如下: (一)對社區環境的認知 此項意指居民對於自己生活的社區具有熟悉感及認同感,居民對社區環境的認 知,包括物理、社會與心理等三種環境(林瑞欽,1994;宋念謙,1997)。物理環 境,是指社區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特性,諸如區域的大小、建物的形貌、色彩、 高度、公共設施的分布、道路與巷道的規畫、區域的清潔、安靜與空氣品質等。社 會環境,則是指社區居民彼此間社會互動、與社會結構等等所具有的特徵。像是居 民的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家庭類型與大小、宗教信仰、生活所得的高低、 社區組織的有無與類別、居民的非正式溝通網路等等變項。心理環境,是指居民所 有的心理狀態與特性,及對社區的一般性認知、情感,諸如居民的價值觀、各項態 度、社區氣氛。簡言之,凡是社區居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質皆謂之。其結構如屬 正面的,居民則會增加對社區的認同、參與、親和及關懷;如屬負面的,將表現對 社區的疏離、冷漠及不參與。因此認知結構所具之正負價,而會對該社區顯示親近 或逃離之態度或行為。此為社區認知表徵,它是深具個人主觀性的。社區意識之高 低,將是社區凝聚與社區發展之指標(許忠文,2003)。 (二)對社區情感的累積 社區意識是居民對社區態度的情感認知結構,經由認同感產生一體的感覺,此 種一體感,是居民與社區經過長時間的互動交流,所產生的一種概化情意(王春勝, 2001)。另一方面,情感的累積也顯示出個人對生活及環境品質的滿意程度、對鄰 里的關懷程度,如此積極與消極的情緒與感受,則可成為評斷個人社區意識高低的 重要因素(McMillan & Chavis, 1986;林瑞欽,1994;宋念謙,1997)。個人對社區 付出的心血,情感會因此而累積,此情感包含鄰里互助,一旦社區居民有關懷社區, 會有環境歸屬感而捨不得離開社區,並呈現心理層面的安全感及對社區產生共同價 值經驗分享等。故社區累積的情感可以顯示個人對社區相處程度,如鄰里關懷程度 而感到快樂及彼此凝聚力等;在社區累積的情感上,居民表現積極和消的程度極皆 可反應社區意識的高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謝謝學校培育小小解說員,讓我們 有機會跟著孩子一起走讀森鐵,雖 然不是很清楚邁向世界遺產要怎麼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the specific district plan in An-Ping historical garden " in 2005;they didn't respect residents' wishes and protect residents' benefits, destroying the local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